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那年,他失戀了。被人拋棄的滋味讓他突然對自己失去信心,對這個世界失去了信心。假期回家,在父親的再三追問下,他把與那個女孩的一切都告訴了父親。父親問我們接著做那個遊戲?他點點頭。父親問他,那麼現在你認為,往裏麵裝多少酒合適?他想了想,將空瓶裝滿三分之一。父親問感情的事情難道沒有學業重要?他笑笑,不語。父親再把瓶口封緊,對他說,等你認為這件事情已經不能再影響到你的心情時,就把這些酒喝光。
盡管失戀給他造成很大打擊,盡管這打擊讓他在很長一段時間神誌恍惚,但戀愛畢竟不是生活的全部。半年過去,他再一次恢複了以前愛說愛笑的樣子。失戀會讓一個人長大,他甚至感謝自己的這段經曆。當然,過年回家裏,也再一次和父親喝掉那三分之一瓶烈性酒。酒喝完,父親說,你覺得這一次,你把失戀這件事情誇大了嗎?他仍然笑笑。他說,好像真的是這樣。
然後,畢業,卻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一切都與大學時的憧憬相距甚遠,他感到前途渺茫,一切充滿了未知。父親打電話過來,說不妨回家休息一段時間,待有了好的精神狀態,再回去找工作不遲。聽了父親的話,他再一次回到老家。父親仍然拿出那個空瓶,說,把你現在認為的困難裝進去吧。這一次他想了很久,卻隻往裏麵倒進去一點點酒。父親問夠了?他說足夠了。父親問你正在經曆的,就這點困難?他說是,就這些,也極有可能被我誇大了。
一個月以後他重新返回城市,竟然順利地找到了理想的工作。過年回家時,和父親一起,將那點酒喝掉。
晚上和父親一起去海邊散步,父親的手裏拎著那個空空的酒瓶。父親說其實你麵臨的困難和挫折越來越大——學業、情感、事業——這些對你的人生越來越重要,可是你卻認為它們一次比一次小……他說的確是這樣,可是當我喝掉那些酒時,我才發現,我當初真的是把這些困難和挫折放大了。父親說那麼這個瓶子還有繼續留下來的必要嗎?他說我認為沒有必要了……盡管今後我肯定還會遇到更大的困難和挫折,但我知道,所有的困難和挫折終會過去,再回首時,你看到的,不過是一個空空的瓶子。
父親笑了笑,將手中的瓶子,扔進了大海。
載於《青年心理》
那些你以為永遠也過不去的時刻,也許在你睡一覺醒來就已經不是那麼在意了。時間是治愈一切的良藥,當你覺得得怎麼也過不去的時候,那就不妨把這個問題交給時間。你要去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
女入殮師文|小佟探花
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張瑞敏
入殮師又稱葬儀師,是專門為逝者化妝、整儀或美容的職業。在很多人眼中,入殮師是一份神秘、特殊,甚至被蒙上一絲恐怖氣息的職業。其實,入殮師並非人們想象的那麼恐怖可怕,甚至還有一些青春靚麗、時尚前衛的女孩自願選擇從事這一職業。90後女孩張豔秋,就是一個追趕潮流的女入殮師。
24歲的張豔秋,來自東北長春。她性格開朗、長相甜美,愛說愛笑,讓人無論如何都很難把她和冷冰冰的入殮師聯係到一起。但這卻是千真萬確的。張豔秋畢業於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現代殯儀管理專業,畢業後就被分配到廣西柳州市殯儀館做入殮師。每天的工作就是,除了搬運遺體外,還需要給逝者洗澡、做防腐、整形,再穿好衣服,做修麵、化妝、美容等。
每天早晨8:30,張豔秋來到殯儀館,換上白大褂,便開始一天的忙碌,從容地給每位逝者打粉底、畫眉毛、抹腮紅、塗唇膏……化妝手法嫻熟,一絲不苟。張豔秋每天要為20多名逝者化妝,最忙的時候,一天要為50名逝者整理妝容。時至今日,張豔秋已經考取了遺體防腐四級和殯儀服務員五級的技能證書。而且從事入殮師兩年多的時間裏,張豔秋已經用她的蔥白般的纖纖細手,為2萬多名逝者留下了永恒的美麗。
張豔秋至今記得她第一次給逝者化妝時的情景,她當時心裏“嘭”地跳了一下,緊張害怕得要命,不敢走近,也不敢看。師傅仿佛洞穿了她的心理,微笑著對她說:“為逝者化妝,讓其莊重地離去,是對生命最高的尊重,也是對逝者家屬最大的撫慰。把逝者當成自己已故的親人對待,你就不會再那麼害怕了!”張豔秋按著師傅教授的方法去做,果然恐懼感減去了很多。
殯儀館內的大多數逝者都是自然死亡,少數人屬於非自然死亡。當看到小孩或年輕人時,張豔秋心裏會很心疼和惋惜。張豔秋一般給逝者化油彩妝或普通妝。老年人或者臉上有傷的,張豔秋就給他們化油彩妝。如果是小孩,隻要稍微塗點腮紅,臉色就會很好。張豔秋說,入殮師力求溫柔穩重,從每一個細節幫助逝者家屬度過心理上的難關。
張豔秋做入殮師純屬偶然。記得高考報考學校時,父親已經為她做好了出國留學的準備,但是她突然看見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有個叫作現代殯儀管理的專業,出於新鮮和好奇,便瞞著父親報了名。事後父親知道了,一宿沒有睡覺,第二天一早問她:“可不可以換專業?”,張豔秋卻很堅持。張豔秋的父親很生氣,很長一段時間裏不和她說話。直到不久後親戚家中有位老人逝世,父親與入殮師有了近距離的接觸,才打消了阻攔她就讀這一專業的念頭。
在工作中,雖然大部分逝者家屬都對入殮師較為尊敬,但也有情緒激動的家屬,將悲痛情緒變成了對一切不遂意的憤怒。由於審美觀點不同,逝者的情況也有很大區別,妝容濃了、淡了,家屬常常不滿意,就指著鼻子罵。對此,張豔秋表示理解,一遍遍地重新來過。張豔秋對殯儀行業的發展很有信心,但她心裏有很多委屈,麵臨很大壓力。由於社會上對於殯葬工作的偏見,特別是對女入殮師的偏見,給了張豔秋太大壓力,並給她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的不便。因為她住在殯儀館宿舍,如果晚上出去玩兒返回比較晚,出租車司機都不願意搭載,隻能走路回去。“但是自己選擇的路,就是跪著也要堅持走下去。”張豔秋堅毅地說。
麵對采訪,張豔秋說:“其實,和其他工作一樣,入殮師也隻是一份平凡的工作,隻是工作的對象不同而已。我熱愛我的這份工作,而且由於在工作中見多了死亡,讓我更加珍惜生命、家人和朋友。”
載於《遼寧青年》
每一個平凡的崗位都有意義,每一個行業都該被尊重。因為他們,才使得我們的世界如此豐富多彩。我們在享受這些服務便利的時候,是否還得記得他們平凡的笑臉!
我想讓他們聽到我的掌聲文|阿建
體育和運動可以增進人體的健康和人的樂觀情緒,而樂觀情緒卻是長壽的一項必要條件。——勒柏辛斯卡婭
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馬拉鬆比賽的賽場外,有一位始終坐在輪椅上的很特別的觀眾,叫塔比雅,她來自利比亞,自幼失去了雙腿,隻讀了5年的書,她現在是一家花店裏的臨時工,每個月隻能賺到少得十分可憐的薪水。連行走都很吃力的她,卻是一個十足的體育迷,無論是各種球類運動,還是田徑運動,她都很喜歡。隻要有機會,她就想方設法去看比賽。
今年七月,她毅然花掉自己這幾年來辛苦積攢的全部積蓄,幾經輾轉,終於來到了夢想中的倫敦。然而,近在咫尺的奧運賽場,她卻無法進去。因為此刻囊中羞澀的她,已經買不起哪怕最廉價的一張進場觀看比賽的門票,對此,她似乎一點兒也沒有沮喪,因為她欣喜地發現,還有一些不要門票的比賽,比如馬拉鬆比賽。
為了能夠挑選到一個最佳的觀賞比賽的位置,她提前一周,搖著輪椅,頂著烈日,細心地探查了馬拉鬆比賽的路線。當她確定了一處最佳的觀看點後,她激動地舞動著雙臂,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鷹。
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在比賽開始前兩天,她感冒了,吃藥、打針,都沒有退去高燒。
怎麼辦?難道真的就這樣躺在病床上,通過電視看比賽?那個念頭隻一閃,便被她掐滅了。她必須要到現場去,盡管那天發燒更厲害了,臉燒得通紅,她仍沒有絲毫的猶豫,服過藥,便吃力地搖著輪椅早早地來到選好的地點,準備為每一位從自己麵前跑過的運動員加油。
當第一批運動員奔跑過來時,她和周圍的觀眾一同熱烈地鼓掌、呐喊,仿佛自己也是一個健康無比、精力充沛的超級粉絲。
隨後,一撥撥的運動員跑過來,她不停地為他們鼓掌,熱情而執著。
直到掌聲歡送最後一名運動員從身邊跑過,她才癱軟地倒在輪椅上,驀然發覺自己的高燒尚未退去,渾身燙得嚇人。
當一位記者驚訝地問她:“其實,你完全可以在電視上看到全景的賽況轉播,為什麼非要帶病親臨現場看比賽?”
她微笑著回答:“我想讓每一個從我身邊跑過的人,都能聽到我讚賞的掌聲。”
“這對他們很重要麼?”記者仍然有些不解。
“這對我很重要。雖然我今生再也無法健步如飛,我卻可以坐在路邊,把我由衷的讚美,熱情地奉上。”她一臉的自豪,仿佛胸前掛著金燦燦的獎牌。
我不禁想到了台灣作家劉繼榮的女兒說過的一句話:“我不想成為英雄,我隻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沒錯,滾滾紅塵中,我們當中的許多人注定都隻是平凡之輩,無論我們如何渴望,如何努力,我們最終都可能無法成為渴望的英雄。然而,我們卻不必因此而抱怨和歎息,而應該像塔比雅那樣,欣然地坐在路邊,為我們心中敬仰的那些英雄,敬獻上我們熱烈的掌聲。縱然那掌聲很輕很輕,似乎微不足道,但那掌聲是發自肺腑的,是我們對英雄由衷的讚賞,更是我們對自己平凡生命的一種肯定。
倫敦奧運會馬拉鬆比賽冠軍的名字,我很快就忘記了。然而,那個在輪椅上拚命鼓掌的穿紅衣服的女子塔比雅,卻被我深深記住了。隔著萬水千山,電視機前的我,卻分明清晰地聽到了她自信、熱情的掌聲,聽到了一種生命從容淡定的聲音。
載於《作文向導初中版》
我們每一個人都找尋找自己的歸屬感,我們每一個都是有追尋幸福與平等的權利的。就像塔比亞,雖然身體殘疾,但是她一定覺得自己和其他人是一樣的。
此心安處是吾鄉文|葉淺韻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 》
每一方山水都有自己獨特的走勢,依偎在這種地脈中長大的人也就有自己獨特的秉賦。在同一方山水中孕育出來的人們除了血脈相連的親情,一定還有許多剪不斷的鄉情。而這些情懷,隻有遠離故鄉才有被檢閱的機會。
我在離故鄉不遠的小城裏居住,我的存在,成了故鄉的人從村莊通往城市的一個驛站,更或許是一個橋梁。無論是孩子上學、老人看病,還是借錢、購物、托人辦事。因為有我,他們就覺得與這個城市的關係不至那麼陌生。盡管有時我顯得那麼力不從心。
因為他們一直對我寄予著的種種希望,有時,我就特別害怕自己對不住故鄉的山水,所以一直保持手機晝夜開通的習慣。我曾在深夜的電話裏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及時知道村莊失火的消息,用最快的速度把車開到家裏,與父老們一起麵對著可怕的災難。以至我對一些信息有了免疫的能力。陌生的號碼打進來,早早的電話,深夜的電話,我保持著高度的敏感。那一定不是讓我難過就是讓我耗費精力的事情。
這些年,我習慣了。習慣了把自己當成一頭耕牛,艱難地行走在故鄉貧瘠的土地上。
我知道自己隻是不小心成了遊離在故鄉懷抱的人。故鄉的山水草木,故鄉的親人鄰裏,就成了夢裏別樣的畫卷。
在男人們忙著尋根問底時,女人對於故鄉的概念像一根水草,根基不穩地守望著故鄉。當我在祖先的墓碑上看清自己的來路時,我卻成了不能走在這條路上的人。即使後來我堅定地走向一座橋,我也必須不時地回望著那條路。
在異鄉的時間長了,就如寄生在某種植物身上的另一種植物,自然或是不自然地生長在一起。一旦有朝一日回到自己的故鄉,匆匆幾日,又逃離了故鄉的懷抱。仿佛故鄉隻適合存在夢境裏。
可以割裂故鄉的景物,而對於故鄉的人,無論我夢著還是醒著,幾個數字之後的鈴聲,再一輛從故鄉通向城市的班車,我的全身就必須投進故鄉的懷抱。
明知道有些債從借出的那一天開始就知道它打了水漂,有些人明明就是落井下石的小人。而心中留存的那份情,卻容不得我拒絕。我忍不住要伸出手去,不,我恨我不能長出千手。
夫取笑我說,我不是強大的美利堅合眾國,卻要充當世界警察。也不是千手觀音,救不了人間苦難,更不是瑪莉婭、特雷莎修女。其實,我知道我是那麼渺小,常在心力不足之間抱愧不止。而我卻拒絕不了,忍受不得。
在疲憊乏累的夜裏,夢是一片沉睡的海平麵。這時,我忘記了故鄉的一切。我夢見清澈的小溪,靜靜地、輕輕地淙淙向前行走著。醒來,想起蘇軾的那首詞,“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我不知道在明天,那片山水之間生存著的人,他們會給我喜訊還是悲傷。但我知道,我永遠無法割舍與故鄉連接的那條線,即使在閉上雙眼時,我成不了故鄉山水的一部分,我的靈魂也一直行走在故鄉的土地上。
載於《知識窗》
故鄉的一切都映在我的腦海裏,那停滯的雲,流動的風,故鄉的一草一木,都是我永恒的記憶。總是在夢裏看到自己走在歸鄉路上 你站在夕陽下麵容顏嬌豔
逃票的男孩文|夏丹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我所在的城市,依舊還保留著可敞窗外望的綠皮車。
當我第一天值班時,我就知道,這個硬擠上車,衣衫襤褸的小男孩,一定沒有買票。可當我跟隨列車長。經過一列列車廂檢票時,竟然沒有看到他的身影。我心裏頓時有些恍惚,很想知道,這個孩子此刻身在何處。
半小時後,我提著長長的掃帚清理走道。路至一半時,忽然從座位下蹦出一個活物。我定睛一看,這不就是那個消失了的小男孩嗎?
我正欲訊問他,他倒搶先說話了:“叔叔,我沒買票,我沒錢。要不這樣吧,我幫你清理走道,拖地,你不要檢我的票了,好嗎?你放心,我一定不會給你添麻煩。要是有人查票,我就躲到下麵,不讓你為難,好嗎?”
說實話,在沒有踏入這個行列之前,我心想,我絕對不會徇私。隻要是在我的車廂,不管是誰無票乘車,我都會把他趕下去。可在那一刻,我卻被他的真誠打動了。
我沒說話,背著手走了。他說了聲謝謝,便在我身後呼哧呼哧地幹了起來。
後來,我發現他每個周末都會來搭車。他很怕見到我,總是在人群中躲閃,等到一有時機,便倏然消失在我的視線裏了。
小站的檢查並不嚴格,因此,導致中秋前夕有人攜帶鞭炮上車。當通紅的煙頭被扔棄到座位下麵,燒通裝有一大串鞭炮的口袋時,小男孩如狼狽的家犬瞬時騰越而出。
劈裏啪啦的鞭炮聲嚇壞了車廂裏的所有乘客。少女的尖叫,男人的怒吼,嬰孩的驚啼,亂作一團。
我恍然蒙了。要知道,發生這樣的事故,倘若燃燒起坐墊等物品,就算不傷到人,也意味著我將終生下崗。
小男孩脫下破舊的外套,雙手撐開,以肚皮為後盾,重重地朝那串跳躍的鞭炮壓去。
黝黑的肚皮下,一陣陣沉悶的聲響,讓我揪心。因為他的勇敢與善良,車廂裏迅速恢複了平靜。
我把他叫到我的辦公室,想當麵好好謝謝他。
我拉著他的手問;“孩子,你為什麼不坐汽車呢?這樣,就方便多了。”
他苦笑道:“叔叔,我坐過,但是不買票的話,司機一定會把你扔下來的。火車不一樣啊,即便我沒錢買票,隻要上了車,就不用擔心有人趕我。出站,我可以順著鐵道走,直到看見一條灰黃土路,穿過它,就是我家了。”
“你為什麼不買票呢?到你每次所下的站,隻用兩塊錢啊!”片刻之後,我問了這個讓我迷惑許久的問題。
他扳著手指在我眼前,邊晃邊說;“叔叔你看啊,我媽媽起早割一背豬草大概可以賣七毛錢,兩塊錢的票,大約需要三背豬草。一背草至少得半個小時,三背的話......”
對數字一向反應遲鈍的我,這次竟被數字給感動了。
之後,我再沒檢過那個小男孩的車票。即便是列車長前來,我也會讓他安安穩穩地躺在我的辦公室裏睡覺。因為我覺得,檢出一張完整的車票,遠遠不如檢出一位乘客的善良之心重要。
載於《意林》
世間有了偉大的母愛,必然會有另一種愛出來與之回應,那就是孝心。百善孝為先,一個孝順的人,一定是大愛的人,不論現在的生活如何貧瘠,他總歸會在某一天堅強並好起來!
不要讓孩子有“背叛感”文|唐月姣
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 蘇霍姆林斯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教育培養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最重要。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讓孩子有“背叛感”。
她有一兒一女。前些時間,孩子們要從上海轉到北京去上學。到了北京,她卻發現孩子們挺不高興的,最初她以為孩子是對陌生的環境不太適應,過一段時間就好了。可並非這樣,幾個月過去了,孩子們依然鬱鬱寡歡。這是為什麼?
一天,她突然想到自己曾看過的教育孩子有關心理學方麵的內容,其中有對搬家後孩子心理的闡述。她終於明白:孩子不高興,原來孩子是認為自己把在上海的同學和老師給忘了。“有了新朋友,忘了老朋友”,這不是讓孩子有一種對老朋友的“背叛感”嗎!有背叛感就會產生負罪感,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
於是,她主動幫孩子們搜集整理上海同學和老師的通訊錄以及QQ號等。從此,孩子們就可以與上海的同學和老師保持經常的聯係了。一旦回到上海,孩子們還會與老師、同學見麵聚會。就這樣,過去的那些“快樂小精靈”又回到了孩子們的中間。
不讓孩子們有“背叛感”,其實最關鍵的就是不讓孩子們有違背自己意願的感覺。
作為母親,她也希望孩子們能多一些藝術熏陶,也曾經讓兒子和女兒一起學鋼琴。可是讓她不曾想到的是,同一個家裏,兒子和女兒的情況就大不一樣。兒子學了不到一年就不願意學了。女兒卻絲毫不受哥哥的影響,更是不需要人督促,總是主動去彈去練習,有時倒是她怕女兒累了,讓女兒休息一下,女兒卻不幹。從此,她也就因材施教。她說,不要將父母的想法強加到孩子的身上,不必在意孩子的選擇是否和自己一致,太刻意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往往會適得其反。
孩子大都具有好動、好玩的天性,她的辦法就是將其轉化成運動的動力。她雖然不擅長體育運動,可為了孩子,她主動去學。在掌握了相關體育項目的要領之後,每個星期她至少兩次帶著孩子們去體育館,她和孩子們一起滑冰、打球、遊泳……而且,在孩子8歲之前,她還帶著他們遊曆了15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這樣,孩子既在運動中鍛煉了身體,也增長了見識擴大了視野。
也許有人認為她的經濟條件好,這些是一般人所學不來的,可是她從不讓孩子上收費頗高條件很好的“貴族學校”。她說,自己這樣做,是出於一種“私心”,就是要讓孩子能接觸到最真實的生活,生活在最接近社會現實的環境中。這樣,對孩子才是真實可靠和有益的。
她從來不要孩子們上補習班,一旦有時間就讓孩子們在家練習中國書法和中文寫作。她的想法是:中文比英文等外語難學,假如孩子一旦大了,出國了,這個時候再去學中文,已沒有了一個中文書法和寫作的環境,要學好中文也就很困難了。因此,孩子小時候需要重點補充的課程不是奧數,不是英語,恰恰是被許多父母忽視的中文。而她的這些想法,是建立在一個原則之上,即:無論孩子今後到了哪裏,做什麼,他們是中國人這點是絕對不能變的,必須讓中國民族文化滲透進孩子的血液裏……
而所有這些,無不皆是滿足孩子潛在的深層次的意願,不讓孩子在日後留下遺憾。
她相信人人都有從善的意願,因此,她更是注意發揮孩子的這一天性,培養孩子擁有慈善的情懷。她的工作有許多種,但隻要是與慈善事業有關,回到家中後,她就會詳細地向孩子們“彙報”,告訴孩子慈善的意義,讓孩子們也為媽媽做的事情驕傲。她更是帶著孩子們身體力行,比如,她帶著孩子們去公園賣動畫玩具,賣氣球等,然後讓孩子將自己掙來的錢捐給災區。她還帶著孩子到福利院,為老爺爺老奶奶們掃地、疊被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