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言宜慢,心宜善(1 / 3)

第四輯 言宜慢,心宜善

年輕的時候總是容易衝動,到了中年人大概才能成熟起來,說話應該慢速,決定也是要經過深思熟慮才能做的。

不落窠臼的應試者 文|幸運小嵇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佚名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從部隊退伍到地方後,曾有一段時間在家待業。漫無目的地在街頭閑逛,他無意間看到北京廣播學院門口貼出了一幅導演係的招生啟事。

很耐心地將招生啟事讀完,他邁著沉穩的步伐向著校園內走去。在部隊的時候,他就在一些文藝演出中頻頻亮相,展示自己表演方麵的天賦。他那憨態可掬的樣子、妙趣橫生的話語,總能逗得台下的觀眾哈哈大笑。反正閑著也是閑著,他決定抱著“玩一把”的心態,花4元錢去試試運氣。

就在報名的地方,有一位老師好心提醒他:“來報名的考生很多,競爭很激烈。你的條件好像不是很突出,勝出的可能性很小。”或許,從他略微有些木訥的長相,別人判斷他不是一顆好苗子。他感謝老師的關心,說自己不介意最終的結果。

幾天後,他參加了導演係組織的集體麵試。剛走進候考室,就看到滿滿一屋子的考生。不過,他是見過大場麵的人。好幾次部隊文藝會演,大禮堂內都是座無虛席、黑壓壓的一片,還有好些位部隊首長目不轉睛地看著他呢。他很平靜地坐下,等候工作人員叫號。

考官給他所在的6人小組出的小品題目是《公共汽車站》,要求在5分鍾之內設計構思,用3分鍾的時間表演完畢。考官話音剛落,就有一個小夥子舉起手說:“老師,讓我來做這個小品的臨時導演好嗎?”幾位考官微笑地點點頭,這位小夥子就把其他幾位考生召集起來,討論小品的劇情。最終在小夥子的倡議下,擬定了一個簡單的劇本大綱。有了劇情後,接下來就是分配每一個角色:司機、售票員、逃票者、勸架者……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小夥子竟然沒有給他分配角色。小品正式開演,幾位考生有模有樣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車到站,逃票青年要下車,被售票員死死拽住,並告知司機不要開車門,以防逃票者逃跑……整個過程中,他隻是在一旁看熱鬧,沒有說一句話,做一個動作,宛若一座雕塑,處理在舞台上。

3分鍾的表演時間很快結束,幾位考官開始在評分冊上打分。其中有一位考官愣是沒看明白他演什麼角色,好奇地問他:“請問你在小品中演什麼角色?”他不緊不慢地回答說:“我演的是觀眾。有司機、有售票員、有逃票的,沒觀眾可不行。”他說的話讓其他幾位考官似乎改變了主意,他們小聲地嘀咕著,並在評分冊上修改著什麼。

回到家中,家裏人告訴他,終於為他找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明天就能去上班。他不再去想麵試的事,決定第二天去那個單位報到。

在新單位工作才幾天,他就接到北京廣播學院的通知,說他入圍了複試。複試中,他惟妙惟肖地展現出劇中的那個角色。他終於成為近千名應聘者中笑到最後的贏家。

正是憑借不落窠臼的回答,讓他被導演係正式錄取,由此開啟自己的演藝之路。他就是畢福劍,億萬觀眾熟知的那個銀幕上的“畢姥爺”。

麵對意料之外的困局時,不要因此驚慌失措、亂了手腳,而是要讓自己冷靜下來,用智慧來化解尷尬和難堪,這樣會在不經意間迎來屬於自己的柳暗花明。

載於《經典閱讀》

冷靜如同是灼燒烈火之間的一場大水。冷靜的人,才能成就未來。衝動是魔鬼?? 進一步魚死網破,退一步海闊天空

隻有禿子,才能成為禿子的朋友 文|孔超

世間最平和的快樂就是靜觀天地與人世慢慢地品味出它的和諧。——三毛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個有趣的故事。

在天津老街,有一條幽深幽深的小巷。青森森的石板,已磨得光亮。路兩旁,是高大虯屈的法國梧桐。在這條小巷的東頭,生活著一個禿子,姓李,在家排行老三,學名叫李三,但不少人都叫他李三禿子。他那顆腦袋,光溜溜的,寸草不生,上麵還有一道難看的大傷疤。

這一天,他剛出門,就碰上了鄰家的小男孩。這個小男孩六七歲,粉妝玉琢的樣子,十分討人喜愛。小男笑嬉嬉的,故意拉長著聲音:“禿——子叔。”李三眼睛一瞪,做出生氣的樣子:“叔就叔,什麼禿不禿的,不準叫!”小男孩也不怕,搖晃著小腦袋:“我偏叫,偏叫!”李三樂了,滿臉的皺紋都舒展開來。他從兜裏摸索出幾顆水果糖,往小男孩子手裏一塞:“就數你最頑皮,哪涼快哪呆著去。”小男孩得了水果糖,活蹦亂跳地跑了。

走到巷子口,李三又遇見一個人。巷子西頭的王大寶,二十來歲,在不遠的修車鋪裏當學徒。“禿叔,這是要上哪去啊?”李三臉色一寒,不樂意了:“你叫你爹叫不叫禿?下回再這麼沒大沒小,我甩你幾個大耳光子!”見李三真生氣了,王大寶忙打躬賠禮:“叔,瞧我這嘴,你老別見怪,別見怪。”李三也不理他,重重哼了一聲,就出了巷子。

不遠處,有個花鳥市場。李三正逛著,忽然聽見有人叫他:“李三禿子——”李三抬頭一看,脫口而出:“張二禿子——”原來是隔壁巷子的張二,跟李三一樣,張二那顆腦袋也是光溜溜的,寸草不生。

“走,喝一盅去。”

“走。”

這兩人一見麵就熱乎,手挽著手肩搭著肩親熱得不得了。

喝完酒,李三乘著微熏的酒意,往家裏搖晃。剛進巷子,迎麵過來一個人,是馬老板。這馬老板打小跟李三一塊兒長大的,這幾年做生意,算是發達了。“三禿子,從哪喝酒來?”

“你喊我什麼?”李三站穩了身子,硬著脖子質問道。

“切!你不就是禿嘛,叫叫怎麼啦?”

“你再叫一聲試試!”

“三……哎喲!”馬老板那個“禿”字還沒叫出口,李三就一拳砸了過去。兩人很快撕打在一起。

事後,馬老板主動向李三道歉。但是李三,再也不願搭理馬老板了。

故事說完了。下麵我要說的是:為什麼這四個人同樣喊李三“禿子”,但李三卻反應迥異呢?對鄰家小男孩是喜愛,對王大寶是嚴厲,對張二禿子是親近,而對馬老板,已經是憤怒了。

其實,這裏牽涉到一個心理學上的問題,我在這裏估且稱它為“禿子法則”:禿子可以原諒弱者的冒犯,卻不能容忍強者的挑釁,因為,禿子覺得這牽涉到自己的尊嚴。追根究底,是禿子的自卑感在作祟。麵對強者時,禿子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隱秘而強烈的自卑。這種自卑的外在表現,就是過分地維護自尊。

所以我要說:隻有禿子,才能成為禿子最親密的朋友。

“禿子法則”告誡我們:不管是麵對弱者還是強者,我們都要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態,對於小事小節,不妨一笑而過。有時候,看似很有骨氣地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卻恰恰暴露了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卑。

載於《才智》

麵對弱者,我們應該以謙虛的姿態應對,給人以尊重,麵對強者,我們不妨微微一笑,不露鋒芒。

言宜慢,心宜善 文|孔國輝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

公元前77年春,正逢大漢盛世。山東昌邑城內,酒肆林立,商賈如雲,好一派繁榮景象。

太平樓,昌邑城內最熱鬧的一家酒樓。二樓臨窗,一個年輕人穿著青布長衫,麵容白皙俊朗,獨自占了一張小桌。兩碟小菜,一壺白酒。年輕人自斟自飲,不時凝神看著窗外,眉宇間,隱現憂思。窗外,柳色清新,一條小河清粼粼地穿城而過。

這位年輕人姓王名吉,山東琅琊人氏。本是雲陽縣令,因為通經明事賢名遠播,三個月前,被調到昌邑王府中擔任中尉,由七品升到了五品,可謂是“平步青雲”。

可是,這位昌邑王劉賀,雖然是漢武帝的嫡孫,卻荒淫無度喜怒無常,身邊聚集的全是一些溜須拍馬的小人。王吉雖然升遷了,但是在這樣的主子手下為官,再攤上這麼一班同僚,還真說不上是福還是禍呢!

胸中抱負不展,周圍人際關係複雜。這次來太平樓,王吉算是借酒澆愁了。

半壺白酒下肚,王吉微微有了酒意。他忽然發現,鄰桌有一位老者正微笑舉杯向他示意。老者衣衫素淨,儒雅親和。王吉一見就心生好感,連忙趨身請教。

兩桌並成一桌,兩人談詩論史,一見如故。轉眼間,一壺白酒就見底了。

老者端起酒杯一飲而盡,試探問道:“小友似有心事?”

王吉聽了,默默無語。

老者手捋長須,沉吟了一下,又問:“小友現今是從商,還是為官?”

王吉恭聲回答:“晚生本是雲陽縣令,一直勤勤懇懇,也小有賢名。三個月前,突然被調到昌邑王府中擔任中尉。府中……人……事生疏,所以有些煩惱。”

老者的眼睛一亮,隨即,酣然大笑:“你不必細說,我全明白了。我送你三個字,可以保你從此順順暢暢。”

“哪三個字?”王吉滿臉疑惑。

“言——宜——慢!”老者看著王吉,慢條斯禮地道出這三個字,烏黑的眸子裏似有深意。

“言宜慢?”王吉細細地品味著這三個字,若有所悟。

等王吉回過神來,老者已飄然而去,不知所蹤。

從那以後,王吉謹記老者教誨,勤於政務,三思而後言。在暗流湧動的昌邑王府中,居然平平安安,數次均有驚無險。

由於低調與勤政。公元前73年,王吉被漢宣帝劉詢任命為諫議大夫,專門評議政事、彈劾失職官員。此時,王吉成了朝中重臣,位高權重門庭若市。

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王吉常常想起太平樓上的那位老者。一句“言宜慢”,普普通通的三個字,真是讓王吉受益不已啊。

公元前67年,王吉回故鄉琅琊省親,又路過昌邑城。忽然,有位老者自稱是王吉的故人,擋在了官道中間,要求與王吉見上一麵。王吉走下官轎一看,隻見一位老者須發如墨儒雅親和,正含笑看著自己。

竟然就是,十年前,太平樓上的那位老者。

王吉心中大喜,躬身向前,行晚輩禮。

“十年前,太平樓上,得前輩一句教誨,晚生可以說是終生受益。”王吉一揖到地,朗聲說道,“謝謝前輩教誨之恩。”

老者哈哈大笑,上前扶起王吉:“十年前,我送你三個字,已經保你十年順暢。今天,我再送你三個字,你若能遵從,可以保你一世無憂。”

王吉一聽,麵色立即鄭重起來,輕聲問老者:“哪三個字?”

老人貼近王吉耳邊,也輕聲說道:“心宜善!”

聲音雖輕,王吉聽在耳中,卻心中一震,背上冷汗淋漓。

擔任諫議大夫這些年來,雖然總體來說王吉還是能勤政為民,但是偶爾,王吉也會黨同伐異,擅用職權彈劾政敵。比如說長史趙珞,就因為與王吉政見不合,被王吉惡意彈劾,最後被罷官歸鄉,不久就鬱鬱而終。

王吉擦了一下額頭的冷汗,抬起頭來,隻見老者已飄然而去,走出老遠。

省親歸來,王吉認真地反省了一下自己這幾年來的所作所為,越想越是慚愧。

從那以後,王吉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管什麼事,都嚴格要求自己。言宜慢,心宜善。清正廉明,仁慈寬厚。最終,成為西漢的一代名臣。

據後人傳說,太平樓上的那位老者,就是隱居於昌邑的,漢武帝時著名宰相公孫弘。

“言宜慢,心宜善。”這句經典的話,從此,就被王吉列為王氏家規代代相傳。所有王吉的子孫都要謹聽之、慎行之。自東漢至明清,這一千七百多年間,王吉的後人中,《二十四史》中有明確記載的,就有36人被封為皇後,35人成為駙馬,186人擔任宰相!

琅琊王氏,也因此成為中國曆史上最為顯赫的家族,被稱為中華第一望族!

是啊!年輕時就該“言宜慢”。這樣才能深思熟慮少犯錯誤,從而保護自己謀求發展。而人到壯年,心智成熟、實力雄厚,這時就應該“心宜善”。這樣才能少樹敵手,泱泱有長者風範,受人尊崇。

載於《讀書文摘·經典》

年輕的時候總是容易衝動,到了中年人大概才能成熟起來,說話應該慢速,決定也是要經過深思熟慮才能做的。

不自由 文|許冬林

自由隻有通過友愛才得以保全。——雨果

我們無為文聯的掌門人,姓倪,生得皮膚白淨玉樹臨風,卻奇怪多年沒有緋聞。於是,得一雅號:唐僧。

唐僧說話,出口常常酸風陣陣,說:不自由!

是真不自由啊,買件衣服的主都做不了。

哈……我們笑起來,腦子裏立時蹦出一幅可愛的卡通片:五十多歲的唐僧,被老婆牽著領帶,蕩悠悠給牽到商場,然後站在穿衣鏡前,化身成塑料模特,抬臂,放下,拉鏈拉合,抬起下巴……唐僧仰麵看著天花板,神遊八方,思接千載。好歹就這一副身架,由她折騰去,不煩神,好像是把自家的家具借給鄰居一用,隔日就還回。

我們站在唐僧的對立麵,以女人天生的賢惠之心度之,知道那是愛,寵愛。老婆像寵孩子一樣地愛著唐僧。

是哦,把我當成了兒子!不自由!到哪裏都要問問。在外吃飯,晚上九點前必須像雞鴨一樣鑽回竹籠子裏。路上躲過了交警,躲不過她。回家要站在門口,哈口氣,她是感動家庭人物啊,這麼多年查酒駕,兢兢業業,不教一日閑過。

唐僧繼續抱怨。五十多歲的唐僧,在老婆長期的寵愛之下,返老還童,活得像個還不曾懷春過的少男,世事懵懂,卻也單純可愛。

一回,上級單位組織出門學習,一行二三十人。唐僧和我同坐一輛小車趕去奔赴大巴,路上他不動聲色。等換車上了大巴,剛上去,唐僧就天女散花起來。從褲子口袋裏掏出大把大把的木蘭花,漫空拋灑,人人都得了花香洗禮,三朵兩朵地拿在手上拈花微笑。

哪來那麼多的木蘭花呀?原來他家的複式樓樓頂養了兩大棵木蘭花樹。花仙子坐上大巴後,一路跟人侃老子,侃《道德經》,把前後幾排的人侃得都不敢打瞌睡。才華學識這東西,像兵器一樣不怒自威,光是看看掛在那裏,光是聽聽走在上麵的風聲,就腿軟心裏發虛。

不自由的唐僧,據不完全統計,上班早去晚歸,沒事就在辦公室裏寫書。我有一回,去那裏交材料,是大夏天,看見他坐在桌子邊,翹出二郎腿。我忽略掉他的二郎腿,對他中午不午睡泡辦公室報以敬仰。他道:在家,老婆吵死人!不自由!就躲到辦公室了。

我知道他那是托詞,是謙虛,其實他是勤奮,隻是犧牲了老婆大人的名望。

每個人有每個人最放鬆的姿勢。唐僧寫書,寫到渾然忘我,便是把二郎腿翹起來,搭在桌子上,而且還要卷起褲腳到小腿,好像隨時要下秧田,表演給公社書記看。

唐僧的書初稿完成後,打印了好幾份,散發給我們小夥伴看,囑咐要找錯別字,找到有獎,獎賞一頓飯。我也參與到找錯別字的行列,在我忙得披頭散發沒空洗臉的那段非常時期,我割肉一樣割出時間來找。找到後上交,隻是沒領受那頓飯,暫時記賬在心。

不自由哦!不僅不自由,家庭地位還逐年下降。唐僧說,三口之家,先前還排第三,後來淪落成第四。

原來,他老丈母娘從鄉下買來一隻老母雞,送來給女婿補身子,老婆不舍得殺,就寵物一樣養在樓頂。好吃好喝的,常常忘記唐僧,徑直送給了老母雞。那老母雞活得闊氣,整日貴妃醉酒一般棲居於木蘭花陰。每日黃昏,老婆要把那貴妃小心翼翼趕進籠子裏,唐僧下班回來,遠遠退避不敢靠近,連呼吸也堵車在喉,惟恐驚了聖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