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激趣藝術 第二章 掀起課堂教學高潮藝術
掀起課堂教學高潮的作用與功能
掀起課堂小高潮的藝術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遵循教學和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采取某種措施,把課堂教學的某一階段推向高度發展的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活動。
用藝術性的手法掀起課堂教學的小高潮,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有助於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掀起課堂的高潮藝術在教學中具有以下功能和作用。
(一)強烈的激勵功能
教師用藝術性的手法掀起課堂教學的小高潮,總是以嫻熟的技巧,生動的語言,巧妙的形式,觸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興奮、激動,產生一種奮發向上,深入鑽研的內驅力,這種內驅力將成為學生刻苦學習的動力和加速器。
(二)鮮明的愉悅功能
用藝術性的手法掀起課堂教學的小高潮,必然要改變陳舊的教學方式和呆板的教學手段,以及過於嚴肅的麵部表情。教師的教學活動將采用新穎活潑的方式,運用奇妙有趣的表現手段,親切溫和的教學態度,使學生在一種新奇、親切的氛圍中學習。學生在學習中感到驚訝、有趣、輕鬆、舒暢,認為學習是一種藝術享受。這既能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又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輕鬆愉悅中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
(三)有效的促學功能
用藝術性的手法掀起課堂教學的小高潮,教師的教學活動往往是獨具匠心的。他們總是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用學生最願意接受的方式,最生動的語言,最巧妙的啟示,最恰當的演示,最形象的板書等,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並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它可使教學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乏味為生動有趣。這種藝術化的教學活動,學生的思維就容易被激活,課堂的學習氣氛就容易活躍起來。學生就易學、愛學、樂學。
(四)潛移默化的審美功能
用藝術性的手法掀起課堂教學的小高潮同樣蘊含著美。這種美是由教材內容、教學形式和具有審美價值的教師體現出來的。教材中所描繪的美麗的山川、英雄的壯舉、科學的發明與發現等和教學形式所出現的新穎巧妙的一招一式都是具有美的價值,都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美的印跡。教師的外在的儀表美、教態美、語言美、動作美、板書美以及內在的理性美、機智美、人格美都會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這些美的種子會隨著課堂教學高潮的出現深深地植根於學生的心裏。
(五)掀起課堂小高潮的要件
要實現用藝術的手法掀起課堂教學的小高潮,並充分地發揮作用,教師必須要潛心研究教育科學,掌握最先進的教育思想,樹立創新意識,不斷開拓進取。要孜孜不倦地研究教學業務,自覺認真地探索教學的新經驗、新路子。要豐富自己的知識,不但要有係統的專業知識,還要涉獵相關學科知識,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係統。要善於從各種藝術表現形式中,大量吸取有益於教學的營養,努力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隻有這樣,教師才會具有掀起課堂教學小高潮的潛力,他的教學才有可能帶有藝術魅力。
要掀起課堂教學的小高潮,課堂上有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是前提。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的活動,師生間的關係應該是坦誠的、融洽的。課堂裏應該始終洋溢著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氣氛。尤其要注意,教師每提一個問題,或做一個演示,都要讓學生聽懂、看準,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發言的時間,要鼓勵學生說,組織學生討論或爭論,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意見、見解,還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培養他們敢想、敢說、敢做,敢於創新的精神,提高他們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隻有學生的積極性都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學生都進入一種非常投入的學習狀態,才有可能掀起課堂教學的小高潮。這種教學的小高潮才會有實在意義,才會有藝術生命力。
要掀起課堂教學的小高潮,還必須掌握教學的藝術技巧。
巧妙提問掀起課堂教學高潮
它是指教師用新穎、奇妙的方式,生動、簡潔的語言,準確鮮明的設問,激活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的氣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使之形成教學小高潮的教學活動。它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誘導他們將思維引向深入,使他們在合諧的教學環境和學生的主動探索中完成學習任務。
(一)由淺入深巧提問
用巧妙的提問掀起課堂教學的小高潮,關鍵在於提問的“巧”。提問要在抓住教材本質內容的前提下,問題要準,問題要明,時機要巧。還要注意,提問題要有情趣,能誘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問要難易適度,與學生的智力和知識水平的發展相適應,即問題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提問要有針對生,有助於實現教學過程的各個具體目標;提問要有科學性,有利於學生探索知識,發展能力。
例1 一位教師在教圓的概念時,是這樣設計提問的。
教學中,教師非常莊重而又認真地問學生:“車輪是什麼形狀?”
同學們覺得這個概念太簡單,便笑著回答:“圓形。”
教師又裝作不地解追問:“為什麼車輪要做成圓形呢?難道不能做成別的形狀?比方說,做成三角形、四邊形等?”
同學們一下子被逗樂了,爭先恐後地回答:“不能!”“它們無法滾動!……”
教師皺皺眉頭,似乎非常動腦筋,再問:“那就做成這樣的形狀吧!(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橢圓)這行嗎?”
同學們開始茫然,繼而大笑起來:“這樣一來,車子前進時就會一忽兒高,一忽兒低。”“車子不是跑,而是跳了,”“這樣的車子既不能坐人,也不能運貨。”
教師進一步問:“為什麼做成圓形就不一忽兒高,一忽兒低呢?”
同學們議紛紛,課堂氣氛異常熱烈。學生經過充分地討論終於統一了答案:“因為圓形車輪上的點到軸心的距離是相等的。”由此,教師很自然地引出了圓的定義。
這位教師的提問,巧妙地選擇了一個切入點,即,從一個最淺顯的生活現象問起。問題既滑稽,又沒有思維難度,使學生在學習的初始階段,就覺得有趣,而無任何壓力。隨後,教師加大了設問的思維力度,在一步步的似乎可笑的設疑中,逐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直到水到渠成地由學生自己悟出圓的定義為止。這期間,學生是在教師巧妙的“問題情境”中輕鬆愉快地學習的。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紮實,在不知不覺中領悟了知識的真諦,順利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通過故事巧提問
例2 袁容在她教學《刻舟求劍》時,問:“學習這篇寓言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盡管小朋友爭相熱烈發言,但很少能夠講到點子上。顯然,這個問題對八九歲的小學生來說,是具有一定的難度的。這時,袁老師就講了一個小故事,巧妙地引出了一個淺顯的問題:
“小朋友請靜下來,聽老師講個故事。一個孩子經常燒飯,一家三口用兩碗米,天天這樣。有一次,家裏忽然來了客人,而孩子燒飯時仍舊還量兩碗米。吃著吃著,飯不夠了。這時孩子才發現自己不對了。那麼,不對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不對呢?”
這一問,一石激起千層浪。小朋友們都抓緊時間,認真思索,隨後爭相發言,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小朋友們說:
“他少量了一碗米。”
“他按老辦法辦事。”
“他不懂得多一個人吃飯,燒飯的米也應該增多的道理,四個人也燒兩碗米,是他看不到情況的發展變化。”
……
“那麼,以燒飯這件事聯係到‘刻舟求劍’的那個人,是不是說明一個道理呢?”
小朋友們頓時恍然大悟,都笑著點頭稱是。
袁老師引導學生領悟寓言故事的道理,針對八九歲的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弱的實際,巧妙地運用一個淺顯有趣的生活小故事,設計了一個深入淺出的問題,作為學生理解的橋梁,將學生的思維水平與教學的要求銜接起來,使學生饒有興趣地越過了理解障礙,並由此及彼,認識到了寓言的道理。這種設計符合低年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角度新、形式活、帶有科學性。
巧設置懸念掀起課堂教學高潮
它是指教師巧妙地設計一個有一定難度,但通過努力又能解開的懸而未解的“迷團”,以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積極思考,從而形成教學小高潮的教學活動。它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積極的參與意識,激勵學生主動深入思考,自己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正確結論,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思維品質。
巧設置懸念,要在“巧”和“懸”上下功夫。“巧”,就是要求新、求異、求活,要在學生的“意料”之外。”懸”,就是要讓疑點突出、鮮明、耐人尋味,有一定的思維價值,而且要隻設疑,不回答,把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引導學生自己去深入思考,尋求答案,發展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例3 一位教師教自然《磁鐵》一課,在講了磁鐵的性能後,就巧妙地設置了一個懸念:
“一天,小英幫媽媽拿米做飯,不小心把一盒大頭針翻在米缸裏。她很著急,這米怎麼能做飯吃呢?沒辦法,請大家幫她想個好主意吧。”聽了老師的話,同學們一下子就議論開了,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同學們躍躍欲試,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慢慢揀,不著急。”有的說:“不要忙,媽媽幫助她。”但是,有的學生經過細心思考,非常自信地說:“用磁鐵把大頭針吸出來!”“對!”“這樣吸得又快已幹淨!”“好辦法!”同學們眉開眼笑地呼應著。這時,老師笑著,拿出實物,立刻演示了一遍吸大頭針的過程。轉眼間,教師就把米缸裏的大頭針都吸出來了。同學們高興得拍手叫好。
教學中,這位教師非常巧妙地設置了一個疑團,強化了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這個懸念導向性強,引導學生聯係生活實際,去深入地觀察、思考、探索,運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生動有效地鞏固了學生學習的知識,發展了他們認識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4 宋雨章在教《坐井觀天》時,是這樣巧妙地設置懸念的。
《坐井觀天》這篇寓言故事,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在描述了飛翔的小鳥和井底蛙關於天的大小爭論之後,末尾寫到小鳥勸井蛙跳出井口便戛然而止了。教學時,宋老師設一懸念:“後來,青蛙有沒有跳出井口來看天呢?”問題一提出,學生異常興奮,一番思索後,便爭相舉手,各陳己見。有的說:“青蛙露出自信的神色,半睜著眼睛,搖了搖手,仍然坐在井底。因此,它看到的天還是井口那麼大”。有的說:“青蛙聽了小鳥的話,狠狠地吸了一氣,撐起兩隻手,兩腳猛地一蹬,跳出了井口。它把眼睛睜得大大的,一看,‘哎呀’了一聲,驚奇地說:‘小鳥姑娘,你說得對,天果然無邊無際,大得很哪!我要是不跳出井底,怎麼也不會相信你們的話。’
學生們依據教材提供的內容,發揮了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各自述說著自己的見解,發言熱烈極了。
教學中,這位老師設置的這個懸念,非常巧妙地擴展了教材的內容空間,繼續在青蛙身上找到了話題,延續了青蛙的有趣故事,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發展學生的認識和語言創造了條件。教師設置的這個懸念符合教育科學,適合學生心理的發展規律。學生在對課文的學習中,已經具有了對井底之蛙的形象認識和較為深刻的理解,教師再沿著教材內容線索,設置一個展開性的問題,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巧妙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通過深入地想象和思考,運用自己的語言生動地描述了青蛙的保守或變化,從而使學生愉快地、輕鬆地步入“發展區”,有效地發展了他們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辨析錯題掀起課堂教學高潮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利用學生的錯題這一“反麵”教材,引導學生廣泛深入地分析和討論,得出正確結論,從而形成教學小高潮的教學活動。它能夠吸引學生的高度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辨證性,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辨析錯題,首先要選好錯題,要選典型的,有普遍意義的,能反映錯誤的“症結”的,有思維價值的,能“一石激起千層浪”的錯題作為辨析的對象。教師要在辨析進程中,時刻把握“辨”的方向和“析”的深度,始終處在主導地位,發揮好“導”的作用;更要在辨析當中,讓學生當主角,給他們充裕的時間思考和討論,讓他們充分發表意見,引導他們分析起來,爭辯起來,使他們始終處於主體地位。
如一位數學教師在教學三位數乘法時,就用了這種方法。
教師在學生學習了三位數的乘法法則、例題,做了簡單的練習後,就從學生的作業中選擇了一個帶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錯題出示給學生:
286×35720021430858873002
教師要求學生找出此題的錯誤,並將錯誤改過不,並且比一比,看誰找得準,改得快。
學生情緒高漲,精力集中,興趣頗濃,一個個爭分奪秒認真思考,快速地口算,並且在短瞬間爭相舉手發言。有的同學指出這道題是對位錯了,乘數中百位上的數,乘得的數的末位沒有和百位對齊。有的同學說:“乘得的數相加時。沒有加對。”有的同學馬上搶著說:“前麵的數對位錯了,乘得的數相加,對不對都沒用,因為它一點意義也沒有。”教師肯定了學生的判斷,又要求學生將錯題改正過來。課堂的氣氛又活躍起來,學生在找到了錯題的症結後,都爭先恐後地把錯題糾正了過來。教師在檢查了學生糾錯無誤後。又引導學生回憶三位數的乘法法則,學生非常認真地一字一板地背誦起來:
①從低位到高位分別用乘數每一位上的數去乘被乘數;
②用乘數哪一位上的數去乘,乘得的數的末位就要和哪一位對齊;
③然後把三次求得的數加起。
這位教師選擇錯題很準確,找到了學生學習三位數乘法的難點、誤區,並且利用了帶有競賽的形式,激勵學生尋找錯誤,積極思維去辨析錯誤,主動動手去改正錯誤。最後,教師又引導學生複習了乘法法則,使學生完成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學習過程,加深了學生對乘法法則的理解、認識和記憶,發展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鼓勵發散思維掀起課堂教學高潮
它是指教師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深入思考,獨立地尋求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和方法,使學生的思維充分地活躍起來,形成教學小高潮的教學活動。它能夠利用學生好勝的心理,為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能夠挖掘學生的智慧潛能,培養他們勇於創新的精神,發展他們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使他們養成對中求異、求新、求簡的好習慣。
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教師要選擇有充分發散餘地的內容,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麵、多層次地思考問題、認識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對學生發散的思路、方法及時給以適當的引導,並要熱情地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例5 一位教師在一節美術課的教學中,是這樣啟發學生發散思維的。
教學中,教師發給每個學生印有20個橢圓形的白紙一張,請同學們在橢圓形上加一筆或幾筆,使其成為另一個圖形,並且看誰畫得多,畫得有趣。同學們興致勃勃,異常興奮,非常投入,課堂氣氛也非常活躍。五分鍾後,同學們畫出了很多有趣的圖畫:眼睛、小雞、小兔、小狗、小豬、荷葉上的水珠、烏龜、衛星、火箭、地球……真是數不勝數。其中,一個叫肖麗的同學把20個橢圓形全部框起來,在每個橢圓形上加上幾筆。在她的筆下,橢圓形有的變成荷花、荷葉、有的變成小魚,有的變成蝌蚪,有的變成蓮藕,有的就成了小船,再加上幾道波浪線表示水,畫麵上立刻有了變化:荷葉兒亭亭玉立,魚兒、蝌蚪在水裏快活地遊,船兒在水上輕輕地劃,蓮藕在水裏靜靜地躺著,加上荷花襯托,好一幅意境豐富的圖畫。像這樣的內容豐富多彩的畫麵有許多許多。
這位教師一改教學常態,教學不求“集中”,重在“發散”。他要求學生在一個簡單的形體上勾畫創造,創作出一個個新的形象來,而且比“誰畫得多,畫得有趣”。這一石就激起了學生的情感的波瀾,一開始就引起了學生高度的興趣和極大的熱情。教師對發散思維的基點和要求確定得好,簡單易做,發散的空間大,要求適度,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在教師的導向下,挖掘生活的積累,通過深入的思維和合理的想象,創造性描繪出了多姿多彩的畫麵,從而發展了自己獨立思維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例6 李吉林在指導學生列《我們的老校長》作文提綱時,同樣注重了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學時,李老師先和學生討論了一般提綱:
(1)簡單介紹老校長;
(2)以幾個事例具體寫老校長;
(3)讚美老校長。
然後,李老師引導學生回憶老校長忘我工作的那些動人場景,各自獨立思考:可以用哪些結構形式來組織安排材料?學生興趣盎然,紛紛皺眉思索,隨後踴躍發言。有的學生提出用小標題形式寫老校長的故事,有的學生想通過人物間的對話帶出老校長,有的學生準備寫某一場景,引出老校長。於是,李老師因勢利導,啟發學生從自己所熟悉的有關老校長的某一場景寫起,學生集思廣議,發言熱烈,分別想出各種各樣的開頭。
(1)以寫老校長參加黨的十二大回來後的歡迎場麵寫起;
(2)以每日中午放學,老校長站在校門口,目送我們回去的情景寫起;
(3)從陽光下,老校長去家訪的身影寫起;
(4)從校長桌上的飯盒寫起;
(5)從傍晚,老校長辦公室的燈光寫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