好事歸好事,可是仔細想想,還有很多很多的疑問啊!
當時的人們知道要扒房子了,可不知道怎麼扒、扒了以後怎麼辦?什麼時候能搬回來?他們說的話是真的嗎?算數嗎?搬回來之後又會怎麼樣?樓房質量過關不過關?費用高不高?能不能住得起?
好事來得太突然了,人們需要有一個承受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時間,他們沒有識別能力,隻能參照。但是,到哪兒去找參照?在中國,壓根兒就沒有先例,所以他們不免困惑。
可以說,棚戶區的老百姓是當時社會中最弱勢的群體。但是,即便弱勢,這個群體也並不都是在一個水平線上。比如說,條件好一點的,早就盼著上樓的,能拿得起錢的,歡呼雀躍,謝天謝地,總算熬出頭了,給的條件夠好了,搬!
有的條件雖然差一點,但多少還能拿出一點錢的,對棚改也是發自內心的擁護。莫地溝退休女工李振春,在棚戶區住了30多年,房子太破,已經沒法再修了,買商品房又買不起。當領導問她如果給你們建樓,每戶攤個萬兒八千的,能不能承擔得起的時候,她說絕對能拿得出來。
孟祥禎退休前是莫地溝一家小企業的支部書記,家裏的房子50多平方米,在莫地溝也算是上層社會了。本溪的郭英田師傅,雖然結婚的時候父親給他壓的偏廈子,可是後來他們家的那趟房實在無法住人了,本鋼便在原地搬倒扶起,蓋起一棟二層筒子樓,雖然這樓是簡易的火炕樓,雖然這樓一下雨山水就灌進屋裏,雖然他還是一個普通工人,可在棚戶區裏他也是鶴立雞群。當然他們兩人都是積極支持搬遷的,像老郭,還是上訪要求搬遷的。但是有些像他們那樣的居民,對搬遷並不怎麼十分積極,因為他們還算過得去。
反對棚改不想上樓的,這些人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他們的房子在當時的棚戶區算是比較好一些的,有的自己裝修了,有的自己翻蓋了。比如我從丹東采訪歸來,在火車上碰到一個鳳城市青城子鎮的小夥子,他的父母都是青城子鉛礦的職工,下崗後開了一家小飯店,棚改一動遷,飯店開不成了。他說他的母親是一個不愛計較的人,非常聽話,隻要上麵說動遷,那就簽協議吧!可他們有一個鄰居,家裏花了十幾萬裝修,剛剛裝修完沒幾個月,便趕上動遷了。阜新市海州區一位姓白的養豬戶,圈養了150頭豬,你要動遷,我這豬往哪兒搬,總不能一下子都殺掉吧!總不能上了新樓在樓群裏養豬吧!我以後的生意怎麼辦?阜新市太平區高德街道西城社區原黨總支書記、主任路奎平,她弟弟家有房140平方米,她弟弟利用閑置的房子釀酒,13缸大米剛剛開始發酵,隻要再等十幾天就可以釀酒了,結果姐姐連逼帶勸,硬要他按時搬遷,損失了近萬元,弄得弟妹哭了一宿。
在遼陽市燈塔縣鏵子鎮采訪的時候,正趕上那裏的工礦棚戶區改造。這個鎮非同小可,人口非常多,有7萬多人,和一個小縣城差不多。我們坐車看了一下過去的老房子。說實在話,日偽的房子70多年,建國後的房子有的60多年、有的50多年。鎮裏的幹部說到動遷就歎氣,說,拆遷真是天下第一難啊!他們幾位鎮幹部包的任務到現在也沒完成,因為有的房主根本就不住這兒,有的在外地做生意,你不動遷,他就扔在那了,房子倒了也不怕。你要動遷,便獅子大張口,漫天要價,你不答應,我就不露麵。人家不來,我們也不敢強遷,隻好到處找他們,做工作。他們講,動遷真的是天底下最難的一件事,大話不敢說,因為說了不算數等於白說,人家也不信。小話不能說,若是一味說小話,他們就會覺得你沒理,他們反而會更加理直氣壯、更加漫天要價。
在棚戶區,有的因為地理位置不錯,可以開個小賣店、修車鋪,賣個早點什麼的,可以有些收入。有的則是自己房前屋後有個小菜地,至少吃菜能解決一部分,可是上樓了,就得掏錢買了,想到動遷後過日子的難處,這些人對棚改就有些抵觸情緒。
撫順市順城區有一個方姓人家,哥兒仨,一個智障,一個半身不遂,人說他家就一個明白人,還常辦糊塗事。他說他家50多年前有房照,但房照現在在哪兒又說不清楚。
龍生九子,子子不同。棚戶區裏有多少百姓,就有多少想法:我的那些老鄰居呀,多年的老夥伴啊,以後還能到一起嗎?
我都這麼大歲數了,熱乎乎的火炕已經習慣了,上樓睡床能行嗎?
我養的那幾隻雞呀,每年都給我下不少蛋,上樓了,還能養嗎?
我住平房有錢燒煤,沒錢就撿破板子、爛木頭,上樓我燒啥?燒氣,那不得錢嗎?
我的房票沒有了,你給我找到我就搬。
我家都是殘疾人,動遷了,上哪兒找房子?這家怎麼搬啊?i我老伴臥床不起,沒幾天活頭了,這一折騰,不是要他命嗎?我房前壓了那麼多的偏廈子,好幾個兒子都住在那兒,你要是扒了,我們全家住哪兒呀?
我看你們誰敢拆,老子這輩子怕過誰,大不了進去再待幾年。
那些下崗的、離婚的、有病的、打死也拿不起錢的,幹脆就放挺了,你能把我怎麼樣?
還有那些不明真相的,隻要有人一揮手,說,咱們上上麵去找去,於是他們就毫不猶豫地跟在了後麵。
Y鋪夭篕地的宣傳攻勢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什麼?就是善於組織群眾、宣傳群眾、聯係群眾,而其中的宣傳優勢,更是被我們黨發揮得淋漓盡致。沒有宣傳,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沒有宣傳,就沒有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同樣,沒有宣傳,就沒有棚戶區改造的順利推進。
棚戶區改造涉及千家萬戶,其政策性之強,涉及老百姓之多、範圍之廣,工作量之大、要求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
於是,從省裏到各市,都非常重視宣傳工作,他們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反複宣傳棚戶區改造的重大意義,使廣大居民認識到,棚戶區改造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棚戶區居民的關懷,是一項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實實在在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原本溪市建委主任白光說:“幵始的時候,動遷大會還沒結束,人就走了三分之一。抽調的機關幹部到棚戶區宣傳發動,到處是懷疑的眼神。”
撫順莫地溝居民額士信說:“咱們是第一批動遷的,當時咱啥都不明白。”
時任撫順市棚戶區改造拆遷部副部長的王德斌,更是深有體會,他說:“當時棚戶區老百姓對什麼叫貨幣補償,都不懂,說白了,要錢還是要房這兩種方式,他們都弄不明白。”
不宣傳行嗎?
於是,各地組織力量,一方麵深入棚戶區麵對麵地宣傳政策;另一方麵,利用新聞媒體,形成聲勢。
時任撫順市東洲區黨委書記的趙樂韜說:“我們組織力量,深入棚戶區的居民家中,進行宣傳,解釋政策。我記得當初我們明確規定,區裏的班子包街道,街道的幹部包社區,光區級的機關幹部就調了200多人。充實到有棚戶區改造任務的街道和社區,街道的幹部和社區的幹部都要全程參加。”
撫順市充分利用報紙、電台、電視台和板報等宣傳媒介,開辦專題節目和專欄,廣泛宣傳棚戶區改造的目的、意義、政策和階段性工作。建委、房產、規劃、財政等部門的幹部,也都深入棚戶區拆遷現場,解疑釋惑,宣傳發動。
鞍山市為搞好棚戶區改造的政策宣傳,采取新聞媒體、現場展板宣傳,電話谘詢解答等各種手段,解決好少數群眾對政策理解偏差的上訪問題。鞍山市委書記穀春立說:“為了讓群眾安心、放心搬出棚戶區,我們組織廣大幹部挨家挨戶宣講政策,了解情況,解決困難。市開發辦和各區區長與群眾麵對麵做解釋工作,及時解決動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阜新市海州區印發了4000份《致棚戶區居民的一封信》《拆遷須知》《棚戶區改造房屋拆遷政策宣傳提綱》,發給棚戶區的廣大居民。還召開拆遷動員大會,反複向居民宣傳解釋拆遷的意義、政策、原則和辦事流程,並對拆遷政策、拆遷工作流程、安置補償原則進行現場公示。新邱區除挨家挨戶進行宣傳動員外,還在大街小巷懸掛了各種宣傳橫幅,“全力做好棚戶區改造工程”、“打造德政工程,改變城區麵貌”等標語隨處可見。
本溪市溪湖區針對部分群眾猶豫的心理,將棚改政策和“預約式拆遷”辦法印成宣傳單,主動上門送給每戶一份,還為一些居民逐條解釋。針對部分群眾攀比其他拆遷安置政策的心理,一家家地幫著算搬入新樓後家庭資產的收益賬。本溪東方置業有限公司在改造河東棚戶區時,將政策剖析、產權調換、應交差價款等群眾關心的內容製成宣傳單,發放到動遷戶手裏,方便百姓及時掌握。
丹東市出台了《丹東市城市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實施方案》《丹東市城市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規定》,在公證處監督下,召開棚戶區群眾代表、開發企業、政府相關部門和新聞單位聽證會,各項政策都印成了宣傳冊子向居民發放。在新聞媒體上定期開辟專欄,將棚戶區改造政策、方案向全社會公布,廣泛宣傳棚戶區改造的重要意義,使棚戶區改造政策家喻戶曉。
鐵嶺市更是大力宣傳,營造氛圍。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集中力量,廣泛、深入宣傳棚戶區改造的意義和政策,宣傳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力度和決心,宣傳工作進度和好人好事。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接受報紙、電視記者采訪,解答拆遷方麵的政策問題。《鐵嶺日報》和《鐵嶺晚報》開設了“改造棚戶區、為民謀福利”等專欄,電視台幵辦了“棚戶區專題報道”,使人民群眾及時了解棚戶區改造的動態信息。
錦州市黑山八道壕棚改宣傳更是有聲有色,他們在棚改正式幵始的那一天,組織人力連夜書寫標語,第二天早晨一下子全貼出來,形成聲勢。他們還創辦了八道壕有線電視專題頻道,24小時滾動播出棚改新聞,開通棚改工地廣播,入戶發放政策規定,張貼標語,出動宣傳車,發布公告,把領導的關懷、群眾的呼聲、棚改的政策、指揮部的要求,都在第一時間傳遞給棚戶區群眾。.省棚改辦除向省內媒體宣傳外,也經常向中央媒體的《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工人H報》和香港媒體、外國媒體宣傳遼寧棚改情況。這樣,形成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對棚改是一個極大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