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教育與研究論壇 第二章 培養社會意識與預防青少年犯罪
德國心理學家施普蘭格爾曾經說過:"每個人都對社會負有義務,不管他自己知不知道,從其精神本性來說,每個人歸根到底都是社會的產物。"群體的需要調整著人際關係,人的群體生活先於個體生活,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被反複印證的事實。群體生活的本質使人類在發展中創造了文明,同時又強化了對群體生活的需要。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培養社會意識和社會情感始終是實踐人生的重要部分,正如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言:"衡量個人的標準要看他對人類全體的價值而論。不培養深厚的社會情感,就不會成為完人。"
人類在大自然麵前是弱小的動物,抵禦自然的能力很差,因此決定了人必須在特定的環境中才能維持生存。每個人的一生都在不斷調整自我,努力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適應自己。在不斷進步和優化的社會環境中,人的價值才能得到體現。然而,社會環境並非完善無缺,必然有正麵和負麵的效應,但無論如何,人不能脫離社會大環境,幻想在空中樓閣中實現自我,也不能因一時的得失而孤立於社會之外。總體上說,培養社會意識和社會情感,必須從青少年做起,將他們成長的每一步都根植於社會之中,增強他們對社會的親和力和歸屬感,自覺將自我價值的實現與社會利益相融合,隻有這樣,方能引導青少年生成健康向上的人格,防止反社會傾向出現。在市場經濟日益完善,各種文化衝突滲透,以及價值觀念多元化的今天,在青少年教育中融入社會性教育,培養良好的社會情感,不僅是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需要,也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關鍵步驟之一。
一、目前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導致違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一)人生觀的偏差與需要的偏離
市場經濟體製確立以後,我國在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了更加開放的政策,科技文明成果被引進的同時,文化觀念和文化成品也大量湧入,給青少年提供了視覺上和心理上的多重選擇。單一的價值體係被打破,價值判斷逐漸趨向多元。由於對青少年的教育出現誤區,追求升學、出國深造,智力開發等成為教育的主旋律,從而忽視了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和社會化教育,有些青少年在成長中生成極端個人主義的自我奮鬥意識,將自身與社會完全脫離,隻講索取,不講奉獻。受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利己主義、功利主義等不良的思想的影響,本來就不成熟的觀念意識中便確定了錯誤的成才奮鬥模式。另外,自由主義對青少年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對自由的片麵理解,令一部分人脫離現實,尋求不受法律和紀律約束的絕對自由,這一切表現,歸根結底是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失去了坐標,對自身社會屬性的漠然,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喪失。
需要的偏離是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前兆。心理學上講,需要是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有機體對客觀事物的需求。而需要並不因其獲得滿足而終止,有一些需要還可能重新出現。從需要所指向的對象來分析,可以分物質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正常的需要會使人們進步,促進社會不斷發展。就此,美國著名的人類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論",從人類行為的動機角度出發,以需要出現的早晚和需要由低級向高級的上升為尺度,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個層次,無論是生理性需要,還是社會性需要,無論是物質需要,還是精神需要,都隨社會曆史的發展而變化。人們需要體現了個體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欲望、興趣、意向。但是,部分人存在著超社會意識,對社會現實的需求超過了正常人的欲望,在非道德意識的支配下,就可能產生違法行為。
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麵影響,體現在一些人狂熱地追逐利益,物欲膨脹,以至於為了一己私利而損人利己,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青少年在這個大環境中自不能負俗,在疏於引導和自我放縱中,將與社會要求相衝突的非份的需要或放任或采取行動自我滿足,產生違法犯罪的動機,偏離正常的社會軌道,漠視社會規範,逐步走上反社會道路。
(二)理想與現實的距離產生對抗社會的情緒
馬斯洛在分析青少年時期理想主義與現實衝突時指出:"生活富裕而又放蕩不羈的青年人的超越性病理現象部分地由於內在價值的喪失,由於'理想主義'受挫,部分地由於對社會失去了希望,他們錯誤地以為這個社會僅僅是由低級的、動物的或物質的需要所驅動的。"理想和現實的衝突,這在東西方都是普遍存在的。東西方學者都曾在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探討過激勵青少年的對策以及改善社會環境的努力。但是,青年人的挫折感和隨時產生的失落感仍是成長中不可避免的環節。由於青少年處於身體和思想發育期,心理和生理尚不成熟,承受力和認知力較低,遭遇挫折時難免片麵處理,甚至使用更為偏激的方式,邁向危險的邊緣。
在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中,大都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追求獨立,渴望自身價值得到承認,並對生活充滿幻想。然而,一旦青少年在社會生活中遇到難題和困擾,又容易以偏蓋全。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期中,各種社會現象縱橫交接,有些不正常或違反道德規範的現象皇而堂之地存在,周圍的人感到無能為力。如社會上盛行的腐敗現象、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物欲橫流、徇私枉法等等,非常冷峻地走入青少年的眼簾,而正直美好的事物卻得不到承認,這很容易使情感脆弱的青少年心理失衡,做出錯誤的價值判斷,深感自身力量的渺小,而冷傲地將自己置身於社會之外,這些人則為了貪圖同別人相同的物質享受,在反社會心態和報複心理驅使下也使用同樣的非法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將社會準則置於度外,這種偏離社會的心態引發的違法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