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為什麼不敲自鳴
唐朝韋絢寫的《嘉話泉》一書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在洛陽一個和尚住的屋子裏,放著一個磬(古代的一種樂器),它經常在半夜時自鳴,把和尚嚇病了。和尚的朋友曹紹夔,前來探病。和尚一五一十的都告訴了他。曹紹夔拿銼把磬銼動了幾塊,於是磬半夜自鳴的現象不再發生了。和尚問他為什麼?曹紹夔說:“這個磬的頻率和那個鍾的頻率極接近,所以在半夜時,有人敲鍾,磬發生共鳴現象。
什麼叫共鳴呢?
讓我們來做這樣一個實驗:你拿兩個每秒振動次數相同的音叉插在一端封閉、一端開口的共鳴箱上,使共鳴箱的口彼此相對。用橡皮槌敲音叉甲,使它振動發聲,然後用手握住甲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動,這時你將聽到音叉乙發出的聲音。這是因為它跟音叉甲發生了共鳴的緣故。
那麼,又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
如果甲乙兩音叉的頻率(1秒鍾內完成全振動的次數)都100赫茲(頻率的單位),甲音叉振動發聲時,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空氣也作每秒100赫茲的振動,因為乙音叉的頻率也是100赫茲的振動,因為乙音叉的頻率也是100赫茲,振動的空氣就很容易推動乙音叉也作同樣的振動,發出同樣頻率的聲音。所以甲音叉停止振動時,聽到乙音叉的共鳴聲。
我國古代極重視聲學的研究。共鳴的原理,古人早已知道,漢朝灘南王劉安寫的《淮南子》中說:“鼓宮則宮鳴,鼓角則角應。”“宮”和“角”都是有一定頻率的樂器,宮與宮,角與角的頻率相同,所以會發生共鳴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