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精神分析心理學派(1 / 3)

第三章 精神分析心理學派

第一節 精神分析派心理學的產生及其特點

一、精神分析派心理學的產生

精神分析派心理學是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創始和發展於奧地利的一個西方心理學派別。這個心理學派別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本來並不是一個心理學工作者,而是一個精神病學家,一個在維也納執業的醫生。他正是在治療和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基礎上創建了這個心理學派別的。

在十九世紀以前,歐洲各國對於精神病或心理失常廣泛流行著一種傳統的迷信看法,認為精神病或心理失常的成因是魔鬼侵入了患者的體中,也就是說“中了邪”。因而長期以來的傳統處理辦法就是殘酷無情的拷打患者的身體,或采取其它類似的“驅邪”手段,以圖把魔鬼從患者的體內驅走。直至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由於倡導尊重人權,許多富於人道主義的法國學者才大力反對這種迷信看法和殘暴做法,並且相繼提出各種進步的理論和合理的療法。最初發動這一革新運動的是法國學者皮奈。他首先肯定心理失常是一種疾病,而不是什麼“中邪”;因而應設法加以醫療,而不應施以暴行。其後又相繼出現沙赫崗和雅奈等傑出的精神病學家。當時法國的精神病學發展之盛,舉世無與倫比。早在1766年,維也納醫生邁斯瑪就創建了催眠的學說和技術。當時這些法國精神病學家是從機能的觀點來理解心理疾病的成因的,並且應用催眠術來治療心理疾病。弗洛伊德於1885—1886年留學法國,受業於沙赫崗之門,並與雅奈等人相識。他對他們的這種理論和療法極感興趣,並曾在法國參與雅奈等人的工作;當時他已初步感到了催眠療法的局限性。後來他在回國後,又與維也納的另一位神經學家和生理學家勃洛伊爾(Josef Breuer)合作,應用催眠療法對歇斯底裏症進行醫療和研究。後來由於見解不合,他終於和勃洛伊爾中途分道揚鑣,並且逐漸放棄催眠術。據弗洛伊德自稱:

“勃洛伊爾和我原來都是應用催眠術來行施精神治療的。勃洛伊爾的第一個患者自始至終是在一種催眠的暗示性條件下加以處理的,我最初也效法他的榜樣。我承認我當時的工作是進行得輕鬆而又適意的,並且也是費時較少的,但結果卻是反複無常而並不恒定的;因此我最後就放棄了催眠術。那時我才發覺隻要應用催眠術,就不可能深入理解產生這種疾病的勢力。催眠的條件能夠阻止醫生發覺阻力的存在。……那也就是為什麼我可以說真正的精神分析開始於放棄催眠的幫助的時候”。

從此,弗洛伊德就改用他所獨創的精神分析法進行醫療和研究,並且逐步建造了精神分析的理論體係。

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物理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等自然科學又取得了巨大的新的理論成就。1873年,弗洛伊德進入維也納大學的醫科。後來又在生理學家勃慮凱的指導下在他的生理學研究所進行研究工作。勃洛伊爾也曾在勃慮凱的指導下從事過研究工作。他們兩人都受過勃慮凱的物理主義生理學的訓練。勃慮凱是著名的生理學家繆勒的門人。繆勒是一個生機論者,即認為生命包含著一些特殊的力,這些力並不同於在無機物體的交互作用中所發現的那些力。勃慮凱和繆勒的其他幾個門人卻共同合力反對生機論,而認為在有機體內除了物理化學的力之外,並無任何其它的力在發生作用。他認為心理學是對中樞神經係統的研究,精神的力就是腦細胞所提供的物理的力。弗洛伊德和勃洛伊爾共同認為精神事件依賴於機體所提供的能量,這種能量在達到太高的水平時,就需要發放。弗洛伊德特別熱衷於力和能的動力學概念;並且應用這些概念來理解和解釋他的患者們的行為。這對於他的精神分析學說的形成是起著很大的作用的。

此外,在當時的奧地利帝國,尤其是在家長統治式的猶太族社會內,宗教氣氛十分濃厚,社會禁忌十分嚴格,特別是對兩性的關係,禁忌最嚴。因此很多生長在這樣一種家庭和社會裏的人就在某些形式的兩性關係方麵遭受到苦難。弗洛伊德的很多患者和弗洛伊德本人從小都受到了這種奧地利——猶太文化氣氛的嚴重影響。這對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基本觀點和研究定向,特別是對於他的泛性欲主義觀點的形成,顯然是起過不可忽視的作用的。

勃洛伊爾在和弗洛伊德合作前,就已開始試用催眠法去處理歇斯底裏病案,並已發現後來他們兩人共稱之為“精神宣泄”的“談話療法”。1891年,他們共同發表關於《失語症的研究》;1895年,他們又共同發表了《關於歇斯底裏症的研究》。最初,他們所用的概念有:防禦、阻力、壓製及發泄等。他們注意到這些精神機能都發生於無意識的領域內。與此同時,催眠法也發生困難,患者的療效並不持久,症狀仍又恢複。他們又發現了“轉移作用”,即患者往往把情欲的目標轉向醫療者而對醫療者發生戀愛。正是這種轉移作用使勃洛伊爾深感困窘,於是他就對精神宣泄法不再感興趣。而弗洛伊德卻很重視轉移作用,認為這種作用具有重大的病理學含義,並可作為一種杠杆用來進行醫療。最後,轉移作用終於成為精神分析的一個重要工具。但勃洛伊爾卻因轉移作用和催眠術的困難,終於在1895年離開這一工作領域而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

在勃洛伊爾離開之後,弗洛伊德繼續獨立工作。他用自由聯想法代替催眠法,並且開始逐漸注意到夢的重要含義,因而開始用自由聯想來分析夢。他由此發現兒童時期的經驗在成人的情緒生活中的重要性。1900年,他發表了《釋夢》一書。這本書被認為是他的最偉大的著作,並將精神分析向前推進一大步。他在這部著作內提出許多在隱匿夢的真義方麵起作用的心理機製。1901年,他又發表《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一書,論說舌誤、遺忘和其它日常生活中的錯誤。1905年,他又發表了《詼諧與無意識》一書,論被壓製的欲望如何影響日常生活。

在1900年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進一步成熟,而且聲譽日隆,但由於他強調性欲衝動在人的生活中的無比重要的作用,因此最初他所得到的聲譽是臭名昭著、遭人唾罵的聲譽。然而此時弗洛伊德卻聚集了不少的信徒,如何德勒和雲恩等人。1909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馮德的弟子、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賀爾特邀弗洛伊德赴美參加該校的二十周年慶祝活動;同時被邀的還有著名的心理學家詹姆斯、鐵欽納等人。這就意味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已開始受到正統心理學權威們的重視。1913年,精神分析國際會議召開,雲恩當選為主席。1920年,美國賀爾所翻譯的《精神分析引論》英文本在美國出版。這是由弗洛伊德的二十八篇通俗而又係統的講演稿所組成的一部課本式的著作。1923年,弗洛伊德又發表《自我和伊德》一書。這是弗洛伊德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其中提出了許多新概念和新理論。從此之後,精神分析已進一步成為理解所有人類動機和人格的一種手段。

弗洛伊德致力於精神分析學說凡六十年,他的著作很多,他對他的學說幾經琢磨修改。在本世紀的三十年代,他仍帶病堅持工作,這時他已譽滿寰球。1938年,德國納粹迫害維也納的猶太人,弗洛伊德逃亡英國,翌年死於倫敦。美國著名心理學史家波林認為弗洛伊德的“工作首先從默默無聞過渡到聲名狼藉,然後逐漸一點一點地得到範圍愈來愈廣的信徒們的支持,並且總是被他的批評者們勉強地接受了某些特殊項目。他的觀念不斷傳播,直至滲透入心理學家和一般群眾關於人類動機作用的全部思想之中,對這些人來說,弗洛伊德的這個形容詞幾乎和達爾文的這個形容詞同樣地熟悉。”

二、精神分析派心理學的特點

1.精神分析派心理學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這個心理學派別並非發端於心理學,而是發端於精神病學;它的創始人弗洛伊德並不是一個心理學家,而是一個醫生。他在長期觀察、研究和治療心理疾病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他的精神分析學說。他的這一套學說雖然是以變態心理為依據,而且並未全麵係統地涉及心理學的各項問題,但它對現代西方心理學曾經起過而且仍在起著深遠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賀爾在他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一書所寫的“前言”內,曾把弗洛伊德和馮德加以比較。他認為:

“正是馮德所忽視的那些題目而弗洛伊德卻把它們作為他的主要基石,即:無意識、變態、性欲和情態以及許多發生學的,特別是個性發生學的,但也有種族發生學的因素。馮德的影響在過去一直是巨大的,而弗洛伊德卻具有一個巨大的現在,並且還具有一個更巨大的未來”。

有的西方心理學家甚至認為:

“很難找到心理學或精神病學的一個領域未曾受到弗洛伊德的思想的影響。他的學說曾經激起成千富有成果的假說和鼓舞人心的實驗。他的影響在社會學和人類學方麵也都是同樣不可測量的”。

2.精神分析派心理學是一種“泛性欲主義”的心理學。弗洛伊德在早期幾乎把人的一切行為動機最後都歸結為性本能的衝動。在他看來,一個人從出生到衰老,一切行為無不帶有性欲的色彩,或無不植基於性本能的支配。例如,幼嬰的吮吸動作,他也認為是性欲的一種表現。他說:“吮吸活動顯示了與其它為生活所必需的機能相聯結的最初的性欲衝動”。他把人的全部心理發展過程居然等同於性生活和“性組織”的發展過程。關於這一點,我們以後再詳加介紹。在弗洛伊德看來,性欲的這種決定性作用並不局限於個人,甚至就人類社會而言,性欲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例如,人類社會的許多禁忌習尚、宗教戒條、道德規範、法律條款等等最初都是針對著人的性欲問題而產生和製定出來的。他說:

“在一個發表於1913年表名為‘圖騰與禁忌’的有關人類宗教和道德起源的研究中,我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就是認為也許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在它的曆史的開頭,基於它的犯罪的意識,使伊底旁斯情結成為宗教和道德的最後根源”。

他又說:“如果對亂倫的誘惑能有任何自然的防禦,那就沒有必要再用法律和道德規定出那樣冷酷無情的禁令。實際的情況正與此相反。在人類中間,一個對象的首選有規律地總是一個亂倫的對象,在男人方麵就是指向母親和姊妹;為了阻止這種頑強的嬰兒的傾向變得積極起來,最嚴厲的法律條款就成為必不可少的。在原始種族內,針對亂倫的禁令比我們更加嚴厲得多”。

弗洛伊德同樣把藝術家,特別是戲劇家的創作活動也都與性欲聯係起來。至於心理疾病患者的各種症狀和病因以及正常人和病態人的各種夢景等等,弗洛伊德通過他的精神分析大都歸結為性欲問題。他為了說明他的泛性欲主義的觀點,曾經列舉了大量象征性交和男女生殖器官的事物。凡此我們在這裏就不再詳談。

3.精神分析心理學是一種深度心理學。它並不停留於任何心理現象的“表麵價值”,而認為在任何心理現象的背後都隱匿著其它更重要更富於深遠意義的精神作用,因而它就要尋根問底地通過深入的精神分析來揭露這些隱匿於深處的精神作用。所謂“精神分析”一詞,也正是淵源於此。弗洛伊德曾明確聲言:

“你們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到我們的心理學的目的何在。我們並不願意單純地去描述現象和類別現象,而是要把它們作為某些勢力在精神內發揮作用的信號,作為某些正在力求達到一種目的的傾向,某些共同合作或相互對抗的傾向的表現來加以理解。我們尋求精神現象的一個動力的概念。所知覺到的現象必然要在我們的概念內讓位於那些奮鬥的作用,這些作用的存在隻不過是被假定的”。

他又說:

“你們每一個人對於精神自由和意誌作用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信念,這種信念是絕對地非科學的,是必然要在同樣控製著精神生活的決定論主張的麵前進行投降的”。

“到底是有任何如此無意義的事件以至於它們落在事物的因果關係之外呢,也還是它們或許正好是某種不同於它們的現狀的東西呢?如果任何人在這樣的一點上否認自然現象的決定性,那他就已經敗壞了整個科學的觀點”。

在這一點上,他很讚賞中古時期的一個宗教觀點:“絕無任何麻雀從房頂上落下來而不是出自上帝的特殊意願”。

弗洛伊德正是從絕對的決定論觀點出發,所以就認為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從日常瑣事到睡眠做夢,從正常人的偶然錯誤到心理失常者的各種症狀,無不具有深遠複雜的含義。在他看來,人的任何心理現象,無分巨細,都絕不會是偶然的,絕不會是無緣無故的,因此就必須通過細致而深入的精神分析來徹底探究心理現象的真相。

4.精神分析心理學是一種目的主義的心理學。弗洛伊德不但從決定論的觀點出發,認為事無巨細,都離不開因果關係的鏈索,而且從目的論的觀點出發,認為人的一切心理表現都是具有一定的目的的。不但人的意識的行為具有目的,就是一切無意識的動作,甚至一般認為微不足道的筆誤、舌誤,也都是具有明確的目的的。他說:

“最後我們必須有勇氣斷言,‘在所舉的一些事例內,疏忽的產生也是有意義的’。何謂‘有意義’呢?我想它的意思就是疏忽的產生本身就有權利被看作一種正當的精神動作,這種動作也具有它的目的,是一種有內容和有意義的表現。直到目前我們總是提到錯誤,但現在看來似乎有時錯誤本身就完全是一種正常的動作,隻不過它是闖入了其它某種期待的或被預計的動作的位置之內”。“如果證明不僅是少數舌誤和一般錯誤的案例,而是它們的較大部分都具有意義的話,那麼錯誤的這種迄今我們並未提到過的意義將會不可避免地引起我們的最大興趣,而且將會正當地迫使所有其它的觀點都退居於隱蔽的地位。那時我們就能不顧一切生理的和心理生理的條件而專心致誌於這些錯誤的道理,也就是意義、目的的純心理學的研究”。

“一種精神過程的意義也隻不過是它所為之服務的目的和它在一個精神序列中所占有的地位。我們也可以在我們的絕大多數研究中用‘目的’或‘意圖’這個詞來代替‘意義’”。

這樣,“有意義”的也就是“有目的”的或“有意圖”的。當然心理表現的真正目的,尤其是無意識心理表現的真正目的總是相當隱晦的,再加之以“象征作用”等玄妙的無意識精神作用的加工和掩飾,就使心理表現的真正目的更變得有如廬山真麵目,非經精神分析專家的深入探討,一般常人是無法加以辨識的。但某些心理表現的真正目的的揭露對於了解一個人的行為,尤其是對於一個心理疾病患者的醫療,往往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正是弗洛伊德不得不堅持目的論的主要原因。

5.精神分析派心理學是極富於神秘主義色彩的。首先,弗洛伊德的很多基本論點使人感到神秘莫測。例如,他把許多無意識的精神作用,其中包括“夢的工作”、症狀的形成、最初的“精神內部檢查員”、後來的“自我”、“超自我”以及“伊德”等彼此的相互關係等等,都描述得極其神奇,極其玄妙。其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大量以神話和傳奇等為依據。他的許多專門術語也都是直接假之於神話和傳奇的。在這一點上,不論是弗洛伊德的正統精神分析學說,也還是阿德勒等人的修正主義精神分析學說,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是共同的。正因為如此,所以精神分析派的許多觀點和理論隻能“姑妄聽之”,“信不信由你”,而無法用實驗等科學方法加以檢查和驗證。

第二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學理論體係

雖然弗洛伊德並不是一個專業心理學家,也並沒有係統地論說過心理學的各項問題,但他在他的精神分析學中也還是經常涉及了不少心理學的問題的。現在我們且把他對下列幾個問題的看法,擇要加以介紹。

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問題

弗洛伊德對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的看法當然是與通常的看法大相徑庭的。他自己曾經公然承認:

精神分析以它的兩種斷言觸犯了全世界,招惹了人們的厭惡。這些斷言之一觸犯了一種理智的偏見,另一個觸犯了一種美學——道德的偏見。我們不要把這些偏見想得太輕易;它們都是些有勢力的東西,是人類發展的一些有用的甚至是必要的殘餘。它們是通過強有力的情感而被保存下來的,因而反對它們的戰鬥乃是一場艱苦的戰鬥。

“精神分析的這些令人不愉快的斷言的第一個,就是肯定精神過程本身都是無意識的,而那些有意識的精神過程隻不過是一些孤立的動作和整個精神活動的局部。讓我們回憶一下,與此相反我們總是習慣於把精神的和有意識的加以等同。意識實際上對我們來說意味著精神生活的顯著特征,而心理學則是意識內容的科學。確實,這一認識對我們來說似乎是如此的明顯,以至於我們以為對它的最輕微的反駁都是顯然無意義的;但是精神分析仍不能避免提出這一反駁,它不能接受有意識的和精神的二者之間的同一性。它的精神的定義肯定它們是屬於情感、思維和意誌性質的過程;但它必須斷言存在著類似無意識的思維和無意識的意誌這樣一種東西。……我可以向你們擔保,隻要認可無意識的過程,你們就已經為世界和科學的一個決定性的新傾向鋪平了道路”。

可見,弗洛伊德開門見山首先就斷言“精神過程本身都是無意識的”,因而反對把心理學界說為“意識內容的科學”。他不但認為“有意識的精神過程隻不過是一些孤立的過程”,而且還有一種“類似無意識的思維、無意識的意誌這樣一種東西”,他居然把無意識的過程強調到極其玄妙的程度,認為對無意識過程的認可與否竟足以影響到世界和科學的一個決定性的新傾向。

按照這樣的觀點,顯然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應該是人的各種無意識的精神過程,因而心理學當然應該是無意識內容的科學。

弗洛伊德進而聲稱:

“其次一個被精神分析宣布為它的發現之一的斷言,就是肯定那些不論就狹義還是廣義來說,人們都隻能稱之為性的本能衝動在神經的和心理的疾病成因中都起著一種不平凡的巨大作用,而那些衝動乃是一種從來還沒有被充分地加以賞識的成因。不,的確,精神分析認為,正是這些性的衝動對人類精神的最高的文化、藝術和社會成就做出了其價值不可能被估計過高的貢獻”。這些話一般人聽起來必然會感到驚奇。但弗洛伊德認為:

“人類天性的癖好就是要把不愉快的觀念看作是不真實的,然後就容易找到反對它的口實。社會就是這樣把不愉快的東西都標之為不真實的,用邏輯的和貼切的口實否認精神分析的各種結論。這些口實都是發端於情感的根源,可是社會卻堅持這些偏見而反對一切反駁的企圖”。

既然性的本能衝動對個人、對社會、對整個人類都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麼心理學當然就應該把性的本能衝動也作為它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實際上,弗洛伊德在早期曾把性的本能衝動斷言為人的惟一的動機作用。這樣,性的本能衝動也就不能不成為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

現在我們就來看弗洛伊德是如何論說無意識的。

首先,弗洛伊德在列舉和分析了一些神經病患者的強迫性活動和被催眠的人執行自己在催眠狀態下所接受到的指令的事例之後(在這些情況下,有關的人不能自製地要去執行一定的活動,但自己卻毫不知道所以要執行這些活動的動機何在),就以此來證明無意識心理過程的存在。他說:

“當我們談到無意識心理過程的存在時,我們在心中正好有這一類的事實。讓世界上的任何人以更加正確的科學方式來說明這些事實,那時我們一定情甘意願地完全撤銷我們的無意識心理過程的假說。但是在那以前,我們將繼續使用這一假說。如果有任何人想要提出異議,認為無意識不可能對科學有現實性,而隻是一種權宜的說法,那麼我們就必須簡單地聳一聳我們的肩並且不加理睬地拒絕他的不可理解的說辭。一種能夠引出像強迫性症狀那樣真實而又明顯的效果的奇異的非現實性!……神經病症狀清楚明白地導致人們確信一種無意識心理學的存在”。“讓我們再一次表明我們的觀點。我們憑藉分析的說明賦予各種神經病症狀以意義的能力是無意識心理過程存在的一個無可辯駁的指標”。

這裏,弗洛伊德不但證明有無意識心理過程的存在,而且還正式提出了有“無意識心理學”的存在。

其次,弗洛伊德就用具體事例來說明無意識的性質。他認為:

“疲勞和分心,也許還有一般的激動,會引起注意的分散,其結果使正在進行的動作不能接受充分的注意。這時這一動作就會比通常更易於被中斷而且會被執行得不夠準確。一點輕微的疾病,或者是血液分配在神經係統的中樞器官內的一點改變也會產生同樣的效果,因為它以類似的方式,影響決定性的因素,注意的分配。所以在一切的情況內,問題都在於或由機體的因素或由精神的因素所引起的注意分散的效果。……誠然,當我們更致密地考查的時候,我們就發現並不是每一件事都與這種心理錯誤的注意學說相一致的,或者無論如何並不是每一件事都能由它直接演繹出來的。我們發現這一類錯誤和這一種遺忘甚至當人們並未疲勞,並未分散注意,或者並未激動,而在每一方麵都處於他們的正常狀態時,也會出現;……機製也並不是如此簡單,隻要加強所給予的注意,就會保證一種動作的成功;而減弱它的注意,就會危及它的成功。有許多動作是人以純粹自動的方式而隻用很小的注意加以執行的,但這些動作卻仍然被執行得十分成功。……反之,我們看到許多動作是當它們並非特別集中的注意的對象時而被極其成功地完成的,錯誤恰好是發生在一個人專心致誌力求準確的關頭——在這種關頭所必需的注意的分散必然是絕不許可的。……如果在一次重要的演說或討論中,任何人竟然說出了和他的原意相反的言辭,那麼這樣的情況是很難按照心理—生理的或者是注意的學說來加以解釋的”。

弗洛伊德通過反複的分析和論證,隻是想表明無意識乃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狀態,無意識的心理過程是一種特殊的精神過程。這些特殊的狀態和過程絕不可能按照一般心理學的理論觀點來加以理解和說明。在弗洛伊德看來,無意識的心理過程反而具有遠比有意識的心理過程複雜而又奇妙的作用。因此他說:

“我們從夢的解釋知道,人的無意識思維是專從事於做出決定、準備、反映等等的,然後通過夢的活動從而來建造夢。……這樣,我們就從評價內隱的夢的思想知道,所有我們曾經列舉過的那些高度錯綜複雜的精神動作都能夠無意識地進行,這真是一種既令人驚奇而又令人迷惑不解的結果”。

弗洛伊德聲稱:

“無意識不再是當時處於潛伏狀態的那種東西的名稱,無意識是一個特殊的精神領域,它具有自己的願望衝動,自己的表現方法,以及它所特有的精神機製”。那麼,無意識和意識究竟有什麼關係呢?弗洛伊德認為:

“我們必須把一種精神過程的意識或無意識隻稱為它的屬性之一,……為了使我們更生動地領會這一點,讓我們假設每一種心理過程最初都是處於一種無意識的狀態或時相,然後隻是從這一時相才過渡到一種有意識的時相,這很像一張照片最初都是陰性的,後來通過洗印才變為一張照片。但並非每一種陰性的都需要變為陽性的;與此相似,每一種無意識的心理過程並不一定都必須變為一種有意識的心理過程。我們可以把我們的這一見解表述如下:任何一種特殊過程首先都是屬於無意識的心理係統,從這一係統出發,在一定的條件下,它才會過渡到有意識的係統。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可以用空間的表現法來陳述這些係統的最粗糙的概念。我們想把無意識的係統比作一個大的前庭,在這個前庭內,各種精神的衝動,作為各別的存在物,彼此摩肩擦肘,擁擠在一起。從這個前庭通向另一個較小的房間,類似一個會客室,意識就居住於此。但在這兩個房間之間的門檻上卻站著一個看守人;他傳遞個別的精神衝動,檢查它們,如果它們沒有得到他的許可,他就不讓它們進入會客室。……在無意識的前庭內的各種衝動不可能被住在另一個房間內的意識看得到,因此它們當時必然繼續是無意識的。當它們已經成功地向前擠到門檻,但卻又被看守人遣送回去時,那它們就是不適宜於意識,於是我們就把它們稱之為被壓製的。然而那些已被看守人準許跨過門檻的衝動也並非必然會變為有意識的;因為這隻有當它們已經成功地吸引意識顧盼它們一眼時才會發生。因此我們就正當地把這第二個房間稱之為前意識的係統。……對任何個別衝動來說,壓製就在於未能通過看守人從無意識的係統進入前意識的係統”。

這也就是弗洛伊德關於人的精神機製和人格結構最初所設想的模式。這個模式最初隻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無意識”,無意識這個“特殊的精神領域”不僅窩藏著各種為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許的原始的、野蠻的、目無道德法紀的動物性本能衝動,而且隱蔽著各種“既令人驚奇而又令人迷惑不解的”精神活動。第二部分就是“前意識”,最初弗洛伊德認為前意識就是意識所占據的那個較小的房間或領域,可是在他看來,一個衝動即使獲得看守人的許可而進入了前意識,也未必就能得到意識的青睞而變為有意識的。後來在1923年,弗洛伊德在他的《自我與伊德》一書中又引進了“伊德”和“超自我”的概念。這樣,弗洛伊德就把上述的二部人格結構改變為“三部人格結構”,即:伊德(Id),自我和“超自我”。伊德的增補是由於已往弗洛伊德隻注意到與維持個體生存及綿延種族有關的各種性本能,這些本能後來弗洛伊德統稱之為“生活本能”。這些本能的能量或勢力,他稱為裏比都。他說:

“裏比都,類似於饑餓,是一種勢力,通過這種勢力、本能,這裏是性本能(就像在饑餓的情況內它是吃的本能)才得以表現自身”。後來弗洛伊德認為人還有一種“死亡本能”,這種本能的最終目的是“寂滅”。他把“自我毀滅”、破壞性、挑釁、侵略性等衝動(“自我毀滅”針對自身,其餘則針對別人),都歸結為死亡本能的表現。為了把生活本能和死亡本能兼容並包起見,他就創用了“伊德”這個新概念。

“自我”是在1920年前就被弗洛伊德應用的一個老概念。所謂“自我”,簡捷地說來,就是“現實化了的本能”。弗洛伊德認為:

“各種性本能顯然從一開始到它們的發展的終結都表明追求快樂的激動的目的,它們一直保持著這一原有的機能而並無多大的改變。自我本能最初也是為了同一的事業而奮鬥的。但是通過它們的教師——必然性的影響,自我本能不久就懂得要對快樂的原則有所斟酌。避免痛苦的任務就變為一個可與快樂的獲得相比擬的目標;……這個受過教育的自我已經變得‘懂道理了’。它不再被控製於快樂的原則,而是被控製於事實的原則;這個原則說到底也是以快樂為目的的,不過由於考慮到事實,是被延緩和減輕了的快樂。

所謂“事實的原則”有時也被弗洛伊德稱之為“現實的原則”。

在1923年後,弗洛伊德還創用了“超自我”這一概念。所謂“超自我”,簡單地說來,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自我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是通常所謂的“良心”,另一方麵是“自我理想”。“自我理想”確定道德行為的標準,“良心”負責對違反道德標準的行為進行懲罰。超自我雖然經常影響一個人的行為,但它本身卻並不經常是有意識的,其原因就在於“許多社會價值是在兒童還不能夠理解和用語言來表述之前學得的”。“超自我”的主要職能就在於指導“自我”去限製“伊德”的衝動。

總之,按照弗洛伊德的學說,不論心理疾病患者還是一般正常人,在精神內部總是經常進行著伊德和自我及超自我之間的鬥爭。伊德內的各種不合現實標準的本能衝動隨時受到在超自我指導下的自我的壓製。這些本能衝動要想得到表現和滿足,往往就須要在無意識的領域內通過各種玄妙的無意識精神過程,進行喬裝打扮,以求蒙混過關。例如,“症狀就是作為其它某種一直被壓製的東西的代替作用而發展起來的”。勃洛伊爾在和弗洛伊德合作時就發現隻要通過精神分析揭穿症狀的真麵目,也就是使它們的無意識的聯係變為有意識的,症狀即行消失。所以精神分析派的治療要訣“就在於用有意識代替無意識,就在於把無意識翻譯為有意識”。這種轉化的先決條件就在於進行精神分析。這也就是弗洛伊德不甘心於單純地描述現象和類別現象而要通過繁冗耐心的精神分析去探究各種現象的精神實質的原因。我們已經知道,在弗洛伊德看來,不但無意識遠比意識神秘複雜,不但無意識的心理過程遠比有意識的心理過程玄虛奧妙,而且無意識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每一種心理過程最初都是無意識的,以後在一定的條件下才過渡到有意識;而且無意識的心理過程並不一定都需要改變為有意識的心理過程。有意識的心理現象往往是虛假的、象征性的,其真麵目、真原因、真動機、真目的就必須通過精神分析求之於無意識這個特殊的精神領域。這樣看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當然就應該是無意識而不應該是意識;心理學當然就應該是無意識內容的科學,而不應該是意識內容的科學。

二、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問題

弗洛伊德對於心理學的學科性質的看法是相當曖昧而又相當矛盾的。一方麵,弗洛伊德象我們已經和將要看到的那樣,在他的基本理論內大量引用先進的物理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等自然科學的概念和原理,例如,能和力的動力概念、能量守恒定律、發生學和遺傳論等等。但在另一方麵,他卻再三大聲疾呼要在純粹心理學的基礎上進行研究,而堅決反對應用生理學、物理學、生物學、化學以及解剖學等來說明心理現象。他說:

“你們以前的訓練已經付與你們的心理活動一個明確的傾向,這個傾向引導你們遠離精神分析。你們曾被訓練按照解剖學去簡化有機體的各種機能及其錯亂,用化學和物理學的措詞去解釋它們並且根據生物學去設想它們,但你們的興趣卻毫未指向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畢竟是這個極度複雜的有機體的活動所達到的頂點”。

他認為:

“無論是思辨的哲學或描述的心理學,或像在學校裏所講授的那種與感官生理學結為聯盟的所謂實驗心理學,都不能教給你有關身體和精神之間的關係的任何有用的東西,或者交給你理解精神機能的一種可能的紊亂的秘訣。……這裏正是精神分析力圖去填充的一個罅隙。它準備給精神病學提供被忽略了的心理學基礎,它希望去揭露作為一個起點從而使身體失常和精神失常的固定相關成為可理解的那一共同基礎。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它就必須使它自己和每一種與它不相合的解剖學的、化學的或生理學的假設分離。它就必須徹頭徹尾應用純粹心理學的治療概念去進行工作”。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賀爾在他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一書所寫的前言中曾說:

“弗洛伊德和內省主義者在一件事上意見相合,那就是處心積慮地忽視‘生理學因素’,而依賴純粹心理學的基礎,雖然對弗洛伊德來說,心理學主要是無意識,而對內省主義者來說,它卻是純意識”。

弗洛伊德和內省主義者所以會在這一事上意見相合,當然也並不是偶然的。盡管弗洛伊德認為心理學主要在於研究無意識,而內省主義者則認為心理學主要在於研究純意識,但二者有一共同之點,即都在於致力窺察精神內部的底細,隻不過內省主義者是在窺察自我的精神內部底細,而精神分析派卻是在窺察別人的精神內部底細。正因為如此,所以二者都不需要而且也不可能借重“生理學的因素”,而隻能依賴純粹心理學的基礎。

此外,我們在前麵曾經講過,弗洛伊德的許多基本理論都是以神話傳說或他自己的臆測推斷為依據的;這樣,他的學說理論大部分都是無法用客觀科學方法來加以檢查和驗證的。這也正是弗洛伊德不得不嚴辭拒絕每一種解剖學的、化學的或生理學的假設,而徹頭徹尾應用純粹心理學的概念的苦衷。

總之,從弗洛伊德的各種言論看來,他對心理學的學科性質的看法是捉摸不定,很難加以判斷的。有的西方心理學家(如美國的賀爾)認為弗洛伊德主張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或者應該成為一門自然科學。他雖然並未說明理由,但我們同意這種看法。我們的根據如下:

1.弗洛伊德本來是研究生理學和神經學的,後來又一直從事醫療工作,雖然他力求要為精神病學提供心理學的基礎,但他畢竟還是以精神病學為出發點而來對待心理學的;而且我們在上麵已經指出,弗洛伊德所以要強調這一點,實際上是有他的不得已的苦衷的;何況他所說的心理學並不是一般正統的心理學,而是他所設想的精神分析心理學。

2.我們知道,弗洛伊德所設想的精神分析心理學乃是一種以無意識的內容為研究對象的科學。無意識的內容根本不是腦對現實的反映,而是一些奇異的由生物遺傳甚至種族遺傳所決定的本能衝動和精神作用。顯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學所研究的對象實際上都是一些自然現象。

3.弗洛伊德雖然也強調社會、家庭、文化、倫理道德、法律、宗教以及經驗、特別是童年經驗等等的作用,但他所強調的乃是這些因素對本能的壓製作用,乃是為了樹立本能衝動特別是性的本能衝動的對立麵。實際上,他所特別強調的卻是本能衝動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決定性作用。弗洛伊德的全部學說理論幾乎都是以本能衝動,特別是性的本能衝動為軸心的。這顯然是把人的心理極度生物學化了。

僅從上述的幾點理由來看,盡管弗洛伊德一再強調反對采用各種自然科學的假設,一再強調依賴純粹心理學的基礎,一再強調應用純粹心理學的治療概念,但他所謂的心理學必然是一種研究自然現象的自然科學。

三、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問題

我們從前麵已經看到,精神分析心理學由於它的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是根本不可能應用現代西方心理學所通用的某些先進研究方法例如實驗法等等的。最初,弗洛伊德曾和勃洛伊爾共同采用催眠法進行研究和治療,後來又加用由勃洛伊爾所發現而由他們兩人共同名之為“精神宣泄”的“談話療法”。這種方法簡捷地說來,就是在催眠的條件下引誘精神病患者把自己已往致病的不愉快經曆或事件盡情吐露;這樣由於這些致病的不愉快經曆或事件已被完全暴露於意識,各種症狀就自行消失。1895年,弗洛伊德首創了“自由聯想”法。自由聯想法就是精神分析者盡量鼓勵精神病患者把陸續湧上心頭的任何東西,不管它如何微不足道、不合邏輯、荒唐可笑、或者有傷大雅,都如實地報告出來。在這一過程進行的同時,精神分析者把患者所報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釋,直到分析者和患者都認為已找到病根時為止。弗洛伊德在和勃洛伊爾散夥之後,就逐漸改用自由聯想法去代替催眠法。後來他又進而用自由聯想法去分析夢。自由聯想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弗洛伊德的絕對決定論。在弗洛伊德看來,自由浮現心頭的任何東西——不論是一個詞,一個數字,一個人名或一件事情,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和前後所浮現的東西具有一定的因果聯係的,因此他說:“所有的聯想都是被預先決定的”。“自由聯想是被預先決定的,而不是隨意的”。正因為如此,所以弗洛伊德就通過自由聯想來發掘埋藏在精神病患者無意識深處的症結或病源。他說:

“可以證明,患者所產生的聯想並不是隨意的,並不是不可確定的,並不是和我們所探求的東西不相聯係的”。

“對自由出現的數字的聯想也許是最有意義的。它們是如此迅速地一個跟隨著另一個,直至以不可思議的必然性接近一個隱藏的目標,這確實是令人吃驚的”。他說:

“我們的方法就是要在這些要素(指夢的要素)之外,憑藉自由聯想,再喚起其它的代替性形成物,由此我們去推測所隱藏的東西”。

弗洛伊德的“自由聯想法”後來在心理學界被廣泛地應用。“馮德學派曾提出了所謂聯想實驗”。後來弗洛伊德的門人雲恩又將聯想實驗加以改進,從而建築了從實驗心理學通往精神分析的第一座橋梁。

自由聯想再結合以精神分析者的觀察和解釋,就構成了經典的“精神分析法”或“精神分析術”。弗洛伊德曾以釋夢為例,扼要說明精神分析法的主要步驟。他說:

“我的患者在我責成他們把所有一切他們所想到的與已定的題目有關聯的觀念和思想告訴我之後,就敘述他們的夢,……下一步就是把夢作為一種症狀加以處理,並且把已經為這類症狀所製訂出的解釋法應用於它。為此,就必須使患者做好一定的精神準備。要和他做雙重的努力,激勵他對他的精神知覺的注意並且消除他通常習慣於檢查那些浮現於他的心頭的思想的批判作法。為了集中注意進行自我觀察的目的,最好使患者占有一個寧靜的位置並且把眼睛閉上;必須明確地命令他放棄對他所知覺到的各種思想——形成物的批判作法。必須進一步告訴他,精神分析的成功依賴於他留心和說出在他的心頭所閃過的一切,他決不要允許他自己去壓製一個觀念而認為在他看來這個觀念似乎不重要或者與本題無關,或者另外認為它沒有意思。……另一方麵,在自我觀察中一個人僅有的任務就是去壓製批判的作法;如果他在這點上得到成功,就會有無限數量的觀念浮現於他的意識”。

“精神分析術”既是一種研究的方法,也是一種醫療的技術。它的研究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發掘各種深藏於無意識深處的關係;而它的醫療的價值則在於它能夠使患者借助於醫療家的解釋來理解這些關係,從而使症狀歸於消失。弗洛伊德本人對於他所建造的這一套技術估價頗高。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