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雙簧氣鳴樂器

第28章 巴拉曼

巴拉曼,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雙簧氣鳴樂器。民間又稱皮皮、畢畢、巴拉曼皮皮。漢文史籍中曾譯作巴拉滿。它還有蘆笛、蘆管之稱。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尤以南疆和田、麥蓋提、莎車,東疆鄯善、吐魯番等地最為盛行。

關於巴拉曼的起源,民間有著不同的傳說。據和田著名民間藝人、巴拉曼演奏家白克力·吐爾地講:他的已故老師熱黑木·麥梯庫萬告訴他,古時候,蟲子把蘆葦咬了一個洞,經風一吹,發出好聽的聲音。後來就有人割下有洞的蘆葦,用嘴吹起來,也很好聽,管上端的蘆簧吹嘴,是受孩子玩的柳笛的啟發改進的,巴拉是維吾爾語孩子之意,巴拉曼意即孩子的玩具。另一種傳說是:從前有個牧人,隨手折了一根蘆葦,當他揮動葦杆趕羊時,聽到了發出了嗚嗚的聲音。後來他拿一段蘆葦,並在葦杆上鑽了幾個小洞,用手指分別開閉洞眼,竟發出了高低不同的樂音。後經人們不斷改進,才成為今天的巴拉曼。

曆史悠久。巴拉曼是古代的篳篥,早在西漢時期就已流傳在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拜城一帶),在公元3世紀開鑿的庫車庫木吐拉千佛洞中的壁畫上,就繪有吹奏巴拉曼的圖像。東晉末年,巴拉曼由"絲綢之路"隨龜茲樂東傳中原。後經世代流傳,清代成為宮廷樂器之一。清《皇朝禮器圖式》將其列入"回部樂"。《清史稿》(卷一一)載:"巴拉滿,木管,上斂下哆,飾以銅,形如頭管而有底,開小孔以出音。管通長九寸四分,七孔前出,一孔後出,管上設蘆哨吹之。"今日形製與記載稍有不同。

現在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民間流行的巴拉曼,仍保持著古老的形製。管身葦製,是采用當地生長的一種旱蘆葦製作而成,管體質地堅韌,管長28厘米~34厘米,尾端外徑1.2厘米、內徑0.8厘米,管壁厚0.2厘米。管的上端削薄壓扁後成為雙簧哨片吹口,簧片部分長約4厘米,為使雙簧哨片不致變形,簧哨下方還用兩根竹片或木片夾住、用繩捆緊,夾片兩端係以紅色綢帶為飾。所以巴拉曼的上端呈十字形。管身中下部的正麵,開有八個正方形按音孔,各孔長、寬均為0.7厘米,孔距均為1.8厘米。

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持握巴拉曼,右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按一、二、三、四孔,左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按五、六、七、八孔。口含管首簧片吹奏,用氣要均勻、飽滿、連貫。巴拉曼多為民間藝人自製自用,各種調子的都有,口含簧哨深淺不同,也可改變筒音的音高,演奏不同調子的樂曲。常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在民間樂隊中,多使用筒音為d1的巴拉曼。維吾爾地區專業文藝團體中使用的巴拉曼,多用木管或竹管製作,並已改用嗩呐哨為吹口,可以隨時調整音高,管身正麵開六或七個圓形按音孔,其音律與其他民間樂器相近,用於樂隊合奏極為方便。筒音為c1的巴拉曼,其音列為:c1、d1、e1、f1、g1、a1、bb1、c2、d2,音域近兩個八度。巴拉曼發音明亮,音色柔和、優美,富有較強的表現力,最擅長演奏抒情性、歌唱性的曲調,常用於獨奏"十二木卡姆"中的散序、器樂間奏曲、民歌或歌舞音樂片斷,是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民間樂隊中最富有特色的吹奏樂器。用巴拉曼合奏或伴奏,也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尤其在南疆和田地區的"木卡姆"伴奏中,已成為離不開的樂器。較著名的獨奏曲有《牧羊人之歌》、《木夏烏熱克"木卡姆"》(選段)等。

第29章 波伯

波伯,納西族雙簧氣鳴樂器。納西語又稱哺布,還有蘆管、篳篥之稱。流行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及其鄰近地區。

波伯即古代篳篥。相傳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雲南大理時,波伯是由隨軍的蒙古族樂隊帶到麗江一帶的,並一直在民間流傳至今。這種樂器在宋代稱為頭管,是教坊大樂和鼓吹樂中主要的吹奏樂器。《元史·禮樂誌》有:"燕樂之器,頭管製,以竹為管,卷蘆葉為首,七竅。"今日納西族的波伯,其形製與元史所載的頭管大體相符。

波伯由管身和簧哨兩部分組成,全長20厘米~24厘米。管身竹製,多采用當地生長的青竹製作,管體上下去節中空,管長15厘米~19厘米,管尾外徑1.2厘米、內徑0.8厘米,管身正麵開有六或七個圓形按音孔,孔距均等,不設背孔,竹管上端置一簧哨。簧哨是用蘆葦修薄壓扁後製成的雙簧哨片,長約6厘米,上端哨口寬0.9厘米,下端插入管身上口1厘米。此外,還有管身銅製的波伯,上開六孔,但因製作較難,使用者較少。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裏,陳列著一支納西族民間的波伯,管長18.2厘米,上開七孔,簧哨長5厘米。此件波伯為我國著名民族音樂學家毛繼增先生所贈。

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持握波伯,左手在上,食指、中指按第七、第六孔,右手在下,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按第五、第四、第三孔,第一孔為氣孔,第二孔發筒音。口含管首簧哨,用平緩氣流吹奏,演技較高者可用循環換氣法,使樂聲連綿不斷。口含簧哨的深淺,可調節音高,多含發音偏高,少含則相反。音列為:g1、a1、b1、c2、d2、e2、f2,音域隻有七度。發音粗獷渾厚,音色悲涼婉轉,稍帶鼻音,音量較大,銅製波伯音色與竹製波伯相近。傳統演奏技巧有大幅度慢波音、三度前倚音等。常用於器樂合奏,是演奏納西族古典音樂《白沙細樂》和民間樂曲不可缺少的主奏樂器,也用於節日、喜慶、迎賓等歡快熱烈場合,擅長演奏速度較慢、纏綿憂惋的樂曲,可細膩準確地表現出人物悲哀傷感的複雜心情。傳統樂曲有《銅鍋滴水》、《美麗的白雲》、《萬年歡》、《代五》和《浪淘沙》等。

20世紀60年代以來,波伯得到不斷改革。雲南省麗江地區歌舞團楊曾烈,拜著名納西族民間老藝人、《白沙細樂》主要傳譜者和錫典為師,學習和掌握了波伯的製作技術、演奏技巧和演奏風格,他同李新民合作,首先將波伯的按音孔改為八孔(前七後一),使音域擴展為e1-g2,達到十度。1980年,楊曾烈用八孔波伯在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演奏了《白沙細樂》和彝族民間器樂曲《探親路上》,都取得了良好效果。1981年,楊曾烈又在八孔波伯的基礎上,在管身正麵增開了一個音孔,製成九孔(前八後一)波伯,使音域擴展為十一度,通過唇齒控製簧片和氣息,可奏出F調a-e2十二度音域,並且製成bB、C、D、bA等調的不同波伯,在演奏上又運用了單吐和顫音等技巧,顯著地豐富了波伯的表現力,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同年,曾用於麗江地區歌舞團創編的納西族歌劇《玉龍第三國》音樂中,突出了納西族民間音樂的特色。創作的獨奏曲有《山寨夜曲》等。

第30章 蘆管

蘆管,白族雙簧氣鳴樂器。又稱篳篥。流行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鶴慶等地。

"清水流,清水流,流去悲哀和憂愁,蘆管聲聲唱深情,清水萬古流"。這是劍川民間流傳的一首民歌。傳說遠古時候,劍川一帶曾遇大旱。壩子上有一戶白族人家,母女相依為命。一天阿媽出門挖野菜,路遇一位昏倒的白胡老人,將其扶救回家,經母女細心調養,白胡老人病體痊愈,老人送一粒可變金、銀的紅寶珠答謝她們,小妹拒而不收,懇請老爺爺從幹涸的河裏變出水來,讓農家種上稻穀,吃上好吃的白米。於是老人掏出懷裏藏的一根帶眼的竹管,安上一個蘆哨,吹出了優美的樂聲,並告知:"這叫蘆管,用它吹奏《清水流》,可解除旱災。"小妹學會了吹蘆管,她站在幹枯的河邊吹,刹那間河道裏湧出了流水,她站在田埂吹,田間閃出了水波,人們種稻插秧,大地披上了綠裝。此後,蘆管就在白族人民中代代相傳。

曆史久遠。蘆管是古代西域各國通用的樂器篳篥,東晉之時傳入中原,南北朝至唐代極為盛行。唐代文人白居易、岑參、元稹、張祜、薛濤等都在詩中描繪了蘆管的妙響,白居易在《聽蘆管》中有:"幽咽新蘆管,淒涼古竹枝。似臨峽唱,在雁門吹。"張祜的詩中則有:"細蘆僧管夜沉沉,越鳥巴寄恨吟。吹到耳邊聲盡處,一條絲斷碧雲心。"據民間藝人相傳:唐玄宗開元九年間,李隆基皇帝曾送給大理南詔王龜茲樂,其中就有蘆管(包括大、小篳篥),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詔王異牟尋到京城長安奉獻《南詔奉聖樂》時,帶去的也有蘆管。說明早在1200多年前,蘆管已從中原傳入大理白族地區了。

由管身和管哨組成,全長26厘米~34厘米。管身竹製或木製,管體中空、兩端敞口,管長22厘米~30厘米,管尾內徑1厘米,管身開有八個(前七後一)圓形按音孔,孔距均等,管首上口置一管哨。管哨是用蘆葦修薄壓扁後製成的雙簧哨片,哨長5厘米,上端哨口寬1厘米,下端哨座插入管身上口1厘米。

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持握蘆管,右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按一、二、三、四孔,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按五、六、七孔,拇指按背孔,口含管首簧哨,可用循環換氣法吹奏,音列為c1、d1、e1、f1、g1、a1、b1、c2、d2,音域c1-c3,達兩個八度。音色明亮、渾厚,猶如人聲,並略帶鼻音,常作五度轉調。可用於獨奏、重奏或樂隊合奏。每逢節日、喜慶之時,白族人民常用蘆管吹奏民間樂曲自娛或助興,也用於迎賓司禮等場合。宗教祭典時,蘆管是道教洞經樂隊的主要合奏樂器之一,擅長演奏莊重典雅的洞經音樂。獨奏曲有《一杯酒》等。

近年,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藝術研究室趙立德研製成十孔加鍵蘆管,有十個按音孔,設兩鍵。使音域又擴展了三度。樂器製作精美,管尾垂絲穗為飾。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第31章 細篳篥

細篳篥,朝鮮族雙簧氣鳴樂器。朝鮮語稱草匹力,民間俗稱小管子,是朝鮮族人民喜愛的吹奏樂器。發音洪亮,音色高亢、雄健,常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尤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為盛行。

朝鮮族的細篳篥源於古代篳篥。西漢時期,篳篥流傳於西域龜茲,公元4世紀時進入中原,後又東傳朝鮮。據文獻所載,隋唐時期九、十部樂的高麗樂中,已用到小篳篥和桃皮篳篥,大篳篥也在唐十部樂中開始應用。在朝鮮高麗王朝和李氏王朝(公元918年-1392年)時期,細篳篥除在宮廷使用外,還在民間廣泛流行,是朝鮮三大樂部"鄉部樂"的主要樂器之一,故又有鄉篳篥之稱。如今,細篳篥在我國朝鮮族民間,也已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吹奏樂器。

細篳篥由管哨和管身兩部分組成。管哨用一截蘆葦製作,哨長4.5厘米,去掉硬皮,修削厚薄均勻,外表光滑,將上端哨口烙扁,哨口寬1.2厘米~1.4厘米,下端哨座用銅絲紮住,插入管身上口。管身用無節細竹管製作,管長18厘米~22厘米,管尾外徑1厘米、內徑0.6厘米。管身開有八個(前七後一)圓形按音孔,背孔為高音孔。為防止竹製管身開裂,細篳篥的首、尾兩端都鑲嵌有銅箍。

演奏時,管身豎置,右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分別按一至四孔,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分別按五至七孔,拇指按背孔,口含管哨,可進行平吹或超吹。細篳篥屬於高音樂器,每支隻能吹奏一個調。筒音為d1的細篳篥,依次開放第一至第八孔,發出的自然音列為:f1、g1、a1、bb1、c2、d2、bf2、g2,通過控製唇舌,可發出a2、b2兩音。雖然可以利用含哨深淺、控製氣息或按孔多少來轉調,但一般轉調時都要更換樂器吹奏。音色清脆、高亢。演奏技巧有顫音、滑音、裝飾音和吐音等。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最擅於獨奏,在樂隊合奏中屬於色彩性樂器。後經我國民族管樂製作改革大師吳仲孚的改革,使用與竹管音色相近的烏木製做管身,在原第六孔右上角開一加鍵泛音孔,使音域由d1擴展到g3,達兩個半八度。經他改革的多鍵細篳篥,音域更廣,並能轉調。在朝鮮族音樂中,細篳篥占有重要地位。最擅於演奏朝鮮族風格的樂曲,富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創作的獨奏曲有《田野小曲》、《歡樂》等。

朝鮮族的草匹力,除高音的細篳篥之外,還有中音的中篳篥和低音的大篳篥,它們都是在民間流傳的細篳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音篳篥比細篳篥低一個八度,低音篳篥又比中音篳篥低一個八度,總音域D-g3。經吳仲孚大師改革加鍵後,除保持原來特有的音色外,還顯著地加強了朝鮮族民族樂隊的中、低音部音量,豐富了朝鮮族民間音樂的表現力。

第32章 小悶笛

小悶笛,俗稱皮哨子,是彝族雙簧氣鳴樂器。彝語稱耶哈魯或奔麥黑的裏。彝語"奔麥黑"為蟲殼,"的裏"為笛,意即蟲殼作簧哨的笛子。悶笛製作簡單,攜帶比較方便,音色圓潤明亮,表現能力較強,深受彝家男女老少喜愛,長期流傳不衰。流行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各地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彝族聚居地區,尤以楚雄州南華、雙柏一帶和大理州南澗彝族自治縣最為盛行。黔西彝族地區也有流傳。

悶笛有著久遠的曆史,但究竟起源何時何地?今日已難於查考。據雲南彝族地區許多民間老藝人講述,彝族遠祖曾用小悶笛吹退洪水,拯救了彝家人的性命,它是由彝族祖先世代相傳、一脈相承而流傳至今的。基默熱闊(彝族)在《金沙江文藝》1980年第3期上發表的《悶笛淚》中,記述著富於浪漫色彩的傳說:"......白胡子老人擺出長者的姿態說:'是阿普阿波(彝族聖祖的名字)子孫的人們,你們聽我說,我們彝家的命是悶笛救下來的。在天下發洪水那年,水淹到了納烏山的半山腰,眼看著大水就要把我們彝家洗淨了。是我們的遠祖,用悶笛吹退了大水,我們彝家才得以傳宗接代到今天'。"故事對悶笛的藝術魅力大加讚頌,賦予它巨大而神奇的力量。

民間的傳統小悶笛,由管身和管哨組成。管身竹製,一般多采用當地生長的筆管粗細的鳳尾竹或苦竹梢製作,也有使用蘆葦或膺翅羽管製作的。管身上下通透,管長7厘米~15厘米,下口內徑0.7~0.9厘米。管身上開有三、四或七個圓形按音孔,其中皆有一個背孔。民間最為流行的四孔小悶笛,常用管長7厘米、內徑0.7厘米的細竹管製成,正麵所開的三個音孔,孔距均為1厘米,背孔開在第二、三兩孔之間。管身上端管口內,插有一個雙簧哨子。管哨用蟲繭製作,外形呈蛇頭狀,哨長1.5厘米,以采用亞熱帶地區河穀地帶橄欖樹或野蒿樹上結的一種蓑蛾囊(蟲繭)為佳,經過壓、烤、磨等工藝而製成。

演奏時,管身豎置。口含管首上端蟲哨,運用適中氣息吹奏。四孔者:單手持笛並按放音孔,民間藝人多用左手持笛按孔,專業歌舞團樂手多用右手持笛按孔,食指、中指、無名指按正麵三孔,拇指按背孔,用另一手掌輔以悶、放、扇、合等動作,控製和調節音色、音量變化。七孔者:雙手持笛按孔,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按正麵下三孔,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按正麵上三孔、拇指按背孔,音準、音域較四孔悶笛為好,但不能發揮悶、放、扇、合等技巧。管身的長短或粗細、管哨的大小或軟硬、口含管哨的深淺、唇齒的位置和用氣力度的變化等,都可控製或影響悶笛發音的高低。除民間傳統演技"噴吹"外,還可借鑒吸收花舌、單吐、雙吐、指顫音等多種其它氣鳴樂器的演奏技巧。四孔小悶笛音域d2-f3,運用控製氣息的方法,可吹奏A、bB和C調樂曲。七孔小悶笛音域c2-e3。音色清脆悠揚,富有田園風味,適於演奏委婉抒情、優美動聽的曲調,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常即興吹奏,傳統獨奏曲有《出工調》、《過山調》、《阿蘇則》、《順寧調》、《沙街調》、《馬櫻花》等。彝族人民特別喜歡在陽春三月吹奏悶笛,以便在歡暢的樂聲中開始春播生產。屆時,山林間百花爭豔,田野裏笛聲飛揚。悶笛常與竹笛、三弦和木葉等樂器組合在一起進行合奏,還經常為歌唱伴奏,出現在彝家唱山歌、對調子的場合裏。在彝族青年男女戀愛和"打歌"時,小悶笛是形影不離的"紅娘"。它由男性演奏,小夥子就是用悶笛來約會心愛的姑娘的。在戀愛生活中,男青年用笛聲向自己的情侶傾吐內心的隱秘,抒發純真的愛慕之情,許多美滿婚姻就是伴隨著笛聲締結的。民間藝人常把要表達的詞意用小悶笛描述出來,把情感溶於吹奏的樂曲之中,所以在許多不便用語言表達的場合裏,小悶笛就成了彝家的代言人。

〔改革小悶笛〕20世紀80年代初,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歌舞團趙立德等音樂工作者,開始了對小悶笛的發掘和研究工作,創作了悶笛獨奏曲《彝家樂》和《烏蒙的春天》等。1980年9月,在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小悶笛加入到彝族小樂隊,演奏了器樂合奏《接親路上》,並在其中擔任領奏,充分發揮了它歡快優美的山歌特色,增加了民間喜慶的熱烈氣氛,收到較好的藝術效果,獲得音樂界的好評。作為色彩性樂器,它還多次用於民族樂隊和中西混合樂隊以及為合唱、領唱伴奏的樂隊中,從不同角度顯示了它的鮮明特色和藝術魅力。

1982年,趙立德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徐桃英、顧伯寶和北京管樂器廠唐永智的支持和幫助下,對小悶笛進行了改革探索,先後製成了五孔(前四後一)小悶笛(音域g1-e3)和加鍵七孔(前六後一)小悶笛(音域f1-f3)。加鍵七孔小悶笛,增加了兩個按鍵,解決了單手演奏手指不夠用的困難,在管身下部增開了一個笛膜孔,提高了低音的明亮度,哨與管身之間增加了調音管,並在管尾設置了輔助持笛的笛勾。改革悶笛既保持了民間悶笛的音色、音量、傳統的單手持笛演奏方法和悶、放、扇、合的演奏技巧,又保證了音準、使音域擴大到兩個八度,並能轉調,使之成為富有彝族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在1982年雲南省首屆"聶耳音樂周"民族器樂演奏會上,趙立德用加鍵七孔悶笛演奏了李漢傑編創的獨奏曲《秋收的喜悅》收到較為理想的藝術效果。

1986年,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歌舞團彝族演奏員佘學保,又改革製成八孔小悶笛。管身用鳳尾竹製成,管長12.5厘米、內徑0.7厘米,管身開有八個(前六後二)圓形按音孔,背孔分別為第四和第七孔,正麵第八孔距上端管口1.5厘米,在管尾還設置了帶拉環的塑料製滑動架,演奏中可用小指鉤住拉環,完成悶、放動作。這種悶笛在保持民間悶笛原有音色和悶、放等傳統技巧的基礎上,可以雙手持笛演奏,音域擴展了純四度,顯著提高了樂器的表現力。

第33章 蘇爾奈

蘇爾奈,是維吾爾、烏孜別克、藏、苗、瑤、侗、布依、仡佬、彝、哈尼、傣、拉祜、白、納西、普米、水、壯、土家、毛南、佘、漢等族雙簧氣鳴樂器。維吾爾語稱蘇爾奈、嗩乃依,又有鎖呐、瑣奈、鎖奈、嗩呐等多種譯稱。俗名喇叭。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全國各地。

曆史悠久,蘇爾奈最早見於新疆拜城克孜爾千佛洞第三十八窟壁畫中,上麵有伎樂人吹奏蘇爾奈的圖像。這個石窟群開鑿於公元3世紀,是我國最早的大型千佛洞。說明嗩呐在兩晉時期(公元265年-420年)已在西域龜茲(今庫車一帶)流傳。漢文史籍對蘇爾奈的記載較晚,始見於明代。王西樓《後道人今樂考證》:"喇叭,鎖呐,曲兒小,腔兒大"。明代武將戚繼光將其用於軍中,《紀效新書·武備誌》:"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呐。"《三才圖會》:"嗩奈,其形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到了清代,蘇爾奈又稱金口角,清《皇朝禮器圖式》將其列入宮廷的"回部樂"中,並用於鐃歌大樂。《清史稿》(卷一一○)載:"蘇爾奈,一名嗩,木管,兩端飾銅,上斂下哆,形如金口角而小。七孔前出,一孔後出,一孔左出,銅管上設蘆哨吹之。"現在嗩呐的形製,與史籍所載基本相同。而今日維吾爾族民間流行的蘇爾奈,則是嗩呐的早期形態。

維吾爾族民間的傳統蘇爾奈,漢族稱其為木嗩呐。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疆、北疆和東疆各地,尤以南疆最為普遍。

木嗩呐由管身、芯子、氣牌和管哨組成,通高46厘米。管身木製,通體用較硬的梨木、蘋果木或棗木旋製而成,管高38厘米~40厘米,管體中空,上小下大,呈圓錐形,杆身較粗,下呈喇叭口狀,但喇叭口較小,管身與喇叭口連為一體,在管身上開有七或八個(均設一背孔)圓形按音孔,其中第一孔偏向孔列左方,以便於小指按孔,背孔設在與正麵第七孔對應處上方,是控製高音的發音孔。管首上端管口內,插有一個芯子。芯子銅製,是空心圓錐體,芯子長5厘米,上口安置管哨,中間套有氣牌,下口插入管身上口。氣牌呈扁圓形,用有機玻璃或塑料製成。管哨是用蘆葦製成的雙簧哨片,下端哨座套於芯子的上口外。木嗩呐通體旋出線紋或刻出圖案紋飾,外表精巧美觀。在北疆伊犁地區,則多使用木杆、銅喇叭口的蘇爾奈,它與漢族地區流傳的嗩呐相同。

演奏時,管身豎置。左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按第一、二、三、四孔,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按第五、六、七孔、拇指按背孔。口含管身上端的雙簧管哨吹奏。七孔者音列:g1、a1、b1、c2、d2、e2、#f2、g2,音域g1-g3。高音清脆、嘹亮,低音柔和、圓潤,略帶鼻音,具有與眾不同的音色。演奏技巧有滑音、吟音、吐音等,並可模仿人聲或鳥鳴。可用於獨奏、鼓吹樂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是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人民十分喜愛的民間樂器。

在維吾爾族的傳統宗教節日庫爾班節、肉孜節或婚禮喜慶活動中,鼓吹樂表演是人們不可缺少的娛樂活動。清聽園《西疆雜述詩》(卷三)《歲時》中有:"新年,王府前廳左側有台,砌磚為之,高丈餘,上設鐵框羊皮鼓六、七麵,高低大小不一,錯連雜槌以成節奏,複以嗩呐喇叭相間吹之,晝夜齊鳴不止,數日後始撤去。"這種民俗一直流傳至今。每逢節日或喜慶場合,由蘇爾奈和納格拉組成的鼓吹樂隊,置放於村鎮高大的清真寺的頂樓平台上,常見者多由一支蘇爾奈、一對納格拉和一個低音納格拉(冬巴鼓)組成,在盛大的民族節日裏,要用到兩支蘇爾奈和三對納格拉。蘇爾奈用於吹奏曲調,納格拉用於敲擊節奏。樂手們盡興演奏,全村的男女老少聚集在寺院前的廣場上,隨著歡快的樂曲翩翩起舞。有時通宵達旦,一連三天三夜,樂聲不停,歡舞不止,場麵蔚為壯觀。蘇爾奈除用於鼓吹樂外,還用於獨奏和歌舞伴奏,凡是能演唱出來的調子,它都能獨奏出來。民間流傳的木卡姆和賽乃姆音樂,都是優秀的獨奏曲和歌舞伴奏曲。北疆伊犁地區民間鼓吹樂隊保存有十二套傳統鼓吹樂曲:《賽乃姆》、《雙賽乃姆》、《洛克沙勒》、《洛克沙勒花兒》、《古杜姆》、《木夏烏熱克》、《薩裏哈》、《紐威特》、《庫爾特》、《月蘭》、《夏地亞那Ⅰ》、《夏地亞那Ⅱ》等。著名演奏家有門索爾·夏赫和阿布都古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