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12日〕
慎獨
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獨身一人,漂洋過海去美國留學,由於家境窘迫,她到美國後,必須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必須自己養活自己。
臨行前,她滿以為一向嚴厲的做教授的父親會給自己一番教訓。沒想到。父親默默無言,隻贈給一一個條幅,讓她到美國後掛在自己的床頭,到美國後,她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條幅。上麵隻有兩個字。“慎獨”,她心裏立刻明白,父親的千言萬語,全都包容在這兩個宇之中了。
這兩個字在姑娘心中引起強烈的震撼,無論生活怎樣艱苦,無論世事如何艱準,她就靠著這兩個字,抵禦了一切誘惑,終於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博士學位,回到了祖國。從這個小故事中可以見到“慎獨”
二字的份量了。
“慎獨”一詞,出自《中庸》,原句是:“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君子在獨自一人的時候,要格外慎重,注意自己的品德。用現在的語言來說,“慎獨”實際上就是要人有一個高度的自覺性,就是自我約束力,在沒人看見,沒人監督的情況下,不做違法犯罪的事不做不符合道德標準的事,不搞不正之風,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準,很多人做事都以為很聰明,神不知鬼不覺,其實正如古人所說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沒有不透風的牆。沒有不露馬腳的事。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其結果無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一個人生活在集體中的時候,往往能夠嚴格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規範,因為有眾人的眼睛,有組織紀律性的約束。但是一個人不能時刻生活在集體之中,在沒有別人監督的情況下,一個人的自我約束能力就越發顯得重要起來。如果自我約束能力強,他犯錯誤的可能性就小一些;一個人的自我約束能力差,犯錯誤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在抵禦各種誘感方麵的能力就差一些,有一個幹部,在單位裏工作認真,能力很強,作風也很好。但由於獨自到南方某城市出差,經不起女色的誘惑,被當地公安機關收審,丟盡了臉麵,他以為自己獨自一人在外,無人知曉、殊不知法律是無情的。
“慎獨”應該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一個是不去做壞事,一個是堅持去做好事。毛澤東同誌曾說過這樣的活,“一個人做點好事井不難,準的是一輩子做好事”。為什麼?就是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永遠生活在集體裏,很多時間要在集體之外生活,就象我們在前不久開展的轟轟烈烈的學雷鋒活動一樣,在集體組織下,走上街頭去做好事井不難,隻要參加就是了,難的是自覺自願去做好事,在沒人看見的情況下做好事,做無名英雄。雷鋒的偉大之處就在這裏,他所做的那些好事。都是發自內心的,都是自覺自願的,都不是給別人看讓別人知道的,學雷鋒,隻有把這一點學到手,才算真正學到了家。
要求人們在獨自一人的時候,在遠離集體的時候,也要去做好事。這井不算苛求,因為很多人正是這樣做的,但對個別人就有些勉為其難了,因方對這些人來說,要求他們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不去做壞事,就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1990年4月9日〕
談“比”和“參照係”
在現實生活中,現存的準則或標準都是通過比較產生的,這種比較,往往是選取一定的參照係,然後進行比較,比如我們所說的大與小,長與短、好與壞,多與少等等都是如此,就是人們的思想觀念或行為準則有時也是如此,同一件事,如果選取的參照係不同,得出的結論便也不同。
“參照係”,亦稱“參考係”、“參照物”。是物理學上的一個名詞,是為確定物體位置和描述其運動而選作標準的另一物體或另外幾個互相保持靜止的物體,比如觀察坐在火車裏的旅容,如果以火車作參照係便是靜止的,若以地麵作參照係便是運動的,一個人和比他胖的比可能是瘦子,但和比他瘦的人比,他可能還胖一些,和亞洲相比,我們是體育大國,在很多項目上有相當的實力,但和歐洲或其他一些國家比,我們還有報大的差距。建國四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有很大提高,但也有人不這樣看,他們說中國這四十年大大地落後了,這便是選則的參照係不同使然,一個是和自己的過去比,一個是和外國比,於是得出的結論便截然相反可見,選擇什麼樣的參照係是很有有學問的,有時直接影響我們看問題的角度,一個裝了半杯水的杯子,悲觀者說杯子的一半是空的,因為他的參照係是滿的那一半:樂觀者說杯子的一半是滿的,因為他的參照係是空的那一半。
現在,老百姓對一些以權謀私搞不正之風的人很不滿意,議論紛紛,麵這些被議論的人聽了也很不滿意,我這點事算什麼,還有比我大比我厲容的呢,這也是參照係不同使然。戰國時,齊宣王有一座方圓四十裏的私人園林,老百姓議論紛紛,說是太大了,他聽了很生氣,於是問孟子,說:“周文王的園林方圓七十裏,老百姓嫌小,寡人的園林才四十裏,老百姓就以為大,這是為什麼?”孟子回答說:
“周文王的園林雖然七十裏,但老百姓可以進去砍柴打獵,所以百姓嫌小,你的園林盡管才四十裏,但自己獨有,老百姓當然以為大了。”現在也是這樣,廠長年終分幾千無,和分幾萬元的比是不多,但若和本廠職工隻拿幾十元相比,顯然是不少。有的幹部一上任,馬上住上三室一廳的房子,按標準的確沒超,和國外比可能還很寒酸,但若和本廠比,工人發不出獎金,甚至開不出工資,老少三輩擠一同房子,那麼住三室一廳恐怕就早了點,大了點,特別是有些年輕幹部,一上來便馬上理直氣壯地買房子,為自已辦實事,就難怪職工群眾有意見了。
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或國家幹部、選擇一個什麼樣的參照係不是一個很簡單的事,它可以規範你的思想和行為,所以我想,在涉及個人利益的時候,參照係選低一些的,多和職工群眾比一比,在涉及工作或黨和國家利益的時候,參照係選高一些的,多和那些優秀的貢獻大的人比一比。這樣,不僅會減少你的怨氣,也會提高你的形象,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1990年11月5日〕
蠟燭論
人們在讚賞老師的奉獻精神時,常將其喻之為蠟燭,意為照亮別人,燃盡自己,這照亮別人,是對老師奉獻精神的褒揚,是對老師價值的肯定;這燃盡自己,未免就有些對老師的憐憫和哀惋之意了。實際上這是認識上的一種偏頗。
蠟燭的價值在於燃燒,不能燃燒的蠟燭便不是蠟燭,其實蠟燭在燃燒的過程中,在照亮別人的同時也照亮了它自己,也就是說蠟燭的價值是通過燃燒才得以實現,燃燒得越徹底,實現的價值便越大。然而人們常常習慣於認為,燃燒是一種奉獻,奉獻是給予,給予從自身來說便是一種失。難怪前一段時間社會上“不要虧待了雷鋒們”的呼聲頗高,其實我們這個社會.雷鋒從來沒有被虧待過,被比喻成蠟燭的老師們也不是除了“失”之外毫無所“得”。
古人講“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這話很有些辨證法,用在“得”與“失”上便是“得失相濟”。何謂“得失相濟”?“得”者“失”也,“失”者“得”也,得便是失,失便是得,雷鋒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處處為他人著想,這是一種失,然而正是由於這種失才使他贏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自已也成長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成為中國人的楷模和驕傲,這能說不是一種得嗎?而那些以權謀私搞不正之風的人,好象是在得,但實際上輕則失去人心丟了人格,重則丟烏紗帽戴手銬成為階下囚這種得的結果不正是一種失嗎?
換句話說,一個人追求什麼,是堂堂正正做人追求人格的完美,還是苟苟且且追求肉體的享受,使其對“得”與“失”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不久前,著名作家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的戰鬥英雄李玉安,意外地被人們發現,這位老英雄隱功埋名幾十年,默默無聞地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他似乎失去了許多許多,然而正是這種失,才使他成為一個真正的“最可愛的人”。而那些居功自傲,向黨討價還價的人,在李玉安麵前真該臉紅才是。
當然,本文的目的絕不是說為社會做奉獻的人,不需要黨和人民去關心去愛護了,而是從人生階值的角度來談談人生觀和得失觀的。
況且黨和人民從來也沒有讓雷鋒們“吃虧”。反過來說,凡怕吃虧的,以所謂的奉獻來沽名釣譽來索取的,肯定不是真“雷鋒”,怕燃燒自己的或剛剛燒出一點點光亮就討價還價的,便不是“蠟燭”。這便是這篇《蠟燭論》的主旨。
〔1990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