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山溝人家,家家燒煤睡火坑。當年是這樣,如今還是這樣。轉山溝的房子是一排排順著山坡蓋上去的,家家房後的道兒都齊著窗戶,屋裏潮氣重,遇上風向不對頭,常常發生煤煙中毒的事。特別是冬天,窗戶門關得嚴實,家家屋裏又生起個煤火爐子取暖,就更容易煤煙中毒。於是,轉山溝就生出了一個又特別又重要的角色,喊夜人,也叫查煤煙子的。
喊夜人天天夜裏都要一家挨一家地在窗後喊一聲,查煤煙子了!喊到誰家,屋裏便給個回聲,或者亮一下燈。如果誰家沒有反應,十有八九是煤煙中毒了,便要叫人把門給弄開,進行搶救。轉山溝年年冬天都會發生幾起煤煙中毒的事兒。
喊爺不是轉山溝第一個喊夜人,卻是轉山溝喊的時間最長、最有名的喊夜人。當年,那個闖關東的小夥子在煤礦報了名,當上采煤工人,幾年後娶了個農村的媳婦,就跑到轉山溝壘個窩兒。媳婦挺爭氣,一連氣兒給他生出3個兒子。都說下煤洞的愛生丫頭,他卻弄出3個帶把兒的,挺美氣。正美著呢,一次在井下采煤的時候,右小腿被砸斷了,那年他才三十幾歲。後來他走路一顛一拐的挺滑稽,就不能下井采煤了。街道上照顧他是公傷,就讓他接替了喊夜的角兒。
查煤煙子了……從那時候起,他一直喊到今天。
喊爺是山東登州府人,山東口音濃重,嗓音有點兒沙啞,喊夜的時候又故意拖個長長的尾音,查煤煙子了……喊出的調調特別招人笑。有些調皮的年輕人就當著喊爺的麵學著喊,查煤煙子了……還纏著他喊一遍,再喊一遍。他也不氣不惱,一本正經地喊一遍又喊一遍,查煤煙子了……調皮的年輕人就撿了便宜似的,嘻嘻哈哈地跑開了。
喊爺顛著腳在轉山溝一排排小房子中間拐來拐去,那狹窄不平的房間小道,一道道讓他踩熟了,熟得如同自己的胳脾腿。哪兒有個坎兒,哪兒有塊石頭,他都心裏有數,他不再打開手電筒,手電筒拿在手裏是他的伴兒。轉山溝一千多戶人家,喊爺每天夜裏要喊一千多聲,練就了一副喊不倒的鐵嗓子。查煤煙子了……每一聲喊出來,調兒足、味兒正,一字不苟,絕對喊爺特色,就像京劇名家的經典唱段一樣,幾十年不跑調、不變味兒。喊爺每喊一聲查煤煙子了……都很有感情、很享受似的。轉山溝人聽到喊爺的喊聲,也很有感情、很享受似的,聽不到就睡不踏實。查煤煙子了……成了轉山溝人生活中最美妙的旋律。
前幾年,喊爺老伴沒了,兒子要接他去住樓房,他不去。兒子說他年歲大了,別喊了,轉山溝坡坡坎坎的不方便。他拍拍自己的身板說,我天天走、天天喊,身板硬朗,嗓門兒亮堂,不像那些住樓的,到老了還得變著法兒鍛煉身體。
喊爺舍不得轉山溝。
離開轉山溝,喊爺去哪兒喊夜去?
可是後來,悲劇還是在這位“喊爺”的身上發生了,最後他竟也死於煤煙中毒。
在本溪,幾乎每個棚戶區都有這樣的人在做這樣的事。包括彩北、彩屯豎井、鄭家、河東、河西、柳塘、大堡、千金、合金高峪、福金、焦化、廣山、唐家等等,這些地方都是本溪的“倒區”——棚戶區。
?再也不能那樣活?曆史,終於迎來了轉機?號角已經吹響/爯也不能邡#活遼寧在建國初期是中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省份,也是為共和國貢獻最多的省份。然而建國60多年來,尤其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遼寧卻是下崗工人最多的省份,也是城市棚戶區最多的省份。
有人算了一筆賬,從阜新市挖走的煤,用卡車裝起來,可以繞地球4圈半。如此大的貢獻,阜新應該“富可敵國”了,可是事實呢?當地下資源枯竭之時,卻是國有煤礦解體之日,從阜新拉走的是烏金,留下的卻是沉陷區和棚戶區。
有人算了一筆賬,撫順市區共有棚戶區318萬平方米,居民達9.6萬戶、31.8萬人,是遼寧省麵積最大、居住人口最多、生活條件最差的棚戶區。如按過去每年改造4萬平方米的速度算,撫順棚戶區全部改造完成需要80年。而這80年中,不知還將產生多少棚戶區。
當整個社會都在貧困中徘徊的時候,所有的苦他們都可以忍耐。可是當社會已經走上富裕,大多數人已經住上高樓大廈的時候,他們壓抑在內心深處的苦楚,終於爆發出來了,因為他們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他們不想再這樣被遺忘下去。
王文章,這位7次讓房、一生奉獻的老共產黨員,忍不住給市政府寫了一封信。這封猶豫再三的信,不僅僅是為自己,也為莫地溝的老百姓。
王文章在信中寫道:尊敬的領導,你們好!我和老伴住的房子是1955年建的簡易房,到現在經曆了幾十年風雨,大部分房屋都出現了下沉,牆裏和牆外都透風。一到冬天,零下幾十度的冷風,從開裂的牆縫裏呼呼地往屋裏灌。家裏的白菜、水缸都凍成冰疙瘩。到了夏天,天一下雨,屋裏進水,地上流水成河,我們老兩口輪流拿臉盆往外淘水Q希望領導能夠解決咱們家的住房困難。住房解決了,我們才能夠安居樂業、才能安度晚年。
這封信,給撫順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以極大的震撼。但是,當時的撫順,財政困難,靠一己之力,難以承擔。
其實,在王文章之前,本溪的棚戶區居民也給當時的市長李英傑寫過一封求助信,信中寫道:我們是居住在溪湖區豎井、寶藏街的全體居民及礦工家屬。現在,我們住的房屋大部分是日偽時期遺留供井下工人休息的大棚子改造成的居民住宅,房屋采用白灰、沙子、黃土與石頭和泥砌築而成,基礎設施較差,經不住長年累月的雨水衝刷和冰雪侵蝕,破損嚴重,房基下沉,地表呈凹陷形。雨天,雨水從石牆裂縫處刷出白灰,沙子、泥土順牆流出。風天,外牆刮大風,屋裏刮小風。市規劃設計院在1986年把寶藏棚戶區定為危房,並規劃過。而今,時隔10年,改造杳無音信。寶藏街的另有一部分建國初期修造的房屋,也由於服務年限太久,房子普遍下沉,居民的正常生活難以維持。
這樣的信,這樣的呼聲,還有很多。
其實,老百姓難以忍受,領導幹部們,又何曾熟視無睹呢?
本溪市檔案局的郭韜,是一位優秀的攝影家,拍了很多優秀作品,勤懇敬業,他為了拍本溪城市的全景照片,反複登臨本溪的城中之山平頂山。但是拍出來的照片效果很不理想,因為那時候本溪的天空還煙塵籠罩,遠處的彩屯、溪湖,竟是一片片低矮破爛的棚戶區。白天不行,他選擇了夜景,而且是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點燈。尤其是棚戶區,房子密集,街道狹小,家家戶戶,大紅燈籠高高掛起,加之本溪又是山城,城市高低錯落,燈火輝煌。那景致,真是天下難尋。郭韜的這張照片獲得大獎,就也在情理之中了。很多部門都把郭韜的這幅照片掛在辦公樓最顯眼的地方,看到的人都說,你們本溪真是太美了。
有一天,陳香梅女士在本溪看到這張照片,便向市長李波提出,要到那裏看一看。
陳香梅女士是陳納德夫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陳納德為了幫助中國抗擊日寇,在中國組建第十四航空隊,稱飛虎隊。當時陳香梅19歲,美女愛英雄,對陳納德一見鍾情。1947年兩人在上海結婚。後來陳香梅居住美國,除長期致力於中美友好工作外,近年又在中國多地建希望小學。2001年,陳香梅在本溪市臥龍鎮建了香梅小學,並多次來本溪。
那天李波市長見她執意要去,隻好實話告訴她,說這樣的景象每年隻有一次,因為過年了,家家都掛起了大紅燈籠,平時是沒有的。還好,陳香梅明白過來,也就不再要求了,但是市長的臉終究還是有些尷尬。
還有一次,李波市長的臉真的掛不住了。
本溪鋼鐵公司的前身是日本大倉煤鐵公司。本溪解放前,這裏有很多日本的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也有一些工人。日本戰敗後,他們被遣返回到日本,但是他們對本溪湖還是很有感情的。他們組成本溪湖會,每年都回到本溪湖參觀,甚至還給了一些捐贈。
2003年秋天的時候,70多歲的會長成田正路帶人又來到本溪湖,當他看到破爛不堪的棚戶區時,不免皺起了眉頭:“我是50年前離開這裏的,沒想到50年後,還是這個樣子。”
其實,讓中國人心裏不舒服的還有很多。在阜新,1914年日本大倉公司取得阜新新邱6個礦區的幵采權,當年日本人給礦工住區取名為東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八部,唯一*的一*條街道取名街基。日本人蓋的房子中國人住到現在,日本人取的名字中國人用到現在。礦工們盼著有那麼一天,能住上中國人自己蓋的房子,把這棚戶區連同這日本名字,一起從阜新的大地上、從他們的心上徹底抹去。
不過,棚戶區的老百姓盡管貧困,但他們手裏還有一張在他們看來是最值錢的東西,那就是印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鮮紅印章的“房權證”。他們想,共產黨不會忘記他們,社會不會拋棄他們,總有一天,他們會從這破敗的棚戶區中搬出去。即便他們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們還有子孫,這張紙就是憑證。
我在撫順看到的“房權證”是這樣的:一張白色厚紙的正上方,印有一個鮮紅的國徽,國徽下麵是四個大字:“房產執照”。執照下麵寫著:“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條國家保護公民的房屋所有權的規定,特發此房產執照。”再往下就是表格,裏麵有產權人姓名、共有人數、現住所、房屋座落、登記號等。表格下麵是撫順市人民政府”幾個大字,然後是帶有國徽的政府大印。
執照的背麵是房屋標示,裏麵有棟號、方位、間數、結構、種類、建築麵積、共有關係、來源等等。證上還特別標注著“本執照為房屋所有權證件,具有法律效力。應妥善保管,不得塗改”。
這張產權證是1988年發放的,有了這張紙,就是房子倒下去了,這塊地也是你的;即便你不在了,這張紙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傳給你的兒子。他們知道,福利分房的年代沒有了,但是說不定哪一天會有哪一位開發商看中這個地方,這就是憑證!
f屄史,終子迕來?轉機終於,曆史迎來了轉機。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召開。在這次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這是一個新的曆史開端,這是思想理論的一次重大轉變。
發展為了什麼?為什麼去發展?這一切都蘊含在“以人為本”這四個字中。“以人為本”,就是說,人是最重要的,人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人的幸福是最重要的。我們總說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果,如果這成果沒有被人民群眾所享受,這樣的成果還有什麼用?尤其不能讓一部分人享受成果,而讓另一部分人承擔代價,這不公平。
一個政權,不是孤家寡人的政權,不是少數人的政權,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這個政權就不會長治久安。什麼叫國計民生?國計就是國家大計,民生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把老百姓的生活作為國家發展大計,這才是最大的“國家安全”。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翻開曆史典籍,先賢們早已苦口婆心。但是,知道“曆史的經驗值I得注意”的人很多,而真正把曆史的教訓記在心裏的人卻很少很少。
然而,盡管我們走了一些彎路,但曆史畢竟在進步,思想畢竟在“轉軌”,文明畢竟在回歸。“人”在社會這個舞台上,漸漸地由配角成為主角甚至領銜。這一點,我們從新聞媒體的報道中便可初見端倪。比如:2003年6月24日,杭州進入夏季用電高峰期。杭州日報社記者就如何盡最大可能保障居民生活用電問題,采訪了杭州市電力局局長馬益民。馬益民回答說:“針對夏季用電高峰和部分時段的供用電矛盾,杭州市電力局積極采取應對措施,本著‘先生活、後生產’的用電原則,從即日起到7月10日對西部電網供應區域提前實行錯峰用電計劃,部分大工業企業以及生產大用戶避開用電高峰,讓電於民。”
請注意,這裏有一個重要的提法,“先生活,後生產”、“讓電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