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氣鳴樂器
第1章 大嘀瓏
大嘀瓏,布依族單簧氣鳴樂器。"大嘀瓏"為布依語音譯,"大嘀"為嗩呐,"瓏"是竹子,漢譯為用竹子製作的小嗩呐。流行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長順縣古羊、代化、睦化、蘆山和安順地區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等地。
結構較簡單,由管身和簧管兩部分組成。管身竹製,多采用比鉛筆稍粗、管體順直的紫竹或水竹製作,去掉兩端竹節,磨平端口。管長25厘米左右,外徑0.8厘米~1厘米,內徑0.6厘米~0.7厘米,管身上開有八個(前七後一)圓形按音孔,正麵七孔的孔距相同,背孔(第七孔)對應正麵第六、八兩孔之間,按音孔可用粗鐵絲燒紅後燙出。簧管用一段稍細的水竹管製作,兩端通透,長5厘米,外徑與管身內徑相同,先將管壁一側削薄,用鋒利小刀鏤刻出一片長方形簧舌,然後將其插入管身上端管口中。
演奏時,管身豎持,右手在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分別按一至四孔,左手在上,無名指、中指、食指分別按五、六、八孔,拇指按背孔,口含簧管吹氣鼓簧發音。筒音為g的,可發出由g-a1九個音。音色明亮而豐滿,有著較強的穿透力。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愛,是老少皆吹的樂器,常常用以吹奏自娛。
在布依村寨,逢年過節、親友聚會、趕場行路或林中捕雀等場合,都會聽到悠揚的大嘀瓏的樂聲。老人們則喜歡在春節或正月裏吹奏,悠閑地抒發一年來的歡樂。大嘀瓏的樂曲豐富,多來源於民間的山歌、小調。1984年,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舉辦的首屆《好花紅》音樂節上,長順縣文化館的陳文興(布依族),使民間吹奏樂器大嘀瓏第一次出現在音樂舞台上,他演奏了自己創作的獨奏曲《山寨客來》,曲調優美動聽,富有濃厚的地方風味
第2章 篳多喝
篳多喝,壯族、苗族單簧氣鳴樂器。壯語又稱喃多喝、敦嘟喔,均是依樂器發音的諧音定名。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大農村,尤以廣西防城各族自治縣最為盛行。
壯家吹響篳多喝,吹出心中豐收歌,吹得稻海翻金浪,吹得山樂水也樂。
在廣西武鳴民間,200年前就已流傳有篳多喝。相傳源於一種禾杆笛的兒童玩具樂器,後來演化為預祝和慶賀莊稼豐收時吹奏的樂器。過去每逢秋收或秋閑時節,壯鄉處處都會響起悠揚和諧的篳多喝聲。
由管身和共鳴筒兩部分構成,全長60厘米。管身竹製,多使用當地出產的一種節長、壁薄的簍竹製作,管長40厘米~42厘米,尾端內徑0.8厘米~1厘米。首端留有竹節封閉,將節下4厘米的正麵管壁鏟薄削平,用鋒利小刀刻出一枚長方形竹製簧片,簧根與竹節相連,距管首1厘米,簧舌朝下,簧片長2厘米~2.5厘米、寬0.5厘米。將管尾正麵10厘米一段管身削平,其上開有兩個圓形按音孔,孔徑0.4厘米,管尾距一孔、一孔距二孔,均為4厘米。共鳴筒用蘆葦葉或竹葉卷製而成,外形呈喇叭狀或牛角狀,筒長20厘米,喇叭口直徑10厘米。將管身尾端插入共鳴筒細端並使其牢固。另有低音篳多喝,全長75厘米,竹製管身長50厘米、尾端內徑1.2厘米~1.5厘米,共鳴筒長25厘米,喇叭口直徑12厘米。
演奏時,管身橫置,喇叭口伸向右上方,左手持握簧片以下管身,右手持握管尾,中指、食指分別按第一、二兩孔,口含管首簧片,用循環換氣法吹氣鼓簧發音。音列為g、a、c1。利用氣息變化和嘴唇控製,可作十二度超吹。高音區音色清脆明亮,低音區音色渾厚結實,略帶鼻音,音量洪大,穿透力較強。常用於獨奏,為男子專用樂器。演奏技巧有單吐、顫音、滑音等。壯族小夥子常在放牧、砍柴或農閑時吹奏自娛。逢年過節或喜慶娛樂時,男子常吹奏篳多喝助興,女青年也吹起篳蘭羅(一種豎吹單簧、單管、三孔、無共鳴筒的氣鳴樂器)奏和。他們通過吹奏比賽,發現對方的藝術才能,有些便產生了愛慕之情,從而也締結了美滿的姻緣。樂曲多來自民歌曲調,傳統獨奏曲有《牧歌》等。
近年來,我國民族音樂工作者深入壯鄉山區,同民間藝人一起研究實踐,製成了改革篳多喝,增加了按音孔,簧片和共鳴筒改為膠片製作,顯著地擴展了音域,豐富了演奏技巧和藝術表現力,使它登上了我國民族音樂的大雅之堂,成為富有山鄉特色的獨奏樂器。創作的樂曲有《牧童樂》、《吹禾熟》、《喃多喝》、《豐收樂》等。
第3章 波蘆
波蘆,壯族單簧氣鳴樂器。壯語"波"為吹,"蘆"為紡紗纏線之小竹管,"波蘆"意即吹小竹管。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地區鳳山、東蘭、巴馬等地。
管身竹製,管長40厘米,上端留有竹節封閉,下端敞口、外徑1.8厘米、內徑1.2厘米。將首端節下3厘米的正麵管壁削薄修平,用鋒利尖刀刻出一枚長方形竹製簧片,簧長2.5厘米、寬0.5厘米,簧根與竹節相連,簧舌朝下。管身中、下部開有七個(前六後一)圓形按音孔,正麵為一至六孔,第七孔為背孔。
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持握波蘆,右手在下,無名指、中指、食指按第一、二、三孔,左手在上,無名指、中指、食指按第四、五、六孔,拇指按背孔。口含管首簧片,用循環換氣法吹奏,可使樂聲連綿不斷。波蘆的筒音一般在g-d1的範圍內,常見者多為c1,音列為c1、d1、e1、f1、g1、a1、bb1、c2,背孔發筒音的高八度音,不能超吹。音色清麗、脆亮,音量較大。常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民歌伴奏。擅長演奏氣氛熱烈而歡快的曲調,樂曲多采自民間歌曲或小調,是壯族農村在節日、喜慶場合或農閑時離不開的民間樂器。
第4章 篳建
篳建,壯族單簧氣鳴樂器。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一帶。
管身竹製,多采用當地生長的小青竹製作,管長20厘米,上端留有竹節,下端敞口、外徑1厘米、內徑0.7厘米,將首端節下正麵管壁修薄削平4厘米,用尖刀在其上刻出一枚長方形竹製簧片,簧根與竹節相連,簧舌朝下,簧長2厘米、寬0.5厘米。管身正麵開有六個方形按音孔,音孔各邊均長0.5厘米。第一孔至尾端和一至六孔各孔間距均為2.4厘米,第六孔距簧片為3厘米。
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持握篳建,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分別按第一、二、三孔,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分別按第四、五、六孔,口含簧片,運用平緩氣流吹奏。音列為#g1、a1、b1、c2、d2、e2、#g2,第六孔發筒音的高八度音,不能超吹。音色高亢、明亮,音量較大。用於獨奏或合奏,擅長演奏熱烈歡快的樂曲。壯族人民每逢節日或婚嫁等喜慶場合,都要演奏篳建。樂曲無固定曲牌,多為民間歌曲或小調,並常常即興吹奏。演奏者以女性為多。
第5章 利列
利列,是黎族單簧氣鳴樂器。"利列"為黎語音譯。漢族稱口簫。流行於海南省昌江、東方、樂東、瓊中、通什和保亭等地。
在海南省五指山區的黎族村寨裏,經常可以看到一種用竹管套接的像小塔一樣的民間豎吹樂器,這就是利列。相傳已有幾百年的曆史。每逢黎家傳統節日,民間藝人們常常吹著它從各個村寨相聚而來,由於吹奏時有著非常巧妙的換氣方法,有的人甚至能沿途吹奏幾公裏遠,樂聲也從不間歇中斷。
管身竹製,多使用當地出產的小山竹製作,用六、七節粗細不同的短竹管,由小到大套接而成,其外形有些和嗩呐杆相似。管身通高22厘米,上細下粗,上端最細管徑0.7厘米,下端最粗管徑1.5厘米。每節上都開有一個圓形按音孔。原始的利列僅有五孔,到了20世紀50年代,流行於樂東、昌江和東方一帶的西路利列,多為六節六孔,在上端帶節的竹管上開有一個隙口,插入麥杆或樹葉等作為簧片,可吹出八個音;流行於瓊中、通什和保亭一帶的東路利列,多為七節七孔,但最上一個按孔多作為裝飾用,在最細的留有竹節的竹管上,將其一側管壁削薄,三麵剖開隙口,中間的小薄片作為發音的竹製簧片,簧舌朝下。目前,民間常用的利列,多為七節六孔,傳統的簧片是用竹片削薄後綁在上端竹管的背麵吹口處,如今已改用蘆葦片製的簧片。利列多為吹奏者自製自用,因製作者取材和需要的不同,製成的利列也有六、七、八、九孔之別(在五、六孔之間均設有一個背孔),調子也各異,其長短、大小也有區別,既有像鋼筆那樣大的小利列,也有像低音嗩呐那樣長的大利列。所用的簧片,有的像西洋樂器單簧管的哨片,也有使用嗩呐哨的,可謂多彩多姿。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裏,陳列著一支小巧玲瓏的利列,管身為七節六孔,全長16.3厘米,係1962年5月由廣東省民族歌舞團所贈。
演奏時,管身豎置,兩手分別按放上下按孔,口含管首簧片,吹奏方法基本與小嗩呐相同,它本身的音量雖不大,但在黎族氣鳴樂器中則居首位。其音列分別為:d1、e1、#f1、g1、a1、b1、e2、g2;a1、b1、c2、d2、e2、f2、a2、d3。利列的音色與管子的高音區相似,明亮而富有特色,非常動聽,富於歌唱性,宜於表現歡快、熱情的曲調。低音豐滿、圓潤,中音清晰、柔和,高音尖銳、單薄。民間常用於節日、喜慶或娛樂場合中,多為男子為女聲歌唱伴奏。用氣息來控製音準和音色,常使用的演奏技巧有打音、震音、曆音、疊音、顫音等,並吸收了單吐、雙吐、花舌、滑音、斷音和頓音等技巧,吹奏黎族風格樂曲時,多采用打音和下滑音的技巧。經過專業音樂工作者的改革,利列已能發出由b-g2十三個音,顯著豐富了表現力,並製成高、中、低音大小不同的利列,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廣東省民族歌舞團和海南省歌舞團,都已將利列用於獨奏演出,並由樂隊伴奏,收到較好效果,深受廣大聽眾歡迎和好評。利列還用於樂隊中領奏或參加合奏。樂曲有《相會在山欄園》、《回憶》、《婚禮舞曲》、《有情今夜來做伴》、《蕉園晨曲》等。陳元浦創作的獨奏曲《相會在山欄園》,榮獲1983年第三屆全國音樂作品三等獎。
黎族人民非常喜愛利列,不論是在務農的路上,還是在放牧中,或是在喜慶的場合裏,都要吹奏利列,尤其是在水稻下種以後更要吹奏,黎家認為它會使稻子長得茂盛,獲得好收成。黎族青年對利列更懷有特殊的感情,它是戀愛時必不可少的"紅娘"。
第6章 利羅
利羅,黎族單簧氣鳴樂器。流行於海南省保亭、昌江、東方等地。
管身竹製,多使用首端帶有竹節的細竹管製作。管長22厘米、尾端內徑0.6厘米,在上端近竹節處,將管壁一側削薄,用鋒利小刀刻出一枚長方形竹製簧片,簧的根部與竹節相連,簧舌朝下。管身上開有四或五個圓形按音孔。經過改革,已出現八孔(前七後一)利羅。
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按放上下音孔。口含管首簧片,吹氣鼓簧發音。八孔利羅音列為:d1、e1、f1、g1、a1、b1、c2、d2、e2。音色清晰而圓潤,比利列較為纖細,富有山村風味。常用於獨奏或伴奏。是黎族青年男女社交活動和愛情生活中離不開的氣鳴樂器,有時也在喜慶場合吹奏助興或在路上、放牧中吹奏自娛。其曲多為民歌、小調或利列樂曲。
第7章 笛列
笛列,黎族單簧氣鳴樂器。流行於海南省保亭、通什一帶。
管身竹製,采用首端帶有竹節的竹管製作。管長40厘米、管尾內徑0.8厘米,將上端竹節下方管壁一側修薄,用鋒利小刀刻出一枚長方形竹製簧片,簧根與竹節相連,簧舌朝下。管身上開有三個圓形按音孔,其中正麵兩孔距管尾較近,為一、二孔,第三孔為背孔,距管首簧片較近。在管身的尾部,接有一個用蘆葦葉或"龍骨"葉纏卷成螺旋形的喇叭口。經過廣東省民族歌舞團的研究改革,製成加鍵笛列,管身硬橡膠製,尾端稍彎曲,呈碗狀,首端簧片也由竹製改為蘆葦片。
演奏時,管身橫置右側,左手按背孔,右手按一、二兩孔,口含管首簧片,吹氣鼓簧發音。傳統笛列音域較窄,隻能吹奏五度音程,音色柔和、圓潤。加鍵笛列音域e-d2,擴大近兩個八度,音色與巴烏相近,並保持了原有的特色。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擅長演奏抒情性樂曲。加鍵笛列還登上民族音樂的大雅之堂,成為頗富黎族特色的獨奏樂器。
笛列與黎家的生產勞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舊時,每逢稻子揚花時節,就用笛列吹奏出優美悅耳的曲調,祈求風調雨順,使稻子快快成熟,獲得豐收。而在耕作未完、稻子未抽穗時,是不允許吹奏笛列的,否則便會遭受風、水、蟲、獸等自然災害。如今,這些封建迷信的禁忌早已破除。笛列成了黎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樂器。
第8章 篳爾
篳爾,是克木人單簧氣鳴樂器。"篳爾"為克木語音譯。漢族稱其為山葦笛。流行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猛臘、景洪等克木人聚居地區。
管身葦製,克木人常使用當地出產的山蘆葦製作,管身上端留有葦節,下端通透,管長19厘米~25厘米,尾端內徑0.5厘米~1厘米,將上端近節處的管壁一側削薄,用鋒利小刀刻出一枚長方形簧片,簧根與葦節相連,簧舌朝下。管身正麵開有三至五個圓形按音孔,不設背孔。
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握管,用食指、中指或無名指按孔。口含管首簧片吹奏。三孔篳爾音列為:f1、a1、c2、d2;五孔篳爾音列為:d1、f1、g1、a1、c2、d2。發音豐滿,音色渾厚,音量較大,可用於獨奏。適宜戶外吹奏,是克木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常用的樂器,也常吹奏自娛。樂曲有《玩姑娘調》等。
第9章 篳朗布浪
篳朗布浪,是克木人單簧氣鳴樂器。"篳朗布浪"為克木語音譯,意為笛,是克木人獨特的吹奏樂器。流行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猛臘、景洪等克木人聚居地區。
管身竹製,是用五至七節長短不同、粗細各異的竹管套接而成,它與黎族的利列非常相像,樂器外形有如一座細而高的寶塔。篳朗布浪有長、短兩種規格,短者稱篳朗布浪領,克木語"領"是短,直譯為短笛,管身長40厘米左右;長者稱篳朗布浪萬,克木語"萬"為長,直譯為長笛,管身長80厘米~120厘米。頂端最細的一節竹管,管首留有竹節,將近節處一側管壁削薄修平,用刀刻出一枚長方形簧片,也可在此部位鑲嵌銅製簧片。管身上開有五個圓形按音孔。管身尾端最粗一節竹管的下端切成斜口。
演奏時,管身豎置,兩手持管,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上三孔,左手食指、中指按下兩孔。口含管首簧片,用循環換氣法吹奏,可使樂聲連綿不斷。短笛的音列為:g1、a1、c2、d2、e2、g2;長笛的音列為:g、a、c1、d1、e1、g1。短笛的發音比長笛高一個八度。短笛的音色明亮而圓潤;長笛的音色豐滿而渾厚。可用於獨奏或合奏,是克木人常用的自娛性樂器,有時也用於青年男女的戀愛生活中,當青年小夥子約會姑娘時,常會吹響悠揚的篳朗布浪。樂曲有《戀愛調》等。
第10章 芒笛
芒笛,是岔芒人獨有的單簧氣鳴樂器。岔芒語稱拉羅木、楞弄。流行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縣猛拉區南柯新寨一帶。
由簧管、主管和共鳴筒三部分組成。管身竹製,多采用當地高山上生長的山竹製作。簧管為一截首端帶有竹節的細竹管,管長10厘米,尾端敞口,將正麵管身削薄修平,在距竹節1.5厘米處以下,用鋒利小刀刻出一枚長方形竹製簧片,管的尾端插入主管首端管口中。主管為一根首尾相通的長竹管,管長140厘米,管身下部開有三或四個圓形按音孔。共鳴筒為一截大竹管,管高20厘米~30厘米、內徑6厘米~8厘米,上端敞口,下端留有竹節封閉,可起調節音色、增強音量的作用。
演奏形式較為獨特,須男女兩人互相配合吹奏。男子在左,管身橫向右方,左手持握管首,右手指按放音孔,口含管首簧片,用平緩氣流吹奏。女子在右,左手扶持斜置於地麵的共鳴筒,將主管尾端放入共鳴筒的上口中,根據所奏樂曲的需要,右手在筒口扇、合、悶、放,有時也用嘴向筒口哈氣,以便不斷改變音色、變換音量。音列a、c1、d1、e1、g1、a1、c2。發音粗獷,音色渾厚。多用於獨奏或為山歌伴奏,是青年男女社交和戀愛時離不開的樂器。樂曲有《玩調》等。
在山青水秀的岔芒人山寨,每到夜晚,就會看到一對對的青年男女在一起吹奏芒笛,就會聽到一陣陣低沉而悠長的芒笛聲,這是青年人在談情說愛,這長長的芒笛,真可謂是"鸞鳳和鳴"式的樂器。有時也男吹女唱,相和為樂。芒笛在岔芒人中世代相衍,流傳不衰,許多幸福美滿的姻緣就是通過芒笛締結的。
第11章 美都
美都,苦聰人單簧氣鳴樂器。流行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縣。
管身竹製,民間多使用當地的細毛竹製作,管細如筆,管首留有竹節,管身至管尾通透,管長40厘米左右,管尾內徑0.8厘米左右。將管首竹節一側管壁削薄修平,用鋒利小刀在其上刻出一枚長方形簧片,簧舌朝上,簧長4厘米。在管身下半部的正麵,用粗鐵絲烙出六個圓形按音孔,不設背孔。
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持管身下半部,兩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按上、下三孔。口含管首簧片,用循環換氣法吹奏。美都音高不固定,通過上下移動縛於簧片根部的橡皮筋,可以變更簧片的有效振動部分的長短,以改變音高。可以轉調吹奏。其音域範圍g-a1,包括其中的全部半音。發音豐滿而渾厚,音色深沉並帶有巴烏音色的柔美。擅長吹奏婉轉流暢、含蓄深沉的曲調,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濃鬱的地方風味。可用於獨奏或為情歌伴奏,是苦聰青年小夥子社交、戀愛生活中離不開的民間樂器,老年人也常吹奏自娛。曲調多來自民間的山歌、小調,樂曲有《答咕答》、《衣拉拉》等。
第12章 其篥
其篥,是羌族、藏族單簧氣鳴樂器。羌族又稱士布裏、幫。藏族稱呂渣、肖列。流行於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縣、黑水、理縣、汶川等地。
遠古時代,羌人居住在我國西北高原,以遊牧為生,是許多民族的泛稱。古代羌人中的冉隴部,秦漢以來逐漸定居在岷江上遊,經過長期的發展才成為今日的羌族。勤勞智慧的羌族人民,聚居在四川北部海拔3000多米的九頂山下,在漫長的勞動和鬥爭曆史中,創造了悠久而豐富的文化,創製出雙管數孔的其篥,並用它鼓舞著人民的生活和鬥爭。
其篥在以前出版的音樂辭書中誤稱羌笛。羌笛是我國古老的單管、無簧、三孔、豎吹樂器,漢代已有,它與古樂器龠為同族。許慎《說文解字》:"羌笛三孔"。應劭《風俗通義》:"笛者,長一尺四寸,七孔。其後又有羌笛。......長於古笛,有三孔,大小異,故謂之雙笛。"唐代笛子較多,羌笛成為泛稱,並被文人寫入詩中,使羌笛、橫笛難以分辨。到了元代,元史記載仍為:"製如笛而長,三孔",用於宮廷宴樂,並無雙管並列、有簧之說。明史載有大宴中四夷舞樂裏用羌笛二。清代以後,羌笛銷聲匿跡。20世紀50年代初,羌族民間藝人在成都等地演奏其篥,采訪者聯係馬融《長笛賦》中"近世雙笛從羌起"和唐代"羌笛何須怨楊柳"等詩句,誤以為是羌族之笛,主觀給其篥安上了羌笛之名,音樂界人士未見實物、信以為真,此後也就相沿其說,一直以訛傳訛。我國著名民族音樂學家袁炳昌先生,經過幾年的調查研究,1992年在《樂器》第四期上發表《羌笛考》學術論文,引述文獻,分析與其篥形製相近的氣鳴樂器,均非今日羌笛。況且在羌族地區也從未有過羌笛,這一強加給其篥四十年之久的羌笛之稱,至此才得以正名。
管身竹製,由兩根長短、粗細一致,孔距、音列相同的竹管並列綁紮而成。多使用當地高山上生長的油竹製作,這種竹子竹節長、竹管較細。其篥管身無節,兩端通透,管長17厘米~19厘米、上端管口內徑1.5厘米左右,在管身上口內分別置入一截竹製簧管為吹嘴。簧管用細竹管製成,長5厘米、外徑1.5厘米左右,上端留有竹節,下口與管身相通,將簧管正麵竹皮削平,在近竹節處用刀切削出一薄片為簧片,簧舌朝上,簧長4厘米。管身正麵開有按音孔,過去的其篥,每管開五孔,如今都增為六孔,孔距相等。將兩管修削成方筒形或將兩管相鄰處削平,最後在管身的首、中、尾三處,用細線捆紮牢固。
演奏時,管身豎置,口含雙吹嘴,吹氣鼓簧,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均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按孔,每指都橫按兩管音孔,指法和六孔竹笛相同,兩管發出同樣的音高,音域c1-c2,有一個八度。音色清脆明亮,並帶有悲涼之感,有著較強的表現力,常用於獨奏或為歌舞伴奏。擅長演奏徐緩悠長的曲調。
羌族、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民歌曲調悠揚,歌者一般都能見景生情、即興而唱,情感樸實純真。舞蹈有跳鍋莊和皮鼓舞等。其篥是羌族、藏族人民十分喜愛的吹奏樂器,不論是在勞動之餘、喜慶豐收,還是逢年過節,其篥都是人們離不開的樂器。人們還常在山間放牧時吹奏自娛。青年男女戀愛時,小夥子也常用其篥來傾吐愛慕之情,所以姑娘們對其篥更是偏愛。但在舊社會,其篥的命運和羌族、藏族人民的生活一樣苦難,曆代統治者把人民置於水深火熱之中,其篥藝術也瀕於人亡藝絕的境地。20世紀50年代以後,在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縣等地聚居的羌族、藏族人民,生產不斷發展,生活逐步提高,山寨一片欣欣向榮。今天,羌族、藏族人民興高采烈地吹起其篥,音調歡快、活潑的樂聲,表達出他們歡樂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歌頌。
第13章 雙管巴烏
雙管巴烏,又稱雙眼巴烏。彝族單簧氣鳴樂器。流行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個舊、蒙自、建水等地。
管身竹製,由兩支形製、音高完全相同的豎吹單管巴烏並排綁紮而成。管身多用較細的無節青竹管製作,管長20厘米、內徑1厘米,管體修削成方筷形或將兩管相鄰處的管壁削平。正麵開有六對圓形按音孔,孔距均等。在上端管口各插入一截竹管作為簧管。簧管長4厘米、外徑1厘米,上留竹節,下口與管身相通,將簧管正麵竹皮削平,在節下刻出一個長3.5厘米、寬0.3厘米的竹製簧片,簧舌朝上。將兩管的上、中、下三處用細線綁紮牢固。也有管身用鷹腿骨、雁腿骨或銀製的雙管巴烏。其中鷹腿骨製的雙管巴烏,管長17厘米,上開六對圓形按音孔,上口各插入一截長3.7厘米的青竹製簧管,上刻竹簧,簧舌朝上。骨製或銀製的雙管巴烏多屬禮器,為博物館或民間收藏家所珍藏。
演奏時,管身豎置,將兩個簧管含入口中,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橫按兩管上三孔,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橫按兩管下三孔,吹氣鼓簧按孔發音,音域c1-c2,為一個八度。一般不能超吹。雙管巴烏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較大。常用於獨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樂曲有《宰節莫》等。
〔異調雙管巴烏〕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音樂學院吳愛國和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沈鈺青二人合,共同改革研製成功豎式異調雙管巴烏,改變傳統的兩支同調巴烏為兩支異調巴烏,在保持原有音色特點和沒有增加一個按鍵的情況下,使音域擴展到近兩個八度,可以演奏雙音和複調,並可轉調,顯著地提高了巴烏音樂的表現力。
這種異調雙管巴烏,由吹頭插座、管身、簧片和牛角墊構成。吹頭插座為兩個獨立的銅製吹管,上端為彎形吹口,下端設有安置管身的插座,吹頭裏麵置有銅製簧片,為避免吹奏雙管時漏氣,在兩個吹口之間夾有牛角墊。兩支管身均由內徑較細的竹管製作,上端插在吹頭插座內,一支為G調巴烏,音域b-e2;另一支為高四度的C調巴烏,音域g1-a2,其間有寬達大六度的迭加音區,重複音達五個之多。
演奏時,管身豎置,嘴含吹口,氣流通過吹頭振動簧片按孔發音。音域b-a2,近兩個八度。既可演奏單音旋律,又能吹奏豐滿的二至八度雙音和雙音旋律,並可轉五聲音階的D、G、C三個調。在音色上保持了傳統巴烏淳厚、濃鬱的音色。由於簧片置於吹頭內,演奏時不致舌碰簧片,使口腔技巧得以發揮。吹奏中,隻要把原來的旋律轉換到另一支巴烏上演奏,就可達到音色上的變化和調性上的對比,從而豐富了樂曲的表現力。吳愛國創作的獨奏曲有:《金達萊》、《凱螺》等。
第14章 雙管篳朗叨
雙管篳朗叨,是傣族、德昂族單簧氣鳴樂器。傣語稱篳朗叨,"篳"是傣族氣鳴樂器的總稱,"朗"是直吹,"叨"是葫蘆,意為帶葫蘆直吹的篳。德昂族稱布賴,"布"是吹,"賴"是葫蘆,意為吹葫蘆。各地方言又稱喔格寶、米倫。流行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瑞麗、盈江、臨滄地區鎮康、耿馬等地。
由音箱、音管和簧片構成。音箱多用一個無腰的整葫蘆製作,底部鑽孔掏去籽粒,葫蘆柄處插一截細竹管為吹口。音管用兩根粗細不同的竹管製作,上端留節封閉,中間通透,下端敞口,並列插入葫蘆底端,每根音管插入葫蘆腔部分鑲有一枚簧片,簧片銅製或銅銀合金製,簧舌在簧框上刻出,呈12°銳三角形。音管用蜂蠟封閉固定。較粗而長的音管為主管,管長25厘米~37厘米、管徑1.5厘米左右,管身開有七個(前六後一)圓形按音孔,可發出一個八度的旋律音;較細而短的副管,隻鑲簧片,不開音孔,隻能發出筒音,並設有活塞,不需要副管發音時,可將副管堵塞。音管的音高和音列,因民族和地區的不同而有差異。
演奏時,管身豎置。吹口朝上,含在嘴的一側,右手拇指按背孔,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按正麵上三孔,左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按正麵下三孔,氣流振動兩管簧片而發音,音量較小。流行於德宏州潞西傣族地區的雙管篳朗叨,主管音列為:c1、d1、e1、f1、g1、a1、c2、d2,副管筒音為a1。流行於臨滄地區耿馬傣族的雙管篳朗叨,主管與副管的筒音關係為同度,主管音列為:g1、a1、b1、c2、d2、e2、f2、g2,副管筒音為g1。德昂族的布賴,也因地區不同而有異。流行於德宏州潞西縣三台山的米倫,副管筒音與主管背孔音高相同,主管音列為:e1、f1、g1、a1、b1、c2、d2、e2,副管筒音也為e2。吹奏時,持續音猶如一條長長的彩帶高飄在上方,使旋律特別豐滿。流行於臨滄地區鎮康縣的渥格寶,不僅形製與耿馬傣族的雙管篳朗叨相似,其主、副管的筒音也完全相同。一般說來,臨滄地區鎮康、耿馬一帶雙管篳朗叨發音明亮純淨,德宏州潞西地區的雙管篳朗叨發音柔和圓潤。篳朗叨主管的音色柔潤而纖秀,在副管持續音的襯托下,有著一種含蓄而朦朧的美感。尤其是它吹出的顫音猶如絲綢抖動,飄逸而輕柔。故此,從前曾有人誤稱它為葫蘆絲。演奏技巧有顫音、吐音和上下滑音等。常用於獨奏自娛,也可由大小不同的幾支合奏。擅長演奏山歌和表現濃鬱的民族風情。傳統樂曲有:《喊木麻》(傣語意為唱山歌)、《咧少調》、《山歌調》和《蘆子調》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雙管篳朗叨進行了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在傳統篳朗叨的基礎上,設計製成了一種有兩支主管、無副管的篳朗叨,可吹奏十四個音,音域a-c3,達兩個多八度。
20世紀70年代,又研製成功雙管四度篳朗叨。采用銅製葫蘆形音箱,代替天然葫蘆,音管塑料製,兩管筒音相距四度,一支音域c1-d2,另一支音域f1-g2,其間有五個雙音。可演奏各種和音及簡單的複調樂曲。
第15章 篳總
篳總,是景頗族、德昂族單簧氣鳴樂器。景頗語"篳"是氣鳴樂器的泛稱,"總"是雙,意為雙管並列的氣鳴樂器。民間流傳的式樣相同而規格有異的篳總,小者稱銳左,中者稱盞西,大者稱篳格。因流行地區的不同、民族支係和各地方言的差別,又稱篳滿、弄盞、篳也、蒙約、格朗、阿柬三篳、阿吉三篳等。流行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瑞麗、隴川、盈河、梁河和保山地區騰衝、龍陵等地。
在盈江縣盞西鄉的景頗山村,流傳著一個古老的故事:很早以前,景頗族的山官與傣族的土司,為了爭奪土地曾進行了一場戰爭。當時,有兩個兄弟被逼迫參加了這場戰鬥,哥哥在盞西這個地方不幸戰死。弟弟來到哥哥戰死的地方,悲痛萬分,他找來了兩根竹管和一個葫蘆,做成了一件樂器,吹著它傾訴自己對兄長的思念之情,那悲傷的曲調讓人們聽了都流出辛酸的淚水。因為這件樂器是在盞西這個地方做成的,所以大家就給它取名為盞西。
篳總由兩根長短、粗細不同的音管和簧片製成。音管竹製,首端置有銅製簧片,長而粗的為主管,管身上開有六個(前五後一)圓形按音孔,可發出七個旋律音,短而細的為副管,隻設簧片,不開按音孔,隻發出筒音。有些地區常在主管的尾端橫向套以一個小葫蘆製的共鳴筒,可使音色格外渾厚。篳總的規格尺寸不同,可分為大、中、小三種。
〔銳左〕篳總之小者。由主、副兩根竹管並排捆紮而成。主管長26厘米、尾端內徑0.8厘米,管身上端留有竹節,在節下1厘米的側麵管壁上開有一個長1厘米、寬0.9厘米的長方形吹孔,吹孔處封鑲一枚銅製簧片,簧舌呈20°銳三角形,簧框兩側各墊一條竹簽,中間留出長1厘米、寬0.2厘米的夾縫作為吹口。管身開有六個(前五後一)圓形按音孔,背孔為最高音孔。管尾至第一孔為4厘米,一至二孔為4厘米,二至五孔各為2厘米,五至背孔為1厘米,一至五孔與五至吹孔的距離相等。主管一側的細竹管為副管,副管長16.5厘米、管尾內徑0.5厘米,管上端近節處也開有一個長方形吹孔和封鑲一枚銅製簧片,但管身不開音孔。
演奏時,管身豎置,口含主、副兩管吹口,也可管身橫置吹奏。左手拇指按背孔,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上三孔,右手食指、無名指按下兩孔。吹吸均可發音。主管可以吹奏旋律,副管發出持續音作為和聲,也可單獨吹奏主管。主管音域a-c2,副管發音為d1,主、副管筒音為四度關係。音色清亮、優美動聽。指法有抹音、滑音、指顫音、疊音、上下波音等,技巧高超的演奏者常用循環換氣法吹奏,可使樂聲連綿不斷。常用於獨奏或為歌舞伴奏。是景頗族、德昂族中、青年經常吹奏的樂器,不分男女均可演奏,但以男子居多,用以表達愛情或吹奏自娛。樂曲多為民間流行的《山歌調》、《情歌調》、《歌舞曲》等。
〔盞西〕篳總之中者。因這種樂器最早出自盈江縣盞西鄉而得名。管身竹製,由主、副管構成,形製與銳左相同。主管長27厘米、尾端內徑1厘米,首端留節,節下側麵管壁開有一個正方形吹孔,封鑲一枚銳三角形銅製簧片,管身中下部開有六個(前五後一)圓形按音孔,孔距不等。副管長21厘米、尾端內徑0.6厘米,首端開吹孔,鑲簧片,不開按音孔。副管並排於主管左側,與主管相鄰的一側管壁,往下伸延至和主管尾端齊平,首尾兩端用竹篾皮將兩管捆紮在一起。盞西的主管尾端,常橫向置一個兩端切掉口的小葫蘆,作為音響共鳴筒,遠遠看去,其形猶如煙鬥一般。
演奏時,管身豎置,奏法和技巧均與銳左相同。主管音域e-g1。副管發音為g,為主管筒音上方三度關係,與主管高音相距八度。音色柔和,委婉如歌。深受景頗族、德昂族青年後生所喜愛,經常用於吹奏《山歌調》或《情歌調》,向自己心上的姑娘表達愛慕之情。
〔篳格〕篳總之大者。竹製雙管並列樂器,形製同銳左。主管長36厘米、尾端內徑1.1厘米,首端留節,節下側麵管壁開有一個正方形吹孔,封鑲一枚銳三角形銅製簧片。管身正麵開有五個圓形按音孔,孔距不等,背麵開有一個高音按孔。副管長34厘米、尾端內徑0.6厘米,首端開吹孔,鑲簧片,不開按音孔。
演奏時,口含兩管吹口,橫吹、豎吹均可。奏法和技巧均與銳左相同。主管音域g-a1,副管發音為a,與主管筒音為二度關係,與主管高音相距八度。音色渾厚。有的奏者在主管內塞有竹篾條,使發音沉悶,並帶有濃重鼻音。常用於獨奏自娛,是景頗族老年人喜愛的吹奏樂器。樂曲多為民歌曲調。
第16章 決列
決列,傈僳族單簧氣鳴樂器。流行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保山地區等地。
音管竹製,由主管和副管並列捆紮而成。主管長29厘米、管尾內徑1厘米,上端留有竹節,在近節處的側麵管壁上開有一個長方形吹孔,封鑲一枚呈20°銳三角形銅製簧片。管身的中下部開有六個(前五後一)按音孔,孔距不等,背孔為最高音孔。副管長20厘米、管尾內徑0.6厘米,首端開吹孔,鑲簧片,無按音孔。副管與主管相鄰的一側管壁,延伸至主管尾端,兩管首(吹孔下邊)、尾用絲線捆緊,外塗黃蠟固定。
演奏時,管身豎置。左手拇指按背孔,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上三孔,右手食指、無名指按下兩孔。口含兩管吹口,吹吸均可發音。主管可以奏出旋律音,音列為:e、g、a、c1、d1、e1、g1。副管發出持續音作為和聲,筒音為g1,與主管最高音相同。吹奏中,副管音響就像是一條彩色長帶,飄浮在樂曲的上方,使旋律豐潤而飽滿。有時也管身橫置,隻吹奏主管,隻發出主管旋律音,音域十度。音色柔和圓潤,優美如歌。奏法和技巧均與景頗族的盞西相同。常用於獨奏或伴奏,男女均可演奏。這種樂器除逢年過節娛樂時吹奏外,傈僳族青年還經常用決列向心上人傾述愛慕之情。最擅長吹奏徐緩抒情、優美動聽的山歌或情歌曲調。樂曲有《決列調》等。
第17章 雙管竹葉笛
雙管竹葉笛,侗族單簧氣鳴樂器。侗語稱拔奔或紀拔昧。拔奔意為用竹葉作簧的笛子。紀拔昧意為用葉子作簧的笛子。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和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
將兩支單管竹葉笛並列捆紮而成.。管身竹製,多采用管細節長的筆管竹或水竹製作。管長21厘米~26厘米、尾端內徑0.8厘米。民間不拘規格,多隨意製作,故兩支管長也稍有差異。久而久之,則形成一支笛身稍長,一支笛身略短。雙管竹葉笛的管首坡口、竹葉簧片的安置均與單管竹葉笛相同。管身也開有四個按音孔,一至四孔孔距相同,管尾至一孔的距離則有不同。管身上下兩端用細線綁紮牢固。
演奏時,管身豎置,左手中指、食指分別按兩管第一、二兩孔,右手中指、食指分別按兩管第三、四兩孔。口含兩管簧片,運用平緩氣流吹奏,雙管同時發音。一管音列為:g1、a1、c2、d2、e2,另一管音高則有別,但又相差無幾,兩管發出柔美、諧和的音響。常用於獨奏,不參加侗族其它樂器合奏。多吹奏山歌、小調或即興演奏。侗鄉夜晚,青年小夥子們吹起竹葉笛自娛,笛聲傳播甚遠。
第18章 雙管馬布
雙管馬布,彝族獨有的單簧氣鳴樂器。流行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甘洛、越西、美姑等地。管身竹製,用兩支形製、音高相同的單管馬布並列捆紮而成。大多開有五或六個按音孔,有的兩支管身共用一個牛角製的喇叭口作為共鳴筒。演奏時,管身豎置,左手同時按放兩管上三孔,右手同時按放兩管下三孔,口含雙管簧片,吹氣鼓簧發音。五孔雙管馬布音列為:c1、d1、e1、g1、a1、c2。六孔雙管馬布音列為:e、g、a、c1、d1、e1、g1。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較為洪大。常用於獨奏。演奏技巧與獨奏曲目均與單管馬布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