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學生交友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建議(3 / 3)

根據人際吸引心理機製的基本理論假設,可以輕鬆地解釋青少年與成人之間心理衝突產生的原因。

二、青少年與成人心理衝突產生的原因

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人的主導需要在不同的生理心理發育時期是不同的。根據上述人際吸引心理機製的理論假設,我們可以認為,不同時期主導需要的滿足程度決定著每一發展時期人際關係的特點。

兒童期以前,起主導作用的需要是安全及好奇的需要,當他們感到害怕和遇到新奇的事情時,往往從父母等成人身上尋求保護與幫助。兒童通過與父母等成人的交往就可以獲得安全感與滿足好奇心;而父母則可通過照顧孩子,滿足自己愛及培養下一代的需要、由於兒童與父母能互相滿足需要,因此,他們之間形成的關係是親近依附的關係。

青少年時期由於生理及心理的發展,特別是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主導需要發生了變化,產生了以獨立需要為中心的各種新的需要:自我肯定的需要、成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娛樂的需要、創造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等。已往那種被動依附的關係已不能滿足這些需要,甚至受到壓抑。而與同齡夥伴之間那種主動平等的關係則能很好地滿足這些需要。在以平等為原則的同齡夥伴中,青少年可以輕鬆地開展各種活動。與同齡夥伴交往,可以緩解由獨立等需要未獲滿足以及性成熟所引起的不適感、不安感及急躁感等消極情緒,使他們從緊張的狀態解放出來,帶來情緒上的愉悅和穩定。因此,青少年不再像兒童那樣依戀家長,而更重視與同齡夥伴間的友誼。人際關係的方向由成人轉向同齡夥伴。也就是說,青少年與成人的心理距離疏遠了,跟同齡夥伴的心理距離則靠近了,他們對同齡夥伴的依賴、理解、坦誠及親近超過以往任何一個發展時期。在人際關係發生轉向的同時,青少年也希望成人以新的態度對待自己,允許自己有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權力,改變雙方舊的不平等的依附關係。但另一方麵,青少年雖然已經成大了,獨立能力增強了,但他們必竟沒有成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第一,青少年的社會地位沒有改變,仍扮演受教育者的角色;第二,青少年在經濟地位上沒有獨立,物質上仍保留著與父母的完全依賴關係;第三,青少年生理及心理均未完全成熟,身上還保留著許多童年時期的幼稚成份。基於上述三點客觀事實。成人們認為青少年要求獨立的願望超出了客觀的可能性,因此,他們希望青少年繼續服從自己的指導監督。

青少年要求獨立,建立與成人平等的新關係。成人對這一新的要求缺乏應有的心理準備,希望繼續維持舊的不平等的依附關係。這使青少年與成人都產生了過去不曾有的消極情緒情感體驗,成人有不滿、失落、傷心及怨恨之感,不斷采取各種手段束縛青少年,而青少年則感到壓抑、委屈和焦慮煩躁,進而形成擺脫束縛,爭取獨立的反抗心理。由於雙方彼此不能互相滿足需要,使青少年與成人心理距離越來越遠,並進而產生各種衝突。作為教師和家長應該在遵循青少年心理的發展規律上,尋找減輕或解除與青少年心理衝突的途徑,使青少年在愉悅的心境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