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清代流行笑話(1 / 3)

第二章 清代流行笑話

鬼裝大臉

張楚門在太湖洞庭東山教書。某晚師生正在燈下論文,有個鬼從窗欞裏伸進頭來。開始,它的臉像簸箕那麼大,接著就像一口倒扣的鍋,後來大到像個車軸,眉毛像掃帚,眼睛似銅鈴,顴骨高大寬厚,上麵堆積的塵土足有五鬥。

張先生斜眼微笑,順手拿起自己新作的《桔膜編》給它看,問道:"認得這些字嗎?"那鬼沉默。張先生道:"既然不識字,何必裝出這麼大的麵孔來嚇人!"接又伸出兩個指頭彈那鬼的臉,發出破牛皮似的聲響。張先生大笑道:"臉皮這麼厚,難怪什麼都不懂。"那鬼羞慚極了,臉皮縮小得像粒豆子。張先生抽出佩刀砍去,隻聽"錚"的一聲,原來是枚小銅錢。

英雄打貓

沂州(今山東臨沂)山高路險,多藏猛虎。有個流寓在沂州的陝北人叫焦奇,此人神勇無比。一天,他進山一連打死兩隻老虎,左右肩扛著,還生擒了一隻小虎回來。

一個富翁很欽佩,便設宴招待他。焦奇一麵吃,一麵手舞足蹈地誇耀自己打虎的事跡。

突然,一隻貓跳上桌子抓取食物,弄得湯汁狼藉。主人罵道:"這鄰家的畜生真討厭!"焦奇急忙跳起身,舉拳打去,杯盤菜肴都打碎了,那隻貓卻跳到窗戶角落裏蹲伏著。

焦奇大怒,又去追打,窗戶也給打破了,那隻貓卻跳到屋角,雙睛注視著焦奇。他更加惱怒,張開雙臂作擒捉狀,那貓突然尖叫一聲,翻過鄰家牆頭逃掉了。焦奇無可奈何,隻好對著牆發呆。

主人拍手大笑,焦奇羞慚滿麵地告辭了。

乞兒求教

明朝嘉靖年間的某晚。宰相嚴嵩坐在內廳,義子們紛紛求見。準許他們進來後,一個個跪在地上用膝行走,磕頭聲像山崩一樣響,滿嘴都是阿諛奉承的話。嚴嵩洋洋得意,說:"某部侍郎(各部的副官)有缺,派你去。某處給諫(輔助皇帝處理奏章等事)有缺,派你去。"眾人聽後又磕頭致謝,各種拍馬形態千變萬化。

過了一會,屋瓦片響,忽然一人跌落在地。拿燈一照,是個破衣爛衫的窮人,自稱乞丐。嚴嵩喝道:"既是乞丐,為啥夜裏來此?"乞丐說:"小人名叫張祿。有個錢禿子和我一同當乞丐,可我討的錢始終不及他多。問他是啥道理,他說:'我們乞丐,要有諂媚的骨頭和花言巧語的舌頭。你沒抓住要領,所得錢米能和我比嗎?'我求教竅門,他堅決不肯。我便想到,您相公門下有許多夜來乞求的官吏,他們的媚骨巧舌要比錢禿子高明十倍。因此,我便從家鄉鄭州,不辭路遠迢迢來到此地,偷偷爬到您屋上偷聽,從縫隙裏偷看,已經三個月了。誰知剛剛摸到一點門道,就不幸失足摔下,敗露了馬腳。望大人從寬處理。"嚴嵩對眾人笑道:"你們這些人天生的媚骨巧舌,真夠得上當乞丐的先生了!"便赦免了那個乞丐,命令眾人帶他回去,日夜輪流教他阿諛奉承的技巧。從此,張祿的乞討水平遠遠超過了錢禿子。

罪不在臀

邳州有個人背著一個怪胎,到市街招攬看客,斂取錢財。那怪胎一個頸上長著兩個頭顱,麵孔相對,共有四條手臂四條腿。有人向縣官揭發那人騙錢。縣官便令差吏將他褲子扒了,鞭打了幾十下屁股,並驅逐他出境。

有人便問他:"這個小孩是你生養的嗎?"他回答:"是的。"發問人笑道:"罪過不在臀部上嘛,為啥要鞭打臀部呢?"

看妾洗腳

某官因有個同年考中進士的朋友新迎娶了個如夫人(小老婆),便去慶賀,沒碰上那朋友,卻隻見那人在洗腳。

返家途中遇見朋友,便開玩笑道:"今天我有一個妙句,你能對對嗎?"朋友問:"什麼妙句?"某官說:"看如夫人洗足。"朋友應聲對道:"賜同進士出身。"

秦檜夫妻

阮文達打了勝仗獲得許多兵器,將它們回爐熔解,鑄成秦檜夫婦的塑像,讓他們雙雙跪在嶽飛廟前麵。

喜歡開玩笑的人便撰寫了一副對聯,分別係在它們的頸脖上。係在秦檜身上的是上聯:"咳,仆本喪心,有賢妻何至若是。"係在秦妻身上的是下聯:"啐,婦雖長舌,非老賊不到今朝。"互相埋怨,斥罵的神態跟對聯內容合拍,栩栩如生。阮公拜謁嶽廟,見了不覺開懷大笑。

和尚怕妻

一天,祗園和尚邀請我們聚會,有人問在座諸位誰最怕老婆,大家還未應聲回答,祗園和尚就說:"我最怕老婆。"眾人十分驚疑,祗園和尚說:"就是因為怕老婆,所以不敢娶妻啊。"大家哄堂大笑。

園門對聯

蔣伯生被免去官職回家後,建築了一座華麗別致的花園。花園落成時,有人偷偷寫了一副對聯貼在大門上:"造成東倒西歪屋,用盡貪贓枉法錢。"蔣伯生看見,尷尬極了。

須吃一刀

洪稚存因為說話得罪權貴,被朝廷判處死刑。斬首前,親友們紛紛到獄中探望、哀哭,洪稚存倒反過來竭力安慰他們,還隨口吟詠一首七絕,末後兩句是:"丈夫自信頭顱好,須為朝廷吃一刀。"

借西廂語

明朝官員錢蒙叟在清兵入關時,曾穿戴了明朝官帽官服前去迎接,途中遇見一個老翁。

老翁用手杖敲他的頭說:"我是個多愁多病身,打你個傾國傾城帽("帽"與"貌"諧音,此句原為《西廂記》中的文句)。"

大官之孫

某宰相的孫子,把家私全部敗光,以至一日三餐都無著落,常常向人借乞糧食。

一天,借到一袋米,半路上背不動了,隻好在路邊休息。忽然,前麵走來一個衣衫破爛的窮漢,就叫住那人,講定了報酬,請他背米。哪知走了一段路,那人也氣喘籲籲地走不動了。

他便埋怨道:"我是宰相的孫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乃是常事,你是窮人出身,為啥也這樣無用!"那人向他白了白眼道:"你怎能怪我,我也是尚書的孫子啊。"

駟馬難追

某官跟一個女人十分相好。後來,兩人感情不合,女人乘接吻機會將某官舌頭咬下就走。某官急派人騎馬追趕,正巧宋荔裳去拜訪他,見狀就開玩笑道:"您真是'駟不及舌'(成語,即'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啊!"

做個鵲鳥

陳端庵是順治己醜年間的進士,擔任新城縣令,因天性仁厚,每次差吏杖打犯人時,他總要流下同情的眼淚。

一次,王秀才因自家房屋被人搶奪,長時間也未得到絲毫賠償,便氣憤地向縣官告發。

陳端庵接到狀子,久久不能判決,隻是慢吞吞地說道:"毛詩上早就寫道:'維鵲有巢,維鳩居之。'(鵲鳥築有窠兒,讓鳩進去居住)你王秀才為什麼就不能做鵲鳥呀?"大家聽說如此好好縣官不覺啞然失笑。

銀杏淫行

鄉裏有讀書人平時喜歡高雅的談吐,對凡是涉及淫邪的粗俗話語深惡痛絕。

一天,他問鄰縣一個朋友道:"聽說貴縣多有銀杏,是不是這樣?"朋友不予回答,再三詢問還是默然不響,旁邊的人都掩嘴暗笑。原來"銀杏"與"淫行"同音,朋友也是喜歡高雅談吐的,所以不願作答。

外商買石

有個從西域來到金陵的少數民族商人,看見一個人家的桌子上放著一塊石頭,便想要買它。一連來了好幾次,主人奇貨可居,故意抬高價格,結果沒有成交。

一天,主人把石頭一再磨光洗淨,想再次抬高它的價值。外族商人又來了,一看,歎了口氣說:"這原是一件罕有的寶石,磨光了就不值錢了!"說罷,頭也不回地走了。

小看《史記》

萊陽宋荔裳說了一則笑話:"我小時候在家塾讀書,鄉裏有個熱衷於科舉而沒有功名的老學究問我:'小孩子,你讀的是什麼書?'我說:'《史記》。'問:'是誰寫的?'我答:'司馬遷。'又問:'他是否進士?'我答:'他是漢朝太史令,不是進士。'他拿起書來,讀了一兩行,就拍了拍桌子道:'這個不是進士的司馬遷,寫得不算好,何必去讀它?'我暗暗發笑。"

書生嘲鬼

杭州北關城門外,有一間房屋,經常鬧鬼,人們都不敢居住。

有個姓蔡的書生買下這間屋。到了半夜,有個女子姍姍而來,頸脖上拖著一條紅布,向蔡生拜了兩拜,把一條繩子掛在屋梁上,伸出頭頸去鑽那繩圈。蔡生一點也不害怕。女子又掛上一條繩子,招呼蔡生。蔡生伸出一隻腳套進繩子裏,女子說:"你錯了!"蔡生笑著說:"你錯了,才有今天。我沒錯!"女鬼大笑而去。從此,這所房子的鬼怪就消失了。

騙燒錢紙

李某,曾當縉雲縣縣令,因為嗜好賭博,被控告丟職。但生性好賭,病重時還用手臂拍擊床沿,口裏發出賭博的呼喝聲。妻子哭著勸他:"這樣氣喘勞神,何苦呢!"李某說:"賭博並非一人能進行,我有幾個賭友,在床前同我一起擲骰子,隻是你們沒看見罷了。"說完就斷了氣,一會兒又悠悠醒來,伸手向家人說:"快燒錢紙,替我還賭債。"妻子問他在同什麼人賭博,他說:"我剛才在陰間與賭鬼賭博,輸了錢。陰間賭神叫迷龍,手下賭鬼幾千,他靠抽頭發了財,有了勢。我就屬他管,你們替我還了賭債,他就放我回陽間。"家人於是燒了大量錢紙,可是李某竟閉上眼睛死去了。有人說:"他又騙得賭本,可以放心去陰間大賭一場,所以不願回到人間來啦。"

錯吃大糞

蔣用庵刺史是常州人。一天,他和四個朋友在徐兆潢家裏喝酒。徐家精通烹調技術。尤其燒烹河豚更是拿手。這次酒宴上也擺出了河豚。六個人貪河豚肉味鮮美,各各舉筷大吃,可又擔心中毒。

忽然,一位張姓客人陡然倒地,口吐白沫,發不出聲音。大家都以為他中了河豚毒,急忙尋了糞汁來灌他,可他沒有蘇醒過來,其他五人害怕地說:"寧可在毒性發作之前吃藥。"於是各自捏著鼻孔喝下一杯糞汁。

過了很久,張客人居然蘇醒過來,知糞汁解毒之事,失笑道:"我素來有羊癲瘋,常常發作,並不是河豚中毒呀!"五人後悔莫及,都怨自己竟胡裏胡塗搶喝糞汁。一邊漱口,一邊嘔吐起來。

金陵騙子

金陵有個老翁,拿了幾兩銀子,到北外橋錢店兌換銅錢,他與店主爭論銀子的成色,嘮嘮叨叨不止。一個青年進來,對老翁說:"您兒子在常州做生意,和我同事,有書信、銀子一包,托我帶給您。正要去您府上,不料看見了您。"遞過銀子,書信就走了。

老翁請店主讀信,信中最後寫道:"另有紋銀10兩,給父親做生活費。"老翁高興地說:"還給我那些銀子吧,不必再爭論成色了,我兒子寄來的紋銀,信上寫明十兩,就用它換銅錢,怎麼樣?"店主稱了一下,有11兩3錢重,以為老翁的兒子粗心,現在可以將錯就錯,賺這多餘的銀子。於是,店主就按10兩銀子付給老翁9千銅錢。老翁背著銅錢走了。

過了一會,有個客人笑笑說:"店主恐怕受了騙吧?這老翁是搞假銀的騙子。因老頭在場,所以剛才我不敢說。"店主大驚,剪開那塊銀子,果然是鉛胎,懊悔極了,忙追向老翁的住址。

店主趕到老翁那兒,見老翁正和幾個人在喝酒。店主抓住他邊打邊說:"你這老騙子,拿10兩鉛胎的銀子,換我9千銅錢!"大家詢問原故。老翁說:"我拿兒子寄來的10兩銀子兌換銅錢,並非是鉛胎的。店主既然說我用假銀,我原來那塊銀可以拿來看看嗎?"店主就把剪破的那塊銀子給大家看。老翁笑著說:"我的銀子隻有10兩,現在這塊假銀好像不止10兩重,這是他拿來詐我的!"人們一稱,果然是11兩3錢。眾人紛紛責罵錢店主人。

店主心裏有鬼,隻得哭喪著臉逃跑了。

佛樓鬼鼠

漢陽崔某,捐了個雲南的縣官,帶著家眷上任去了,家裏留一個老仆看門。幾年後,崔某卸職回到家裏,老仆說佛樓上每夜鬧鬼。崔某一向大膽,就把床移到佛樓下,想看個究竟。

頭更天,崔某吹滅蠟燭躺下,就聽見樓上各種聲音:拍桌子的、敲打椅子的、繞圈子行走的、差役拖板子的。一會兒,鬼怪漸漸下樓。每下樓梯一級,就又發出像用槌子敲梯板的聲音。崔某害怕極了,拍打著床大叫,又聽到好像人拖著槌子上樓的聲音。家人趕來,點燈上樓查看,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大家更加相信,不是妖怪便有鬼。請來巫師祈禱作法,卻毫不靈驗。

崔家有個戲班子,其中幾個膽氣很大,想親眼看一下鬼怪的樣子,於是在晚上換上戲服,一個裝扮成伏魔帝君,一個裝扮成周將軍在旁邊侍衛,點著蠟燭等候。

忽見一隻老鼠從神龕頂上飛竄下來,鼠尾巴大得像棒槌一樣。這幾人急忙去追捕,一下子就把它擒獲了。仔細看鼠尾,原來是灰塵凝結而成,有好幾斤重。

崔某恍然大悟:"哦,前些年這隻老鼠偷吃燈油,我從後麵悄悄捉住它尾巴,它用力掙脫逃去,尾巴的皮卻扯下來,鮮血淋淋,再沾上灰塵,日積月累就成了這個樣子,拖在地上發出各種聲響來。哈哈,可笑這幾個月求神拜佛捉鬼,原來是它呀!"

想念"老虎"

五台山有個禪師,收留了一個3歲的小孩做和尚。五台山很高,師徒兩人在山頂上修行,從不下山。過了10多年,師徒下山,小和尚看見牛、馬、雞、狗,都不認識。禪師就一一指教徒弟:"這叫牛,可以耕田;這叫馬,可以騎;這叫雞、狗,可以為人報曉和看門。"一會兒,有個漂亮的姑娘走過。小和尚驚奇地問:"這是什麼動物?"禪師怕他動了凡心,嚇唬道:"這叫老虎,人靠近它,一定被咬死吃掉,連屍骨都不剩下。"晚上回到山上,禪師問:"你今天在山下看到的東西,有沒有在心上想它的?"小和尚答:"一切東西我都不想,隻想念那個吃人的老虎。"

鬼通人情

雇農田不滿,夜晚迷道,走進亂墳崗,踩著一個死人骷髏。

骷髏叫道:"不要踏壞我的臉,不然,我要降禍給你!"田不滿嗬斥道:"誰叫你來擋道?!"骷髏說:"是別人把我移來的呀。""那你為啥不去降禍給移動你的人呢?""他正在走運,福氣大著呐,我沒辦法對付他。"田不滿惱怒地說:"難道我是倒黴的!你害怕走運的,欺侮倒黴的,這是啥道理?!"骷髏哭道:"害怕走運的,欺侮倒黴的,人情都是如此,您卻來責備我這個鬼嗎?請可憐我,把我撥到土洞裏去,就是您對我天大的恩典啦!"田不滿毫不理踩,向前衝過去了。背後傳來"嗚嗚"的哭泣聲,以後也沒發生什麼怪事。

塾師貪財

河北肅寧縣有個私塾老師,專門教程朱理學。有個遊方和尚到門口求乞,"得得"敲著木魚,不肯停歇。塾師責備道:"佛教本是異端邪說,愚民百姓也許會受你們的騙,這裏都是讀聖賢書的人,你何必在這兒癡心妄想?"和尚合掌敬禮道:"佛教徒募緣求食,好像你們儒家追求榮華富貴一樣,大家都違背了最初宗旨,先生何必挖苦我?"塾師惱羞成怒,拿起竹杖向和尚打去。和尚說:"太惡作劇了!"丟下一隻布袋便走。

塾師撿起布袋一捏,裏麵裝的都是零散的銅錢。學生們一聽是錢,都想伸手進去撈一把。

塾師說:"再等一下,要是他老不來,我們再作商量。不過究竟有多少錢先得點點清楚,免得分配時爭多嫌少。"塾師剛打開布袋,忽然"轟"的湧出一群黃蜂來,一下把他們刺得鼻紅眼腫,喊爹叫娘。正在亂成一團時,那和尚推門進來冷笑道:"聖賢竟想私分別人的錢財嗎?"一把拎起布袋就走,又轉身合掌說:"異端偶然觸犯了聖賢,請原諒。"圍觀者不禁哈哈大笑。

男女有別

傅顯喜歡讀書,通曉文章禮義,也懂得一點醫藥知識,就是有些迂腐。

一天,他踱著方步到集市上,見人就問:"你見到魏三兄嗎?!"有人指給了地點,他又踱著方步去找。等見到魏三兄後,他定了定心,才慢悠悠地說:"剛才我在苦水井旁,看見三嫂在樹下作針線活,疲倦了在那兒打盹。你家小孩跑到井旁去玩,離井口隻有三五尺遠,好像很危險,因為男女有別,我不便去叫醒三嫂,所以來找你。"魏三驚慌地奔去,等他趕到時,妻子已趴在井口痛哭掉在井裏的兒子了。

好講古書

滄州人劉羽中,平時喜歡閱讀古書,迷信古人講解古經。

一次,偶然得到一冊古代兵書,便伏在桌上攻讀一年,自稱可帶兵10萬指揮作戰。恰巧碰到外敵入侵,他就操練士兵,帶兵抵抗,結果大敗,他差點成為俘虜。後來,他又得到一本古代水利書,又伏在桌上細細閱讀一年,自稱可叫千裏土地變成良田。州官聽信他的大話,便任用他在一個村子裏領導興修水利。恰好碰到洪水暴漲,水流沿著他挖鑿的渠道倒灌進來,村裏人幾乎被淹死,變成魚鱉。

贈驅鬼符

有個道士被鬼迷住了,竟然用汙泥塗了自己一身一臉。他痛苦難熬,連呼救命。一人急忙趕來,啐了他一臉,把鬼趕跑了。道士神智清醒後,十分感激,便說:"承蒙救命大恩,現有我珍藏的驅鬼符一道,奉獻於你,以表謝忱。"天帝賞酒各方神仙都來朝拜天帝。天帝傳令說:"賞他們酒喝。"管酒大臣便拿記事簿登記眾神仙的姓名,準備分配美酒,但寫了3000年也沒登記完。

天帝詢問情況,管酒大臣說:"眾神仙都帶著轎夫。"天帝說:"轎夫也登記賞酒。"可是過了7000年,還是沒登記完。天帝再次詢問情況,管酒大臣報告說:"轎夫又都帶著自己的轎夫。"天帝沉默好久,長歎一聲,結果沒有賞成酒。

冬瓜功效

某塾師頓頓菜肴隻是冬瓜而已,便對主人說:"您很喜歡吃冬瓜嗎?"主人說:"嗯,它不僅味道鮮美,而且能使眼睛明亮。"一天,主人到書室裏探望,先生在憑窗眺望景色,好像不知主人的到來。主人便招呼他,先生連連道歉:"剛才在這兒看京都演戲,就忘記迎接您了。"主人驚問:"都城演戲,這兒怎麼看得見?"先生答道:"我頓頓吃冬瓜,眼力很強。"

相互戲弄

甲和乙素不相識,甲問乙姓什麼,乙答道:"孫。"乙問甲姓什麼,甲說:"不敢。"乙說:"問君姓,君為啥如此謙虛?"甲還是說:"不敢。"乙再三詢問,甲便說:"祖。"乙恍然大悟:原來他是用姓來討便宜,便說:"這有什麼關係呢?你祖我孫,我孫你祖罷了。"

音樂助宴

有個人平素喜歡開玩笑。一次,朋友們慫恿他設宴請客,他就發出請柬道:"音樽(杯盤)會聚。"大家認為他一定用音樂來助餐。

等到客人們上桌就坐,卻隻見兩大盤冬瓜一碗清湯而已。客人們十分驚異,舉起筷子大吃,統統吃光。以後上桌的還是冬瓜和清湯。

吃完後,大家問:"今天宴會,杯盤是有了,可音樂在哪裏?"主人笑道:"諸位沒有聽見麼?"便指指盤碗說:"冬冬湯,冬冬湯。"

小官大話

巡檢是縣一級的小武官。可有個巡檢對妻子吹噓說:"我這官的級別,與省城巡撫大人差不多。"一天,巡撫路過。妻子便悄悄在巡檢丈夫身後觀察,隻見他跪伏在地迎接,動都不敢動。

回到家裏,妻子惱火地對他說:"你騙了我!"巡檢說道:"你懂個屁!跪在地上,是一種尊敬人的禮節。假使我到省城巡撫官府裏,他也會這樣跪伏在地迎接我的!"

百頂高帽

俗話把當麵奉承人叫作"戴高帽"。有個在朝廷做官的要放到外地任職,臨走時向老師告辭。老師告誡道:"地方官可不好做呀,要小心謹慎。"學生回答說:"我已經準備了'高帽子'100頂,逢人便送一頂,想來不致於出什麼岔子。"老師生氣地訓斥道:"我們要用正義來待人,哪能這樣?!"學生馬上說:"天下像老師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幾個啊!"老師微微點頭道:"你這話說得還有點見識。"這人辭別了老師,對人說:"我這100頂高帽子,如今隻剩99頂了。"

死錯了人

某人的丈母娘死了,他想去祭奠,就委托私塾先生撰寫祭文。先生按照古書,抄寫了一篇祭悼嶽父的文章。主人責怪先生,先生振振有詞地說:"古書是白紙黑字,印得好好的,怎麼會錯?隻怕是你嶽父家死錯了人!"

母狗免難

有個私塾先生專門讀別字,閻王要罰他做狗,那先生堅決請求做母狗,問他什麼原故,他說:"臨財(碰到錢財)毋苟(不能隨便)得,臨難(碰到災難)毋苟免。"

不肯避諱

宣和年間,徐申講究忌諱,要別人說話回避自己的名字。

他任常州知府時,一個縣官向他彙報公務,說:"有件事已經三次申報察署,也沒聽到回音。"徐申大怒,責備道:"你是縣官,難道不知道我的姓名,竟然有意不避諱!"誰知那個縣官是個不肯拍馬屁的人,幹脆大聲叫道:"如果這件事申報府署不作處理,我便要申報中央戶部,申報尚書台,申報尚書省,申來申去,直到申報死了才罷休。"說完,拱拱手揚長而去。徐申雖然怒火攻心,可也沒有借口將他辦罪。

茅廁繪彩

一家有兄弟倆,父親去世後便分了家,哥哥聰明能幹,弟弟卻蠢笨無能。哥哥在路口搭起一間茅廁,每年多有收益。弟媳婦看了,埋怨丈夫缺少能耐,於是弟弟也在路口蓋了一間茅廁,用石灰粉刷了牆壁,還在上麵繪上彩畫,裝飾得優雅幹淨,過路人以為是廟宇,竟沒人敢進去解手。

之不離口

閻羅王對世上的老師大多平庸無知而很為不滿,認為他們不識句讀,誤人子弟。

一天,他微服私訪人間,聽見有一個教學《大學序》的先生在念道:"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便叫小鬼將先生捉來,嚴加責問:"你為啥這麼喜歡'之'這個字,我罰你來世做豬!"那先生說:"大王要我做豬不敢不依,隻望您能讓我投胎到南方。"閻羅王問其原故,他答道:"南方之,勝過北方之。"

想比看狠

一群青年聚集一起喝酒,歌妓在旁邊勸酒。唯獨首席一個人閉著眼睛,交叉雙手,端正坐著一動不動。

酒宴結束後,歌妓向客人們索要賞錢,那人甩開衣袖站起要走,說:"我沒有看你!"歌妓用手扳住他的肩頭說:"看看有啥關係?!閉著眼睛想我比看我還狠呢!"

學生送禮

一位教書先生剛到學校上課,某學生便送去五十文錢,還附了一張禮帖,寫道:"門生某某百拜。"先生隨即在帖上批道:"減去五十拜,補足百文怎樣?"某學生見了批語,又在下麵寫道:"情願一百五十拜,免去五十文怎樣?"

錯打裁縫

某縣令在堂,有老人來稟,其子忤逆不孝。縣令一聽也很生氣,忙問詳情,老人說:"我家世傳縫紉,今我年老眼花,無法再幹,要兒子奉養老年,無奈小子遊手好閑,棄我不顧,我將要餓死,求大人明察訓子!"官怒道:"不孝罪大!你暫退去,待我傳你兒子來責問!"老人退下後絡繹不絕地來了許多遞呈者,縣令情緒不佳,心煩而退堂,忽然想到忤逆一事,便命仆人喊裁縫來。仆人以為縣令又將作衣,就匆忙趕去喊平日多次為縣令做衣的那個裁縫。

裁縫急急趕去,縣令卻喝令用大杖痛打。打罷,裁縫氣息奄奄地問:"小人有何罪哪?"縣令說:"你棄父不養,還說無罪!"裁縫說:"我從小父母雙亡呀!"縣令怒氣更足,說:"你這不孝之徒,有父尚不認,來人--"吏役知情,忙跪下稟告縣令說:"此人父母實於某年某月病故的,眾所共知,請盼明察。"縣令大驚道:"剛才那個告狀的老人難道是鬼嗎?"眾吏役說:"這是另一個裁縫的父親呀!"縣令知誤,但仍強辯說:"為人子者,僅作縫紉,有辱祖宗,不孝之極!再敢爭辯立予重罪!"裁縫忍痛而去。

異名四種

某縣令升堂,有四位來告狀的人,縣令問其姓名,分別答說:"洋洋得意,不敢放屁,昏天黑地,拖來扯去。"縣令驚詫,說:"哪來此等異名,暫退!"退下後縣令趕緊去問幕客,幕客笑著告訴他:"此四人在譏笑您呀!"縣令問:"為何如此說?"幕客說:"閣下後擁前呼,則洋洋得意;謁見上司,則不敢放屁;問案對詞,則昏天黑地;何以結訟,則拖來扯去而已。"

銅錢眼裏

夥同秦檜謀殺嶽飛的奸臣張俊,平素十分貪錢,積累了大量家私。因為有財有勢,誰也不敢得罪他。

一次,宋高宗趙構宴請群臣,叫演員們在旁說笑話,以助酒興。有個演員自稱善觀天象,隻須用渾天儀一照,就能看出誰是哪顆星下凡,但又說:"用渾天儀不方便,也可用大銅錢來代替。"大臣們紛紛要他看一看自己是啥星。演員便摸出一個大錢,從錢眼裏對準人,一個個照過,一個個說星。輪到張俊時,他窺視很久,說是看不見星宿。

大臣們催他細看,他看了一會便認真地說:"真的看不見什麼星宿,隻見張王坐在錢眼內!不信,請你們自己看。"大家猛然領悟到演員的用意,便哄堂大笑,把張俊鬧了個麵紅耳赤。

改杜牧詩

順治乙酉年春夏之間,因為戰禍,城鎮百姓紛紛逃難,躲到鄉村山野去了。私塾先生都失了業。有人以遊戲筆法修改杜牧的著名七絕詩:"清明時節亂紛紛,城裏先生欲斷魂。借問主人何處去,館童遙指在鄉村。"

蘇州笑話

秀才和光棍、商人喝酒時約定:各人以自己的誌願來行酒令。

商人說:"妄想心,妄想心,但願西太湖變子(子:語尾助詞,無義)密淋禽,每斤賣二十文。"光棍接口道:"妄想心,妄想心,但願沈萬三(大財主)打殺子人,我要詐斷伊脊梁筋。"秀才說:"妄想心,妄想心,但願試官射瞎子妒眼睛,拿我個屁文章,圈滿子(好的文句都用紅筆打圈)考第一名。"

製衣奧妙

明朝嘉靖年間,北京有個裁縫,遠近聞名,因為他做的衣服,長短寬窄沒有不稱身的。

曾經有個禦史叫他裁製圓領衣服,裁縫便跪問禦史進入官府的資曆,禦史說:"做衣服問這個幹啥?"裁縫答道:"剛開始擔任要職,意氣高昂,身體總是微微上仰,衣服就應該前長後短;過了一陣,意氣漸漸平穩,衣服就要前後一樣;等到任職較長又要升遷時,他心裏謙虛自守,身姿就要微微下俯,衣服就應當前短後長。因此,如不曉得做官的資曆,做的衣服就不能稱身。"

題木枷詩

吳縣縣官要征收虎丘的茶葉,命差役拿了需征的茶葉金額督促虎丘和尚繳納。和尚們無法完成,差役就押解和尚向縣府交差。縣官命鞭打和尚30大板,還在大街上傳布通告。和尚又急又慌,聽說縣官非常尊重唐伯虎,便托人帶著重禮去求情,唐伯虎卻拒收禮物。

一天,唐伯虎出遊,偶而見到和尚遊街示眾,便開玩笑地在他的木枷上寫了首打油詩:"皂隸官差去采茶,隻要紋銀不肯賒;縣裏捉來三十板,方盤托出大西瓜。"縣官聽說,便審問和尚木枷上的詩是誰寫的,回答道:"唐解元(解元,係省裏會試舉人第一名)。"縣官大笑,釋放了和尚。

兩朝領袖

明末,錢謙益遊覽蘇州虎丘山,穿的衣服沒有領子,袖管闊大。

一個讀書人上前拱手鞠躬致禮,請問他為什麼穿這樣的衣服?錢謙益答道:"沒有領子是今朝(清朝)的官服,大袖子是先朝的官服,因為我在先朝當官長久,習慣了。"那讀書人假裝著肅然起敬地說:"大人真可說是兩朝的領袖了!"

麵糊州府

山東青州府益都縣有個叫趙秉忠的書生,赴京會考中了狀元。返鄉時,地方官員們大擺宴席為他賀喜。喝過幾杯酒後,天空忽然大雪紛飛,有人即請趙秉忠題詩。

狀元公說:"咱們一齊來題吧。"於是,看了庭外雪景,首先吟道:"剪碎鵝毛空中舞。"府官接吟道:"山南山北不見土。"縣官又吟道:"琉璃碧瓦變成銀。"此刻,趙秉忠見雪越下越大,官員們個個喝得東倒西歪,便用雙關語收束全詩道:"麵糊糊了青州府。"

最好殺人

一個和尚專門向人宣傳因果報應,以此騙取金錢。

一天,他見一人正在殺豬,就上前勸阻道:"阿彌陀佛,出家人慈悲為懷,走路都怕踩死螞蟻,千萬不可殺生啊!"那人問:"豬也不能殺嗎?"和尚說:"當然!佛經上說,殺什麼來世就做什麼。殺狗變狗,殺豬變豬,永遠不能做人。"那人笑道:"哈哈,照你的說法,最好去殺人。"和尚急忙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螞蟻、螻蛄都不能殺,何況殺人?"那人搶白道:"你不是說殺什麼變什麼嗎?!"

兄弟戲諷

內鄉縣的李子白,做官做到翰林檢討。弟弟李襲美卻久久停留在增廣生上不得升遷。

子白寫信給弟弟道:"你今年增廣,明年增廣,不知增了多少,廣了多少?"襲美複信道:"你今天檢討,明天檢討,不知檢了什麼,討得什麼?"

班門弄斧

采石江頭有李太白的墳墓,往來的詩人墨客都在墓上墓下題寫遍了。有個遊客寫了一首七絕嘲諷道:"采石江邊一坯土,李白詩名耀千古。來的去的寫兩行,魯班門前弄大斧。"

巧治巫婆

武人陳五,最討厭家裏人迷信鬼神。一天,他含了一枚青李子,哄騙家屬道:"我腮幫子腫了,真痛啊!"說完,睡在床上不吃不喝。

妻子憂心忡忡,便找來巫婆。巫婆說陳五生了疔瘡,因為他素來不信鬼神,所以鬼神也不來搭救。陳家的人都圍著巫婆磕頭,求她發發慈悲。她點點頭表示同意。陳五連連喊痛,叫道:"請巫師快來救救我吧。"巫婆便按住陳五的麵頰,裝神弄鬼地看了又看,正想說些鬼話騙人,沒料到陳五把青李子"噗"地吐出,麵腮上的"疔瘡"頓時消失了。

巫婆滿麵羞慚,陳五將她趕出家門。陳家人從此再不迷信鬼神了。

胡姓帶令

唐朝令狐淘擔任宰相後,因為他這複姓氏的族人丁稀少,隻要有人投靠,他總是來者不拒,願意聯合。於是遠遠近近急著投奔他門下,以至有姓"胡"的人,也冒充與"令狐"同姓同宗。

詞人溫庭筠為此戲寫了一句詩:"自從元老登庸後,天下諸胡悉帶令。"

拍馬廢話

晉元帝的皇後生了一個太子,元帝大擺湯餅宴招待群臣。

大臣殷羨進言:"慶賀陛下喜獲太子,皇業有繼,隻是慚愧我們臣子無功而受賞。"元帝笑道:"這是什麼話?難道生太子的事要有你們的功勞嗎?"

素娥要鹽

杭州有個叫"素娥"的妓女,為一個鹽商所占有。一次,我故鄉的黃南穀先生經過妓院,看見牆上素娥的小像,便在下麵題寫了一首詩:"淡紅衫子淡紅裙,淡淡梳妝淡點唇;隻為一身都是淡,將來付與賣鹽人。"看到的人無不大笑。

四喜四悲

曾有人作《四喜詩》道:"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成化戊辰年,有個叫王樹南的人又分別給四句詩前麵加上"十年"、"萬裏"、"和尚"、"教官"等字,眾人聽了無不捧腹大笑。萬曆壬辰年,又有人增加文字:"甘雨"又"帶珠","故知"添"所歡","和尚"成"附馬","教官"得"狀元"。一時之間,大家認為這喜謔程度已無以複加了。誰知又有個將四喜詩改成《四悲詩》:"雨中冰雹敗稼,故知是索債人,花燭娶得石女,金榜複試除名。"見到的人認為更為發噱。

坐著揮扇

顧應祥的官職做到巡撫。一年夏天,他在家裏居住,有下屬前去拜訪。他就叫老奴仆扇風,那老仆拿了張小凳子坐在後麵扇扇子,顧應祥渾然不卸,後來發覺了,就質問老奴不恭。

老奴說:"您有風吹涼就是了,管我是坐還是站呢?"眾人大笑。

顛倒陰陽

閩中一個醫生姓陰,他妻子叫陽氏,人們笑稱他們是"顛倒陰陽",又戲稱他們的兒子叫"陰陽生"。

晉見上司

一個舉人走門路做了山東某縣縣官,初次去晉見上司時,倉促間不知如何應酬,突然問道:"大人尊姓?"上司對他的無禮和無知十分驚駭,勉強笑道:"姓某。"那縣官低著頭想了好久,又說:"大人的姓是百家姓裏沒有的。"上司更加驚駭,說:"我在旗下(滿族)你不知道嗎?"縣官又起立問道:"大人在什麼旗?"上司答道:"正紅旗"。

縣官說:"正黃旗最好,大人為什麼不在正黃旗?"上司大怒,問道,"你是哪省的人?"縣官答道:"廣西。"上司說:"廣東最好,你為什麼不在廣東?"縣官愣然不知回答,隻得告辭退出。第二天就被勒令去職回家。

叫聲公公

有個富翁的孩子頭戴一頂珍珠帽,可值數百兩黃金。奶媽正牽著他立在廳堂上玩,忽碰到一個穿戴整齊的人走進來,對孩子說:"叫我公公。"奶媽也說:"寶寶叫聲公公。"那人又說:"不叫公公,我要拿你的帽子。"說著拎起帽子開玩笑道:"不叫公公,要把你帽子拿了。"邊說邊把帽子放到懷裏,慢慢走下台階。

又說:"真的要把帽子拿走了。"到庭院後徑自大步走出門外,又回身喊道:"不叫公公,拿了帽子不回來啦。"奶媽又對孩子說:"寶寶叫聲公公,公公就好還你帽子啦。"她還以為那是鄉裏的長輩在同孩子開玩笑呢。等了好久不見那人進來,奶媽跑出去一看,那"公公"已經無影無蹤了。

瓜販作詩

有個叫顧騎龍的,相貌長得很醜陋,可性格溫和,喜好讀書,哪怕是缺損書角的書,也寶貝得像玉璧似的。他喜歡寫詩,往往隨口說出就極有味道。

一次,他販西瓜賣,有人用《賣瓜》作題目考他,誰知他應聲吟詠道:"郎君今日賣西瓜,西瓜隻隻都不差。包拍大紅兼蜜練,竹爐不用再煎茶。"人們聽了讚歎不已,顧騎龍興致更高,把他的近作也朗聲讀了出來:"佳人獨宿千千萬,才子孤眠萬萬千;老天若肯行方便,兩處牽來一處眠。"人們不禁大笑。

杜康夫人

酒客們商議要建造一座杜康廟,用來紀念造酒的祖師爺杜康。開工破土的時候,忽然掘得地底下一塊石碑。當時大家都已吃醉,見石碑恍忽有"同大姐"字樣,就建議添造一間後房,讓這"杜夫人"安息。

寺廟落成後,請縣官擎香焚拜。縣官到後房看見石碑,大吃一驚道:"這是周太祖石碑啊!便忙叫人將它移到廟外去。

縣官夜裏忽然夢見有個頭戴大帽的人來感謝道:"我是前朝周太祖,錯配杜康做夫婦,若非縣令親識破,嫁個酒鬼一世苦。"竹筍炒肉曾經有人抄錄東坡詩句:"無肉令人瘦,無竹叫人俗。"後續兩句:"若教不瘦又不俗,頓頓有碗筍炒肉。"

縣官行令

江南無錫縣官卜大有擅長開玩笑,聽說新任宜興縣官有口才,想要難難他,便同武進縣官預先商量了酒令。一天,卜大有宴請他倆,舉起酒杯說:"兩個火是'炎',這不是鹽醬的鹽;既然不是鹽,為什麼添了水就變淡了?"武進縣官說:"兩個日是'昌',這不是娼妓的娼;既然不是娼,為什麼開口便唱?"宜興縣官說:"我也有酒令,隻怕說出來冒犯卜老先生。"兩人齊聲說:"請說說。"他就說:"兩土為'圭',這不是烏龜的龜;既然不是龜,為什麼添了卜成卦?"(古時用龜骨占卦。)兩人聽了大笑。

怕老婆詩

有個怕老婆的人常常對老婆下跪請罪,有人就戲改《千家詩》中一首詩嘲笑道:"雲淡風輕近夜天,傍花隨柳跪床前。時人不識我心怕,將謂偷閑學拜年。"

父母何物

我在某縣審閱童生考秀才的卷子,那考題是"父母在"三字。一張考卷上答道:"父母是何物?"我不禁笑了出來,就在卷上批了一行字:"父是陽物,母是陰物。陰陽不和就生了你這個怪物!"

嘲庸醫詩

有人開玩笑,修改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一首詩贈給醫生道:"不明財主棄,多故病人疏"。

(兩句意為:我這個沒本事的人,財主顧客都棄我而去;因為多有事故,所以找我醫治的病人越來越少了。)

土產土娼

廣東西部賀縣有類香菇,土名叫蘭花菇。一次,中丞巡察到賀縣,詢問該縣有沒有土娼(地方上的妓女),縣官以為問是土產,便答道:"有,叫蘭花菇。"中丞大怒道:"為什麼不驅逐、取締?!"縣官這才恍然大悟,急忙解釋,旁聽者都大笑,中丞也大笑,因為"蘭花菇"三字很像妓女的名字啊。

偶得妙句

唐代詩人周林作詩,在曠野苦苦構思,碰到一個樵夫,周急忙揪住他叫道:"我得到啦!"那樵夫大吃一驚,掙脫手臂就跑,周林卻慢慢地說:"妙詩,妙詩!"原來他在構想一首《古墓詩》,正為結尾兩句犯難,偶而碰見樵夫,靈感一動,吟道:"子孫何處閑為客,鬆柏被人伐作薪。"

他人鞋底

宋朝的楊億,曾執筆寫作公文,常被執政的大官點劃刪改,他很是憤憤不平。便拿來文稿,將高官塗抹處又用濃墨全部抹去,做成鞋底草樣,在旁邊題寫小字道:"世業楊家鞋底。"別人驚奇地詢問,他就說:"這是別人腳跡。"一時傳為笑談。

菜肴詩名

有個人要設宴招待朋友,可惜搜遍口袋隻有8文銅錢,十分尷尬。老傭人說:"容易辦成。"便拿6文買了兩隻雞蛋,1文買了些韭菜,一文買了豆腐渣。

老傭人端出第一盤菜,是韭菜麵上鋪兩隻蛋黃,他說:"這叫做'兩個黃鸝鳴翠柳'。"又端出第二盤菜,韭菜上是一圈蛋白,說:"這叫'一行白鷺上青天'。"第三盤菜是炒豆腐渣,名稱叫做:"窗含西嶺千秋雪。"第四道菜是清湯上浮動著兩個蛋殼,取名為:"門泊東吳萬裏船"。

老傭人說:"我喜歡杜甫這首詩,所以做的菜肴湊上這四句詩,成其文雅,請不要嘲笑。"主人十分高興,客人也重重獎賞了他。

布醫先生

外祖父生病時,醫病的都是庸醫。有個姓鄭的醫生,名氣很響,而醫療技術尤其平庸。

醫療數月,外祖父的病情反而加重。後來隻得請陳修園來診治。他查閱了醫生們開的藥方,說:"都是被這班庸醫們醫壞的!"他還特意在某藥方後批道:"市醫(市街上的醫生)伎倆,大概相同。"過了幾天,醫生們見到陳修園的批字,全都臉色沮喪,獨獨鄭某把"市"看成"布",發問道:"陳某為啥叫我們是布醫呢?"眾人暗暗發笑,便稱呼鄭某是"布醫先生"。

父為子民

張蘭舫治理福建,兼任閩浙總督。他的父親閑居在家,親友前去恭賀,張父嗔怪道:"想不到我做了兒子屬下的小民,你們為什麼要賀喜啊?"眾人一時將此傳為佳話。

得名來由

一天,林鳳梧拜會紀文達,紀問:"你取名鳳梧有什麼來由嗎?"林答道:"母親生我時夢見有隻鳳凰棲息於梧桐樹上,所以才提此名。"紀文達歎道:"您母親的夢可說是美妙的了!假使不幸而夢見雞盤旋於芭(諧音"巴")蕉之間,那麼你的名字就很難聽啦!"林鳳梧邊笑邊說:"你真會惡作劇。"

想妻對聯

某童生到郡城去考秀才,偶然想念起妻子來,便戲寫一副對聯,自尋樂趣:"充無罪之軍三百裏,守有夫之寡二十天。"同學看見,傳為笑話。

嘲老童生

某童生年紀已有80歲,督學官詢問他四書五經裏的文章,他大多不記得。有人嘲笑他,作了一副對聯:"年紀八十尚稱童,可雲壽考(可說是長壽了);到老五經猶未熟,不愧書生(又指對書籍生疏)!"

辯說妒婦

有人為醋性很強的女人辯解道:"丈夫放縱情欲,有個嚴厲的老婆約束他,也稱是'動心忍性'(克製情欲磨礪操守)吧。所以諺語說得好:'到老才知妒婦功(功德、功勞)'。"大家覺得此話中肯。

但有一位不服者笑著駁斥他:"你知道人怎樣愛護牲畜的嗎?白天喂養它們,夜裏將它們關在柵圈裏備加防護,唯恐豺狼虎豹來襲擊偷吃。這難道真的是愛護它們的生命嗎?不過是為了自己宰殺享用的需要罷了。妒婦不就像這樣嗎?"眾人大笑。

扛抬鼻頭

吳下(現蘇州)稱奴仆叫"鼻頭"。嘉靖年間,王氏有個奴仆叫吳一郎,偶然暴富,用錢買得一個官職,目空一切,驕橫異常。

一天,他乘坐四人扛抬的轎子赴宴,舉人張伯起很厭惡吳一郎的囂張氣勢,編了個"關白"故事來挖苦吳一郎。

張伯起對吳一郎說:"最近聽說關白已經拎捉到了。"吳一郎詢問詳情,張伯起說:"關白本是一個怪物,身長幾十丈,腰有百圍粗,斬下它的頭,也有幾千斤重。"吳一郎說:"哪會有這事呢?"張伯起說:"就是一個鼻頭也要用四個人扛抬才行。"

好色如僧

李屏山同雷希顏、張伯玉聚宴、遊玩。李屏山喜歡喝酒,雷希顏喜歡吃菜,於是相互戲笑道:"屏山愛酒如蠅,希顏見肉如鷹,伯玉好色如僧。"說完一起大笑。

十年窗下

北宋政府南渡後,因為疆土狹小,所以大批官吏一時不能實任官職。有的等候十多年也不能任職,往往以耕田或教書來謀生。所以當時流傳這麼一句話:"古人說'10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天是'一舉成名天下知,10年窗下無人問'啊。"

"良知"顏色

一個青年向王陽明求學,開始聽到"良知"這一詞時,便冒昧地問:"'良知'是黑色還是白色?"眾人大笑,那青年羞得滿麵通紅。

王陽明慢慢說道:"'良知'不是白色也不是黑色,它的顏色是正宗的紅色啊!"

三個不要

有個年老的縣令,在縣府大門前寫了三個大字:"三不要",下麵還作了注釋:"一不要錢,二不要官,三不要命。"第二天早上,他出去察看,隻見注釋下又給人每行添了兩字:"一不要錢"下添寫了"嫌少";"二不要官"下添寫了"嫌小";"三不要命"下添寫了"嫌老"。老縣令惱羞不已。

父浴子睡

金聖歎去拜會友人,那朋友以洗浴為由婉言謝絕。金聖歎又探訪他兒子,兒子又在睡覺。金聖歎歎了口氣道:"老子還在獄(諧音'浴')中,兒子又做了罪(諧音'睡')人啦!"

伯虎寫對

唐伯虎有次代某商人寫了一副對聯:"生意如春意,財源似水源。"那人不滿意,說對聯意思必須顯而容易理解的才好。

唐伯虎就重新寫了一副:"門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蟲,隊進隊出;櫃裏銅錢,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某商人才十分高興地告別而去。

改崔灝詩

明朝時,京城的士大夫在冬天都用貂皮做成套子,套在帽子上禦寒,稱做"帽套"。

一天,某官騎馬去拜訪朋友,有個騎馬的人經過他旁邊,順手搶去帽套。第二天,某官去辦公,將情況告訴同僚。

有人就改寫了崔灝的登黃鶴樓詩贈送給他:"昔人已偷帽套去,此地空餘帽套頭。帽套一去不複返,此頭千載空悠悠。"眾人大笑。

老棗樹班

掖縣張某同中丞胡某是兒女親家,胡家養有一個戲班子。

一天,張胡兩家夫人宴會,張某對胡某說:"聽說尊府梨園(戲班子)最好。"胡某不知"梨園"含義,隨口謙虛地答道:"怎麼稱得上梨園呢?不過隻有幾棵老棗樹罷了。"左右都掩嘴暗笑。人們便稱胡氏的戲班叫"老棗樹班"。

毛氏評詩

蕭山毛大可不喜歡蘇東坡的詩。汪季用就舉出蘇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為例,遊說道:"這樣的詩難道不是妙句嗎?"毛大可憤然不平地說:"春天水暖,鵝也先感覺到了,怎麼蘇東坡隻單單說鴨呢?"旁邊人聽了捧腹大笑。

楊憑查偷

唐代詩人楊憑有個表弟,因偷抄了他的詩而獲取功名。楊憑知道後十分憤怒,責問表弟道:"我的'一一鶴聲飛上天',你有沒有偷抄在試卷上?"表弟答道:"知道阿哥最珍愛這一句詩,我不敢偷。"楊憑神情有所緩和,說:"這樣還可以寬恕。"

"似我"匾額

吳中有個監司,曾經寫上"似我"兩個大字配置匾額,放在無錫惠泉上,自誇個人操守品格猶如泉水一樣清澈純潔。以後他再去惠泉遊覽,忽見匾額已不在了,便生氣地責成寺廟和尚搜索,原來匾額已給讀書人移到廁所裏去了。

美女有力

王忠肅為人嚴肅,不喜歡嘻笑,偶爾說笑話,也一定寓有規勸警告的深意。

一天,他看見一個大臣目送美女,美女走遠了,那大臣還頻頻回頭凝視。王忠肅就說:"這個女子很有力量。"大臣問:"先生怎麼知道呢?"王忠肅笑道:"這是顯而易見的事,不然,您腦袋怎麼總被她遠遠扯拉向後轉呢?"

兒坐下首

郭進很有軍事才能,帶兵打仗屢立戰功。一次,他在城北建造房屋竣工,就設宴邀集親友慶賀,造屋工匠們也應邀赴宴。郭進將工匠們的酒席設置在廳東,子侄們的酒席設置在廳西。

有人便說:"兒子們怎能同工匠們並列在一起,而且還位處下首(古人以東為上首)?"郭進指著工匠們:"他們是造屋的人。"又指指兒子們:"他們卻是賣屋的人(暗含將來敗家之意),所以應該坐在造屋人的下首啊。"

妓女笑話

舉人陽少南到某縣遊覽,同某妓女親近相好,當時妓女還是少女,過了幾年,他重新到某縣,這時他胡須老長,那女子亦成了大姑娘。

一天,他同友人去看那女子。陽少南對她笑道:"女兒家天天親近男人,所以容易長大啊。"那女人也不甘示弱,上前捋住他的胡須笑道:"虯髯公難道也是天天親近女兒家而變老的嗎?"大家聽了相對一笑。覺得妓女的話雖然是笑話,其實足夠使人猛然覺醒的啊!

徐晞妙答

兵部尚書徐晞是從普通差吏出身而逐級提拔上來的。一天,他與某狀元一同走進學宮,某狀元指著孔子肖像說:"你認得這位老先生嗎?"徐晞說:"怎麼不認得?可這位老先生不是科甲(參加科舉考試而獲取進士功名)出身的。"某狀元尷尬得難以對答。

姚江學術

有個督學考問監生:"什麼叫姚江學術?"(姚江的一家之說。)監生答道:"有人說姚的學術勝過江的學術,有人說江的學術勝過姚的學術,兩說並存,似乎難以分辨它們的高下和優劣。"督學隻能啼笑皆非。

屠兒作文

有個屠夫的兒子攻讀詩書,要想做官。

一天,他向某某太史請教文章,太史評論他的文章說:"有骨力,有斤兩,放在案頭上,反複咀嚼也不討厭。"明為讚揚,實為諷刺。屠夫的兒子卻十分高興,拿了文章向鄉親們誇耀。有個人忍不住向他直率地指出太史說話的寓意,屠夫的兒子非但不聽,反而生氣地斥責那個說真話的人。

杜詩評文

有個貢生善於說笑。一次,讀了別人的文章引用杜甫絕句評論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別人驚問原故,他答道:"上句就是指那文章--隻聽到它白白地叫得好聽;下句是指那文章模糊不清。"大家佩服貢生評文的技巧。

再打三斤

有個縣官整天喝得大醉。一天午後,喝完一壺酒,正要叫公差再給他買些酒來時,忽聽得外麵有人喊冤枉。他非常惱怒,傳令升堂,吆喝公差拿板子敲打喊冤的人。

公差問:"打多少?"他醉醺醺地伸出三個指頭說:"再打3斤!"

多付餅錢

有個顧客問餅店老板:"餅多少錢一個?"老板答道:"一錢一個。"顧客一連吃了幾個餅,按價付了錢。老板說:"餅是麵做的,你還應付麵錢。"顧客隨即付了麵錢。

老板又說:"餅不要柴草燒和水調拌嗎?你還要付草錢和水錢。"顧客又立即付了草錢和水錢。老板說:"餅還要人工做。"顧客又付了錢。

顧客回到家裏,想了想,笑罵自己道:"我真戇啊,付了那三種錢,就不該再付餅錢了啊!"

報告災荒

荒年,農民向官府報告災情。官老爺問麥子收成多少,回答說:"隻有三分收成。"又問棉花收成,回答說:"隻有二分收成。"再問稻子收成,回答說:"也隻有二分收成。"官老爺大為生氣:"這就有七分收成了,還來捏造欠收嗎!"農民又好氣又好笑,便說:"我活了100多歲,實在沒見過這麼大的災荒。"官老爺問:"你怎麼會有100多歲?!"農民答道:"我70多歲,大兒40多歲,二兒30多歲,合起來不就是嗎?"這麼一說,引得哄堂大笑。官老爺被笑得紅了臉。

蔡京之孫

宋朝的權臣蔡京有幾個孫子,從沒見過種莊稼。

一天,蔡京開玩笑地問他們:"你們每天都吃白米飯,試著對我說說,這米是從哪裏來的?"一個孫子說:"這米是從舂米的石臼裏出來的。"蔡京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