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釋義道:“九鼎為一體,缺了兩鼎即便送去,周天子必定仍會責備,不如先搬七鼎回對岸,待取回另外兩尊,再一同送去。”
子虎興奮地點點頭:“謝先生指教。”話停,他立即差兵按尉遲釋義說的去做,同時差人火速回報秦王。
相隔子虎數十裏處的晉君沒有因為秦國便使者片麵之詞而停止行軍,眾諸侯的十多萬士兵於同日傍晚全部渡河。
九月十五日,秦兵在渭河邊遇到麻煩的消息傳入晉君耳裏,他當夜集眾諸侯商議,是繼續深入秦國,還是前往渭河打撈落水的寶鼎。眾諸侯一番爭辨,認為這起事故是秦國有意之舉,應一鼓作氣,攻克秦國才是正事。
子虎派出的秦兵探得晉君率軍直入秦境,可他差遣回都的士兵還沒帶來秦王的聖旨。事情到了這樣的地步,他不得不重新作出選擇:放棄七鼎,領兵返回,抵禦眾諸侯對秦國的討伐。
蔡漫聽說後勸阻道:“大王命你我二人送鼎回成周,今擅作主張回都,大王動怒,必是死罪。”
子虎道:“眾諸侯的意圖再明顯不過,攻克秦國。我們再往成周亦無益。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大王怪罪,我一人承擔。”
蔡漫道:“難道將七鼎棄於荒野中?”
子虎道:“非也,應留數百士兵看護,派人送信告知卿士(劉卷),讓其押回成周。”
蔡漫沒有更好的主意,隻好答應子虎的要求。
九月十八日,子虎留下五百名士兵就地看守寶物,其餘的士兵全都隨他返國。
劉卷此行對瓜分秦地是誌在必得,自然不願分散兵力去替秦兵打理後事。
晏子自從與數國諸侯意見不和後,一直萌生去意,難得有好的借口,他主動請命率齊兵去完成原來屬於秦兵的任務。
齊兵離去,諸侯聯軍中的左軍突然少了五千人,奸詐的晉君不是從中軍中抽出士兵進行補充,而是從右軍中把許國的五千人馬調至左軍,這一舉動赤裸裸地表明,晉君隻想利用宋、衛、陳三國作為牽製秦國的棋子。小巧玲瓏也洞察出了晉君的陰謀,可隻能平靜地接受現實。
子虎命士兵盡棄輜重,輕裝行軍,晝夜兼程,不用十日即回了秦都。子虎、蔡漫主動入朝請罪。
一個是百戰百勝的將軍,一個是寵愛的相國,秦君不忍心重罰:“你二人違背聖旨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姑且念二卿多年有功於朝廷,大敵當前正是用人之際,免你二人斬首之刑。然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剝去你們一年的俸祿,且官降一職。望你二人能戴罪立功,勿負寡人一片苦心。”
馮嶽進諫道:“大王,秦國遭遇兵臨城下之禍,全因相國的荒謬之舉,如今又因他粗心大意,使二鼎沒入水中,兩罪並罰,斬首也不為過。大王僅降相國官位一級,恐朝中大臣、國中百姓皆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