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韓國在引進外資的同時,也向海外輸出資金和技術。韓國企業向海外投資開始於1968年,由南方開發公司向印度尼西亞投資300萬美元開發森林資源。此後,又有幾家企業向沙特阿拉伯等國家投資建築業和貿易業。1973年開始向國外製造業投資,1979年又轉向對礦產部門投資,以保證礦產資源進口。韓國投資方式有單獨投資、國際合作投資、國際混合投資、多國合作投資等。投資方向有二個:一是貿易型投資,二是資源型投資。貿易型投資是以出口韓國商品為目的的投資,主要在海外進行製造、建築、運輸、貿易業等方麵的投資。韓國企業在當地獨資或合資建廠,提供生產設備、技術、原材料等,產品就地銷售或再出口。資源型投資是以進口韓國所需要的資源為目的的投資,主要是采礦、林業、水產業等方麵的投資。韓國獨資或合資建礦、買企業,通過掌握對投資企業的經營權來確保韓國所需資源的進口。韓國企業在海外投資有規模小、建廠快、經營方式多的特點,不僅增加了外彙收入,擴大了商品進出口市場,而且緩解了韓國國內資源短缺、能源緊張等問題。1987年,韓國政府設立"經濟發展合作基金",向發展中國家提供雙邊官方貸款。截止1991年12月,韓國已安排了向11個發展中國家的14個項目提供貸款。韓國政府也注意促進私人企業向海外投資和轉讓技術,到1991年,已批準向東南亞、拉丁美洲、非洲等地的81個發展中國家進行45.9億美元的海外投資。
韓國經濟的發展,同大企業集團,即財閥的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韓國現在有幾十個大企業集團,其中最著名的是:現代、三星、大宇、樂喜金星、雙龍、鮮京、韓國火藥、韓進、大林、曉星、鬥山、羅德、起亞、錦湖等。鄭周永締造的現代財團,擁有係列企業28家,海外分公司近80家,職工16萬人,經營領域包括造船、汽車、建築、電子、機械、鋼鐵、石化,以及海運、保險、貿易、商業等,1991年總銷售額達510億美元,約占韓國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8.7%。李秉哲創建的三星財團,是韓國建立最早、資產規模巨大的超級大財團,在美國《幸福》雜誌評選的1991年全球500家大企業中按銷售額排列居第18位,總資產為432.9億美元,銷售額為493億美元,約占韓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8%。它擁有係列公司39家,海外分公司96個,職工18.7萬人,經營範圍包括電機、電子、重化工業、精密機械、纖維、食品、保險、服務、貿易、文化、福利等領域。金宇中領導的大宇公司是後起之秀,擁有22家企業、84家海外支社和64家海外生產銷售法人,銷售和經營的產品、商品品種達3000多種,年銷售額達280億美元,1992年被列為世界50家大企業中的第43位。大宇財團1993年10月在北京宣布投資3億美元,在山東建立大宇水泥山東有限公司,計劃1996年7月建成投產,成為目前外商在我國投資規模最大的獨資項目。
韓國財閥的發展曆史較短,絕大部分是在50年代末期隨著韓國商業資本的發展而興旺起來的,有與其他國家財閥不同的特點。首先,韓國財閥在較短時期內形成過程中,具有較明顯的兩重性:一方麵具有新興財團的某些活力和衝力,另一方麵又具有過去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基礎帶來的後進性和封建性。其次,韓國財閥的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合為一體。財閥屬下的大企業資本基本上被財閥創業者及其家族所控製,並由他們掌握企業的經營大權。第三,財閥同政界、軍界的頭麵人物保持著密切的聯係。退出政界、軍界的人物把持不少財閥企業的要職,也有不少財閥的親屬在政府任要職。第四,韓國財閥在競爭中不斷吞並中小企業,使資本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大財閥手中。但有的財閥自有資本較少,依賴借貸資本的程度很深,因此,經營規模雖大而其財務結構卻很脆弱。第五,韓國財閥同外國企業集團在資本、技術方麵聯係密切,有的嚴重依賴外國壟斷資本。第六,韓國財閥重視教育、文化事業。他們籌集大量資金辦學,設立文化基金,大力培養年輕的經營者,因此管理隊伍日趨年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