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雨果

第三章 生平和創作道路

在宛如璀璨的繁星一樣的無數作家中,有一個曾經高舉積極浪漫主義大旗,矯健地邁步在十九世紀新文藝思潮前列,以人道主義為其思想特色的傑出作家,他就是法國人民的偉大兒子維克多·雨果。

維克多·雨果一八○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出生在法國東部貝藏鬆城一個細工木匠的家庭。他的父親西吉斯貝爾參加了一七八九年資產階級大革命,轉戰南歐各國,幾年之內由上尉晉升旅長,又由旅長升為將軍。

雨果小時跟著父親過著軍旅的生活,大炮車輪上吊著搖籃,經常在炮聲隆隆中入睡。雨果的父親帶著妻兒到過意大利,在熱那亞和羅馬住過一個時期。以後又到西班牙,在馬德裏居住。雨果和他的弟弟歐仁·雨果在馬德裏的貴族學校念過書。一八一二年初,西班牙民族情緒高漲,人民反抗異族統治的鬥爭如火如茶,雨果的父親便將妻子和兩個孩子送回法國。

雨果來到巴黎,進了一所園林幽雅的著名修道院學習哲學和數學。

雨果親眼目睹了當時發生的一係列重大曆史事變:拿破侖入侵俄國的六十萬大軍被俄國傑出的統帥庫圖佐夫率領的軍隊打敗;一八一四年三月三十一日十點鍾俄軍進入巴黎,拿破侖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爾巴小島;被大革命推翻的法國波旁王朝複辟,路易十八作了國王;一八一五年三月二十日拿破侖從厄爾巴島逃回巴黎,做了"百日皇帝";英、普聯軍在滑鐵盧戰敗法軍,拿破侖再次被流放,到聖·海倫拿島,直至死去;作為戰敗國的法國,根據維也納會議決定,賠款七萬萬法郎;複辟後的波旁王朝,恢複了貴族和教會的特權;俄、奧、普三國君主結成神聖同盟,鎮壓各國革命,歐洲經曆了曆史上最黑暗、最反動的時期。

早期的雨果處在兩種敵對的政治觀點的影響下。雨果的父親信仰共和主義,而雨果的母親則信仰保王主義,是波旁王朝的積極擁護者。王政複辟時期,雨果的父母曾因意見不合而分居。這個時期雨果的思想雖有同情人民,反對暴政的一麵,但在母親和學校教育及社會的影響下,其主導的一麵是保守的。

雨果十四歲開始學寫詩。十五歲那年,正值法蘭西學士院征文,雨果作《讀書樂》一詩應征,得法蘭西學士院獎賞,國王路易十八發給他每年一千法郎的助學金。雨果立誌從文,一心要"成為夏多布裏盎,否則別無他誌。"夏多布裏盎(1768-1848)是當時紅極一時的桂冠詩人,是擁護君主製和天主教的反動浪漫主義者。十六歲的雨果同他的弟弟歐仁、詩人維尼(1797-1863)等合辦《文學保守者》周刊,公開站在保守派一邊,雨果最初寫的一些詩歌就發表在這個刊物上。由於這些詩歌的保王主義傾向,雨果後來批評自己走錯了路,然而,路易十八卻再次給了雨果獎賞。

雨果思想的變化是從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中葉開始的。

雨果在一封信裏寫到二十年代他親眼見到的一件事。"在巴黎,一八一八或一八一九年夏季的一天,接近中午的時候,我經過法院門前的廣場,有一大群人圍著一根木柱。我走近去瞧。木柱上拴著一個人,一個年輕的婦人或姑娘,頸上鎖著鐵圈,在頭上邊釘著一張告示。前麵有一爐燒紅的炭放在她的腳邊;一把木柄的烙鐵插在炭火裏,燒得通紅,觀眾好像很滿意。這婦女犯了法律上的所謂'仆役盜竊'罪,也就是通俗的比喻所謂'菜籃把兒的跳舞'。忽然間,正當時鍾響出中午十二點的時候,一個男子,從那女人背後,而且不讓她瞧見,走上了刑台,我事先已經看見了那女人穿著的粗毛布小衫背上有條縫,用帶子拴著,那男的很快地解開帶子,敞開小衫,讓女人的背一直袒露到腰部,拿起爐子裏的烙鐵,往赤裸的肩頭上放,深深地往下按。烙鐵和劊子手的拳頭都被一陣白色的煙霧遮沒了。在我的耳朵裏,雖然隔了四十多年之久,仍然響著那被折磨的女子慘痛的呼喊,在我的心靈上永遠不能磨滅的呼喊。對於我來說,這女子是一個平常的竊賊,但在這特殊情況下,她是一個烈士。我從那兒出來,下決心--那時我十六歲--要永遠和法律的惡劣行為作鬥爭。"(一八六一年從蓋納西島寫給日內瓦一友人的信)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是歐洲反動勢力猖獗的年代,也是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年代。一八二○年西班牙爆發了人民的起義,革命軍占領了首都馬德裏,但被法國派去的十萬大軍鎮壓下去。在西班牙革命的影響下,意大利發生秘密社團燒炭黨人的起義,但被奧地利派去的六萬反動軍隊鎮壓了。當沙皇俄國在歐洲充當國際憲兵鎮壓歐洲革命時,一八二五年在首都彼得堡和俄國南部爆發了十二月黨人的起義,但被沙皇尼古拉一世殘酷地鎮壓下去了。希臘人民掀起了反抗土耳其異族統治的鬥爭,從一八二一年開始,直到一八二九年終於獲得獨立。當時英國著名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拜侖(1788-1824)為參加希臘民族解放運動而獻身的事跡傳遍了世界各國,對思想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在法國,波旁王朝複辟後,向人民實行了反攻倒算。路易十八於一八二四年死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繼任國王,實行極端反動的政策。為恢複貴族和教會的特權,規定發給他們幾十億法郎的補償金。並且下令解散眾議院,限製資產階級的選舉權,接二連三地頒布反動法案,激起了法國人民普遍的不滿情緒。在法國知識分子中廣泛展開了自由主義的思想運動,社會上出現了反抗複辟王朗的報紙雜誌。當時民主主義詩人貝朗瑞(1780-1857)的詩歌對進步的知識階層有不小的影響。他的詩歌有對法國大革命的讚頌,有對貴族、僧侶階級的尖銳批判和指責。他曾幾度遭到罰款和坐牢,但決不和專製勢力妥協,年輕的雨果從他那裏得到啟發和教益。

一八二一年十二月,法國西部地區醞釀著一次反對帝製的起義,雨果的中學同學愛德華·德龍由於起義的計劃泄漏而被政府判處死刑。當時德龍逃跑在外,雨果在一八二二年一月寫信給德龍的母親,建議把德龍藏在他的臥室中。可見雨果的保王思想在這時已開始發生了變化,這種見義勇為的行動貫串在他以後幾十年的生活中。

年輕的雨果喜愛詩歌,並對詩歌有明確的見解。一八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雨果在寫給未婚妻婭黛爾·傅謝的信中談到他對於詩歌的見解。雨果回答他的未婚妻說:"詩句難道不是詩嗎?你這樣問。僅僅詩句不是詩。詩存在於思想中,思想來自心靈。詩句無非是美麗的身體上的漂亮外衣。詩可以用散文表達,不過在詩句的莊嚴曼妙的外表之下,詩更顯得完美。心靈中的詩啟發人的高尚情感、高尚行動以及高尚的著作。"一八二二年一月四日他在信中進一步說明:"因為詩,這就是愛。"雨果認識到詩歌的性質和作用,積極從事詩歌創作活動。一八二三年,雨果參加了浪漫派組織的第一個文社,並出版同人雜誌《法蘭西詩神》。由於文社缺乏明確的綱領,不久解散。一八二六年,雨果與詩人維尼、繆塞(1810-1857)和大仲馬(1803-1870)等又組織了第二個文社,目標針對當時布滿文壇的偽古典主義。因為這時候的古典主義已完全喪失了它在十七世紀的進步性,它成了重形式,輕內容的僵死的教條。同偽古典主義作鬥爭,實際是社會民主思想在文藝上的反映。雨果受到進步思潮的吸引,尖銳地感到,劇院中脫離現實生活的偽古典主義戲劇和歌詠孤獨、悲觀,美化中世紀生活的消極浪漫主義戲劇,都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於是他大聲喊出了"讓人民文學代替宮廷文學"的口號,於一八二七年在《<克倫威爾>序》中發出了積極浪漫主義的宣言。雨果給浪漫主義下了明確的定義:"浪漫主義,多少次被人誤解,就全麵來看,它真正的意義是:文學的解放,新的人民,新的藝術。"雨果在序言中號召法國藝術脫離古典主義。他猛烈攻擊古典主義的"三一律",他認為地點、時間和動作的一致律中隻應保存動作的一致律,因為它不與生活相抵觸。而地點一致律是十分荒謬的,所有的主人公怎麼可能聚集在一個地點?要把所有事件安排在二十四小時內的時間一致律如同地點一致律一樣,是荒謬的。正像一個皮鞋匠硬要使一切人的腳穿上同一雙鞋子一樣的可笑。雨果在序言中主張新劇本用人民群眾中存在的樸素的和豐富的語言,要求把活的說白引進劇本裏麵去而反對使用死氣沉沉的缺乏生氣的語言。在創作原則上,雨果提出美與醜、崇高優美與滑稽醜怪相對照的方法,他認為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粗俗藏在崇嵩的後麵,惡與善並存,黑暗與光明相共。他反對古典主義單純追求高貴和典雅的藝術原則。雨果還強調了作家的想象和誇張在創作中的重要作用。

《<克倫威爾>序》的發表,在當時法國的文藝界引起強烈的反響,對進步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有著重要的貢獻。在雨果之前,雖然有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史達爾夫人(1766-1817)在她的《論文學》與《論德意誌》兩篇論文中提出了浪漫主義一詞,並指出浪漫主義文學是從基督教吸取靈感的寓於想象的文學,在史達爾夫人之後,雖也有司湯達(1783-1842)在《拉辛與莎士比亞》一文中指出浪漫主義文學是最能給予近代人以愉快的文學,但他們都沒有闌明浪漫主義文學的藝術特點。雨果卻係統地提出了浪漫主義的文學主張,據批評家、詩人、小說家哥締葉(1811-1874)在則良漫主義史》中回憶說:"那真是奇妙的年代。《<克倫威爾>序》在我們眼裏發出燦爛的光輝......它引起了一個類似文藝複興的運動。"

《克倫威爾》是雨果第一部戲劇作品。它以英國十七世紀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為題材,描寫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領袖人物克倫威爾拒絕王位的故事。雨果按照他所提出的浪漫主義美學原則,把克倫威爾描寫為"既崇高優美又滑稽可笑"的人物。由於劇本人物眾多,對話冗長,不適宜舞台演出,因而沒有上演。《克倫威爾》這個劇本及其序言的發表,是雨果脫離保王黨立場,世界觀轉向進步的明顯標誌。

雨果主張藝術要反映時代精神和地方色彩,即反映出曆史的和民族的特征來,這和現實主義的藝術觀有些相通。但雨果強調詩人的主觀意識和色彩鮮明的不平凡的事物,因此它是浪漫主義的。本著這種浪漫主義的藝術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許多絢麗多彩的詩歌、戲劇、小說從雨果筆下像泉水般湧流出來。"七月革命"前夕,正當古典主義戲劇頑固地霸占劇壇的最後時刻,雨果的浪漫主義劇本《歐那尼》上演了,這是轟動文壇的大事件。圍繞《歐那尼》的演出,古典主義者同浪漫主義者之間進行著激烈的鬥爭。哥締葉等文社青年身著紅背心,充當拉拉隊,在劇場大聲呐喊喝彩,為《歐那尼》的演出叫好。《歐那尼》以一百場演出,場場客滿而取得決戰的最後勝利。《歐那尼》演出的成功,標誌著新的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完全確立,它也是民主的進步力量逐漸強大的明證。

一八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巴黎發生了"六月革命"。查理十世妄圖恢複革命前封建君主專製舊秩序的種種倒行逆施,遭到法國人民激烈的反對。從七月二十七日到七月二十九日,巴黎的大學生、工人和小資產階級高喊著"打倒波旁王朝!憲章萬歲!自由萬歲!"的口號,攻占王宮,構築街壘,豎起革命的三色旗,堅持了三天三夜的武裝鬥爭終於獲得了勝利,查理十世被迫退位,由此結束了舊貴族在法國的統治。雨果熱情地讚美七月革命,謳歌"年輕的法蘭西"。他痛悼在革命鬥爭中犧牲的戰士。雨果在第二年發表的反封建反教會的長篇曆史小說《巴黎聖母院》,可以說是革命高潮時期的產物,表達了法國人民三十年代的正義呼聲。然而,被大資產階級擁立起來的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力普是一個富有的、狡猾的國王,銀行家拉裴特陪著他到市政廳即位時說:"從今以後,銀行家要統治國家了。"一語道破了路易·菲力普政權的性質。

金融貴族和銀行家掌握了國家政權之後,社會矛盾愈益加深,勞資矛盾尖銳起來。雨果對七月革命後的現實感到失望。雨果寫道:"我是世紀的兒子,我以一種深恨痛恨著壓迫。我詛咒那些躲在宮延,藏在洞穴的帝王,一身鮮血!"一八三一年,以生產絲織品和天鵝絨紡織品著稱的裏昂的工人,不堪壓迫,豪邁地喊出"不是工作而生,就是戰鬥而死"的口號,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起義。經過三天的激烈戰鬥,起義者占領裏昂市達十天之久,終因敵人過於強大,被血腥地鎮壓下去了。雨果挺身出來譴責社會的不平等。他在中篇小說《死囚末日記》第二版序言裏痛斥私有者,主張廢除死刑,"人民饑寒交迫。窮困迫使他們去犯罪或是去賣淫"

一八三二年雨果作《國王在娛樂》一劇,由於影射了現實,遭到禁演。雨果憤慨地斥責道:"哪裏還有法律?哪裏還有權利?"工人階級再次組織起來為自身的權利而鬥爭。一八三四年,裏昂工人又爆發了第二次起義。這次起義經過四天的流血故鬥又被政府軍殘酷地鎮壓下去了。工人運動推動社會思想的活躍,巴貝夫秘密團體,勃朗基主義者等組織起來,但不久遭到失敗,革命由此而進入低潮。雨果錯誤地認為"七月王朝"的統治是不可避免的,轉而同它妥協,希圖尋找資產階級民主政體與君主政體相結合的政治製度。一八四一年,雨果被選為法蘭西學士院院士,在演說中表示擁護君主立憲政體。雨果在《衛戍官》上演遭到失敗後,投身到政治活動中,被路易·菲力普所利用,授予雨果以伯爵稱號,選為上議院議員。這時的雨果,一方麵過著豪華的顯貴生活,而內心裏又矛盾重重。一八四七年十月,雨果的大女兒羅波蒂和他的女婿遊湖淹死於塞納河中,雨果哀痛地寫了抒發個人感情的一些詩歌。不少的友人勸雨果回頭,雨果在《寫在一八四六年》這首長詩中表示願意衝開阻力向前走去。

一八四八年,法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巴黎人民構築了兩千個街壘,奪取了所有的兵營和武器庫。路易·菲力普嚇得從皇宮的地道逃出巴黎,人民焚燒了國王寶座,宣布成立共和國。群眾的急風暴雨式的起義鬥爭教育了雨果,促使雨果轉到共和製立場上來。雨果被選為立憲會議成員,參加共和國的立法工作。由於資產階級收買了國民自衛軍破壞新成立的國民政府,致使"二月革命"遭到失敗。同年六月,巴黎人民再度起義,工人階級無比英勇,婦女、兒童都勇敢地參加了戰鬥。雨果目睹了共和主義的英雄同人民群眾一起堅持四天四夜巷戰的場麵。但由於"六月起義"缺乏統一的領導和農民的支持,在資產階級血腥鎮壓下又失敗了。這次革命風暴把自由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激進派嚇壞了。正當他們急劇地向右轉,哲學界和文學界出現了一批替資產階級辯護的辯護士的時刻,維克多·雨果大義凜然,堅決站在廣大工人群眾一邊,英勇地捍衛法蘭西共和國。一八四八年底,共和國選舉總統,雨果投了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特的票。但當一八四九年路易·拿破侖派兵進攻羅馬,推翻新成立的意大利共和國而恢複羅馬教皇職權時,雨果不滿這種行為。這一年,雨果出任世界和平大會主席,他熱情號召世界各國團結起來,"互相伸出友好的手,交換物產、商務、實業、藝術與天才,打掃幹淨地球。"

一八五一年十二月二日晚,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特實行政變,解散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宣布法蘭西共和國改為帝國,號稱拿破侖三世。雨果堅決反對,在講台上揭露其獨裁專政的罪行。波拿巴特鎮壓了巴黎人民的反抗和南方各省農民的起義之後,又極端殘酷地對待反抗者,流放了一萬多人到非洲去。雨果是堅決反對拿破侖第三政變的議員之一,被流放到國外達十九年之久。

雨果變賣了家產,帶著他的妻子和兒女流亡國外。開始住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雨果在流亡中始終堅持同拿被侖三世作鬥爭。在布魯塞爾出版政論集《小拿破侖》和揭露波拿巴特政變經過的《一個罪行的故事》。一八五二年,雨果從布魯塞爾遷到離法國不遠,屬於英國的小島傑西島。在傑西島出版了政治諷刺詩《懲罰集》,號召人民拿起草叉、錘子,把衣兜裝滿石子進行起義。一八五五年,雨果又從傑西島遷到英屬蓋納西島。雨果在這裏一直住到一八七○年回國,寫下了最傑出的作品。

雨果同波拿巴特的鬥爭是不屈不撓的。他對波拿巴特政變的性質缺乏了解,但他憎恨專製、暴虐行為。當他流放到第八個年頭的時候,拿破侖第三曾發布大赦令,不少的人回國了,但雨果拒絕了,決不和暴君妥協。他說:"我接受辛酸的流放,哪怕無終無了","哪怕留下一個人,我就是這最後的一個!""我把自由的放逐堅持到底;自由回去的時候,我才回去。"

在流放生活中,雨果的社會政治活動遠遠超出國境,他同全世界的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他是世界上一切被壓迫、被奴役人民的朋友。一八六○年英法聯軍侵入中國,強占北京,搶劫財寶,焚燒圓明園。雨果堅決反對這種強盜行為。他寫信給英法聯軍的上尉布特列,稱英法聯軍是"兩個強盜的結夥打劫'。一八六二年法國軍隊侵入墨西哥,雨果寫信給墨西哥人民:"不是法蘭西同你們作戰,是帝國......勇敢的墨西哥人,抵抗罷!我是和你們在一起的。"一八六三年雨果發表宣言支持波蘭人民反對沙皇俄國的起義鬥爭。在流放中,雨果還支持過西班牙建立共和國的鬥爭,還支持意大利反抗土耳其統治的正義鬥爭並為意大利的革命領導人募集基金。在流放中,雨果的創作獲得了思想和藝術方麵的更高的成就。他不僅創作了《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麵人》等優秀的小說,還寫了文藝專著。在《莎士比亞論》中雨果深有體會地說:"天才究竟又屬於誰,如果不屬於你,人民?你是偉大的懷抱,天才從你那裏而來,讓他們回到你那裏去罷。"雨果已認識到作家的神聖職責是為人民大眾。

晚年時期

一八七○年九月四日,法國在普法戰爭中遭到失敗,波拿巴特被俘,拿破侖第三帝國覆滅。雨果結束了長期的流放生活回到祖國,受到巴黎人民熱烈的歡迎。當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包圍巴黎的嚴重時刻,雨果號召巴黎的人民群眾組織起來,手持武器保衛祖國。他用德語和法語印了許多警告普魯士侵略軍,鼓勵人民踴躍參戰的傳單。他以六十八歲的高齡積極參加巴黎人民所組織的抗敵工作,給了人民以極大的鼓舞和支持。雨果還將自己的出版稅捐贈給購置槍炮捐款委員會;巴黎人民將購置來的兩尊大炮命名為"維克多"和"沙托堅"(原是一座英雄城,為懲罰敵人之意)。掛著"國防"招牌的臨時政府和敵人私訂和約的叛賣行徑激怒了工人群眾。巴黎爆發了推翻臨時政府的起義,由於缺乏統一的領導以及明確的政治綱領和鬥爭策略,這次起義失敗了。一八七一年一月,巴黎由於普魯士軍隊的圍困和商人的囤積居奇,物價飛漲。人民難以活命,再次發動起義。這次起義又被資產階級的反革命武裝所挫敗,雨果痛心疾首。一八七一年二月,資產階級在人民革命的威脅下,加緊賣國投降活動,急忙籌備國民議會選舉。以反動的資產階級政客梯也爾為首的國民政府同普魯士簽訂了賣國的屈辱條約。整個法蘭西沸騰起來了,人民在怒吼。雨果在國民議會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強烈抗議梯也爾政府把法國的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的一部分割給德國,反對不以巴黎作首都而遷往別處的決定。反動的國民議會還取消阿爾及利亞(當時是法國的殖民地)選舉出來的代表,意大利民族英雄加裏波的的代表資格。加裏波的(1807-1882)不僅為意大利的民族獨立而戰,他在法國反抗德軍的自衛戰中指揮誌願軍的軍團作戰,卓有戰功。因此,反動的國民議會的這一決定激起雨果極大的憤慨,雨果說加裏波的是"惟一替法國奮戰並且在這一戰爭中不敗的將軍",雨果的抗議隻引來反動派的搗亂和侮辱,雨果憤而辭職,宣布退出國民議會。

法國的無產階級在反革命的進攻麵前奮起自衛,成立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梯也爾政府軍向國民自衛軍開槍,一八七一年三月十八日,中央委員會領導巴黎的革命群眾舉行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巴黎公社起義。雨果在公社起義的前十天,因大兒子卻爾病逝,帶著孫兒孫女離開巴黎去布魯塞爾,因而沒有能夠參加巴黎公社起義,但他對巴黎公社的起義是同情的。他認為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將作為新社會成功的步伐,成為全法國和全歐洲所效法的榜樣。他寫信給朋友說:"巴黎成立公社的權利是無可辯駁的。"不過他認為起義的時機選在國難當頭時不合適。他說:"不妨等到以後,普魯士人離開,時間到了,成立也還不遲。"當巴黎公社起義失敗,公社的社員遭到反革命的血腥屠殺時,雨果竭盡全力予以保衛。雨果寫詩歌頌巴黎公社女英雄路易絲·米雪爾"比男人還偉大"。他痛悼犧牲街頭的死難社員,同情流放異國的起義戰士,他認為他們"沒有一個是壞人"。一八七一年三月二十五日,比利時反動當局宣布拒絕巴黎公社社員避難,雨果在比利時《獨立報》上宣稱:"避難是一種古老的權利,這是不幸者的神聖權利。"並建議社員到他家中避難,指明地址是布魯塞爾街壘廣場,四號住宅。比利時反動當局支持暴徒夜晚來砸雨果的房子,嚷著要把雨果弄死。三天之後,比利時當局將雨果驅逐出境。十月,雨果回到巴黎,多方為被判罪的社員辯護。以後,雨果作了上議院代表,但始終一貫地堅持赦免公社社員的正義立場。雨果寫在巴黎公社成立時的名言:"公社的信條--巴黎的信條,遲早一定會勝利。"至今仍銘刻在巴黎的公社社員牆角以為後世紀念。

雨果活了八十三歲,於一八八五年五月二十二日病逝於巴黎。整個法蘭西舉哀致敬,巴黎人民舉行了盛大的葬禮,規模是空前的。參加送葬的人群包括巴黎公社的戰士、窮苦的百姓、進步的知識分子和各國駐巴黎的代表。浩浩蕩蕩的人群唱著《馬賽曲》行進。雨果的遺體葬在法國偉人的墓地先賢祠。

雨果是熱情的民主主義戰士,真誠的愛國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他是被壓迫人民的朋友,是專製主義的仇敵。他勤奮一生,堅持不懈地教導人們熱愛生活,捍衛真理。他是法國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和劇作家,為全世界的人民留下了極其豐富和寶貴的文學遺產。

雨果一生中有六十年時間從事創作活動。他出版了詩集二十六部,小說二十部,戲劇十二部,理論著作二十一部,一共七十九部作品。這些浩瀚的文學巨著,充滿了對資本主義社會勞動人民悲慘處境的深切同情和對社會上不平等現象的強烈憎惡。雨果用浪漫主義手法結合著現實主義因素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斑斕、引人入勝的圖畫。

雨果的詩歌創作,技巧圓熟,修辭精到,想象豐富,意境清新;在內容上反映了時代前進的腳步聲。

雨果早期的詩歌創作,思想保守,矯揉造作,拘泥於古典主義詩歌的格律。二十年代中期,由於政治態度趨向進步,詩歌創作有了新的收獲。一八二八年出版的《東方集》,那些富有色調和音響的詩,所抒發的不再是懷古、思古之幽情,而是東方異國情調的謳歌;詩歌主題是對自由的向往和對解放鬥爭的歌頌。其中的希臘組詩以革命的激情表現希臘人民英勇壯烈的鬥爭,是二十年代傑出的好詩。一八三○年,七月革命前夕,雨果在《秋葉集》裏,表明自己對民族解放運動的熱情支持:

我深深地憎恨壓迫,

當我聽見在世界的某個地方,

在暴君殘酷的統治下,

有民族正在求救呼喊。

我就忘記了家庭、孩子和愛情,

還有無憂無慮的安閑和輕柔的歌聲,

而把一根青銅之弦裝上我的豎琴。

七月革命後,雨果出版了《微明歌集》(1835)、《心聲集》(1837)、《光與影集》(1840)。這些詩歌對當時發生的社會曆史事件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與態度,反映了法國在金融資產階級統治下貪富分化日益嚴重的現實。從一八四一年起,詩人因從事政治活動而放下了自己的豎琴。但詩人的責任感不斷地責難他,雨果在《寫在一八四六年》這首長詩中喊出:

因為我亂喊過王朝的歌子,

我就應當永遠釘在愚蠢上頭?

就應當衝我的世紀嚷:後退!

衝觀念嚷:不成!衝真理嚷:滾開!

雨果衝開阻力,決定繼續向前走。一八五一年十二月二日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特實行政變,巴黎的群眾遭到鎮壓,死難者不計其數。雨果撥響青銅之弦,發出激越的戰鬥音響。

雨果在一八五二年十二月二日拿破侖第三稱帝這一天寫的《四日晚上的回憶》這一首詩,充滿了對拿破侖第三的仇恨:

孩子頭上中了兩顆子彈。

房屋幹淨、簡陋、安靜、樸素;

在一幅肖像上麵掛著一束聖潔的樹枝。

一位年老的祖母在那兒哭著。

我們默默地給孩子脫下衣服。他的嘴,

慘白地張著;死亡已經淹沒他的眼睛;

他的手臂垂著,好像在找依靠。

在他衣兜兒裏有一個黃楊木的陀螺。

他的傷口大得可以放進去一個手指頭。

你們可曾見過籬笆上熟透了的桑椹嗎?

他的腦蓋是裂開的,就像裂開的木頭。

祖母一邊看我們給他脫衣服,一邊說道:

"他多白嗬!你們把燈拿近一些。

天呀,可憐的頭發還粘在太陽穴上呢!"

做完這個以後,她把孩子抱在她的膝蓋上。

夜是淒慘的;我們聽見在人殺人的街上,

響著一陣陣的槍聲。

"應該把孩子埋了!"我們的夥伴們說。

於是從胡桃木的衣櫥裏取出一條白被單。

可是祖母又把孩子移到火爐旁邊,

好像要把僵硬的肢體給烘一烘暖。

唉!死亡用冰冷的手碰觸過的東西,

在人間的火爐旁邊再也烘不暖了!

她低著頭脫去孩子的襪子,

她把死人的腳握在她枯老的手裏。

"難道這不是一件傷心的事情嗎?"

她慘痛地說:"先生,他還不滿八歲哩!他在學校裏,老師們都很滿意。

先生,我要是要寫信的話,

那總是叫他來替我寫。難道現在他們要殺起孩子來了嗎?天呀!

那麼這些人都變成強盜了!我請問一句。

今天早晨,他還在窗口那邊玩呢!

這從哪兒說起,他們就這樣奪去了我的心肝!

他在路上走道兒,他們就向他開槍。

先生,他和善得像耶穌一樣。

我已經老了,痛痛快快就叫我死去得了;

這在波拿巴特先生反正是無所謂的,

與其殺死我的孩子,不如把我殺死!"

她住嘴了,因為眼淚使她感到窒息。

所有的人都在祖母的身邊哭了。然後她又說道:

"現在我一個人怎麼辦?

今天,你們大家要給我解釋解釋。

唉!他母親留下來的隻有他。

為什麼要把他殺死?我要請他們說個明白。

孩子並沒有喊過共和國萬歲呢。"

我們一聲不響,嚴肅地立著,脫了帽,

在這不能安慰的創痛麵前,我們毛骨悚然。

你真是,老太太,一點兒不懂得政治。

拿破侖先生,這是他真實的名字,

他是貧窮的,盡管當了王;他喜歡宮殿;

他該當有些馬,有些仆從,有些錢,

為了他的遊戲,他的服飾,他的睡眠,

他的狩獵;而且他還要利用這機會來救救家庭,救救社會和教廷;

他要住聖葛羅宮,夏天滿園都是玫瑰,

好讓縣長和市長們到那兒去朝拜;

就是為了這個,所以那些年老的祖母,

必須用年齡使之發抖的可憐的灰色手指頭,

給七歲的孩兒們密密地縫著屍布。

(聞家駟譯《雨果詩選》,一九五四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一八五三年出版的《懲罰集》,是刺向拿破侖第三專製帝政的投槍和匕首。這部辭鋒尖銳潑辣的政治諷刺詩集深為革命導師列寧所喜愛。一八七○年普魯士軍隊包圍巴黎,雨果與祖國和人民命運與共,寫下了許多激昂的愛國主義的戰鬥詩篇。他歌頌為國捐軀的戰士:"為祖國而犧牲的誌士們啊,我羨慕你們的命運!"他描寫戰士們參戰的動人情景:

清冷的黎明,露出一抹青光。

一群人整整齊齊地走過街上;

我跟著浩蕩而雄壯的聲浪向前走,

人的腳步,在前進的時候才會發出這樣的聲響。

這是公民們出發到戰場上去。

純潔的兵士們嗬!在他們行列中間,

孩子們驕傲地牽著父親的手,盡管身個兒比較矮小,

但誌氣卻是一般高:而妻子們走在丈夫的身邊,扛著丈夫的槍。

這原是高盧婦女的傳統,

男子出征,婦女就扛甲胄,

而且還要待在那兒,

不管是進攻凱撒還是向阿提拉挑戰。

誰都不知道未來的變化!孩子們在笑,

做妻子的也並不傷心。巴黎遭受著一次可恥的襲擊;

可是巴黎人全都同意這個見解:

隻有委曲求全才會使一個民族失去光彩,

不管後果如何,祖宗決不抱怨他的子孫,

而巴黎的滅亡原是要爭取法蘭西的永生。

一定得保持榮譽,除此以外,我們都可以犧牲。

一八七二年發表在《凶年集》裏的詩歌,洋溢著愛國主義的熱情和明朗樂觀的情調。這些詩還有對於巴黎公社社員崇高品質和勇敢戰鬥精神的頌揚和讚賞。

雨果的抒情詩中有一部分是詠歎人生,抒發感情,描繪自然景色和議論哲理的詩,但絕無消極浪漫主義者那種灰暗、悲觀的色彩,而是情真意切,富有生氣。

雨果的敘事詩也很成功。從一八五九年開始寫的《曆代傳說》,有描繪古代、中世紀、文藝複興直到當代的曆史圖畫,有神話和民間傳奇,它們既獨立又連成一個整體,借以表現"從人類之母夏娃到人民之母一七八九年大革命這一過程中,人類麵目不斷變化的標誌"。這部史詩共出了三集(第三集是一八八三年寫的),是一部珍貴的史詩巨著。

戲劇

雨果的戲劇在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壇占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從一八二七年寫第一個劇本《克倫威爾》起,到一八八二年寫《篤爾克瑪》止,戲劇創作貫串始終。尤其是三十年代的戲劇作品,以其新內容和新形式奠定了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世界聲譽。

一八三○年《歐那尼》的演出,引起很大的轟動。這個劇本以十六世紀西班牙"野史"中一個浪漫故事為藍本。主人公歐那尼是一個出身貴族的青年,由於父親被西班牙原先的國王殺死而被迫流落為盜,他發誓要殺死王位的繼承者卡洛斯以報父仇。歐那尼愛上公爵的侄女唐娜·素兒小姐,而國王卡洛斯卻將素兒小姐許配給公爵,國王本人又覬覦著素兒的美色。第一幕,卡洛斯國王潛入公爵府,偷聽歐那尼與素兒的情話,要挾歐那尼,無恥地提出與歐那尼平分素兒的愛情。恰巧被公爵撞見,國王謊稱微服私訪,蒙混過去。第二幕,歐那尼準備與素兒小姐私奔,國王深夜帶著幾個廷臣前來劫持素兒,被歐那尼的弟兄捉住。歐那尼出於貴族觀念,沒有殺死放棄決鬥的國王並放國王逃走。而歐那尼的弟兄們卻被國王帶來的廷臣圍困,歐那尼隻身逃走。第三幕,歐那尼逃到公爵城堡,國王前來搜捕。公爵出於貴族的榮辱觀念,拒絕從自己家中將歐那尼交出;國王於是把素兒作為人質帶走。歐那尼感激公爵救命之恩,發誓隻要聽到公爵的號角召喚,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要把性命交給公爵處理。第四幕,公爵和歐那尼準備謀殺國王,但被國王卡洛斯捕獲,素兒願與歐那尼同死。正巧卡洛斯繼承日耳曼帝國的皇位,實行大赦,不僅赦免了歐那尼,還恢複歐那尼簡武士公爵的爵位,並賜他與唐娜·素兒完婚。第五幕,正當歐那尼與素兒舉行婚禮的那天晚上,老公爵妒恨歐那尼的幸福,吹響了號角,於是歐那尼與素兒雙雙畢命,老公爵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歐那尼》是浪漫主義戲劇的典型。它和古典主義的戲劇完全不同。這個劇本有明顯的反封建的傾向,古典主義的戲劇美化封建王侯,而在這個劇本裏封建王侯卻成了諷刺、揭露的對象;古典主義的戲劇遵從"三一律",而這個劇本在藝術手法上完全打破了古典主義的"三一律",時間遠不止二十四小時,地點換了好幾處;它把悲喜劇的因素揉合在一起,情節錯綜複雜,回旋跌宕,出人意料。劇本使用了強烈對照的手法:國王與強盜對照,墳墓與婚禮對照。通過對照使作品有聲有色,增強美的感受。劇本裏主人公改裝、決鬥、用毒藥、愛情、陰謀和死亡等,都是古典主義所不容許的。古典主義隻許表現所謂崇高、典雅的事物。劇終在舞台上出現三具屍體,這更是對古典主義的褻讀。因此,《歐那尼》的上演,象征著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兩派勢力之間的殊死鬥爭。最後,《歐那尼》獲得全勝。

《歐那尼》之後,雨果寫了浪漫主義劇本《國王在娛樂》。遭到禁演以後,雨果又寫了幾個浪漫主義劇本:《呂克萊斯·波基亞》(1833)、《瑪麗蓉·德,洛爾墨》(1833)、《瑪麗·都鐸》(1833)、《昂熱洛》(1835)、《呂意·布拉斯》(1838)等。雨果的戲劇題材是以國王、貴族等封建專製主義者為揭露和批判的對象。雨果抨擊封建社會的上層人物而頌揚才智超群、道德品質高尚的普通人,表現了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但由於雨果隻注重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勝利而不提倡反抗和鬥爭,劇中的主人公缺乏實際的行動,因而對現實的批判不十分有力。雨果的戲劇,情節是浪漫主義的,作者任其想象馳騁,戲劇衝突尖銳、激烈,出人意料,但往往缺乏堅實的生活基礎;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由於追求性格方麵的對比,過於誇張,有的缺少真實感。

一八四一年雨果寫了《衛戍官》,上演後遭到失敗,此後就很少寫劇本,轉而寫了許多成功的小說。

雨果的小說繁多。早期受到司各特(1771-1832)的浪漫主義小說的影響。司各特的曆史小說當時風行全歐。司各特被稱作"歐洲曆史小說的創始人",他借曆史題材表現個人情感,將曆史上生動的史實加以美化的寫法,對雨果影響很大。一八二三年寫的《漢·伊斯蘭特》,充滿荒誕的想象,把強盜寫成魔王,把英雄寫得像天神一樣。一八一九年動筆,一八二六年發表的中篇小說《布格--雅加爾》,以一七九一年法屬殖民地聖多明各的黑奴起義為題材,描寫了披壓迫民族的反抗鬥爭。但美化了青年殖民主義者維奈,歪曲了起義者的領袖雅加爾,反映了早期雨果思想的複雜性。

七月革命前夕,雨果由於受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一八二九年寫的《一個死囚末日記》,現實主義成份有所加強。這部中篇小說通過一個死囚在獄中的生活及心理活動的描寫,揭露資本主義法律製度的不公正,反對對犯人實行死刑,表現了雨果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一八三四年,雨果以同一主題發表了另一個中篇小說《克洛德·格》。小說描述一個窮苦的工人由於找不到工作,為饑寒所迫,給老婆和孩子偷了僅夠用二天的麵包和柴火,但卻受到五年監禁之苦。在監獄中,他由於不堪忍受獄吏的暴虐行為,用斧子砍死了監獄苦工場的場長。故事深刻地揭示,主人公遭到如此悲慘結局的原因,是不平等的社會製度和監獄中的惡劣環境。

雨果在六十年代流放生活中寫的幾部長篇小說,具有更加強烈的社會性。

一八六六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海上勞工》,以王朝複辟時期為背景,集中描寫吉裏雅這個以打魚、種地為生的青年,在海上和小島上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創造奇跡的感人事跡,熱情歌頌了勞動者的聰明才智和頑強意誌。小說中的吉裏雅,勤勞勇敢,道德高尚,有舍己為人的精神。他愛上了船主勒傑利的侄女苔莉雪特,接受了從觸礁汽船上運回機器的條件。等到他曆經千辛萬苦將機器運回時,發現苔莉雪特另有所愛。他決心成全對方的愛情,在潮水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雨果在以浪漫主義的激情對主人公熱情讚頌的同時,又以對照的手法描寫了惡漢漢丹,克裏班船長和雅克曼·埃德洛教長。這三個人是王政複辟時期社會上邪惡勢力的代表,作者對他們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但作者是以抽象的宿命觀念來解釋社會現象的。雨果在這部小說的序言中說:"宗教、社會、自然是人類三大鬥爭,這三大鬥爭也是人類三大需要......生活中神秘莫測的困難艱險來自這三部類,人類麵臨著以迷信的形式,偏見的形式,自然原素的形式出現的障礙,有三種宿命壓在我們身上,教義的宿命、法律的宿命和物質事物的宿命;在《悲慘世界》中,作者指出第二種宿命;而在本書中則要說明最後一種。"雨果的這種唯心主義宿命論,使作品的社會性受到損害,人物缺乏鮮明的階級印記。以勞動者作為長篇小說的正麵主人公,這是雨果世界觀中進步的社會思想的反映,在文學史中應占一席重要的地位。

一八六九年出版的《笑麵人》,具有類似的主題。雨果通過笑麵人關伯侖一生的奇異遭遇,熱情歌頌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善良的人民。關伯侖是英國爵士的後代,從小被賣給兒童販子,兒童販子用毀容術破壞了他的麵容,使他變成了總是麵帶怪笑的人。他後來被人販子拋到荒島上,在天寒地凍,無以為生的情況下,從雪地上救了一個女孩,她就是盲姑娘蒂。關伯侖和蒂被好心的流浪藝人窩蘇斯收養,他們三人四海飄泊,受盡折磨。但他們互相體貼,彼此照顧,相互間存在著最誠摯的感情。關伯侖被密探帶走,窩蘇斯就在監獄門口等著。後來關伯侖被恢複了爵士地位,但他不願侍奉王侯,毅然擺脫貴族爵位的羈絆,回到下層社會當中,成為人民之子,受到人民的愛戴和歡迎。

同正麵形象相對照的是安妮女王、鬱茜安娜和摩埃爵士。他們奢侈淫樂,彼此陷害,互相利用。兩組人物代表著尖銳對立的兩個不同的世界,即"極度貧賤"的世界和"極度富貴"的世界。

小說的背景是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英國從詹姆士二世到他的女兒安妮王統治的這一時期。一六八八年,英國發生資產階級政變之後建立起來的政權,是資產階級與新貴族聯合的君主立憲政體,封建勢力並未消滅。雨果的批判矛頭隻指向英國社會的封建殘餘勢力。雨果認為社會之所以黑暗,是由於保留了國王和封建貴族階級。在勞資矛盾極為尖銳的六十年代,這一共和主義的主張已落後於時代前進的步伐。但小說對上層社會的揭露和對下層社會的同情,仍然有它的積極作用。

雨果的小說顯示了作為人道主義者、社會學家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的雨果的全部思想和觀點。

第四章 作品介紹

雨果的長篇小說中,有三部著名的代表作,這就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和《九三年》。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早期的一部長篇小說,具有感人的思想和藝術力量。這部小說是一八三一年發表的,當時雨果隻有二十九歲。那時法國爆發了反對君主政體和教會、僧侶的"七月革命",這部小說體現了這一時代的特色。

這部小說以緊張奇異的故事情節,色彩繽紛的景物描繪,鮮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和優美生動的語言而成為浪漫主義小說的典型代表作。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一四八二年的巴黎,是法王路易十一統治的末期。那時的法國已結束了封建割據,君主專製製度已經確立,王權和教會勾結起來鎮壓人民的反抗鬥爭。教會在中世紀有著特殊的作用,它是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它不僅以虛偽的說教欺騙愚弄人民,還從經濟上殘酷地剝削人民。教會擁有全國三分之一的土地,還享有種種特權。巴黎聖母院就享有"聖地"的特權,它可以不受法律的管轄。貴族、僧侶高高在上,為所欲為。這部小說暴露了貴族和僧侶殘害人民、無惡不作的醜惡本質;讚頌了底層人民的優秀品質和反抗精神;展示了法國社會善與惡、美與醜、愛情與欲念、民主與專製、貧窮與富有的矛盾衝突,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反教會的主題思想。

《巴黎聖母院》這部長篇小說共十一卷。

當你翻開這部小說的扉頁,呈現在你眼前的兩座塔樓之一的暗角上,有手刻的:

ANALKH

這是希臘字,意思是命運、命定或者命數。如果你以為這部小說的中心主題就是命運觀念,那就錯了。它是巴黎一個副主教放縱欲念,戕害良善的罪惡記錄。隨著小說篇頁一頁一頁地翻過,你將為這個悲慘而動人的故事深深地激動。

故事發生在一四八年一月六日。這一天,格雷勿廣場上按照慣例要放焰火,布拉格小禮拜堂要用花和彩帶紮成五月桂,法院大廳要上演宗教劇。頭一天晚上,市政府裏的人們就穿著胸前帶白色十字的紫紅羽緞短衣在各公共場所用喇叭通知大家一個消息:法國王太子與佛蘭德的公主瑪格麗特聯姻。佛蘭德使臣們要觀看宗教劇的演出和愚人之主的選舉。巴黎的男女市民們在那天把房屋和店鋪關閉起來,從四麵八方湧向格雷勿廣場、布拉格禮拜堂和法院大廳。人群不斷地增加,形成巨大的人的浪潮,川流不息,正像瀑布流向湖泊一樣。笑聲、叫聲、千萬人的腳步聲,形成一片巨大的聲浪。像潮水似的洶湧著的人群中有手藝人、賣藝女、牧師、商人、大學生、流浪漢和乞丐等。在嬉笑怒罵中不時夾著"行行好"的乞討聲。每個大門口、窗戶上、小窗洞和屋頂上,密集著成千的麵孔,尤其是婦女們嫻靜的麵孔,他(她)們不斷地向流動的人群觀看著,努力地搜尋著,耳朵裏一陣陣轟鳴,眼睛裏一陣陣眩暈。巴黎的民眾正在熱鬧非凡地慶祝"主顯節"和"愚人節"。

法院大廳按著一向的慣例在正午十二點上演戲劇。今天上演的是宗教諷刺劇《聖母瑪麗亞之審判》。由於主教先生和貴族老爺遲遲不到而使戲劇不能按時開場。觀眾發出怨憤聲,學生喊出,如果再不開演宗教劇,就要吊死四個法院執事,把四個法院執事的臉都嚇白了。群眾等了許久,最後在主教和貴族未到之前將帷幕拉開了。舞台上的朱庇特裝束得很美,穿一件有鍍金鈕扣的黑天鵝絨鎧甲,頭上戴一頂飾著鍍銀鈕扣的頭盔,手裏拿著釘了鐵釘並且飾有長長短短的金箔條兒的一卷鍍金硬幣,雙足穿著希臘式的繩鞋。這華麗的服裝,異樣的打扮,激起觀眾一陣熱情,但它不能持久,很快地消失在乏味的內容中。舞台上四個花麵文身的人物,他們是農婦與牧師,商女和工人。兩對快活的夫婦想把一隻金海豚判給女人中最美的一個。於是,他們走遍全世界尋找這美人。海豚比喻王太子昂布瓦斯。劇情被容貌俊美而頑皮的青年惹昂·孚羅諾的喊聲所打斷,原來乞丐王國的"國王"克羅班·徒意福裝成病鬼模樣,半閉著眼睛,用淒慘的聲音在行乞:"請慈悲呀!"被打斷的劇情續上還不久,又被奧地利公爵馬克西米良的四十八個使臣的到來所打斷。貴賓進來,乞丐王克羅班大膽地把兩條腿在軒椽上架成十字,露出少有的傲慢舉動。人們對宗教劇不感興趣,剛城的襪店商人加克·戈勃洛爾提議選舉愚人之王。每個人輪流從窗口伸出頭去向別人怪笑,哪個笑得最醜,就在群眾的歡呼聲中當選為王。這個提議得到熱烈的擁護。於是窗口出現了一個個絕妙的怪笑,其中尤以巴黎聖母院敲鍾人加西莫多的怪笑最使觀眾叫絕,贏得了熱烈的喝彩。

這個愚人之王的當選者有一個四麵體的鼻子,馬蹄形的嘴,豬鬃似的赤紅色眉毛下麵有一個小小的左眼,還有一個大瘤遮沒了的右眼,像城垛樣參差不齊的牙齒,堅硬的嘴唇,一顆牙齒如象牙一樣從唇上突伸出來,那彎曲的下巴,那布滿全臉的輕蔑、驚奇和悲哀混合的表情,引起全場歡呼。隻見一個巨大的頭顱長滿紅頭發,兩肩之間隆起一個駝背,當他搖擺時,兩股和兩腿像兩把鐮刀,刀柄同刀柄相聯起來,兩腳肥大,兩手粗壯,在種種畸形之中,有一種不容懷疑的緊張、嚴肅、勇敢的態度。這個愚人之王的當選者是一個女人和孩子見了害怕的人。他頭上戴著紙糊的冠冕,身上穿著可笑的袍子,乘著繪有花紋的轎子,由十一個愚人之友會的會員把他抬在肩膀上,穿過法院走廊,到一些大街和公共場所遊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