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虎道:“靈台既失,渭陽背腹受敵,危若朝露,宜趁晉兵未至,退守好岐(今陝西乾縣)。”
公子鯨道:“臣覺得退守好岐隻是權宜之計,不如回雍都死守。”
秦侯自然不願拱手送上兩城人晉國,可也擔心好岐難抵諸侯聯軍的進攻,猶豫不決。
馮嶽胸有成竹地道:“宋軍雖入了靈台,臣敢保證不出十天,必主動撤出靈台。”
秦侯道:“相國安將計出?”
馮嶽道不慌不忙地說出他的詭計,秦國君臣聽過,齊口道:“妙計,妙計!”
於是,秦侯下令:先留守好岐。
小巧玲瓏派出的信使先達諸侯聯軍的左軍,劉卷得知宋國取了靈台,心中忿忿不平,也想借機混水摸魚,找來鄭君商量。、
鄭君道:‘晉國四萬之眾尚攻克不了,單憑左軍三萬餘人想破渭陽,如以卵擊石。再者,晉軍早將渭陽視為囊中之物,左軍前去搶奪,隻怕晉君不會善罷甘休。”
劉卷無奈,隻得眼睜睜地看著宋君“吃肉”,自己連“骨頭”都沒得啃。
晉君接見宋國使者時已近天明。
神通廣大的尉遲釋義竟比晉君提前得知宋國取勝一事。
因為有了尉遲釋義的鼓勵,士鞅第一個發言:“大王,此乃天助晉國也,事不宜遲,請即點兵追趕,將渭陽、好岐兩城納入晉國版圖。”
從十月初二一戰後,晉君對士鞅心存偏見,又因他次日的攻城“消極怠工”,晉君對他的偏見進一步加深,所以對他的話充耳不聞。晉君沉默了好一陣,才張開滿是粗牙的嘴:“我晉國四萬餘眾,未能登上秦國城牆,宋國不足兩萬人能入得靈台?宋軍必是中了秦兵奸計,此刻恐怕早命喪靈台,我軍豈可步宋軍後路。”
荀寅心裏惦記著渭陽內的金銀珠寶,進諫道:“宋兵獲勝一事是真地假,派人前去打聽即可知曉。”
晉君仍堅持己見:“不必多此一舉。”
魏舒本也想勸說,見晉君斬釘截鐵地回答,也乖乖地閉了口。
士鞅還不死心,請求道:“臣願本部人馬前去攻城,若敗,任憑大王處置。”
晉君向來視士鞅為眼中釘,隻礙於對方勢大又無合適的理由,遲遲奈何不了他,現在人家要送死,晉君自然是求之不得,急忙答道:“將軍執意前往,寡人成全便是。事成,重重有賞;戰敗,軍法處置。”
士鞅得了晉君的許可,頭也不回地走出幕營,翻身上馬回了本寨,點兵直撲渭陽。
經數個進辰的奔波,士鞅引著近萬名晉兵來到渭陽城下。數日前殺氣騰騰的城池,今天變得冷冷清清,城上尋不著一名秦兵,僅一麵繡著“秦”字的大旗孤零零地隨風飄揚,銅門習慣性地緊閉。
麵對反常的現象,士鞅的懷疑是正常的,他又一次問尉遲釋義:“先生確信宋軍已勝,秦兵已逃?”
尉遲釋義道:“某怎敢口出誑言,若將軍不信,我願引兵先入。”
士鞅還算有些人情味,製止了尉遲釋義的好意:“城裏凶險未知,先生非我軍中將士,豈可讓你冒險?”說完,他差一名為鹽田的小將帶一百人打前鋒。
鹽田命幾十名士兵順木梯先登城,他和四名士兵鳧過護城河,慢慢入下員板,小心翼翼地靠近城門,透過門的縫隙,鹽田看見門口附近的大衢空蕩蕩的,除了秋風吹落的黃葉,猖狂的老鼠,什麼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