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橡膠是模仿天然橡膠的分子結構來合成的,現在有許多種人造橡膠,可以說它們都是仿生的化學成果,而且在仿生的基礎上,對其成分和結構有所修改之後,得到了性能比天然橡膠更好的合成橡膠。這一事實,從另一個側麵也說明了科學家的仿生,其目的絕不隻是為了仿生,而仿生學的本身,也絕不會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它對其它各種科學的依賴性十分廣闊,而且還會以貴重的果實來有償的酬謝這種依賴。合成纖維的出現和後來的發展,就是這一事實極明顯例證。
植物纖維是人們縫製衣著不可缺少的原料,紡紗、織布都要用它,動物纖維的絲和毛,也是紡織品的重要原料。它們都是長期依靠種植業和畜牧業,或者說是依靠蒼天和大地恩賜了良好的氣侯條件下才能得到的東西,總會讓需要者懷著忐忑不安,唯恐自然災害的發生。因此,們們很自然的想到要用化學方法,在工廠車間裏生產各種纖維。
最早人工製造的纖維,並不完全是人工的,它的原料還是植物纖維,不過是短而不能紡織的時侯,用人工方法溶解抽絲,製成了長纖維而已。現在所有這一類的商品,都統稱人造纖維,其實這是人們對天然植物纖維素(不一定是纖維狀)的半化學半機械的加工,人造纖維也就算不上是仿生的產物。
到了本世紀的五十年代,有了塑料並且以每年增加12-15%的生產速度,逐步代替著金屬和木材,來製成各種成品。從本質上說,塑料和人造橡膠是一對雙胞胎,當時(本世紀初)人們已經掌握了合成這些物質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隻是人造橡膠在早有天然橡膠成熟的加工工藝的基礎上,能容易的製出成品。而塑料的加工不能用硫磺,一切都得從頭做起,經過三十多年,竟然一躍成為百賴斯替的龐兒。
就在天然橡膠和塑料二兄弟逐步成長的年代裏,化學的家庭裏又誕生了一位美麗可愛的千金小姐,她就是合成纖維。
合成纖維的原料是簡單的有機物,較好的合成纖維是在仿造天然蠶絲分子結構的基礎上,完全用化學的方法(除最後抽絲是機械的)製造出來的,這種仿造天然絲的產品,在某些性能上還能超過天然絲,價格又比天然絲低得多,深受消費者的歡迎。
以上所說的人工製造的橡膠、塑料(類似天然樹脂)和纖維,現在統稱為三大合成材料,隻能算是各有不同程度的仿生因素的化工產品,製造它們的化學過程,根本不是仿生化學的事。仿生化學的課題和任務,在於模擬生物體的生物功能,即模擬出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和能量的轉換等等,揭露生物體內這些複雜變化是生物化學的事,仿生化學當然必要參與這一活動,最後還要做到能夠成功的模擬這些變化。這些活動正在生物工程學家們的研究室裏緊張的進行著,人們也正在期望著他們會取得予期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