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的經濟基礎
城市經濟活動分類
(一)城市經濟的部門劃分
人類正常生產和生活的前提條件是勞動場所和生活居住場所在空間上的合理結合。任何類型居民點的分布和結構形式要和人們所從事的經濟活動的性質和特點相適應,要和他們所采取的交通方式相適應。
農業和非農業是經濟活動的兩種基本類型。農業是人們通過勞動去強化或控製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生命過程,來取得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的一種活動,這就決定了農業活動的主體分散於廣大的“麵”,而服務於“點”。一般要以分散聚居的形式來組織生產和生活。非農業活動由各種工業和服務業所組成。他們把天然的或人為的各種物質通過力學的、物理學的和化學的處理和加工取得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或為人們提供各種勞務。這種經濟活動的主體必須集中於“點”而服務於“麵”。一般以集中聚居的形式組織生產和生活。
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曆史發展的順序對經濟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這是世界上通行的產業結構分類,但各國的劃分不盡一致。發達國家進入後工業社會以後,第三產業的比重越來越大,又從中劃分出第四產業甚至第五產業。目前中國的第一產業指農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第二產業指工業(包括采掘業、製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和建築業。除一、二產業以外的各業都屬第三產業,其中又可分為4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流通部門,第二層次是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第三層次是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第四層次是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
在大的產業部門下麵,國民經濟又分成若幹行業。各國的行業分類也不完全相同。中國經濟(包括城市經濟)的行業分類目前分為13個門類,即:農、林、牧、漁、水利服務業;工業;地質普查和勘探業;建築業;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業;商業、公共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⑦房地產管理、公用事業、居民服務和谘詢服務業;⑧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⑨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視事業;⑩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事業;(11)金融、保險業;(12)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13)其他行業。;
在13個門類內部又可以分成75個大類,314個中類,668個小類。以工業為例,最新的分類體係把工業分為40個部門。
每個物質生產部門可以用產值或淨產值來衡量它們的經濟活動量,非物質生產部門可以用純收入來計量它們的經濟活動量。
貨幣形式的城市各部門經濟活動量的資料常常不容易收集。考慮到所有的經濟活動無不通過勞動力來進行,城市勞動力的數量大小是城市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麵。因此,勞動力在各經濟部門的數量是更加常用的衡量城市各部門經濟活動量和城市經濟結構的指標。
城市按各經濟部門本身的特點而進行的部門分類是十分重要的。然而這種分類隻說明城市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數量,不能說明這些產品和勞務消費在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