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體態語言(1 / 3)

用好體態語言

一、體態語言及其特點

(一)體態語言的由來與發展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和思維工具,是一套音義結合的符號係統。是我們生產、生活中時時處處都要用到的,但提起體態語言來,恐怕有些鮮為人知了,因為我們對體態語言的研究和宣傳很不夠,對它的作用和價值也知之甚少。

那麼什麼是體態語言呢?體態語言是通過人體的動作,表情,來表達含義的符號或代碼係列,簡稱為體態語言。例如我們常說的“搖頭不算,點頭算”,就是用搖頭或點頭來表達同意或不同意的信息;又如我們常用豎起大姆指表示“好”;用微笑表示滿意;用咬牙切齒表示憤恨;再如聾啞人完全是通過手勢語傳遞信息的。總之,在人們的交往和信息傳遞中,有兩種語言,一種是口頭語言,即我們所說的話語;另一種就是體態語言。口頭語言是通過耳來接受的,而體態語言則是通過眼來接受的,也稱為可視語言。在人們的可視交往中,口頭語言和體態語言是不可分割、同時存在的。很難想象你和一個人談話時,那個人既沒有一點表情,也沒有絲毫動作,否則那隻能是一台“錄音機”。

體態語言具有悠久的曆史,德國心理學家W·M·Wun-de認為,最遠古的時候,人們用“手勢語”表達思想,聲音隻是用來表達感情,後來人們才用聲音表達思想。自古以來,人們就用“察顏觀色”來推測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又用“指手劃腳”來傳遞某種用意。但是真正把體態語言作為一種科學來研究,才始於本世紀七十年代。伯德惠斯戴爾設計了一套可以用來記錄麵部表情和身體動作的“身勢語”最小單位的符號。這個符號單位精心細致地描繪了由代表人體八大部分的八種基本符號而派生出來的各種不同符號:1.整個頭部,2.臉,3.軀幹,4.肩,5.臂和腕,6.臀部、腿和踝,7.腳動作和走,8.頸部動作。它們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身勢話語”。美國文化人類學者愛德華·蒂·霍爾分析了近體學,並且也設計了一套用來研究交際時,人與人之間的空間位置的界域學符號。目前,人們對體態語言的研究更深刻,運用更廣泛了。

那麼,為什麼要研究體態語言呢?

體態語言運用在教學中,就是我們所說的教態。即一個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形態。這個問題對教學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好的教態不但可以增強知識的傳授效果,而且通過情感的影響可以起到教育學生,啟發學生,激發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有的老師因為手勢不明確給學生帶來錯誤的認識;有的因教態不好,引起學生的反感;有的因表情不當引起學生的誤會等等。所有這些都是體態語言帶來的後果。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體態語言的研究和運用,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

(二)體態語言的生理和心理機製

人的動作和表情是有機體對刺激的一種反應。這種刺激有的來源於內部,有的來源於外部。在人受到某種刺激時,就會引起神經衝動,這種神經的衝動沿著傳入神經傳達到中樞神經,通過中樞神經聯係(分析與綜合),再經傳出神經傳達到效應器官(肌肉或腺體)從而引起反應。如一個人遇到驚恐事件時,大腦皮層會將危險信號迅速傳遞給下丘腦,在下丘腦的作用下,釋放出大量的荷爾蒙,經血液循環至腎上腺,促使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這種物質能大大加強機體各部分的能量,使機體產生心跳,脈搏加快,肌肉緊張,手腳顫動等現象。所以觀其形就可知其心。一個人如果遇到高興的事,總是喜形於色,甚至手舞足蹈;如果他遇到悲痛的事則麵布愁容,低頭曲背,甚至痛哭流涕。由此我們可以說,體態語言能夠真實地反應人的心理情緒。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體態,時時想著自己的體態會給學生造成什麼影響;同時又必須善於觀察學生的動作、表情,分析他們的心理狀態,從而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

(三)體態語言的特點

1.信息量大

據研究,各種感覺器官接受信息的比例是:視覺87%,聽覺7%,嗅覺3.4%,觸覺1.5%,味覺1%。體態語言是一種視覺語言,它完全靠視覺器官感知。所以在信息傳遞中,體態語言的信息量特別大。而且體態語言的信息通道也相當寬,因為體態語言可以通過動作、表情、人體符號(如指紋、麵紋)、服裝、發式,交際距離等形式傳遞信息。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就是這個道理。在學習時,函授的質量不如電視教學,電視教學又不如課堂教學,恐怕也多源於此。因而我們在教學中,應大量運用體態語言。

2.可靠程度高

根據弗洛伊德學說,要了解說話人的深層心理,即無意識領域,單憑語言是不可靠的,因為人類語言所傳達的意識大多屬理性層麵,經過加工整理後表達出來的語言,往往不能直率地表達一個人的真正意向,這就是所謂“言不由衷”。愛德華·霍爾在他的《無聲的語言》一書中說:無聲語言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因為有聲語言往往把所要表達的意思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隱藏起來。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深刻地觀察學生的體態反應,從中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表現力強

因為體態語言是一種可視性語言,是一種立體的語言藝術,所以表現力強,表達內容豐富。例如演出同一個劇目,你是願意聽廣播呢還是願意看現場演出?可想而知,顯然是後者。因為後者不但使用聲音語言,還配合體態語言,這就使演出生動、形象、逼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心理學實驗證明,人在接受信息時,隻用聽覺能記憶15%,隻用視覺則能記憶25%,而同時兼用聽覺和視覺感受器能記憶65%。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語言和體態的和諧運用。毛主席在十大教授法中提倡“以姿勢助說話”就強調了體態語在講演中的重要作用。為此,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研究和運用體態語言,使我們講的知識更形象,更直觀地表現出來,這樣才能增強教學效果。

4.能夠表達情感

人的麵部形態,可以表達人的內心情感,這是任何其它動物所不具有的本能。據克特、W·巴克曾引用惠斯戴爾1970年的一個估計:“光是人的臉,就能做出大約25萬種不同的表情。”所以,人們的臉部可以表達多種情感,如喜、怒、哀、樂、愁、恐、悲、歡等等。人的表情是內心世界的“窗口”。有時,雖然沒有語言,但是我們通過人的表情,就可觀察出他的處境和心情。有時可達到“見其麵,知其心”的效果。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一方麵要注意自己的表情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麵也要善於觀察學生的表情,從而獲得反饋信息。尤其在教育學生時,更應特別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動向,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教育工作。

二、在教學中如何運用體態語言

(一)重視你在課堂上的第一印象

心理學證明,對於一個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它將給人們以長久的回憶,是難以改變和磨滅的。所以每個人都希望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師當然更不例外。這裏,我們所指的第一印象不僅指一個新老師和學生第一次見麵時的第一印象,而主要指每堂課的第一次印象,即教師進入課堂時對學生的影響。因為教師進入課堂即是這一堂課的開始。最先映入學生眼簾的就是教師的形象,這個形象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