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中國是一個有著特殊國情的國度,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特殊傳統的民族,因此,就決定了我們的現代人是一種特殊國情下的有著特定含義的現代人,既不是西方的現代人也不是東方的現代人,而是中國的現代人。於是,全盤西化不行,墨守陳規不行,必須是繼承發揚民族的優秀傳統,拋棄阻礙社會發展的陳腐觀念,才能使我們這古老的民族煥發青春,充滿生機。

〔1991年7月10日〕

願你成為真正的現代人

“現代”,是一個充滿誘感的字眼,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字眼。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現代起來,但每個人又都對“現代”有不同的理解。

我碰上過這樣幾位青年朋友,他們都向往現代生活,都自稱是現代人。一個是把家庭設備的“現代化”當成了現代生活的主要標誌,省吃儉用,置全了各種家用電器;一個認為現代人就是吃喝玩樂交朋友,於是出入舞廳咖啡館,結果那點工資入不敷出:一個認為現代人就是灑脫,於是什麼都滿不在乎,連工作都吊兒郎當,晚來早走,不負責任;還有一個則認為,現代人就是新思想,新思想就是反傳統,於是常常湧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念頭來。

其實這樣的人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我們所倡導的現代人,應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人而不是西方的那種嬉皮士。鄧小平同誌對育年人提出的做四有新人的號召,深入人心,“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應該是社會主又中國的現代人的基本標準。

我們中國是一個災難深重的國家,底子薄,百業待興,改革開放之後,才真正走上振興之路,但是,要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要實現四個現代化,這個重任靠誰來完成?靠那些自私自利以我為中心的人來完成行嗎?肯定不行,於是,厲史要求我們這一代建設者,必須具有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嚴格的組織紀律性,要求我們具有較強的貴任感,事業心,具有勇於犧牲的忘我奉獻的精神。否則,中國隻能永遠貧窮。

中國的希裏在於青年,在於每個青年都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現代人。

〔1991年2月20日〕

讓思想插上翅膀

活躍的思想是現代人的一個顯著的標誌

年輕人思想活躍,但活躍的思想並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在我們身邊,有許多人雖然很年輕,但不善於思考,甚至不願思考,不敢思考,人雖年輕但思想已經老化;而有的人雖然年紀已經很大。但思想活躍,獨立思考、從不盲從,於是他倒顯得十分年輕,我就曾接觸過這樣一位老者,雖然已經退休在家,但他仍然關心社會,熱愛生活刻苦讀書,勤於思考,對社會對人生都有自己的獨到的看法,經常撰寫文章提出許多有益的見解和建議,贏得許多人的尊重。

僵化,是一個社會老化的標誌,一個不善於思考的,沒有活躍的思想的社會,是令人憂慮的,是沒有前途的。反之,一個社會若思想活躍,人人勤於思考勇於探素,這個社會必定充滿生機。

因此,必須倡導人們要獨立思考,要有一個活躍的思想,但是要使人們思想真正能夠活躍起來,就必須創遺一個良好的氛圍和環境比如不抓辮子,不打棍子,讓人說活,允許思考等等。當然,這一切必須是在不過背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在不破壞安定團結的基礎上插上翅膀的思想不能成為斷了線的風箏。

經過這場動亂以後,有些人不敢思考不願思考了,怕人家說思想活躍。事實上也確實有些人把思想活躍當成一個危險的傾向,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我們堅特四項基本原則,並不等於不允許思考,講安定團結不等於不許思想活躍,至於有些人以此來作為整人的借口,實在是一種別有用心,世界上沒有比扼殺人們的思想更危險的事了,正因為如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立刻提出“解放思想”的口號,如果沒有這個口號,改革開放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果嗎?活躍的思想不是胡思亂想,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必須勤於讀書學習,這樣才能正確認識不斷發展的社會,不斷變化的人生。

讓思想插上翅膀在藍天翱翔吧!

〔1991年2月27日〕

後記

寫評論的初衷,是因為自己當了記者之後,有許多話要說,然而,消息也好,通訊也好,都不讓你說多餘的話,於是便找到了評論。

評論是報紙的靈魂,這是一位新聞界的前早說的,但遺憾的是,全國報紙千千萬萬,真正成為報紙靈魂的評論卻寥若晨星.個中原因無外是我們的評論大都容易犯兩個毛病,一是盛氣淩人教訓人,二是枯燥乏味少新意.當此我所寫的評論也在此之列,之不過我在主觀上,極力想擺脫這種不良的文風,在寫評論的時候,盡可能平等待人,娓娓道來,說自己的體會,寧可教訓自己也不去教訓別人。同時也告誡自己,千萬時去無病呻吟,每篇稿子盡可能有點新意,有點思想,讓人盡可能讀下去,讀完之後能有點啟發,再就是別人說過的話就不要再去重複,更不要去做應景文章.然而事實和願望尚有很大距離,不過我想,在今後的寫作中,這種距離會盡可能縮小。

這本集於之階以起名“從緒新聞評論集”,是固為自己實在起不出更好的書名,況且本書也確確實實是新用評論、思想漫談、雜談、小言論之類,任何包裝都躲不過同行的眼睛,莫不如就直呼其名吧。

從第一篇稿子到不久前寫的最後一篇,時間跨度約十年有餘,大致選了一下,計150餘篇結成小集付梓。一方麵把前一段評論作品小結一下,然後冷靜地想想下篇該怎麼寫。另一方麵,也真誠地希望新聞界的前輩,同仁、以及平時曾讀我作品的朋友,不吝賜教、我當不勝感謝。

遼寧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趙阜同誌為本書寫了序言,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

199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