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征:知識化、智能化、國際化(2 / 3)

農業專家係統是人工智能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利用農業專家的知識與經驗,建造農業專家係統,可以在不改變現有農業生產形態與生產環境的條件下,因地製宜地管理田間作業,從選種、播種、栽培、施肥、治蟲、鋤草直至收割的各個環節實現科學管理,使成本降低,產量提高。農業專家係統在北京郊區大麵積供應,取得好的效益。

農業機器人是智能機器人在農業方麵的應用,它將逐步替代農民在田間和果園作業。這種機器人要有識別、判斷的能力,並且要有觸覺。

例如,采摘水果首先要識別其顏色,再依據這種識別判斷它是否成熟,最後操作機械手將水果摘下來。機械手如果沒有觸覺,用力過度,果子就會破裂。現在已有一種摘蘋果的機器人,不僅能摘蘋果,而且能依其特征和大小對蘋果分類,以便依質論價,取得經濟效益。

正在研製的采收機器人,還可采收番茄、黃瓜、葡萄、柑桔、萵苣、西瓜、哈密瓜等蔬菜和水果,它利用傳感器找尋所結果實的所在,判斷果實是否成熟,然後區分果實和葉、枝,摘下成熟的果實。

目前番茄采收機器人已進入實用階段。這種機器人接近植株後,"手臂"會找到成熟的紅色番茄,並用"手臂"抓住番茄旋轉後摘下。但有待進一步改進的是,從尋找熟番茄摘下需時40秒,應研究如何縮短工時,而且機器人采收常會造成番茄"落蒂",使商品價值打折扣。

農業機器人雖已有重大發展,但如上所述,仍有不少"瓶頸"問題等待突破。農業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農作物的形狀、大小、色澤、成熟度千奇百怪,而且農作物易受損傷,作業又大都在室外,機器操作在這種複雜的環境中頗為不易。但是,農業機器人一定會不斷完善,它的應用前景很廣闊。機器人是農業智能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農業生產的智能機管理將與衛星遙測相結合,根據遙測資料,判斷農作物生產狀況、遭受蟲害情況,然後指令農業機器人施肥、滅蟲。農業機器人在農業生產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農業的智能機管理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化,將農業生產、農業產品的加工、加工後產品的銷售,作為一個統一的過程進行處理,並作經濟效益分析,促進農業經濟智能化。

幾年以前,"智能大廈"還是新鮮事。如今許多城市都在興建"智能大廈"。實際上,現在的所謂"智能大廈",不過是電腦化大廈,是由計算機控製的辦公環境或家庭環境,適應網絡時代和多媒體時代的需要。

正如信息高速公路必然發展為智能高速公路,終究通向智能社會一樣,"智能大廈"也會發展為真正的智能大廈,最終走向全麵智能化。當智能機控製大廈,或者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智能控製,並且與智能網絡連成一體之時,出現真正的智能大廈,走進智能時代。

不論怎樣,"智能大廈"畢竟建造出來了。"智能大廈"聳立於大城市之中,在信息時代帶領"智能家電"、"智能儀表"、"智能玩具"和所有那些號稱自己有智能的"智能物",爭先恐後地要超前進入智能時代,預感到智能革命的潮流勢不可擋。因此,許多商品都在改換包裝,穿上美麗的"智能"外衣,招搖過市,吸引顧客。商品迎合人的心理,人心向往智能化。

美國是最早建造"智能大廈"的國家。1989年,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神德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廈",信息技術滲入到建築工程中。緊隨其後的是日本,他們客觀地稱"智能大廈"為"電腦化大廈",或稱做"電腦大樓"。

日本首先建造"電腦住宅"。由18家公司聯合在東京建造的"21世紀電腦化住宅"總麵積約為362.3平方米,造價為7100萬美元。總設計師和建築師東洋大學理學部阪村副教授指著埋進數以百計的傳感器、微型電腦的牆壁、柱子和窗框說:"按單位麵積來看,這所房子使用電腦的密度,比美國航空和航天局的宇宙飛船還要高。"

電腦化住宅把互不相連的家用電器連接起來實行統一管理,進行實時控製。這樣既可發揮多媒體的作用,構造一個家庭劇院;又可通過信息網絡利用可視電話與電子郵件通訊,還可隨時自動調節室內溫度與濕度,並根據氣候變化自動啟閉窗戶,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這樣的電腦化環境,適合人們在家辦公,在家購物,接受遠程教育和治療,使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都十分方便。

為了保障居住者身體健康,有的電腦住宅還提供"智能菜 譜",根據不同人的年齡、性別、體重和身體的其他狀況,以及飲食口味,按季節變化,及時配置出幾種適合各種人需要的既可口、鮮美,又富含營養的食譜。電腦住宅還安置了"智能廁所",不僅使用方便,還可通過傳感器測量血壓,檢測尿樣,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為了居住安全,有的電腦住宅專門裝置了防盜、防火的電子傳感器,及時提醒居住者注意,並可自動報警。

繼建造電腦住宅之後,日本又興建電腦大樓。電腦大樓除具有電腦住宅的基礎功能外,更適合辦公之用,每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平台,基本上是無紙辦公。文書資料除存入電腦外,有的辦公室還由機器人把資料送入庫房,用時,隻需發指令,機器人就把指定的資料取出來送回原處。電腦大樓的環境更優美,樓內栽有樹木,並設置通過光合作用保持空氣清新的生物保護係統。日本有類似的電腦大樓約500座。

美國有類似電腦大樓的"智能大廈"約5000座,是日本的10倍。這些"智能大廈"都與互聯網絡接通,進行各種活動非常方便。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專門為構造"智能大廈"提供綜合布線係統。它將各種提供信息服務的設備的布線組合在一套標準的布線係統上,用戶使用方便、靈活,免去用戶為重新規劃辦公室空間、更換電腦主機或交換位置耗費資金、時間和精力。更重要的是無需另行從平地上單獨建造大樓,他們也能幫你構造一座"智能大廈"。這種構造"智能大廈"的綜合布線係統的最大用戶,是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自己。該公司位於美國本土和海外100多個國家的總部和分支機構,都采用這一布線係統規劃自己的辦公室,從而成為"智能大廈的活樣板"。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在北京的辦公樓就是一座"智能大廈"。這座辦公樓是用租用的賽特廣場大樓的底層和6至9層(每層麵積為2000平方米)改建的。這座辦公樓的神經就是綜合布線係統。在1萬平方米麵積上,設有2400個信息點,平均每層有400~600個信息點。該公司所有員工的辦公桌上都有3~4個信息接口,連接電話終端、計算機工作站、多媒體傳輸設備及內部衛星電視係統。整棟大樓內部和外部的語音、數據、圖像、監控等設備的信息傳遞,都是依靠總布線整體實現的。

現在的"智能大廈"布線係統實際上仍是信息係統。這種布線係統若用人工智能技術加以改造,使之智能化而成為真正的智能布線係統,便可構造真正的智能大廈、真正的智能住宅。如果采用智能多媒體,並與智能網絡連接起來,就可實現辦公室和家庭的智能化。采用智能布線係統構造智能大廈和智能住宅,可看作是"智能裝修",這使現有高檔大廈和民間住宅實現智能化。

推而廣之,整個城市也可通過類似改造,構造智能城市,最終實現城市智能化,從而達到全麵智能化。

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智能化,又可達到整個國家的智能化,這是自上而下的智能化。然而,這種智能化又必然要從國家整體上來規劃,需要國家智能高速公路的支持,所以國家的智能化又是自上而下的。隻有兩者的結合,才可能實現社會的全麵智能化。這時,智能大廈、智能住宅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在家中與世界任何地方進行多媒體通訊,既可在家辦公,也可在家休閑。你可以隨意點1000個頻道的影視節目,而且你也可以進入角色,既當觀眾,又當演員,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智能社會是人的智能與機器智能共同創造的。正是智能機器實現智能的轉換與利用而導致智能革命,才奇跡般地出現智能社會。如果沒有智能機器放大人的智能,人的智能僅僅依賴自然的進化是十分緩慢的。反之,如果沒有人的智能的進步,也就沒有機器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