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雲覆蓋了整個天空,隻漏出些許的陽光,仿佛將這整個世界都覆了一層灰蒙色的濾鏡。視線的不遠處是一座年代久遠的古老石橋,石橋上布滿了深淺不一的小坑,到了下雨天,大一些的水坑足夠養一條小魚了。石橋的那邊是相鄰的h市的n鄉鎮,跨過那座古老的石橋就算是到了h市了。石橋的這邊是y市的一個邊遠小村鎮——q鎮,也是蕭維維的家鄉。
石橋下的河水清澈碧綠,可以清晰看見那些歡快遊動的各色小魚,深吸一口能夠聞到淡淡的河水的清爽氣息,可以清晰感受到,那氣息從口鼻吸入,經過喉嚨滑入氣管,充盈了整個肺部,這一刻仿佛全身都得到了氣息的滋養。常年不變的河水就這樣亙古不變的流經這座古老的村鎮,給予南方獨特的溫濕氣息,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q鎮人。
古老的石橋和這橋下的流水一同見證過無數的漁船、貨船、商船從不知來處的地方駛來,一段時間的停留交換之後,又駛向未知的遠方。後來從奶奶那裏知道,幾十年前年輕的奶奶就是從這石橋坐船去的上海,那個還是極其落後的上海。但在蕭維維的眼裏,這一切都蒙上了夢幻的色彩,他曾想象過奶奶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往那個未知、遙遠的地方,坐上遠去的小船環繞生活的家鄉會產生怎樣的思緒,在那個依舊貧窮的上海又經曆過什麼樣的人生,一切都無從知曉,隻有借助描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影片,由此展開自己無窮的不可捉摸的想象,或者說並沒有具體畫麵感、單純是情感感受上的幻想。
蕭維維的家就是住在這石橋邊上的人家之一,蕭維維記得那是一座磚瓦房,卻記不清它的顏色,一如它古老的年歲,仿似是青灰色,又好似暗紅色,他能夠記得的是他家的布局。石橋是南北走向的,順著石橋的兩旁延伸了與石橋同寬的街道,地上整齊的鋪著青灰色的地磚,街道兩旁是單層的磚瓦房,從石橋開始數第五家就是蕭維維的家。磚瓦房沿街的門在白天常年是開著的,進去之後是類似一個客廳的屋子,空間很大,傍晚的時刻顯得有些昏暗。徑直往前走還有一扇門,出門後能看見另外一排磚瓦房,所以蕭維維家不止有一間磚瓦房,是有一小排好幾間,不同的房屋都有著不同的功用,在那個年代來說還是很氣派的,這一點會在後續的放電視的事件中可以看出。這些記不清顏色的磚瓦房承載了蕭維維從出生到他剛開始模糊記事這段時間的生命。
這是蕭維維最開始擁有的記憶和對家的印象,是屬於他的生命印記,也是許多那個90年代小孩最開始對這個世界的記憶,給人一種就像是看著一張些許發黃的黑白老照片的感覺。
q鎮在附近鄉鎮中有著良好的地理位置,陸路和水路通暢,氣候適宜,少有自然災害,和石橋那邊的n鎮一起溝通連接了h市和y市,但在不久的行政單位重新劃分規劃之後,q鎮改為q村,劃分到臨近的l鎮下。所以,後文我們將以q村來指代這個平凡存在的小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