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基本概念的教學
概念是思維活動的高級形式,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在人腦裏的反映。
中學化學基本概念是中學化學教材中廣泛應用的概念,如何使學生清楚、準確、深刻地理解並掌握這些基本概念,對於學生學好化學是十分重要的。同時,化學基本概念又是學生學習基礎理論、元素化合物、實驗和化學計算以及有機化學等方麵化學知識的基礎,沒有這些基礎,要想學好化學是不可能的。因此,重視和加強化學基本概念的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關鍵。
基本概念的形成,需要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通過實驗、觀察以及對物質變化現象的分析,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經過抽象、概括才能形成。當然,形成概念並不等於掌握概念或能靈活地運用這些概念,隻有在不斷運用這些概念的過程中,從事物的本質上把握物質的屬性,才有可能真正掌握物質變化的內在聯係及其規律性。
中學化學基本概念的分類
中學化學教材(含必修本與選修本)是以物質結構理論知識為線索,把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以及與這些方麵相關的基本概念,由簡單到複雜、由個別到一般,分層次地穿插、滲透而組合起來的。
全麵研究與分析教材,抓住概念的編排順序和逐步深化的層次,十分重要。不要超越學生可接受水平,把與概念有關的一切都塞給學生。以氧化還原反應這一重要的基本概念為例,教材的安排是正確的。在初中隻要求從得氧、失氧的角度來認識,而且,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又是分別在氧氣性質和氫氣性質的學習中定義的。氧化還原反應還是以選學形式編入教材。到了高中才逐步使概念深化,從實質上去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化學基本概念的分類可粗略地分為:物質的組成、物質的結構、物質的性質、變化、化學量、化學用語、化學實驗技能等幾個方麵,它們之間既有聯係,互相補充,也有區別,相互獨立。
物質組成是屬於宏觀範疇的概念,主要應通過感性認識而形成。如:純淨物、混合物、單質、化合物、溶液、溶解、結晶、溶解度等等。教學中應通過學生對自然界的觀察、從日常生活常識和化學實驗等宏觀現象的總結分析中去認識和理解。
物質結構是屬於微觀範疇的概念。是在對物質組成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層次的概念。如:分子、原子、離子、質子、中子、電子、原子結構、分子結構、化學鍵、晶體結構等等。教學中應突出從宏觀現象到微觀結構的抽象認識過程,當然,這一抽象過程也還需要以實驗探索的間接手段為主要依據。
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屬於形象思維形成的概念,它必須以化學實驗和一些自然現象作為認識的基礎,並通過結構決定性質的認識抽象出性質及變化的實質。如: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化合與分解、氧化與還原、加成與取代、加聚與縮聚、水化與水解等等。
化學量是化學物質的特殊性質界定的一類概念。教學中應更多地運用形象化的比喻以達到較容易地正確理解這些概念的涵義。如:原子量、分子量、摩爾、摩爾質量、摩爾濃度、氣體的摩爾體積等等。
化學用語是一種人為確定的國際通用工具。它從屬於上述各項概念。如:元素符號、分子式、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結構式、電子式等等。
化學實驗技能,主要包括:儀器和試劑的使用、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簡單化學實驗設計、實驗記錄及處理等等。要培養學生熟悉儀器、試劑名稱、主要性能和使用方法、正確的儀器連接與安裝。化學實驗技能涉及麵廣,最基本的是:試劑取用、稱量、加熱、溶解、過濾、蒸發、結晶、蒸餾等等。要注意加強實驗教學,使學生逐步掌握並對主要操作能逐步形成較熟練的操作技能。要注意思維能力的培養,注意簡單實驗設計和實驗記錄以及記錄的處理能力,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中學化學基本概念的形成
科學概念的形成是人們對事物反複的觀察、實驗再經過抽象和概括,從中找出本質和規律最後才形成概念。概念對學生基本上是屬於間接的知識,他們不必像前人那樣去經過長期的觀察與經驗的積累或經過若幹次的失誤來形成一個正確的概念。但是,他們的學習也不輕鬆,化學基本概念的形成、應用與發展,對學生來說仍然是一個複雜的認識過程。無論從特殊到一般或者從一般到特殊,在這一認識過程中都是以感性經驗為依據的,即使有些概念學生不能從直接的感知形成概念也需要通過間接的經驗來形成概念。如,教材中對前人實驗的描述、模擬以及教師形象化的講解等來幫助學生形成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