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為扶持出口貿易和完善貿易管理體製,於1961年12月製定《外彙管理法》,1962年3月製定《出口振興法》,從外彙、關稅、金融等方麵對出口貿易給予優惠獎勵。1964年9月又公布《出口產業基地開發建設法》,在此以後建立起27個出口工業區,其中包括纖維、電子、化工、造船、鋼鐵、機械等部門。1967年重新製定《貿易往來法》,並加入國際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實現貿易製度上的轉折。此後,韓國又先後製定了許多工業部門的振興法,實施優惠貸款和延期付款支援出口等措施。1986年7月,韓國公布新的《工業發展法》,將以往單純以金融、稅收優惠為主的出口支援措施改為以技術開發支援為主的出口扶持政策。

在經濟發展中,資金的投入起著重要的作用。韓國引進外資的方式,包括無償援助、外國政府財政貸款和外商直接投資三種。60年代以前,韓國所需資金大部分依靠美國無償經濟援助。1960年1月,韓國首次公布《外資引進促進法》,允許和鼓勵外商在韓國直接投資或合作投資,在一定期間給予減免所得稅、法人稅、地方稅、關稅等特惠待遇,對投資的回收、利潤、彙款的保證等方麵也作了明確的規定。1962年又製定了《借款支付保證法》、《關於用分期付款方式引進資本貨物的特別措施法》,有效地促進了外資的引進。1966年8月,在修改全部有關外資法令的基礎上公布了《外資引進法》,鼓勵外資和外國先進技術進入韓國。70年代以後,韓國加入關貿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引進外資的來源越發廣泛,不過來自美、日兩國的外資仍占外資總額一半以上。1980年以後,韓國實行進口自由化、外彙自由化和資本自由化的政策,對外商投資進一步開放門戶。進口自由化程度從1980年的68.6%提高到1990年的96.4%。同一時期,平均關稅率從24.9%減至11.4%,預計到1994年將減至7.9%,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的平均關稅率大致相等。

韓國政府對外資的引進、管理采取一係列強製性的措施,以保證外資的合理使用和經濟效益。60年代初,韓國政府設立引進外資審議委員會,由經濟企劃院長官任委員長,有有關部門、國家銀行和總統代表等20人組成。它是引進外資的最高審議和決策機構,有批準外商投資、貸款、技術引進和給予一定特惠等權力。為防止引進高利率等苛刻的貸款和把外資用於計劃外項目,提高償還能力,韓國製定了《外資管理法》、《合理引進外資綜合措施》等管理法令,使大量引進和合理使用外資有了法律依據。為控製商業貸款的湧入,1969年韓國實行"商業借款限製製度",對商業借款額、償還期作了明確規定。1976年韓國又實行"外資引進申請製度",即企業需借300萬美元以上的外資時,需要事先向經濟企劃院報告借貸計劃,包括外資規模、利率、償還期限、借入方法等,經批準後方可引進。韓國從1959年至1985年共引進外資678億美元,同一期間償還210億美元,餘額為468億美元。外債之多,在發展中國家僅次於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居世界第四位。但隨著韓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償還外債能力也大大提高。到1989年外債餘額僅294億美元,扣除海外投資等對外資產,純外債僅29億美元。近幾年來,由於外貿赤字擴大,外債又有所增加,到1991年外債餘額為391億美元,純外債為119億美元。

勞務出口是韓國減少國內失業人口、增加外彙收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國家有計劃地組織企業到海外承包工程,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韓國的勞務出口是從1963年向聯邦德國派出200多名礦工開始的。60年代主要是在南越承包美軍軍事工程,包括修築空軍基地、港口、營房等;70年代以後,主要是在沙特阿拉伯等中東國家承包建築工程;80年代以後,積極開辟亞洲、非洲勞務市場,以實現勞務市場多邊化。勞務出口的工種有:建築工人及技術人員、機械工、車工、木工、船員、礦工及技術人員、電工、鍋爐工、紡織工及技術人員、醫務人員、農業技術員、汽車司機等。70年代中期以前以船員為最多,1977年以後以土木工人為最多。土木工人以派往中東居多,礦工和護士等醫務人員以派往歐美居多。

為促進勞務出口,韓國采取了一係列的政策性措施。1965年,韓國成立海外開發公司,專門負責海外就業問題。1973年,韓國製定勞務出口開發方針和擴大勞務出口十年計劃。1975年12月,韓國頒布《海外建設促進法》,1976年4月又公布《海外建設促進法施行令》,規定了有關海外承包業的批準、承包者的資格、承包工程的許可、申請、調查施工和經營情況以及獎懲等事項。1975年,韓國成立海外建設協會,由25家大企業組成了韓國海外建設股份公司,負責承包海外大型工程項目。韓國承包海外工程的規模不斷擴大。60年代最大的單項承包工程合同額為1000萬美元,70年代有不少單項工程合同額超過1億美元,1979年承包1億美元以上的工程占總承包工程的42.6%。1985年在世界250家國際大承包公司中,韓國有27家,其中現代建設股份公司名列第四位,它在海外承包合同金額達24.9億美元。韓國在海外的承包工程,以勞動密集型工程為主,港口、土木、建築等工程占88%以上。近些年來,韓國的承包工程開始逐步向技術密集型工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