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0
女,1968年出生,鹽城市作協會員,籍貫山東德州,因婚姻關係定居濱海二十年;喜歡用排列文字的形式敘寫心情、記錄生活;有三十萬字的散文作品散見於《齊魯晚報》《揚子晚報》《新民晚報》《大公報》《鹽城晚報》《鹽阜大眾報》《今日濱海》等全國各地報紙和雜誌。
訪 談 錄………
Q 1:“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你怎麼看待這句話?
A:這句話好說,難做。為什麼這麼說呢?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這麼說一句話:真是幹一行厭一行!其實,說這話的人沒弄明白,無論你幹哪一行,都要有一股執著的精神,再加上努力實幹,才能成為這一行的狀元,不然,你這山望著那山高,當你到了那座山上,還有比那座山更高的,所以,就永遠成不了狀元了。執著於一行,堅持下去,你也會成為狀元的。
Q 2:寫作給你的人生帶來了什麼不一樣的改變嗎?或者說它在你的生命裏占據著什麼樣的位置?
A:我覺著寫作並沒有給我的人生帶來特別的變化,要說有一點兒變化嘛,就是寫作讓我原來動不動就愛浮躁的心能沉靜下來思考了,寫作讓我的思想更成熟了,還有寫作讓我對事物的判斷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是最值得我欣慰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曆的加深,我覺著寫作在我的生命裏占據的位置越來越重,我想,我會一直寫下去。
Q 3:有沒有什麼特別值得與人分享的故事,或者是對自己的成長產生了特別影響的故事?
A:那我就說說讀初中時候的一個小故事吧。我們的中學緊靠一片果園,有一次,我和一個女同學沒帶午飯,我們就鑽到果園深處摘了一大堆蘋果,當時吃的時候覺著又甜又脆,等我們吃飽鑽出果園,一位看果園的大爺正等在那裏呢!他倒背著手,瞪了我們一眼,問:這是第幾次來吃果子啦?我們兩個嚇壞了,誰也不敢說話,我心想,這下完了,他肯定會去向我們老師告狀。然而,那位慈善的看園大爺隻是把手一揮,說:“走吧,女孩子以後不要再幹這種偷偷摸摸的事兒了。”這事沒受到處分,但接下來,我們兩個的牙齒酸了好幾天。整個中學,我對這件事情的記憶最深,因為那位慈善的大爺讓我懂得了要用寬厚的胸懷對待犯錯誤的人。
Q 4:寫作和閱曆似乎息息相關,但是日本著名童話作家安房直子一生卻深居簡出,閱曆似乎並不算廣博,同樣的例子還有許多。你是否認同閱曆和作家的作品質量掛鉤?
A:我認為寫作跟閱曆還是有很大的關係的。閱曆深的作家,寫出來的作品肯定會厚重些,不然光靠閉門造車,寫出來的作品給人以誇誇其談的感受。當然,也有很多作家是憑著想象的空間來寫作的,並且寫出來的作品也很受廣大讀者的喜愛,我隻能說這些作家具有寫作的天賦。
Q 5:天生我材必有用。你覺得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自身價值?
A:那麼,我就引用兩句名人名言來回答這個問題吧!裴多菲說:生命的長短以時間來計算,生命的價值以貢獻來計算。愛因斯坦說:我們一來到世間,社會就會在我們麵前樹起了一個巨大的問號,你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
Q 6:在中國,很多家長總抱怨自己的孩子什麼都學不好,一無是處,還總是拿來和某某成績優異的學生比,你怎麼看待這樣的情況?
A: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兒子讀小學和初中時,成績都挺好,不用我操心,還考上了重點高中。讀高中以後,我希望他考個好大學,怕他偷懶,總是不停嘴地囑咐他,好好學,好好學。無論他的成績考得怎樣,我都會批評他:為什麼考不過人家?起初兒子會辯解:我已經比上次前進五名了!而我毫不理會,說,為什麼不前進十名呢?再後來,兒子再也不辯解了,以沉默來對抗我的嘮叨。結果,兒子高考成績很糟糕。直到兒子讀大學離開我,我才明白,孩子雖然是我們的,但他們卻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學習方法,我們做家長的不要過多去幹涉,要多看看他們身上的優點。自己孩子身上的優點,別的孩子可能不具備,那麼,我們做家長的,何必強求孩子去做他做不到的事情呢?何況,去強求他做事情,有時會適得其反。
Q 7:對你平生影響最大且是你最喜歡的一句名人名言是?
A: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王貞白
Q 8:很多學生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沒有優點,對於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辦?
A:我曾在自己的博客上寫過“生活是人生至誠的老師,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我覺著這句話適合每一個人,特別是中學生,我們要善於在生活中發現自己的優點,學習成績不好,不代表自己沒有優點。有時候,對一件事情的判斷,不是一個人說了算,你得多谘詢其他人。比如,你在自己餓肚子的情況下幫助了一個比你更餓的人,這時就會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會說:你真傻!另一種聲音會說:你真高尚!那麼,這時候你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哪種說法讓自己做事更有自信心。
Q 9:請問現在堅持創作對你來說具有怎樣的意義?對自己個人的,對社會的,還是對喜歡自己的讀者?
A:說實話,能將創作堅持下來,我沒想那麼多,對我自己個人來說,我就是喜歡寫;對社會,我隻是想用我的文字來表達對社會的責任感;對讀者,我更想用我的思想,去感染和愉悅喜歡我的讀者。
Q 10:請問你有在構思下一部作品嗎?主要想寫些什麼?
A:我現在正在學習教育心理學,如果可能,我想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來寫有關家庭教育的一些事例,以引導眾多家長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
Q 11:現在獨生子女比較多,導致很多孩子缺乏獨立性,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弱,你覺得文學創作可以使他們變得更好麼?為什麼?
A:現在的獨生子女的確成了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成員,是一家人捧在手心兒裏的寶貝。有的家庭是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形成了孩子心理上的優越感,孩子缺乏獨立性,承受能力差,這些其實都是家長們給慣出來的。如果是好的文學作品,定會使家長和孩子的觀念有所改變。因為現在很多家長都走進了家庭教育的誤區,作家有責任用自己的文學作品把走進家庭教育誤區的家長和孩子引導出來。
Q 12:最後,請對一直以來堅持喜歡你的文字和看你文章的讀者說一句話,順便給他們一些寶貴的建議。
A:我一直堅守住“我手寫我心”的原則來寫字,感謝親愛的讀者朋友喜歡我的文字!我認為人生的全部意義,在於精神、美和善的勝利……所以,我們要辛勤地享受幸福,冷靜地思考人生!
堅守一份寂寞的自尊
筆為心之舌,心有所思,筆下成文。
隻因為喜歡用排列文字的形式來宣泄自己的喜怒哀樂,我選擇了對文字的堅持。雖然堅持得有些斷斷續續,但終是沒有舍得放棄!有人說寫字是一項枯燥乏味的事情;也有人說寫字是一項充滿情趣的活動;而對於寫了多年字的我來說,感到的卻是乏味與情趣參半之後的一種幸福和充實,但是,這種人生的幸福與生活的充實,的確需要堅守住一份寂寞的自尊來維係。
三十多年前,我坐在教室裏,老師教的第一個字是“木”,先讀後寫,其他同學都寫完了,我還沒有動筆,我沒動筆的原因是我把鉛筆弄丟了。那時候因家裏窮,鉛筆雖然隻有三分錢一支,但我的書包裏往往隻準備一支,弄丟了,就沒辦法,借也難,因為那時候窮的不止我一家,家家都窮。我的想法是等下課後,向寫好字的同學借一支鉛筆再寫。然而,還沒等下課,老師發現我沒寫字,並沒有流露出同情,而是極盡挖苦,說:“幹啥吃的!買不起鉛筆,你到學校來幹嗎!”
當時,小小的我聽到這句話,自尊心受到很大的傷害。彼時我們一年級與五年級在一個教室上課,就在老師走出教室後,一個五年級的大同學遞給我一支手指長的鉛筆頭,他告訴我不用還了,送給我用了。我在羞愧與溫暖參半的淚眼蒙矓中,一筆一畫地在田字格本上寫了兩行“木”字。當補交的作業被批改後發下來,我的作業本上出現一個紅紅的“甲+”,這個符號是當時老師在學生的作業本上給予的最高榮譽,這個代表著優秀成績的“甲+”,讓我從受到傷害的自尊裏慢慢爬了出來。為了不落後於人,在以後的生字學習中,我會把每一個字都讀熟,寫好,以至於到現在,我依然能準確無誤地背出我最初學習的28個漢字:木、米、大、立、土、個、禾……
三年級時,我借到一本小說,叫《夜幕下的哈爾濱》。我花了近三個月的時間把這本小說讀得個半生不熟,可喜的是,我對文字的熱愛,就是從讀這本書開始得到了充分體現。當時老師經常把我寫的作文在班級裏讀給同學們聽,讓同學們向我學習;還有一次我寫的一篇作文就稀裏糊塗地獲了個獎,是校長親自發的獎狀和一個鉛筆盒。獲得如此令人羨慕的獎勵,讓我的身心也受到極大的鼓舞,從此真正愛上了用文字述說心情的方式。
讀中學和大學時,我隻是以寫日記的方式述說和記錄心中的喜怒哀樂。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總會習慣於把文字當成生命的一部分,即使不寫,我也會讀,讓文字在我的生命裏流淌。後來成家了,麵對生存的壓力,我曾暫離我喜愛的文字,不寫也不讀。再後來,工作有了起色,生活也安穩了,我又將我所喜愛的文字撿拾起來。
寫作本是我的業餘愛好,在這裏可以抒發情懷、感歎人生、記錄下思想情感的每一個刹那間。我把寫作當成一種自娛自樂的方式,有時也很想成功,便開始整理自己的文字,然後把自己的文字當成寶貝似的投往各大小報刊,然而,每每收獲的卻是失望複失望。彼時,有兩個“我”在打架,一個“我”說:放棄吧,寫作這條路太難、太寂寞了;而另一個“我”卻說:努力啊,再加加油,你就成功了!於是,我雖然沒有放棄我喜愛的文字,但寫作的熱情卻減少些許,就這麼斷斷續續地邊寫作邊讀書,一路走來,與文字相伴的日日夜夜,給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
幾年前,家裏經濟稍微寬裕了,老公便為我添置了一台電腦。電腦的添置給我的寫作增加了籌碼。於是,我曾經有多少個白天和夜晚癡迷於其激情與憂傷的氛圍裏不能自拔,依照我心目中大作家的博客樣本,還在網上開了自己的博客,我在博客上寫過這麼一句:“喜歡寫,就不怕熬夜吃苦。”記得有一個朋友看了我的博客後,驚訝地對我說:“真佩服你的毅力,寫了那麼多!”當時我心裏喜滋滋的,以為他在誇我。誰知,他話鋒一轉:“你寫那玩意兒幹嗎呢,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賺錢花,有閑功夫,打打麻將多好!”最後來一句:“你真不會享受生活!”哼!我不置可否地笑笑,心裏想,道不同不相為謀!人各有誌嘛,寫字,讀書,是我的私享領地,任誰也撼動不了!
也曾有過一定要寫出幾部鴻篇巨製來給人看看的豪情壯誌,許是還沒有那麼大的道行和功力,終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就這麼寫寫停停,停停寫寫,與文字相伴著一路走來,漸漸淡漠了那種原始的熱情和衝動,不再想是否能夠成功,我隻喜歡著我的喜歡。我想,隻要心存希望,我就會離我的夢想更近一步,在此,篡改一句林妹妹的話:我這一生與文字結了閨中伴!
歲月隨秋風而逝,迎著陣陣寒風,伴著寂寂夜景,我終於明白了,對文字的喜愛,是很多人的一種本能的追求:為了一種召喚,你注定要跋涉終生,不要問找到什麼,追求本身就是神聖!
堅守一份寂寞的自尊,享受這份追求的神聖,何樂而不為呢!
嗬護即將成熟的稻穗
兒子浩然讀完初一的那個暑假一過,突然變成一隻小刺蝟,可愛,卻紮手。不再主動找我說話,我主動和他聊天吧,他總顯出一副不耐煩的樣子。有一次,我興味盎然地問他昆蟲的分類,他一臉不屑地對我說:“你真是無聊透了,你問我這個問題,就像不懂醫學的人問你醫學上的問題一樣。”說完,隻顧看他自己的書,不再搭理我。我愣怔了半天沒回過神兒來。
起初,同齡朋友、同事每談及與孩子難溝通時,我總違心地維護著自己的臉麵,說我們家浩然很聽話。如今,浩然已經讀高一了,在外人看來,他學習成績優秀、在衣著上從來不講究名牌,給他買啥就穿啥。生活在我周圍的朋友、同事都挺羨慕我生了個如意的孩子。
然而,在接受著人們“恭維”的同時,這幾年與兒子鬥智鬥勇的小插曲,讓我嚐盡了做家長的酸甜苦辣。雖然我一向認為自己是最開明、最民主的家長,口口聲聲讓浩然把我當成朋友,可是,在碰到一些和浩然相互不理解的問題上,我依然擺出“吃的鹽比你吃的飯多”、“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這些作派來。此時,浩然對我的頤指氣使更是不屑一顧。
一個陰沉著天空的午後,浩然準備去上學,我讓他帶上雨衣,他氣哼哼地說我多事。我好心好意地為他著想,他不領情。那天偏偏又沒下雨,就更長了他的臉,說我總是沒事找事。在我看來,他就是處處與我作對。好在,浩然對我並沒有完全關閉思想。特別是在學習方法上,他偶爾會接受我的一點建議,我會得寸進尺地想把自己更多的想法滲透進浩然的思想,但往往收效甚微。
真正讓我找到與浩然溝通難的原因,並讓我改變應對策略的是我看到的這樣一句話:“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他在自己的人生經曆中得到感悟,然後從感悟中形成自己的觀念。”這句話對我來說如醍醐灌頂:浩然現在像一穗灌滿了漿的稻穗,即將成熟之時,需要細心嗬護,不能讓它受到暴風雨的摧殘。此後,我在悄悄地改變著自己。
過了幾天,正好是浩然期中考試,考得出乎意料的糟糕。看著浩然怯怯的目光,想著給了我醍醐灌頂的那句話,我對浩然的這次考試成績也表現出格外的冷靜。我沒像以往那樣大著嗓門對他吼:“你看你這窩囊樣,怎麼搞的嘛?”而是低聲安慰他:“沒關係,下次爭取趕上去。”然而,我心底的那個痛啊,浩然是無法觸摸到的。我想,與其對浩然做無謂的吼叫,不如讓他在自己的人生經曆中感悟到什麼。
嗬嗬,還別說,我這一招還真靈驗,從那次期中考後,浩然心裏即使對我、對家事,或對飯菜有哪裏不滿,也不再與我正麵“反叛”,偶爾還在飯桌上聊聊他的校園花絮。我也會放低腔調說說在網上看到的笑話,講講一些哲理故事啥的,一家人在一起不再感到別扭,又像原來那樣其樂融融了。有一次,浩然竟然還讓我享受到了給他洗頭的禮遇。我的雙手揉搓著浩然粗硬的發絲,卻似乎在撫摸著一穗即將成熟的稻穗,我心裏清楚,現在這枚“稻穗”在我的極力嗬護後,很快就會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