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晚當上總統以後,首先是加強同美國的關係。從1948年8月至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前的不到兩年時間裏,李承晚集團同美國簽訂了《韓美暫時軍事協定》(1948年8月24日)、《韓美關於移交財政及財產的協定》(1948年9月11日)、《韓美經濟援助協定》(1948年12月10日)、《韓美聯合防禦互相協定》(1950年1月26日)、《韓美軍事顧問協定》(1950年1月26日)等5個協定。這些協定使韓、美兩國在軍事、經濟上的從屬關係得到了正式確認。與此同時,李承晚集團還炮製了《國家安全法》(1948年12月1日)等加強政治統治的法令。

根據韓國1948年憲法規定,總統任期為4年,由國會選舉產生。1952年,李承晚任期屆滿,韓國國會要選舉新總統。當時國會中占優勢的不是在1951年11月成立、由李承晚控製的自由黨,而是早在1949年2月成立、反對李承晚的民主國民黨。1950年5月,通過韓國第二屆國會議員選舉,在210個議席中,李承晚係統隻獲得57席,民主國民黨獲得24席,而同屬於在野勢力的無黨派人士卻獲得126席。李承晚采取先發製人的辦法,於1951年11月向國會提出要求把憲法中規定的由國會選舉總統改由選民直接選舉總統,結果被國會否決。民主國民黨等在野勢力要求廢除總統製,實行責任內閣製。1952年5月26日,李承晚秘密下令嶺南戒嚴司令元容德,以違反戒嚴令為由拘捕了40名反對他的議員。這在韓國史上被稱之為"五·二六政治波動事件"。同年7月李承晚出動軍警強製國會開會,以"起立投票"形式修改憲法,通過了"直接選舉總統和實行兩院製"的提案。這是第一次修改韓國憲法。韓國憲法自1948年7月通過、頒布後,到現在已經過9次修改。由於政治體製的變化,至今已是第六個共和國。這9次修改是:第一共和國時期的1952年7月17日和1954年11月29日,第二共和國時期的1960年6月15日和11月29日,第三共和國時期的1962年12月26日和1969年10月21日,1972年12月27日修改憲法後成立了第四共和國,1980年10月27日修改憲法後成立了第五共和國,1987年10月29日修改後產生了第六共和國。

在1952年8月5日舉行的總統直接選舉中,李承晚擊敗了李始榮、申興雨、曹奉岩三人,再次當選為韓國總統。當選副總統的是無黨派人士鹹台永。在決定總理人選時,鬥爭也很激烈。李承晚先後提出李允榮、李甲成為總理,均被國會否決,直到1953年4月國會才通過李承晚提出的白鬥鎮擔任總理的提案。

按照韓國憲法規定,總統隻能連任一次,因此李承晚不能參加1956年的總統選舉。但在1954年5月的韓國第三屆國會議員選舉中,203個議席,李承晚的自由黨獲得114席,占據絕對優勢。隨後,自由黨繼續擴大勢力,使議席數增至137席,超過修改憲法所需要的總席數的三分之二。李承晚見時機成熟,便在1954年9月指使自由黨議員聯名提出一項憲法修正案,主要內容是:國民投票直接選舉總統,首任總統可以連任一次以上,不設國務總理等。1954年11月對這一提案表決結果,203票中135票讚成,60票反對,7票棄權,一人缺席。讚成票未達到137個議席的原因是:金泳三、閔寬植等12名自由黨議員未投讚成票,而無黨派同誌會的10名議員卻投了讚成票。當時主持會議的自由黨副議長崔淳周宣布,因未達到三分之二票數,提案被否決。但李承晚根據有人建議的"四舍五入"的原則,即203票的三分之二為135.3票,把小數點後的數字略去不計,135票即達到總票數的三分之二,強迫國會繼續開會。會議仍由崔淳周主持,宣布他上次說錯,糾正為提案獲得通過。這一作法遭到在野黨議員強烈反對,雙方在國會議事堂撕打起來。這就是貽笑於世的"四舍五入改憲事件"。

民主國民黨幾經挫折,聯合一部分無黨派議員,於1955年9月成立了民主黨,最高代表為申翼熙。另一部分人士於1955年12月組成進步黨,以曹奉岩為委員長。1956年5月,韓國舉行第三屆總統選舉。各黨的正、副總統候選人是:自由黨的李承晚、李起鵬,民主黨的申翼熙、張勉,進步黨的曹奉岩、樸己出。當時,民主黨和申翼熙較得人心,曹奉岩也很有影響。但在選舉前一個多星期,申翼熙在競選途中突然死去,曹奉岩也去向不明。因此,李承晚再次當選為總統,張勉以20萬票之差戰勝李起鵬當選為副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