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轉已經入秋,在這個南方小村鎮9月的天氣依舊延續著夏日的炎熱,幸運的是早晚的天氣慢慢開始涼爽些許,不再像夏日那樣連夜晚都是熱浪滾滾,令人煩躁。臨河高大整齊的樹木上還有幾隻知了(蟬)在鳴叫,隻聞其聲不見其影,此起彼伏的蟬鳴與和緩的風聲交融在一起,蔥鬱的樹葉在陽光下閃耀著翠綠的光芒,光是在這秋風蟬鳴的自然交響樂中欣賞著絢麗迷人的樹木,就足以讓人度過一個下午的時光了。時間就是如此在不經意間悄悄地流逝著,寧靜、平和、舒適、溫暖,你幾乎感知不到她的存在,但你清楚她一直客觀的在你身旁,與你一起走過光陰,一起在河道樹旁安靜的呆了一整個下午,從未離開。
不經意中,農曆八月十五的日子快到了,中秋這一傳統的節日象征著家人團聚的日子,而這個小村鎮也一直延續著自己獨特的節日風俗。八月節前兩天剛好是趕集的日子,方圓十幾裏各個村子裏的人都會在這一天聚集在延伸一兩公裏的集市上,那叫一個熱鬧。
農村趕集時間並不是統一的,幾乎每個鄉鎮集市的時間都不一樣,在這個小村鎮的時間是逢五逢十為大集,次日為小集,五天一輪轉。趕集這一天,村子上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一定會起個大早,梳洗一番,然後三三兩兩的從遠近不同的家中出發,邊走邊聊,好不熱鬧。要是路上遇到許久未見的老友或者親戚朋友,便停下來互相了解一下對方近況以及家中事務,又或者寒暄幾句家常。那個年代的鄉村沒有公交,有一輛鳳凰牌自行車的人家也是不多的,這就讓很多鄰村的老朋友無法經常見麵,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或者偏遠的村子,那麼趕集就成了一種很有默契的聚會。每逢趕集日,買賣東西是一部分,鄰村老朋友見麵也是一部分。到集市去的人中,有很多就是為了能夠碰到個老朋友,以便敘敘舊的。
天剛蒙蒙亮,近乎圓潤的月亮就那麼像是燈籠一樣掛在青色的天空上,尤其是在星星的襯托下顯得更加明亮,把點點光芒灑向這人間。有幾戶集市街道兩旁的人家已經起床亮了燈,集市上可以見到許多村民已經早早的占好了自己的攤位,正忙著把帶來的物品擺放起來,有幸運的已經迎來了今天的第一筆生意,來了個開門紅。在集市上有一條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規矩,如果你是攤主今天開張的第一位客人,那麼你也會有一個額外的驚喜福利,那就是你跟攤主的談價幾乎都可以被對方接受,除非實在是對方接受不了的過分壓價,隻要能夠回本,哪怕不賺錢甚至吃虧些許都是沒什麼大問題的,開張做生意圖的就是個吉利。
不多時,太陽隨著時間慢慢升起,太陽的強烈光芒慢慢掩藏了月亮的蹤跡。一大早來趕集的人流逐漸多了起來,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打破了清晨的寧靜。石橋上宰殺雞鴨鵝的牲畜交易區,一隻精神飽滿的老母雞被顧客挑選中了,在被主人抓出籠子的那一刻,它撲騰著翅膀展示嘹亮的歌喉,做著臨死前最後的掙紮,像是一名赴死的戰士臨行前的壯歌。
集市上,有村民在叫賣著自己家田裏的當季農作物,比如瓜果蔬菜、藕粉、玉米麵,不但新鮮而且價格實在,還可以講價;水產攤位的地上並排幾個大盆,裏麵分別盛著草魚、鯽魚、鰱魚、黑魚、鰍魚、龍蝦、河蚌各種河鮮,螃蟹在桶裏揮舞著鉗子叫囂著;賣豬肉的攤位上,淩晨新鮮宰的半邊整豬安靜地躺在案桌上,攤主正按照不同部位一塊塊的切割著,旁邊的鐵架上懸掛著大豬頭、豬尾巴以及豬心、豬肝、豬肚、大腸、花油(豬板油,用來熬製豬油,剩下的油渣燒菜也是很美味的)之類的豬下水(豬的內髒);服裝攤子上賣的不是牌子,價格實惠、穿著舒適為主;做手工的老手藝人麵前擺放著編製的竹簍竹筐、簸箕、扁擔、菜籃子、雞毛撣子、竹枝紮成的掃帚、高粱糜子做成的笤帚、高粱秸稈做的炊帚,老人們雖然上了年紀可是手腳依然麻利,每一件經過半天或者幾天做出來的手工製品也是經久耐用,能用上個十多年依舊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