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的曆史
諾貝爾獎自1901年開始頒發以來,幾乎綿延了一個世紀。該獎是根據瑞典著名科學家艾爾費雷·諾貝爾的遺囑設立的,遺囑是1895年11月27日寫成,當時隻設立有物理、化學、生理和醫學、文學與和平五種,獎金是把諾貝爾的全部財產作為基金,以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並把獎金分為五等分,作為上述五種獎的獎金。1969年瑞典的銀行又捐了一筆款,仍用諾貝爾的名義,增加了經濟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化學獎由瑞典科學院確定;生理學和醫學獎由斯德哥爾摩洛林研究所確定;文學獎由斯德哥爾摩科學院確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的五個委員會確定。
自1901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以來,已成為化學科學的最高榮耀,它象一顆名珠,吸引著眾多化學家去攀登化學科學的高峰。至1991年,獲化學獎者共計116人次(其中英國的桑格獲1958年和1980年化學獎兩次),從他們所獲獎的詳細情況中,我們可得到許多啟示。
從獲獎者國籍看,居前三名的國家依次為美國(38人)、德國(27人)、英國(22人),其它一般為1人。美籍華裔化學家李遠哲1986年由於其創製了分子束碰撞儀和離子束分子束交叉儀,並用於一般化學反應而榮獲該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是我們炎黃子孫的光榮。
從獲獎者的年齡看,35歲到60歲的化學家約占三分之二以上。年齡最小的是居裏夫人的女婿弗·約裏奧——居裏,他35歲時,由於他研究人工放射性元素的合成,而獲得1935年化學獎。年齡最大的是德國的維蒂希,由於他發現維蒂希反應而獲1979年化學獎,時年82歲。大多數獲獎者作出輝煌成果的年齡在35~50歲之間,屬青壯年。平均獲獎年齡約55歲。
獲化學獎的女科學家共有3人,她們是居裏夫人、居裏夫人的女兒艾倫·居裏以及英國化學家霍奇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人梅耶夫人,她的丈夫是一位物理學家,她與丈夫長期合作,雖未獲得化學獎,但在研究原子核殼模型方麵取得卓著成績,從而獲1963年諾貝爾物理獎,這對化學科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從獲獎內容看,盡管化學獎授予那些在化學科學發展中有重大發現或有突破的化學家,但從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實驗儀器的改進和創新的科學家,也有獲得化學獎的,這是一個突出的特點。如原子量的測定、質譜儀的發明、硼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分子束碰撞儀和離子束、分子束交叉儀的創製等方麵做出卓越成就的化學家均得了化學獎。這就告訴我們,在化學研究中,不僅要在理論上有所創新,而且要在實驗上敢於突破。
以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多集中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但這種局麵在不遠的將來會被我們中華民族所改變。因為我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勤勞、聰慧的民族,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李遠哲獲得了化學獎已充分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