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君道:“右相國所做之事,都是奉了本王之命,依相國所言,寡人也須一起受罰?”
馮嶽道:“大王為一國之君,右相國為朝中大臣,君臣豈可相提並論?”
蔡漫自知罪孽深重,乞求道:“事已致此,短兵相接在所難免,臣請與敵兵一戰。若身亡,死也無悔;若僥幸得勝,臣亦願從此退出朝堂。”
馮嶽依然堅持己見:“秦與眾諸侯近年來和睦相處,如送上罪臣首級,劃三城給晉國,臣以性命擔保,晉兵必退。晉國講和,其他諸侯就難成大事,也必將不戰而退,秦將無憂。”
秦大夫錄信道:“未戰先割城,豈不讓天下人恥笑?”
秦國另一員大將子蒲道:“眾諸侯雖有十萬之眾,可各懷鬼胎,隻要秦國上下齊心,何患不將寇兵逐出秦境。”
子虎也支持子蒲:“我國士兵雖不足與眾諸侯匹敵,然也有近八萬之眾,戰車一千餘乘,可與晉軍一戰。如晉國戰敗,鄭、宋、衛等國皆不足為患。”
有了幾位大臣的豪言,秦君道:“寇兵遠道而來,人馬勞累。我軍以逸待勞,士氣高漲,足以以少勝多,何患不勝——有誰再言割城講和,定斬不饒。”
馮嶽知道秦王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乖乖地閉上了口。
晉君率眾諸侯聯軍自入了秦境,三戰三勝,長驅直入,斬秦兵近萬人。所克三城,晉國獨占一城,左、右聯軍各得一城。三軍各留四千人守城,餘眾繼續乘勝追擊。
待晉君率三軍兵臨渭陽(今陝西鹹陽,渭陽是秦國在春秋時期的稱呼,到了戰國時期才改名為“鹹陽”),秦君也率大軍入了渭陽城。
諸侯聯軍清楚,與秦國的大戰才剛剛開始。
秦君也視即將進行的大戰為秦國的生死戰,雙方都磨拳擦掌,想一戰決勝負。
晉君早有了對秦國的作戰計劃:從渭陽攻入秦都。
為防止秦軍從背後偷襲,晉君命小巧玲瓏率右軍駐守在秦城靈台(在今陝西西安以西一帶)約十裏處,劉卷則率左軍埋伏在靈台與渭陽兩城的必經之路。
之前,小巧玲瓏眼中的晉君是一位昏庸無能之輩,接到他的命令後,她才知道,晉君也有一定的軍事天賦。
渭陽地處關中平原的中部,位於“八百裏秦川”的腹地,自古有交通要衝之稱,其北有關中通往河西走廊的涇河穀地;南渭水漕挽天下;西通隴西;東處涇渭交彙地帶。左扶崤涵,右控隴蜀,戰時總是兵家必爭之地。要是晉國能順利拿下渭陽,那麼對秦國將是十分沉重的打擊。
晉君在為他的計劃著想,小巧玲瓏心裏也盤算著自己的打算:先攻靈台,接著啃下盩厔(今陝西周至),最後揮軍眉邑(今陝西眉縣)。
十月初一,秦、晉兩軍約好在離渭陽七裏處交戰。是夜,尉遲釋義得知秦晉將戰,他的任務已完成,悄悄地命隨從作好逃離的準備。
次日巳時,晉軍先到,擺陣以待秦兵。不出半時辰,秦軍也至,也馬不停蹄地列陣迎敵。
晉軍共四萬餘人作三軍,晉君親自掛帥率中軍,六卿中的魏舒任副將;士鞅、荀寅分別任左右兩軍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