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經濟領域劃分(1 / 3)

第一章經濟領域劃分

人類的社會發展史上,有那麼多的學者往往是用畢生精力研究經濟運行的規律,其傑出的代表有如英國的亞當。斯密、德國的卡爾。馬克思、英國的凱恩斯等,通過他們不倦的探索,極大的豐富了經濟學本身,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明財富。

為了說明中國的經濟運行規律,有必要對作為一個整體的中國社會主義經濟作一個定性的分類。

根據我的觀察,現在世界上流行的把某一國的經濟定性為市場經濟或非市場經濟的非此即彼的兩種類型的方法是不恰當的。可以說,象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裏描述的純粹的市場經濟是不存在的。純粹的計劃經濟固然在人類經濟史上存在過,但現在在這個世界上已經看不到了。原因在於一些原來的社會主義國家選擇了轉而搞資本主義的道路,而另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如中國則通過改革和開放放棄了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製,轉而搞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這種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就目前的轉變過程來看,當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在將來的發展中也決不可能轉化成純粹的市場經濟,而是有別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有自己特色的市場經濟。通過我對經濟領域所作的劃分,我們可能更好的認識這種產生於中國這塊經濟土壤的市場經濟。

有很多西方經濟學家把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認定為混合經濟,我想這是對的。當然,這樣的經濟製度,無疑是以自由的市場經濟為其核心或基礎。

西方經濟學家所描述自由市場的經濟製度,主張以個人的尊嚴和個人的自由作為基本價值觀的基礎,充分發揚人所共有的功利主義(以最小的犧換取最大的利益的心理結構)和合理主義(為了達到功利主義的目的而進行的最佳手段選擇),設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市場,在裏麵進行自由的經濟交換。同時,盡量抑製既非生產者又非消費者的第三者──國家和政府對經濟的幹預。這看起來會因為無政府、無秩序而陷入混亂,但實際上由於"看不見的手"的引導,資源能夠得到合理的配置,經濟社會會自然而然的處於調和狀態。這就是作為一個製度上的發明的亞當。

斯密的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思想。

無疑,這種製度並不是完善無缺的,特別是由於分配不平等而產生的貧富階級對立日益激化,使資本主義社會處於不斷動蕩的危機之中。西方國家選擇了為克服自由市場的缺點進行了各種改革,主要有稅製上的改革以修正分配不平等現象;實行社會保障製度以保持社會穩定的政策主張;特別是三十年代美國總統羅斯福在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中施行的新政,以及凱恩斯提出的為了達到充分就業而要求政府通過財政、金融政策來調節民間需求的主張。這些東西,說穿到底,都是馬克思主義計劃經濟原理在市場經濟中的運用。

這樣,在西方國家的經濟製度裏,基本的特點就是,一方麵以市場經濟為其基本經濟製度,另一方麵政府又從不同的方麵對經濟加以幹預。所以,西方發達國家隻能稱為是混合經濟體製,即基本上以市場競爭原理為主,同時又以政府對經濟的某種程度的幹預為輔的經濟體製。這種在西方國家市場原理和計劃原理並存的狀況,與今天的現代中國的經濟體製有著某些一致性,所不同的,隻是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的問題,即政府幹預的程度和範圍問題。正如鄧小平指出的,這並不反映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於是我們就可以合乎邏輯認為,在現代經濟當然也包括中國的經濟中,包含著兩種不同性質的經濟領域,其中一個經濟領域以市場競爭機製為其基本特點,而另一個經濟領域以政府的計劃幹預為其基本特點。我把前者稱之為市場經濟領域,後者稱之為非市場經濟領域。

不管你是相信馬克思主義還是相信資本主義,在現代一國的經濟範圍內,都包含著上述兩個性質不同的經濟領域。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然而,我們是否有特別的必要費心在好端端的經濟整體中去劃分出這樣兩個不同經濟領域呢?

應該說是有的。如果我們用了很大的精力去研究出了一整套經濟範疇、經濟原理和經濟規律,實際運用於指導經濟卻時有不靈,那麼是否有這樣的一種可能:你費心搞出的那一套理論,實際上是隻適合市場經濟領域的,卻同時不加分別的用之於整個經濟領域即也用之於非市場經濟領域;或者你的理論是隻適合於非市場經濟領域的,卻同時不加分別的用之於整個經濟領域即也用之於市場經濟領域。如此而理論不靈驗,其過難道不在於不區分兩個不同的經濟領域嗎?在經濟中把市場經濟領域和非市場經濟領域區分開來,研究出來的適合市場經濟領域的理論,則用之於市場經濟領域;適合非市場經濟的理論,則用之於非市場經濟領域。彼此都可以對號入座,各得其所,或者解決了經濟學上研究和運用的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