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0

儉以養德

中華民族有諸多美德,“儉”便是其中之一。古人雲:“成由勤儉敗由奢”,可見儉之重要。

但是,世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有它特定曆史時期的特定含義,儉也如此,中華民族的苦難太深重了,千百年來倍受封建主義以及後來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重重壓迫,層層盤剝,難以維持溫飽,不省吃儉用就無法生存,這時的儉是生存的需要。新中國成立後,全國人民要在戰爭的廢墟上重建家園,不艱苦奮鬥,不勤儉建國就不能改變一窮二白的麵貌,這時的儉是建設的需要。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為什麼我們重提艱苦奮鬥和勤儉,有些人就不那麼願意接受了呢?是不是現在不需要艱苦奮鬥了呢?不是,而是儉的內容發生了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再要求他們富日於當窮日子過顯然行不通。所以,儉在今天已不獨獨是省吃儉用,而是有“節欲”的一層意思了。所謂節欲,就是節製自己的欲望,《說文解字》中對儉的解釋是“儉,約也”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儉的本意不是省、而是約束、節製。

“節欲”對老百性來說,主要就是不超前消費,不盲目攀比,靠自己的誠實勞動來建設一個幸福的家庭。當然,沒有人會反對你省吃儉用,精打細算。但對領導幹部和掌握一部分權力的人來說。“節欲”就十分重要了,許多人就是因為不懂得節欲,貪得無厭,見錢眼開,讓私欲無限膨脹而成為階下囚的。當然這樣的人隻是極少數,而多一些的是辦事業大手大腳,花公家錢不心疼,大吃大喝等等。最近國家機關接連處分的幾位幹部,就是沒有很好地去節製一下自己的欲望,結果丟人現眼。

三國時的諸葛亮在《誡子書》一文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我們提倡儉,是因為儉可以培養廉潔之風,節儉才能節欲,節欲才能為政清廉,清廉才能有一個良好的黨風,有一個良好的社會風氣,杜絕奢侈和腐化。

〔1990年8月27日〕

教給孩子什麼?

我們常說的“教書育人”,最怡當不過地概括了我們教育的宗旨。既教書又育人,既傳授知識又陶冶情操,當前在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的學雷鋒活動,就屬育人之列。

教書是容易的,育人卻很難。育什麼樣的人,怎麼樣去育,至今尚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拿當前在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的學雷鋒活動來說,規模之大,形式之多,活動之深入,效某之顯著。

都是從來所未有的。但是,育人是一項複雜的社會工程,任何一點偏差都會導致前功盡棄,甚至走向另一個極端。比如說,我們在教育孩於學雷鋒助人為樂時,是教育他們要自覺覺地學,去做無名英雄,去無私奉獻,還是讓孩子每做一件好事都討回一封表場信,然後以表揚信的多少來斷定一個孩子的好壞呢?我想應該是前者,如果僅僅是為做好事而做好事,為表揚信而做好事,把做好事當成了商品經濟中的等價交換一樣,我給你擦玻璃,你給我表揚信,我給你掃大街,你給我上報紙,那麼就失去了做好事的本來意義,失去了育人的宗旨,偏離了共產主義道德的軌道。

我們讓孩子做好事,是讓他們通過做好事而去做好人,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正直的人,一個誠實的人,要他們不為名,不為利,無私奉獻,甘做無名英雄,否則,不僅失去做好事的本來意義,還有會使他們變得虛偽的危險,從前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有錢人不斷地向一座寺廟捐贈錢物,以積功德,一次,他得意地問該寺廟的高僧。

說:“我現在的功德已經很大了吧?”這位高僧說:“你根本沒有功德。因為你為的是功德,而不是行善,所以沒有功德。”這個故事對我們應該有一定的啟發,讓孩子去做好事,是為了讓他們去體驗什麼是真正的人生,什麼是人生的價值,什麼是高尚的品德,做了好事雖然沒人知道,但內心是幸福的,因為人的價值不在於別人怎麼說,而在於自已怎麼做。那麼,做為一個老師在向全班宣讀某一位同學的表揚信時,就應該著重指出:那些做了好事不留名的,雖然沒有表揚信,雖然老師不知道,他們的心靈同樣是高尚的。

少年兒童的思想可塑性極大,他們價值觀念正在形成,如果我們引導不好,就會給本來很好的育人活動帶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所以,要教育孩子自覺地去做好事,不為名不為利,甘做無名英雄。

〔1990年3月22日〕

索要小費與分配不公

個別醫護人員索要小費的事,引起人們的極大不滿。的確,在社會主義國家。在精神文明的窗口、發生這樣的事實在太不應該了。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如果把個別醫護人員索要小費的事放到社會的大背景裏來看,和那些有倒,私倒來比,它又是微不足道的了。

當前社會中有一種奇怪的現象,許多不正之風的出籠,並不都是偷偷摸摸,有些還是理直氣壯的,這是一種很耐人尋味的心態。一位老幹部模樣的老同誌在車上責備一個小青年不肯讓座,小青年理直氣壯地說:“你們以權謀私,挖空心思給你的子女謀好處,憑什麼還要別人給你讓座?”

這話雖出自一個小青年之口,卻很有一些代表性,他不肯讓座肯定是不文明的行為,但他卻給自己不文明的行為找到了一個似乎很有“道理”的依據,你們以權謀私,完了還要人家給你讓座,都成你的了.許多人之所以以權謀私,以工作之便搞不正之風,大概也不能排除這種心態。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剃頭的一天好幾十,手術的熟個通宵、僅兩元補助費,這合理嗎?那麼收點小費有什麼不應該的?如果再和那些官倒、私倒相比,人家出手就是萬八千的,於是便坦然了。

社會風氣不正,我們常常認為是思想政治工作放鬆啦,不適應新形勢啦,說的更深一點是製度不完善啦,法製不健全啦,當然這些原因不能排除,但分配不公不能不說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分配不公不是說要重新吃大鍋飯,而是說要真正實行按勞分配。

在分配上,把人人們的貢獻,人們所付出的代價充分體現出來,目前許多人都在用工作之便,用手中的那部分權力去謀取私利,人人都得了好處,又人人都有怨氣,搞不正之風的也罵不正之風,很大一部分也是源於分配不公。不僅如此,分配不公還會造成人際關係的冷漠,走在路上,小販拉車再重,再吃力,人們都不肯上前幫一把,因為他可以賺大錢,如果他僅僅是糊口,人們很可能同情地上前幫助。這種心態和那位小青年不肯讓座,實際上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