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筆名阿健,文學博士,《讀者》《青年文摘》《格言》等刊簽約作家。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寫作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 。
曾發表各類作品四百餘萬字, 被《讀者》《視野》《青年博覽》等報刊轉載五百餘篇,入選《綜合語文》等八十多種教材或教輔,十餘篇作品入選多個省市中、高考試卷或模擬試卷,入選《名家散文精選》等四百餘種選集。已出版個人作品專集《和心靈說話》《愛是天堂》《有一種花叫不謝》《把你放在心上》《左手智慧右手愛》《隻管向前奔跑》《你的美,我知道》《人生,在哪裏轉彎》等十六部,與人合著《人生錦囊全集》等三十餘部,編著教材《大學寫作教程》等,主編《智慧背囊》《最時文》等多部書。
訪 談 錄………
Q 1:有什麼重大的事情影響過你的人生呢?你覺得這件事對你的人生起到了什麼作用?
A:如果非要找出一件影響過我人生的重大事情,那一定是高考了。雖說我當年的高考成績並不十分理想,卻足以幫助我從北方的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走進哈爾濱師範大學,擁抱我生命中最激情的青春時光。
在大學裏,我開始做起了詩人夢,每天穿梭於校園內外,讀詩、寫詩、結交各路詩友、參加各類詩歌活動,雖然最終未能成為一名詩人,但大量的近乎貪婪的閱讀和寫作訓練,深深地影響了我,令我由衷地愛上了寫作,並一直走在寫作的道路上。
Q 2:自己寫過的印象最深刻的文章是哪一篇?這其中有什麼特別的故事嗎?
A: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虛掩的門》。那時,我在一所中等師範學校裏當班主任老師,想寫一篇小品文,激勵我的學生不要被生活中的某些框架束縛,勇於創新,勇於探索,去推開屬於自己的成功大門。沒有想到,此文一經發表,便廣為轉載,僅我的目光所及,該文便被各類報刊
轉載了三百多次。後來引起書界震動、多次獲得大獎的《虛掩的門》一書,便是以這篇文章為書名。
Q 3:如何定位自己的作家身份?
A:我從來不敢自稱是一位作家,因為在我心目中作家很神聖的,自己目前尚未寫出理想的作品。雖然發表了數百萬的文字,也出了一些書,但是,我一直認為自己現在還是一個寫作愛好者,在真誠地與世界對話,在與更多的心靈對話。
Q 4:你覺得一位真正的作家應該是什麼樣的?
A:一位真正的作家,首先必須具有社會良知,有悲憫的情懷,不能在苦難麵前閉上眼睛,不能在醜惡麵前放棄了發言權。一位真正的作家,一定會愛意盈盈地行走在大地之上,告訴人們希望和溫暖在哪裏。
苦難對於一個信念堅定、意誌堅強的人的成長是一種磨礪,對於一個心頭沒有夢想的人來說,則可能是一種痛苦的折磨。對苦難的認識不同,給出的選擇也不會相同,自然地,擁有的結果也各不相同。
Q 5: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中國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熱”的現象開始凸顯在各大媒體上,甚至涉及小學課本,你如何看待?
A:
我特別喜歡莫言早期的小說和近年來的一係列散文,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之無愧。然而,各大媒體過度地炒作莫言,實在是社會與文學的悲哀,相信莫言先生也絕對不願意看到這樣短視的“亂象”。如果我們不是真正地喜歡莫言的作品,而是借莫言來做非文學的事情,便很值得警醒與深思了。
Q 6:走到現在,你有沒有受過特別大的挫折?回望那段歲月,你有什麼體悟要跟中學生分享呢?
A:
我始終是一個樂觀的人,生活中當然也遇到過一些磕磕碰碰,也有過許多不如意的事情,但在我看來那些根本算不上什麼挫折。所以,特別大的挫折,於我而言,可以說沒有。
不過,寫作就是要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這些年來體悟還是有很多的,這在我的文章裏,很容易就能夠看到。我要與中學生分享的一句話是:天下風光在讀書。沒錯,隻要你熱愛讀書,讀有字的書,也讀無字的書,你的世界會因此而闊大,你的情感會因此而豐富,你的人生會因此而富足。
Q 7:成長中發生的哪些事讓你成功地開闊了視野和打上了個人的成長烙印?
A:
我的童年是在故鄉的大草甸子裏奔跑著度過的,故鄉的那片綠草地給了我最美麗的記憶。我能夠走上寫作道路,首先要感謝故鄉的山水。
我在小學、初中、高中,非常幸運地遇到了三位優秀的語文教師,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宋桂芳、王吉敏、孫勝發,他們高尚的人格、紮實的學識,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都對我的寫作給予了非常大的幫助。每每回憶起成長歲月中的點點滴滴,我腦海裏總會跳出“師恩浩蕩”這個詞語,總會在內心裏真誠地向我敬愛的老師致以深深的謝意。
Q 8:所有作家的文字都是由幼稚慢慢走向成熟,你是否在近期看過自己早年寫的文字?看了之後,你有什麼新的感觸?
A:
經常回頭看早年寫過的文字,能夠清晰地看到當初的幼稚和青澀,看到自己一點點進步的足跡。每每看到自己曾經寫下的文字,都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總會不知不覺地想起那些文字產生的背景,想到當時的熱情與認真。於是,更深切地感受到:寫作真好,不僅可以呈現當時的感受和認識,還可以讓目光向前眺望,也可以讓思緒回溯。在追憶與瞻望之中,感受著那些“寫在流水上的文字”與自己一同成長。
Q 9:哲人說過:“苦難使人成熟。”你是否同意這句話?
A:
隻有對苦難有清醒、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的人,方能坦然麵對苦難,勇敢地與苦難抗爭,從而戰勝苦難,在苦難的磨礪中成熟起來。如果一個人不能從苦難中看到希望,畏懼苦難,那麼,苦難是不會使人成熟起來的。
Q 10:大多數人可能會覺得作家都是學識淵博、飽讀詩書的代表,你如何看待寫作和閱讀之間的關係?
A:
閱讀與寫作是相互促進的。一個好的寫作者,首先是一個好的閱讀者。不擅長閱讀的人,寫作水平肯定不會很高。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閱讀量很大,然而,他們“讀書破十萬卷,下筆也沒有神”,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不善於讀書,不懂得把讀書與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
Q 11:是什麼樣的決定讓你走向作家的道路?又是什麼原因促使你一直堅持寫作呢?
A:
來自不可抗拒的傾聽與訴說的渴望,讓我選擇用寫作的方式表達對生活、人生和生命的熱愛。也正是發自內心的熱愛,讓我能夠一直堅持寫作。
Q 12:所有中學生 ,都要麵臨中考、高考的壓力。也許,他們會落榜,會失意,也許,這將會改變他們的人生。對於將要走向考場的學子們,你有什麼良言想要贈予他們呢?
A:
你的心靈精彩了,你的世界就會精彩起來。先放飛你的夢想,讓你的心靈先到達遠方,然後,一步步腳踏實地地向前努力,不自卑,不抱怨,不放棄,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夢想成真。
兩扇磨盤也能磨亮人生
尤利烏斯·馬吉出生在蘇黎世郊區的一個貧困的農家,他童年和少年時最深的記憶便是清貧,無法形容的清貧,讓一家人似乎永遠都看不到希望。異常窘迫的家境,讓他沒有讀完初中,便開始了艱難的打工人生。
然而,多年過去了,他唯一的特長隻是像父親那樣磨麵粉。父親曾悲哀地對他說:“你這輩子就是磨麵粉的命了。”
馬吉不甘地回答父親:“不,我不會一輩子邁著沉重的步子,一圈圈地推著兩扇石磨。”
父親粗重而無奈地歎息:“那你還想怎樣?多少人都這樣對付著過日子,難道你還能從這兩扇石磨上磨出什麼希望來?”
“別人是別人,我就是要磨出一份我想要的生活。”馬吉的眼裏閃射著熱切期待的光芒。
馬吉絞盡腦汁地想了許多改變生活狀況的門路,結果卻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父親撒手而去時,留給他唯一的遺產便是那兩扇簡陋的磨盤。
望著那轉了無數圈的磨道,望著那兩扇默默無言的磨盤,不服輸的馬吉又在思索著走出生活窘境的途徑。
苦心人,天不負。二十歲那年的一天,馬吉偶爾從朋友舒勒醫生那裏得知——幹蔬菜不會損失營養成分。他想:若將幹蔬菜和豆類放在一起磨,一定會磨出富有營養的湯料。那樣,豈不可以讓那些家庭主婦熬湯更快捷、方便一些?
說幹就幹,馬吉立刻借錢購置了幹燥機和攪拌機等設備,開始磨自己想象的那種湯料。就這樣,一個靈感加上果斷的行動,馬吉很快便贏得了人們難以想象的成功——在很短的時間內,他便磨出了最早的速溶湯料。產品一投放市場,便大受顧客的歡迎。因為用他的湯料,隻需5分鍾就可以做出一盆營養豐富的香湯。備受鼓舞的馬吉再接再厲,到1886年,他陸續開發出數十種袋裝速溶湯料,產品迅速暢銷歐洲。
然而,馬吉仍不滿足,他的眼睛繼續緊緊盯著那兩扇磨盤,思索著接下來該磨出什麼樣的新產品。經過反反複複的試驗,他終於在1890年磨出了可以改變壽司、涼菜、魚肉、湯和配菜味道的萬能調味粉。後來,他又研磨出了廣為暢銷的濃縮肉食品。到1901年,他已是擁有資產超過億元的大型跨國公司的大老板。
在蘇黎世大學舉辦的一次演講中,馬吉自豪地告訴人們:“即使命運隻留給我兩扇簡單的磨盤,我也懂得用信心、智慧和執著,磨出亮麗的人生。”
沒錯,隻要不肯向所謂的命運低頭,不甘在原來的生活裏轉圈子,開動腦筋,努力打拚,即使是平凡的人,也終會像馬吉一樣磨出精彩的人生。
向一棵樹道歉
這是發生在加拿大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2009年5月的一個周末,作為一家公司總經理的傑克,駕駛著奔馳車急匆匆地趕往渥太華,他要去見一位美國來的投資商,期望能夠得到一筆急需的資金支持。一路上,他的大腦都在不停地旋轉著,想象著這次重要的會麵中,可能會發生的種種情形。
在一段狹窄的山間公路上轉彎時,傑克的車差一點撞上迎麵呼嘯而來的一輛大貨車,巨大的慣性把他的車推下了公路,車撞在一棵杯口粗的樟樹上,停了下來。
那輛大貨車根本不知道後麵發生了什麼,很快便消失得無影無蹤。還好,及時打開的氣囊,沒有讓傑克受一點點的傷。他走下車來,看到那棵樟樹幾乎被車攔腰撞斷了,半截樹樁與撞斷的部分,隻連著一點點的皮。
“可憐的朋友,你一定很疼吧?實在對不起。”傑克小心翼翼地撫摸著斷裂處,慢慢地把躺在地上的樹幹扶起來,用隨身攜帶的膠帶固定住。隨後,他又從附近找來幾段枯木,給斷樹做了一個環形的支撐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