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方麵也有四萬多人,將領也是重量級的人物:中軍為秦侯掛帥,大將子虎為副將;左軍為蔡漫持帥;右軍為秦公子子鯨掛帥。
兩軍均嚴陣以待。秦侯仍希望能說服晉君退兵,於是命禦者(古代主將的戎車有禦者,有右者。禦者主管戎車的進退,右者負責擊刺)驅車出陣,向晉君施禮道:“數十年間,秦、晉互不侵犯,今晉君何故領眾諸侯來犯秦境?”
晉君出陣回禮道:“寡人奉天子之命,前來討伐秦國掠九鼎之罪。”
秦侯道:“七鼎已歸成周,另外兩鼎尚沉於渭河底下,如晉君能退兵,十日內,寡人必將落水兩尊撈起,由本王親自送回周都,且當麵向天子謝罪。”
晉君道:“兵臨城下方肯悔改,已晚矣。天子有言,若想讓眾諸侯退兵,秦國必改為秦縣。”
秦侯睜目道:“寡人亦為一國之君,豈可北麵稱臣?”
晉君自持兵眾,也失去了耐性,冷笑道:“既然如此,休怪晉國三軍踏碎渭陽城。”
談判破裂,兩君各回陣中,雙方中軍同時擊鼓進攻。
蔡漫一心想戴罪立功,手握百斤重的六尺長刀,命禦者加速鞭馬,先衝向敵兵,正遇著晉軍的左帥士鞅,後者雖是有名的“貪汙犯”,在戰場上也算是一員合格的大將,絲毫不畏懼,挺戟來戰秦帥。
晉、秦的中軍、右軍也同時交鋒,兩方的戰車分別逮住對手廝殺,雙方的士兵也混在一起,每一名士兵的身邊都不時閃出劍、戟等兵器,每瞬間都有鮮血濺出,鮮血流過後是士兵的倒下,眼前的平原,仿佛是通向地獄的入口。
子虎堅信:盡力地進攻是對國君的最好防護。逐搶在秦侯麵前大開殺戒,手中的鋒戈使得是神出鬼沒,每戈刺出都有晉兵送命。
“晉國魏舒在此,豈容秦國鼠輩放肆!”
說話間,魏舒的戎車直奔過來。子虎撇開那些“小魚小蝦”,來擒“大魚”。魏舒到底是文官出身,不如子虎勇猛,沒鬥上十回合,便漸漸膽怯。晉君見勢不妙,忙命禦者驅車上前助陣。
有了國君的支持,魏舒忽地似換了個人,手中的長矛竟靈活自如起來。
左右受擊,子虎奮力拚殺,方能勉強應付過來。
看看子虎隨時有身亡的危險,與晉兵廝殺的秦侯對禦者道:“速速調轉戎車,前去搭救將軍。”
在戰場的另一角,蔡漫和士鞅正打得難解難分,士鞅自知難以力克敵手,朝右者使了個眼色,即命禦者掉頭逃走。
蔡漫興奮不己,邊追邊大叫道:“敗將哪裏逃?”
蔡漫眼見要追上,士鞅戎車上的右者霍地回頭放箭,蔡漫看見箭來時,箭已穿過他的右眼,士鞅的長戟在對方慘叫前捅過了他胸膛。
士鞅沒有因眼前的戰果而滿足,又尋找新的目標。他忽地瞅見了秦侯,急功近利的他不懂得乘勝追擊,衝殺秦國的右軍,而是想擒住不遠處的秦侯邀功。
秦侯本想去給子虎解圍,卻沒料到從左側撞出士鞅,無心人遇著有心人,被士鞅殺得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