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板書藝術與個性化培養藝術 第二章 個性化培養藝術
個性化教育概述
(一)什麼是個性化教育
關於個性的解釋有許多,但通常被認為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從個性的起源來說,人的個性心理特征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先天素質也起著一定作用,但不是決定性的,決定性的因素是後天的個人經曆、生活條件、社會環境,特別是與周圍人的關係。
個性化教育的前提就是承認學生在智力、社會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麵每個個體存在著差異性,教育隻有適應這種差異性,才能使每個人得到發展。據美國學者卡羅爾說,個性化教育是“在學習者個性特征與學習環境之間努力達到的一種平衡,也就是說,它是學習者個性特征與所學知識、行為方式、概念、學習環境、激勵係統及習得性技能之間的一種合理匹配;而且是一種連續的過程。”1973年美國出版的《個別化教育》一書認為,個別化教育就是“在教師指導下使每門學科的學習進度,按照學生各自的速度來組織教學,不分年級,以便每個學生在學習每門學科時,根據自己能力的許可程度前進。”總之,個性化教育是一種從以傳統的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並在學習者之間展開充分交流的新型教學模式。
有的學者通過研究指出,不能把個性教育理解成“英才教育”。“英才教育”重視的是少數天才兒童,是對他們施以特殊優越的教育和訓練,讓這些少數“尖子生”走一條從重點到重點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都很重視智力超常兒童的教育,蘇美尤其突出。前蘇聯在本世紀60年代專門設立了“特科學校”,著重對數理化、藝術和外語方麵的天才兒童進行特殊訓練。美國國會1973年通過一項“天才教育法”,允許天才兒童提前上學、跳級、畢業、升大學。這種“英才教育”隻能說是因材施教的一種方式,並不是個性化教育的全部含義。個性化教育最本質的特征是麵向全體學生,立足於對每個人的教育,把人當作教育的主體,對每一個人負責,從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出發,為學生設置適應的學習環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相應的發展。
其中還有一些錯誤的認識需要糾正。有些人一提個性化教育,常常隻提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實際上,這隻是個性化教育的一個方麵,絕非全部。個性化教育首先把人看作是自然和社會的主宰,從人是主體和客體的統一出發,去求得人的發展和完善,增強人的主體意識,發揮人的主動性,提高人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自由度和自覺性,從而擴展人的價值,直至最終實現人的全麵而自由發展的最高價值。另外,個性化教育還在於培養人的獨立人格,對於青少年來說,就是在學校生活中使每個人,特別是使許多被稱為“後進”的學生,找到“表現自己”的領域,並且達到某種“完善的高度”,讓他們打開眼界認識自己,顯示“自我”的存在,從而樹立起自信心。所以,要說學校教育的實質,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找到自己個性才能發展的獨特領域和生長點,這可以說是個性化教育的基本含義。
法國教育家弗雷內說:“學生某一方麵的成功,會促使其他方麵的成功。”他講的也是個性發展與全麵發展的關係。一般來說,發展人的個性特長,往往能最有效地開發一個人的個性潛能,如果個人的天賦、才能、愛好得到了充分發展,他一定會在某一獨特方麵作出成績,而這一成績又會促使他在其他方麵獲得成功。教育就在於發現每個人身上這種創造性勞動的源爾,幫助每個人打開眼界,看到自己,從而成為精神上堅強的人。當一些考試成績差的學生失去信心時,就讓他在其他精神生活領域中得到充分表現,這樣,他就會產生自信心與自豪感,所以,全麵發展和個性發展之間存在著辯證關係,人的全麵發展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它以一定的結構有機地統一在一個人身上,在實際生活中,它們總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個性表現出來的。每個人的全麵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點,隻有充分發展每個人的智慧、興趣、愛好的特點,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全麵發展。
在個性發展與人的全麵發展的關係上,許多人都有憂慮,認為個性發展會衝淡全麵發展。其實個性發展與人的全麵發展不是矛盾的,而是一致的。在這方麵,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有過精避的論述,他說人的全麵和諧發展就是道德的、智力的、勞動的、審美的、身體的幾個方麵的和諧發展。而要實現這種全麵發展,就要“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使這幾方麵的教育呈現為統一的完整的過程”。與此同時,他還提出要把全麵發展與挖掘人的天賦才能結合起來。他認為:“最主要的是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現他最強的一麵,找出他作為人發展根源的‘機靈點’,做到使孩子能夠在最充分地顯示和發揮他的天賦素質的事情上,達到他的年齡可能達到的卓越成績。”“教師的技巧在於善於察覺兒童的天賦,善於確定足以使他施展他的智力和創造力的領域。”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第一,全麵發展不等於平均發展,也不能理解成平均發展,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總是有先有後,有主有次。不分輕重,搞平均主義是形而上學的表現,而且平均發展最終隻會扼殺個性發展;第二,全麵發展的本質特征是人的和諧發展,而且是因人而異的。盡管每個人的發展程度是不相同的,但諸因素統一到一個人身上就能形成一種合力,有效地促進人的發展,就可稱之為全麵和諧發展;第三,人的全麵和諧發展是人的個性發展的基礎,而人的個性發展則是全麵發展中最強的一麵,彼此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弄清了這個關係,就不會隻重視全麵發展而放棄個性發展,也不會隻講個性發展而忽視人的全麵發展。
人的發展就象人類的漫長曆史一樣,經過了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們試著從曆史的角度揭示人的全麵發展規律。
人的發展在原始社會中處於生產力發展水平極其低下的情況下,人們的智力和體力發展受自然的和社會的限製很大,根本談不上人的全麵發展,充其量隻不過是一種“原始豐富”而已。
人的發展在奴隸社會裏,由於受階級對立、社會分工的限製,少數人眾事腦力勞動,多數人從事笨重的體力勞動而沒有受教育的權利。不能認為有人提出的“禮、樂、射、禦、書、數”的那種十分狹隘、為少數剝削階級服務的教育,是全麵發展的教育。
人的發展在封建社會裏,在階級對立和社會分工的基礎上,加上封建禮教和宗教教條的嚴重禁錮,也是得不到全麵發展的。
人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裏,社會分工使工人終生束縛在一定的機械動作上,智力得不到發展,體力的發展愈加片麵化、畸形化,人的發展是殘缺不全的。馬克思曾指出“未來教育的萌芽,未來的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人的全麵發展的唯一方法。”
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全麵發展學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社會主義教育的理論基礎,其主要內容:第一,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生產方式分不開,與反映一定的社會經濟製度的教育分不開,與個性發展的水平分不開;第二,人的全麵發展的實質,是智力和體力盡可能的、多方麵的、充分的、和諧的發展;第三,大工業生產社會化給人的多方麵發展創造了物質基礎,資本主義製度下的大工業生產的社會化與私有製之間的矛盾造成了人的片麵發展;第四,現代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給人的全麵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第五,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極其必要的條件。
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為指導的,為此,中國共產黨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我國當前的可能以及未來的需要提出我國的教育方針目的,盡管在表述上有些不同,其實質都是施行著德、智、體、美、勞幾方麵的全麵發展的教育。
下麵簡述這幾方麵的教育方針與內容。
德育方麵:要為青少年形成共產主義世界觀奠定基礎,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具有為實現其理想而奮鬥的決心;要使青少年形成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質、鮮明的思想政治立場,能鑒別和抵製錯誤思想。
智育方麵:我們講的智育包括使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符合科技進步和社會前進要求的普通知識和一定的技能、技巧,包括發展智力、認識能力,而發展思維和形成創造性個性品質是智育的中心任務。
體育方麵:增進健康和鍛煉身體,促進正常的身體發育和機體工作能力的提高;形成和完善運動技能技巧,發展基本的運動品質(力量、速度、靈巧性、耐性等);培養衛生習慣;培養意誌與堅定性、紀律性。
美育方麵:發展學生感受自然界、藝術、周圍環境以及現實中美的能力,培養審美情趣和評價美、創造美的能力。
勞動和生產技術教育方麵: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態度,養成勞動習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生產技術。
要實現以上諸任務,就需要把學校教育有意識、有組織地與社會、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就是人們說的“大教育”。它是實施全麵教育的基礎,而學與教則是整個教育的基本形式,它是實施教育全麵發展的主要途徑。這是由於學與教這一過程的結構和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完全具備和不能代替的,因而它們也不會具有學與教所能發揮的作用。
總的來說,學與教作為一定的運動過程,是要完成一定的任務,取得一定的結果的。一般說來,它的任務,即預期取得的結果是學習與傳授知識、技能和技巧,發展認識能力和培養思想品德。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必須完整地看待與貫徹學與教的原則,以利於對學生進行全麵發展的教育,促使他們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麵得到生動活潑的和諧的全麵發展。
(二)個性化教育的發展趨勢
當代世界個性化教育發展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教改的趨向,可以預料,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個性化教育將會在愈來愈多的國家興起。在我國,也有許多學者對個性化教育產生發展的必然性作了評價。
個性化教育的設想和實踐,早在20世紀初就出現了,然而,這一新生事物也經曆了較長的發展過程,它在教育發展中有了自己的位置,是到本世紀50年代後期才發展起來的。近20年來,世界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以軍事為後盾的冷戰時代結束了,以科技為後盾的經濟發展正在顯示威力,這一巨大變化,把個性化教育推上了新的裏程,特別是麵對當今“技術稱霸的時代”,許多國家都把教育當作立國之本,這樣,要發展教育和體現教育的價值,就要從發展人的個性、挖掘人的潛力方麵去努力,以此建立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人才結構。正是出於這一考慮,世界各國對個性化教育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
個性化教育的產生發展,對教育製度、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從某種意義講,個性化教學體係的建立是現代教學論的一次革命,它代表著教學的未來。然而,個性教育的產生發展不是孤立的,它是同社會發展緊緊聯係在一起的,它的產生發展有著曆史的必然性。
首先,個性化教育的理論尤其重視發掘學生的潛力和動因。教育家們認為,人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個性也隨之形成,並逐漸成熟、表露。如果說個性的原始起源是“天生”的差別,那麼心理的品質和機能則是在活動過程中,在同外界的接觸和影響中逐步形成,並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教育家們強調,個性化教育的理論核心是個性——活動——發展,認為人是通過活動與周圍環境發生聯係,不斷接受社會環境影響、積累經驗、實現著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也就是說,人隻有通過活動才能對客觀世界發生作用,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同時,改造、完善、發展著人本身,所以,活動是個體社會化過程賴以實現的條件。學校教育要設置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提供適合個性發展的條件,幫助學生挖掘潛力,使其通過學習、活動和交往,促使其智能和個性得到全麵的和諧的發展。這是實施個性化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提出實施個性化教育的基本理論依據。
其次,個性化教育是針對傳統教育中單一化的弊端提出來的。傳統教育有值得繼承和發揚的一麵,也有需要改造和摒棄的一麵,例如,傳統教育中隻講單一授課製,不重視發展學生個性這一點,就是需要改造的一麵。學生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基礎不一樣,興趣不相同,個性有差異,把他們混雜在一起施教,是很難把他們都教好的。一個班四五十個學生,他們具有不同的心理發展水平,如果教師不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就會脫離學生的實際,盡管有統一的進度,教學目標卻難以達到。同是一個班,做著同樣的練習,有的5分鍾就夠了,有的半個小時也做不出來。可見,傳統的班級授課製,使用同樣的教材,采用同樣的方法,要求同樣的步伐,並希望學生象士兵在操場上齊走步那樣步調一致,是根本辦不到的。采取這樣教學體製的結果隻能是遲鈍的學生跟不上,聰明的學生不滿足,天才兒童不能脫穎而出。所以,教育家們積極倡導推行個性化教育,因為它與傳統教育相比,具有很多優越性。盡管我們現在還沒有完全認識它,但是,它有廣闊的發展前途,未來教學模式必然由它來代替。
第三,個性化教育又是從社會需要多樣化人才角度提出來的。人們知道,現代教育是同現代化生產聯係在一起的,隨著現代生產的不斷發展,教學結構和教育手段也發生了根本變化,並出現了多樣化趨勢,這就為每個受教育者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學習條件。人們的不同個性特點,不同氣質、興趣,以及不同愛好特長,都可以因此而得到有利的發展,受教育者自由選擇學習專業的主動權將大大提高,這就是說,現代生產為人們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客觀依據。但是教育改革卻存在著滯後的問題。由於考試競爭的過激化,教育課程的過重化,管理手段的不斷強化,現代社會提供的有利條件並沒有使人的個性品質得到全麵發展。人們看到的是,教育質量低,學校培養出來的人不能真正適應社會的需要,因為現代社會需要的是高質量的和富有開拓創造精神的新型人才。這樣,新舊兩種教育觀在培養目標上產生了分歧。現代教育自然不會再沿著傳統教育重共性、輕個性;重知識灌輸、輕智能開發;重理性訓練、輕和諧發展的道路走下去。它要把體現時代精神的個性教育推上改革的前沿,讓這一具有生命力的教育形式占據主導地位。事實正是這樣,近幾年來,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一些經濟發達國家掀起了“個性化教育”運動,它在為社會培養多樣化人才方麵邁出了新的步伐。我國受這一運動的衝擊,在實施個性化教育方麵也進行了新的嚐試,“愉快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成功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就是我國擺脫高考升學的指揮棒,為培養多樣化人才走出的一條新路。現在看來,這條成功之路非走不可,或遲或早,我們都要為它去努力、去奮鬥。
(三)學生個性特點的了解方法
教師隻有了解學生的個性,才能因材施教,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采用科學有效的素質測評方法,將極大地有助於教育水平的提高。
性格是表現在人的態度和行為方麵的較穩定的心理特征,是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性格是在一個人的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發展和變化的。這就是說,影響性格的因素包括兩大方麵,一是生理因素,二是社會因素。從前者看,即使是雙胞胎,其生理素質也不完全一樣。從後者看,每個人的生活經曆不同,性格發展也就不同,鑒於性格形成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以及個性理論流派紛呈的現實狀況,自然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性格測定方法。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有評定法、自然實驗法、投射法、問卷法、綜合研究法、觀察法和談話法等。
1.投射法
投射法是給被試者提供某種刺激物,如墨跡、圖片、不完整的句子等,讓他自由地作出反應,從而顯露其性格特征。
投射法類型很多,如:西蒙斯圖畫故事測驗,要求兒童對所提供的每一幅畫講一個故事。羅夏墨跡測驗,要求個別兒童說出在一係列的墨跡測驗材料中看到或想到了什麼。填句測驗,要求兒童完成以下短語開始的句子,“我想我母親……”“有時候老師……”“另一些孩子……”等。
投射法展示的刺激物多是模棱兩可的,答案可以多種多樣,這就避免了兒童選擇自認為“正確”的答案,從而較客觀地反映出兒童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征。但是,這類測驗費時且技術要求較高。
2.問卷法
問卷法是運用性格測驗量表,考查學生的性格特征。一般問卷的題目多是提出一些情境,由學生回答在這些情境下怎麼辦。從答案所反映的態度,行為表現,人際關係,焦慮程度,可以看出學生的某些性格特征。較著名的問卷法有:
瑟斯頓氣質量表。包括140個題目,分為7類,可測定性格的7個因素:
(1)活動性因素(好動、敏捷、浮躁)。
(2)剛健性因素(喜歡體育活動)。
(3)衝動性因素(草率、好競爭、易衝動)。
(4)支配性因素(有領袖才能,善於處理意外帶領)。
(5)穩定性因素(情緒愉快、穩定,危急中能鎮靜自如)。
(6)社會性因素(善於交際,易與別人合作)。
(7)深思性因素(深思熟慮,喜歡安靜及獨自工作)。用7種因素的得分與常模比較,便可知一個人性格的傾向性。該量表適用於中學生。
艾森克性格問卷法。包括4個量表:E量表的題目與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抑製強度相關,用以測定性格的內傾與外傾;N量表與植物神經的穩定性相關,用以測定情緒反映的穩定性;P量表與某些心理特質相關,可測定性格的某些特質;L量表用來檢查回答上述量表的真實性。(我國有北京大學陳仲庚教授編製的艾森克性格問卷修訂本)
另外還有伍德羅問卷(適用於學前兒童),貝爾適應量表(適用於高中生),泰勒的焦慮量表和卡特爾的人格因素問卷量表等等。
由於問卷法可以測定性格多方麵的特質,施行簡便,故應用廣泛。但是,問卷法也有不足之處。性格測定雖然不涉及道德上的善惡評價,但是各種性格都有一定的社會評價標準,一種社會鼓勵什麼性格,不鼓勵什麼性格,人所共知。學生有可能不按自己的性格特質來回答,而是按社會評價標準回答問題,從而影響問卷的真實性。比如,獨立自強是社會所提倡的,依賴性則不足取。如果題目是:當你解不開難題時,首先想到誰?學生可能稱:想到自己。而生活中,他們也許首先想到的是好友。
3.自然實驗法
這種測驗可在日常情況下進行。由實驗者根據研究的目的,創設各種實驗情境,觀察被試者在情境中的反應,由此測定其性格特征。有的學者稱這種方法為情境法。例如,新生入校後,老師組織一次郊遊,一方麵,同學之間會很快建立起感情;另一方麵,教師仔細觀察每個人的表現,可以從中看出,誰性格內傾,誰善於交際,誰有組織能力,等等。
通過這種方法了解到的學生性格較自然真實。當然,不能通過一次活動就下定論,要通過一係列的觀察方可掌據其性格特征。正確運用這一方法,需要教師非常客觀地觀察。
4.評定法
評定法可通過自評或他評反映各個人的性格。
較著名的自我評定量表是桑代克性格量表。該量表要求被試者回答下列情況:和自己的情況一樣(L);不一樣(D):
你做出的事情似乎沒有對的LD
你總是“忙個不停”LD
你在緊急時易於“發脾氣”LD
你總是事先計劃好事情LD
通過自己的看法描繪自己,顯示個人性格是:交際——孤獨,愉快——憂鬱,平靜——激動,衝動——計劃,主動——冷漠,責任——隨便,等等。
他評。例如把卡特爾分析的16種性格特質編成160個題目,每一種特質分為7級,列成評定表,讓了解被試者的人(同學或熟悉的老師)在每個題目上去評定被試者。被試者屬於哪一級,就在哪一級上畫個記號,這種方法較適於同一班級內互評。評定法所得結果常常用來作為檢驗其他測定方法效度的標準。但是,有兩點可能影響評定法的科學性:一是評定者在性格特質的判斷上形成定勢,因不喜歡一個人的某種特質,就認為他的另外一些特質也不討人喜歡。二是囿於成見,認為某人有這種特質,也必然有別的特質。
5.綜合研究法
這是把觀察法、談話法、作業分析及個案調查結合運用。教師有計劃地觀察學生的各種行為表現;利用談話了解他在各種情況下的態度和行為;分析學生的作文、日記,了解他對各類事物的態度;向熟悉學生的人員(父母、教師、同學等)調查,了解他的過去。然後係統整理分析所獲得的材料。綜合判定其性格類型。這是目前教師常用的一種較有成效的方法,但費時較長,且不易作定量分析。
總的說來,以上幾種性格測定方法各有利弊。最好是從實際需要及客觀條件出發,選擇一種或綜合運用幾種測定方法,以便把各種結論進行比較、補充,做出更符合客觀實際的判定。
附1:學生性格測驗量表
關於性格測驗,我們采用日本學者田崎仁推出的一種比較適合學生特點的測驗量表。量表包括Ⅰ~Ⅴ共5個分測驗,其內容與統計方法如下。
方法:比較下麵A、B兩種提問,如果你的性格符合提問A時,就在A欄□中畫上一個“”。當你的性格符合提問B時,就在B欄□中畫上一個“”。如果對A和B的提問無法確定哪一個符合你的情況時,就在C欄□中畫上一個“√”。
Ⅰ
AA B CB1.不善於結交朋友。□□□在眾人麵前,能沉著、鎮靜地談話。2.單獨一個人,能把身心靜下來。□□□善於結交朋友。3.在眾人麵前有些心慌,不能自然的談話。□□□不和朋友在一起,身心安靜不下來。4.不善於領導別人。□□□即使初次見麵,也能融洽地談話。5.初次與人見麵,不能融洽地談話。□□□總是喜歡領導別人。6.自己明白的問題,不願在眾人麵前回答,有點害羞,所以經常保持沉默。□□□感情極易衝勸,往往不能克製,喜怒無常。7.不會感情用事,善於克製,鄧使有令人氣憤的事,也不顯露出來。□□□集會時,盡量在前排。8.集會時,常常喜歡選擇後邊座位。□□□不論在何時何地,自己明白的事情,都能輕鬆愉快地進行回答。
Ⅱ
AA B CB1.自己的思想不願意暴露出來。□□□在書店裏,隻要認為是好的參考書立即決定買下。2.不善於選擇參考書。去書店買書時,往往猶豫不決。□□□自己的思想能毫不在乎地向別人暴露。3.自己拿定的主意,不管別人怎樣講,也不想改變。□□□被人稱為是個輕率的人。4.被人稱為是個愛講道理的人。□□□一聽到別人意見,就迅速改變自己的主張。5.對議論感興趣。□□□午休時,喜歡到操場上輕鬆愉快地玩。6.午休時,喜歡在教室呆著,不願出去活動。□□□對議論不感興趣。7.碰到難題時,能努力思考,直到解決為止。□□□別人教我的問題,都能馬上明白。8.雖然有人教我,可是,還是有些問題不能理解。□□□一碰到不能解決的問題,立即停止學習。Ⅲ
AA B CB1.對自己的前途有時不抱希望。□□□即使成績不好,也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毫不介意。2.很關心朋友們的成績。□□□認為人總是有成功的時候,也有失敗的時候。3.總是考慮這次考試要失敗,而感不安。□□□對於有誌氣的人來說,道路是很寬廣的。4.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是否夠,而不能確定前進的道路。□□□認為錯了就改。對考試不太介意。5.在重要的考試中,常常擔心是否會出錯。□□□隻要做,即使做不好,也沒關係。6.有時認為自己天生的運氣不好。□□□想到即使把考試放在心上,也沒有什麼用。7.經常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行,常有自卑感。□□□不關心朋友們的成績。8.當考試的成績不好時,就變得頹喪,沒有精神再繼續努力學習下去。□□□對自己的前途總是抱著希望。Ⅳ
AA B CB1.總是擔心別人對自己有什麼看法。□□□自己一個人也能很鎮靜地呆著。2.自己有一個人呆著,有時感到有點不安。□□□不介意別人對自己有什麼看法。3.常常注意自己的儀容。□□□不介意自己的儀容。4.一個羞恥的思想總是忘不掉。□□□即使有羞恥的思想,也能馬上忘掉。5.房間不整理好,身心平靜不下來。□□□即使房間雜亂無章,也能把身心平靜下來。6.在學習時,非常擔心有講話聲、收音機聲或電視機等聲音的幹擾□□□不介意講話聲、收音機或電視機等聲音的幹擾。7.非常注意交通安全,唯恐發生交通事故。□□□不注意交通安全,時常作冒險的行動。8.向老師提問總有點羞怯、疑慮。□□□不懂的地方,能隨便向老師提問。
Ⅴ
AA B CB1.情緒總是鎮靜的。□□□碰到一點事情情緒就受波動。2.隻要認為是好的參考書,就能長期使用它。□□□一看到朋友們有新的參教書,馬上就想換一下。3.學習時,能夠始終平心靜氣地坐在書桌旁。□□□學習時,一會兒站著,一會兒坐著,總是定不下心來。4.在編製可靠的計劃後才開始學習。□□□由於編製學習計劃往往不能執行,所以一開始學習就無計劃。5.能認真完成課外作業。□□□常常把課外作業忘掉。6.人們稱我是能專心致誌的人。□□□人們說我無論幹什麼事都不能專心致誌。7.在學習中,如有朋友來邀請,我能婉言拒絕。□□□在學習中,一有朋友來邀請,我就停止了學習。8.在學習中,即使碰上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我也不去看。□□□在學習中,想幹什麼就去幹,想看什麼就去看。確定類型的方法如下:
1.A欄中填一個為0分,B欄中填一個為1分,C欄中填一個為2分。2.把5個分測驗的得分分別填入得分欄,然後依據等級分數換算表把求得的等級分數也填入表中。
3.在“性格雷達”圖表Ⅰ~Ⅴ線上,取各分測驗等級分數,用線連起來。以中間圓圈(3)為標誌,在它的外麵為外向性格,在它的裏麵為內向性格。
內向性外向性思考型沉思、自省、重理論Ⅱ講實際、實幹、進取行動型孤獨型寡言、謹慎、消極、孤僻Ⅰ開朗、積極、善辨適應社會型不安全型守規矩、清高、膽小Ⅳ大方、草率、無憂無慮樂天型失去自信型自卑感、內疚Ⅲ自命不凡自負型冷靜型慎重、沉著、安穩Ⅴ敏感、情緒衝動感情型
附2:情緒狀況的測查
下麵我們針對學生易有的情緒,作如下的設計,望閱讀後判定自己具有何種特征。
一、緊張測試
1.測題
(1)晚上思慮各種問題,不能安寢,即使睡著,也容易驚醒。
(2)平時總覺得心慌意亂,坐立不安。
(3)抑鬱寡歡,沉默無言。
(4)腸胃功能紊亂,經常腹瀉。
(5)食俗不振,吃東西沒味道,寧可忍饑。
(6)一到晚上就倦怠無力,焦慮煩躁。
(7)早晨起床後,就覺得頭暈腦脹,渾身無力,愛靜怕動。
(8)輕微活動後,就心跳加快、胸悶。
(9)一回到家,就感多事不稱心,暗暗煩躁。
(10)平時隻做一點輕便工作,也容易感到疲勞。
(11)想要看到的東西,一時不能看到,就感到心中不舒服,悶悶不樂。
(12)在家人麵前,稍有不如意,就任性發怒。
(13)離家去上學,總覺得精神不佳,有氣無力。
(14)任何一件小事,始終放在腦子裏想來想去。
(15)對別人的成功和榮譽常會嫉妒。
(16)對他人的疾病非常關心,唯恐自己也患同樣的病。
(17)處理問題主觀性強,情緒急躁。
(18)聽到左鄰右舍家中的噪音,心情煩亂。
(19)明知是愚蠢的事,但是非做不可,事後又懊悔。
(20)看書學習不能專心致誌,往往搞不清楚中心思想。
(21)性格倔強,脾氣急躁,不易合群。
(22)休息日整天玩牌,消遣度日。
(23)碰到意外,顯得焦慮緊張失去信心。
(24)做事講話,操之過急,言詞激烈。
(25)經常追悔往事,有負疚感。
(26)經常與同學或家人爭吵。
2.診斷方法
(1)如果有10道題答“有”,為輕度緊張,輕度緊張者可以采取保護措施,如用閱讀、寫字、繪畫、養花、釣魚等進行自我調節,輕弛緊張狀態;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適當的娛樂也可消除緊張;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適當增強營養,提高自製力。
(2)有20道題答“有”者為中度緊張;有25道題答“有”者為緊張症。對於中度以上的緊張者,就需要進行健康檢查及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心理治療。
心理疲勞的測試
1.測題
(1)不願與領導或眾人見麵。
(2)上樓梯容易絆倒。
(3)眼看汽車進站,也懶得跑幾步趕上去。
(4)早上起來就覺得難受。
(5)說話聲細,連不成句。
(6)寫起作文不順利。
(7)總想大量喝茶等提神的飲料。
(8)非常喜歡在飯菜中加上香辣調料。
(9)對別人的談話不放心。
(10)不知不覺好用兩手托腮靠在桌子上。
(11)哈欠打個不停。
(12)連朋友的電話號碼也記不起來。
(13)總覺得手發僵。
(14)容易拉肚子或便秘。
(15)眼睛總像睜不開似的。
(16)體重不知不覺地降了下來。
(17)難以入睡。
(18)想把腳放在桌椅上歇歇。
2.診斷
(1)如果有1~2道題目回答“是”,說明您有極輕微的心理疲勞;如果有3~4道題目回答“是”,說明你有中等程度的心理疲勞;如果有5~6道題目回答“是”,那麼您有較嚴重的心理疲勞,值得引起注意。
(2)自我檢查後,發現自己有心理疲勞,首先應使自己的生活盡快有規律起來,並加強營養,注意睡眠,保證有8小時的酣睡。
孤獨感測試
1.測題
(1)厭惡學習。
(2)對聲音和語言反映遲鈍。
(3)與同學一起遊戲、交往感到困難。
(4)已經養成的習慣不易糾正。
(5)常常無緣無故地笑。
(6)不愛說話,有時寧肯用手勢表達意願。
(7)導僻孤獨,不合群。
(8)不願和任何人的目光接觸。
2.診斷
如果這8道題中有4道以上的題目回答“是”,那麼,你就可能是情緒孤獨的人,你必須及時加以糾正補救,力求合群,多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以防止心理的自傷和變態。
附3:意誌力測驗方法
說明:本測驗是意誌力測驗,幫助你了解自己的意誌品質。請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如實地回答測驗中的問題。具體做法是:下麵有20道題,每題都有5個備擇答案,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每題後麵圈出相應字母,每題隻能選擇一個字母。
A——很符合自己的情況;
B——比較符合自己的情況;
C——難以回答;
D——較不符合自己的情況;
E——很不符合自己的情況。
1.我給自己訂的計劃常常不能如期完成。
A B C D E
2.當我決定做一件事時,就馬上動手,決不拖延。
A B C D E
4.我能長時間地做一件枯燥的、但很重要的事情。
A B C D E
5.即使我對某件事不感興趣,我也會努力去做。
A B C D E
6.我沒有睡懶覺的不良習慣,即使冬天也按時起床。
A B C D E
7.讀書期間,沒做完功課我就不會去玩。
A B C D E
8.在遇到困難時,隻要有可能,我就立即請求別人幫助我。
A B C D E
9.我喜歡長跑、登山等可以考驗自己毅力的運動。
A B C D E
10.麵對複雜情況,我常常優柔寡斷,舉棋不定。
A B C D E
11.隻要是工作或學習需要,沒有人強迫我,我也可以自覺堅持一個月不看電影、電視。
A B C D E
12.我答應別人的事情,就不會食言。
A B C D E
13.我有時下決心從第二天開始做某件事情,但到了第二天我的勁頭就消失了。
A B C D E
14.如果我借到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我會忍不住在上課時或工作時拿出來偷看。
A B C D E
15.我感到訂計劃應留有一定餘地,免得完不成時太被動。
A B C D E
16.我敢在冬天用冷水淋浴。A B C D E
17.我在遇到問題舉棋不定時,就希望別人來幫我作決定。
A B C D E
18.讀書期間,我決不拖延應交的作業,常做到很晚。
A B C D E
19.在與人爭吵時,盡管明知自己不對,我也會忍不住說一些使對方聽了感到難受的話。
A B C D E
20.我比一般人更怕痛。A B C D E
評分與評價:
題號為單數的題目計分標準為:A記5分、B記4分、C記3分、D記2分、E記1分。題號為雙數的題目計分標準為:A記1分、B記2分、C記3分、D記4分、E記5分。
你把20道題的得分全部加起來,查下麵那張評價表,就可以知道你是否是個意誌堅強的人。
評價表
總分意誌力20~35分很薄弱36~51分較薄弱52~68分一般69~84分較堅強85~100分很堅強二、個性教育的設計
(一)個性發展與個別化教學
個別化教學是指以學生個別差異為出發點,注意每一個學生的能力、興趣和需要,以發展學生的個性為目標的教學。個別化教學的發展是當今世界“個性化教育”與落後時代的班級教學矛盾的產物。班級教學在工業社會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對於信息社會來說,它的根本的局限性就是與個性化教育背道而馳,“抑製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及創造才能的充分發展“是其被公認的弊端。國外教育學家斯卡特金總結了班級教學下述四大缺點:
1.學生的個人學習占優勢,真正的集體學習形式發展得很差;
2.使所有學生向中等學生看齊,其結果是後進生變成了差生,優生則原地踏步,不能發揮自己的全部能力;
3.教學過程中各個年級的學生之間缺乏有組織的互相交往;
4.年複一年的課堂教學都千篇一律,無法激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鑒於此,本世紀隨著心理科學對個別差異問題的關注,世界上的個別化教學就被嚐試於教學實踐中,而且創立了許多教學模式,如道爾頓製、耶拿製、霍華德製、文納特卡製等。盡管它們各自的主張有很大的差別,但他們的共同特征就是學習活動的個別處理與可以變換組合方式的學習小組的結合,以及發展專門的教材和確定教材掌握的檢驗手段等。
從個別化教學的曆史淵源來看,戰後的個別化教學的發展發端於美國,進而傳播到世界各地。從程度教學、個別化視聽教學到計算機輔助教學;從個別化規定教學、個別化指導教學到個別化係統教學;從羅傑斯的非指導性教學到布盧姆的掌握教學以及正在興起的策略教學,它們均是各國“個性化教育”在教學製度上變革的必然產物。
個性教育是指盡可能地挖掘每一個學生潛在的發展可能性,同時又承擔塑造學生成為社會出色成員的教育。個性化教育的本質是學生的個性發展。從個性的本質上來說個性是指個體最能發揮其自身存在的社會價值的特性。日本大阪大學娓田壑一教授從“精神教育”的觀點概括了個性的下列基本要素:
(1)心緒安寧與自豪。
(2)強烈的愛好與豐富的感受性。
(3)人生的喜悅與紮根於喜悅的積極進取精神。
(4)超越自我中心的意識與“大徹大悟”。
(5)對他人的關懷與友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富爾報告書《學會生存》認為,個性發展從根本上講體現在人的創造精神與創造能力。創造表示人不安於現狀,要叛逆既成的價值,冒險地探索新價值。這樣的探索要拿出他的全部能力,要具有自立精神,有目的並考慮到行為後果的思想與行動。也就是,個性發展的核心是創造精神的發展,而“教育既有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壓抑創造精神的力量”。富爾認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活動”才可能具有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恰恰如此,個別化教學正是從教學製度上使教育具有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力量。國外教育學者M·V·克拉林在其《某些國家的個別化教學》一文中寫道:“個性發展問題今天在教育科學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與此相關的是,民眾性的學校必須去適應社會的今天和未來的挑戰。”而個別化教學就其本質來說,意味著尋求各種不同的變體和途徑,藉以按照各種不同的個人特點去達到一般的教學目標。
我們考察世界上許多國家關於個別化教學的研究和實踐,可以發現他們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教學質量是影響教學目標實現的主要因素。因為學校的教學質量是由學校和教師直接控製下發生變化的。這樣,隻有充分調動學校和教師的力量,才有可能減少原有的學生學習上的差異。例如,個別化指導教學模式(IGE)強調師生員工的合作,行政與教學的統一,教師之間的配合,以達到個別化教學目標。而掌握教學則更強調教師個人的教學素質與教學風格,如何為學生選擇教學內容,進行指導,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反饋與矯正等。
教學質量從量上的要求是提供能夠使每個學生達到他可能達到的最高學習水平的條件;在質上的要求是獲得界定的基礎學力,包括認知的、情感的和技能的領導,並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
其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的內容,教的方法,教的時間以及評價教學效果的辦法等問題應該是由學生的經驗、意向、需要、興趣和能力水平等決定的。而就學生而言,這種學習活動又是發生性的,這就意味著教學的目的來自學生需要。學生主動地沉浸在學習之中(軀體的、情緒的和心智的),擁有較高的學習內在動機,並具有自主學習的精神、態度和行為。自主學習模式、非指導性教學模式、策略教學模式等個別化教學更集中體現了上述思想。
再者,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促進者”、“指導者”與“督促者”。在不同的教學體製中,教師的作用和地位有所區別,在班級授課製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的主導者、課堂注意的中心。在個別化教學製中,教師不是站在講台上的講課者,而是診斷教育者——確定學生學習起點,發現學習的困難;教學促進者——幫助學生選擇教學內容、安排適應的學習活動與材料,幫助學生發現所學內容的意義,維持教學活動的良好的心理氛圍;教學指導者——平等地討論問題,引發學生興趣,啟示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還有單元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單元是為便於個別化教學而根據教材設計的較小的、有序的、結構化的、相對獨立的教學模塊。它可以是教科書中的一個章節或一門學科中的一個專題。但是教學單元不僅僅指教學,它將如何去學習,用什麼教材,在什麼地方,利用何種媒介……都明白指示出來,學生在教師的幫助與引導下按照教學單元的揭示進行自立學習。由於個別化目標不同,所以教材的廣度、深度、結構、進度、媒介、環境等都可能不同。而學生在追求同一目標時所采用的學習方式也不同,可以是單個的自主學習,可以是個別化指導教學,亦可以是小組學習、問題討論,還可以是30人左右的集體教學。總的說來,個別化教學是在農業社會的個別教學和工業社會的班級教學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集課外、校外活動、自主學習、個別輔導為一體的廣泛兼容的靈活組織。
最後是完善的教學評價體係。教學評價不是為了進行學生成績的比較和加強學生學習的競爭,而是為了反映學生各自的進步狀況,發現學生學習困難並及時反饋與矯正,而利於學生學習的掌握和個性發展。這種教學評價體係是標準參照檢驗,它不僅注重學業結果的終結性評價,更注重學習的初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
(二)小學生個性教育研究設計目標
1.個性教育設計依據
第一,人的個性心理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隨著生理發展,兒童的認識能力和活動能力不斷提高,獨立、自主的要求日趨強烈,個性表現不斷豐富,積極的個性品質(如認真、無私、勇敢、勤奮、樂觀等)和消極的個性品質(如馬虎、貪婪、膽怯、懶惰、悲觀等)並存。由於缺乏社會經驗、實際鍛煉以及自我意識水平不高等原因,他們往往隨心所欲,個性左右搖擺,這對其健康成才極為不利,這種客觀情況,教育者應多給他們關心和引導,幫助他們形成和發展積極的個性品質。
第二,提高人的個性文化水平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當今時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商品和科技競爭越來越激烈,這要求我們必須造就一大批不盲從、善於獨立思考、敢於冒險、具有強烈事業心和創造精神的人才。強調個性發展,強調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立足於社會服務於社會,這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三,個性發展是人的全麵發展的必要條件。教育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人才為根本目標,但這並不排斥個性教育。個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每個學生的潛能發掘得更充分,在各方麵發展得更全麵,使培養目標的達成度更高。培養目標是一種對教學活動具有指導意義的方向性規範,但決不是具體規定每個學生個性麵貌的刻板的模子。在實現培養目標的過程中,這種差異決定了每個學生達到培養目標的形式與方法,也應該多種多樣。完善的個性教育最終必將達到這樣的效果: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掘,社會價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體現,既定的培養目標也實現了最大的達成度。
2.個性教育研究設計的指導思想
按照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麵發展的理論,將社會需要和個性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麵向全體學生,充分尊重、相信和關心學生,調動和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性,解放學生的全部心理機能和精神力量,依靠學生自身的心理動力機製,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使他們成為有特點、有個性的人才,這是我們實施個性教育的基本指導思想。
3.個性教育設計的目標體係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我們把實施個性教育的總體目標表達為:全麵貫徹教育方針,建設寬鬆和諧、民主平等的教育環境,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校成為一個協調發展、蓬勃向上、富有生氣的集體,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健康的心理素質、紮實的文化素質、強壯的身體素質和鮮明的個性品質的學生。
這一目標的具體內容,即:自理、自主、自律、自信。自理即指學生在學習文化、了解社會以及參與各種活動中能掌握基本方法,明確起碼的是非觀念,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意識;自主即指根據學生的天賦條件、現實可能和發展願望,促使他們在身、心、智、能等方麵獲得自由、充分的發展;自律即指學生在發展積極個性的同時,主動矯正某些消極的個性品質;自信即指在充分認識、正確評價自己的前提下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並充滿信心、堅持不懈地為之努力。
4.個性教育設計的實施原則
在具體實踐中,個性教育須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第一,方向性原則。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和發展學生符合社會規範的個性。第二,全麵性原則。全麵貫徹教育方式,麵向全體學生,全麵提高教育質量。第三,層次性原則。因材施教,讓學生的知識和個性在原有基礎上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和發展。第四,開放性原則。教育模式變封閉式為開放式,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麵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第五,主動性原則。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創造性地學,使學生的個性在和諧的教育氣氛和積極主動的學習生活中得到發展。
5.個性教育設計的範圍與任務
根據本方案的基本原則,自理、自主、自律、自信就成了實施個性教育的著眼點。結合小學教育的實際,我們把其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麵及要求作如下概念:
(1)學習活動。主要指以課堂教學為主體的各種文化科學知識的學習,這是每個學生都要努力完成的基本學習任務。對學生有如下幾方麵的要求:①自理方麵。能夠創造性地掌握學習的基本方法,獨立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逐步提高認識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②自主方麵。能夠創造性地參與學習活動,養成勇於探索,樂於實踐的習慣,在具有廣泛興趣愛好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特長。③自律方麵。能夠有效地排除消極因素的幹擾,及時調節學習行為和習慣,初步具備自我控製能力。④自信方麵。知道自己的學習潛能,善於總結與改進學習方法,堅信自己能學而有成。
(2)道德品質。主要指學生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的培養,可以利用品德課,班隊活動,並滲透到各學科教學與日常教育管理之中。其基本要求如下:①自理能夠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基本分清是非、真假、美醜、善惡的界線。②自主。能夠堅持正確的想法和主張,樂於幫助他人,敢於同一切不良現象作鬥爭。③自律。善於聽取別人的不同意見,勇於改正自身的缺點,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④自信。相信自己的價值判斷,善於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對自己的未來、社會的進步抱有充分的信心。
(3)社會體驗。這是從廣義上來說的,包括認識社會,處理人際關係和料理生活等方麵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有如下幾個方麵的內容:①自理。能夠自主地認識周圍的生活場所,學會使用常見的社會公共設施,掌握基本的文明交往規範,具有一般生活常識和生活自理能力。②自主。能夠結合自身體驗,學會搜集、整理、運用社會信息的簡易方法,有一定的生活勞動技能和一技之長,初步具有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③自律。能夠自覺建立、維持、改善人際關係,能自覺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準則,對社會不良風氣能夠自覺抵製和勇於鬥爭。④自信。在強調自身體驗的前提下,能夠用辯證的觀點去認識社會的發展趨勢,積極主動地提高自己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4)課外活動。主要指以發展學生技能特長為核心的各項課外興趣活動。基本內容為:①自理。能夠積極主動參加課外活動,有較廣泛的興趣愛好和健康的審美情趣。②自主。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參與興趣活動,並不同程度地掌握所選項目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具有自己開展活動的能力。③自律。能夠克服不顧客觀條件和他人利益的、絕對化的發展願望,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係,逐步養成排除困難的意誌、毅力。④自信。在全麵發展的基礎上,某一方麵的聰明才智能得到充分發揮,堅信自己能找到充分體現自我價值的方式、途徑。
這裏需要特別予以說明的是:對實施個性教育涉及的範圍及任務作以上劃分,僅是為了便於作平行性分析。事實上,個性教育是一個整體,在其展開過程中各個方麵都是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的,其效果的顯現也是整體性的。因而,教育者必須創造性地開展自己的工作,絕不能捉襟見肘,拘於一端。
(三)個性教育設計的主要形式及內容
為圓滿實現個性教育任務,教育的活動形式必須多樣化,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大致可包括如下內容。
首先是集體活動形式。在現有條件下,班級集體授課仍是學校教育活動的主要形式。在集體活動過程中,應堅持將學生作為認識活動的主體,教師不包辦代替,而是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這是一條基本準則。
其次是分組活動形式。作為集體活動的一種補充與發展,分組活動有其獨特的作用。這裏的分組包括班外分組(按學科)與班內分組,要想方設法、因地製宜地讓分組活動在學校教育活動中占有較大的比重。
最後是個別活動形式。個別活動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具有特殊意義,可以不拘形式在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開展,如個別交談、心理谘詢、技能學習等等,教育者應不限於教師,可包括家長、社會各界人士等。
為使各種教育活動進一步落實,並與各種形式相對應,現在列舉一些具體的實施方式以作借鑒:
1.在學習活動方麵
(1)集體活動形式。可以包括:①“學習經驗、方法”交流、“質疑問難妙法”交流等。②各科知識“擂台賽”。③動手動腦操作、實驗“競賽。④“自控程序”方案設計(集體討論)等。
(2)分組活動形式。可以包括:①“小博士”信箱(提高質疑問難能力)。②課本劇排練和演出。③“我的自畫像”即興演講。(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注重儀表、儀態。)
(3)個別活動形式。可以包括:①“我的悄悄話”(學會和老師、家長談心)。②“課堂自控5分鍾”(能每一節課內自我控製不良習慣),“小法官”日記(每天對自己行為評估)。③“我是小主考”(試卷、複習提綱設計,教具及課文內容盆景製作等)。
2.在道德品質方麵
(1)集體活動形式。可以包括:①“紅領巾係列知識”講座。②各類主題隊會活動。③“我愛中華”係列知識競賽。④“學做好兒童”行為規範係列錄像觀看。⑤“小小法庭”事例辨析和辯論等。
(2)分組活動形式。可以包括:①“自動化小隊”活動。②“心靈美”小品彙演。③“小小診所”(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等)。
(3)個別活動形式。可以包括:①學會隊儀式基本規則和技能。②收集少年英雄故事(心中有榜樣)。③在同老師、家長、同學交往中掌握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等。
3.在社會體驗方麵
(1)集體活動形式。可以包括:①社會體驗中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和人際交往規範。②“社會信息”交流、“我眼中的社會”討論等。③“社會知識”專題講座等。
(2)分組活動形式。可以包括:①各種考察、參觀、訪問活動。②主動參加一係列有益於社會的活動。③“我受到傷害怎麼辦?模擬案例討論(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等)。
3.個別活動形式。可以包括:①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和發展願望,自覺通過各種途徑,觀察、了解和適應社會。②學會使用並善於利用常見的社會設施和實用電器等。③注重收集、積累社會體驗資料。④在與家長、教師、同學和社會交往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
4.在課外活動方麵
(1)集體活動形式。可以包括:①課外活動方法和技巧討論交流。②“一技之長”表演會。③“業餘愛好”展覽會。④實驗小學“吉尼斯記錄”排行榜等。
(2)分組活動形式。可以包括。①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項目,主動參加市、校、年級組興趣小組活動。②組織意願相近的同學開展興趣活動等。
(3)個別活動形式。可以包括:①在各項興趣活動中掌握一定技能,形成一技之長。②結合自己發展願望拜師(教師、專家、家長)學藝,提高審美能力和操作技能。③有一定創新意識,進行“小發明,小創造”等。
附:研究子課題及研究方法
個性教育設計的研究,方興未艾,我們隻是作了一些基礎性的工作,還有許多的研究需要開展,這裏我們試著列出一些課題和研究方法,供讀者參照。
一、研究子課題
1.學習活動係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