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輯 〉
The Sixth Series
你就是自己的奇跡
其實,懷疑談力的人同時也在懷疑自己。在他們的習慣思維裏有太多的“不可能”,許多事情還沒動手做,自己先想當然地否決了,自然偃旗息鼓,不戰自敗。神話與現實並無界限,100多年前,飛機就是個神話;談力之前,盲人攝影也是個神話。
夢想麵前人人平等
文 / 薑欽峰
一根斜拉鋼索,橫跨兩岸,底下是奔騰的江水。一個簡陋的滑輪,人倒懸於上,沿鋼索順溜而下,耳畔呼呼帶風,直抵對岸。溜索渡江,以前隻在好萊塢動作大片,或者特技表演中見過。這樣的驚險場麵,很容易讓人想到一個詞——命懸一線!假如普通人有勇氣親身體驗一回,想必終生難忘。有一群孩子,每天都要以這種方式過江,隻是為了上學。
看《走路上學》,心靈的震撼,遠多過於視覺衝擊。一對傈僳族的姐弟倆,生活在雲南怒江邊上,天真爛漫。學校在對岸,隔河相望,沒有橋,姐姐為了上學,不得不每天溜索過江。7歲的弟弟也渴望上學,卻被媽媽嚴厲製止,不準他單獨過江。媽媽說,要等爸爸回來後,護送他上學。然而,在外打工的爸爸遲遲未歸,弟弟終於無法抵擋對岸的誘惑,瞞著媽媽冒險吊上了溜索……
電影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數年前,彭家煌、彭臣兄弟來到雲南怒江,親眼目睹了當地的孩子為了到對岸上學,不得不溜索過江的情景,心情再也無法平靜。兄弟倆決定拿出一千萬拍一部電影,來記錄這些孩子的上學之路。在此之前,他們從未拍過電影。拍這樣的公益電影,基本沒有機會排上院線,收不回成本。明知道是賠本的買賣,兄弟倆仍堅持要做,為了圓兒時的夢。
兄弟倆從小癡迷電影,二十年前從湖南來到深圳,租了一張辦公桌,每天吃兩毛四一包的方便麵,白手起家,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廣告製片廠。在電影拍攝期間,弟弟彭臣意外遭遇車禍,險些喪命。他笑言,自己當時不知道車禍有多嚴重,連墓誌銘都想好了——此人死於夢想!
夢想成就未來,也許這正是彭氏兄弟想要傳遞的東西。導演並未著力渲染悲情,或者以居高臨下的姿態施舍廉價的同情,而是以平等的視角,冷靜地敘述,盡量保持克製。即使生活艱難,那些人依然樂觀積極,孩子們對未來充滿向往,渴望走出大山,改變命運。影片色彩明亮,畫麵清新唯美,處處給人以溫暖和希望。沒有刻意煽情,隻有陽光下的苦難,我的眼淚依然止不住地流。
看到兩則關於上學路上的報道。一則來自南方某發達城市,因為路麵堵車,一位家長擔心孩子上學遲到,親自駕駛私人直升機,把孩子空降至學校操場。另一則來自美國,政府撥款6億美元鼓勵學生走路上學。大意是說,考慮到學生們習慣了由家長開車送到學校,這種方式既不環保也不健康,美國疾病防治中心發起了“步行上學周”活動,旨在鼓勵孩子步行上學,讓他們更清楚步行的益處和必要性。
人家不計成本,費盡心思,為的是鼓勵孩子們走路上學。在雲南怒江邊上,孩子們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有一座橋,可以每天走路上學。同一個夢想,放在另一個世界,就變成了黑色幽默。苦難,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不見得是壞事。正如成龍在電影主題曲中唱的那樣:“磨難是人生第一筆財富。”很現實的問題是,誰願意生下來就得到這筆財富?
有人說,世上有三樣東西無法隱藏:咳嗽、愛情和貧窮。無須回避,我們一生的目標,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有了。也毋庸諱言,人人平等的世界,依然隻出現在人類美好的想象中。但是出身的不平等,不能決定人的一生,沒有人可以阻止你的夢想,就像二十年前的彭氏兄弟。
我想告訴那些孩子,貧窮不是你的錯,沒有人可以選擇出身,隻能把未來緊緊攥在自己手中。生活就是這樣,總會有許多不如意,會有大大小小的坎坷。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要平靜和微笑,坦然去麵對。無論如何,永遠不要放棄夢想。人,因為夢想而偉大!
理想不會拋棄苦心追求的人
文 / 魯先聖
理想是什麼?理想在哪裏?理想僅僅是一個人的個人願景嗎?我們每一個人,在我們青春年少的時候,在我們人生困惑的時候,肯定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都一定有過這樣的追問。
一代文學巨匠沈從文僅僅有高小畢業的文憑。他12歲就被送到軍中學習軍事,到了15歲就已經作為一名正式的軍人轉戰湘西的叢林了。
1922年夏天,20歲的沈從文決定離開湘西的叢林到更大的世界裏尋找理想。他就告別了軍隊,搭上了去北京的列車。來時軍需處給他的27塊錢還沒有到北京就花光了。在武漢,一位軍人借給他10塊錢,到了北京的時候,摸摸身上僅剩下7塊錢了。此時他的大姐沈嶽鑫和姐夫田真一正在北京,他就去找他們。姐夫問他:你怎麼到這裏來了?沈從文說:我來尋找理想。姐夫十分驚詫:尋找理想?什麼理想?沈從文說:想讀書,寫文章。姐夫聽完十分欽佩,很讚賞地說:很好,很好,人家帶了弓箭藥弩到山中獵取虎豹,你赤手空拳帶著一腦殼幻想來北京做這份買賣。我告訴你,既為信仰而來,千萬不要讓信仰失去!因為你除了它,什麼都沒有。
姐姐和姐夫他們不久就回湘西了,年輕的沈從文就開始了他在北京為尋找理想而闖蕩的人生曆程。他首先報考了燕京大學二年製國文班,但他僅僅高小畢業的文化水平,考試時一問三不知,人家連報名費都退給了他。同班考試的人和老師對他說,你趕快回家吧,這做學問的事不是想做就能做的。而更可怕的是,此時他的經濟來源完全斷了,他陷入了生活困境。他責問自己,我怎麼才能實現我的信仰呢?考不上,我就自學,沒有飯吃就賣賣報紙,幫別人做小工,我總之是不能退縮。他在銀閘胡同租了一間由儲煤間改造而成的又小又潮的小房子,房子僅能放下一張小床和一張小木桌,沈從文稱為“窄而黴小齋”。因為房子很小,他微薄的收入除了吃飯還可以應付得了。他很高興,相信自己又可以為了自己的信仰而奮鬥了。他白天去京師圖書館讀書,傍晚去街頭賣報,晚上在自己的鬥室裏伏案寫作。北京的冬天很冷,他沒有條件生火爐,就坐在被窩裏寫。盡管艱苦的生活和惡劣的條件對於隻有20歲的沈從文來說困難太大了,但那個神聖的信仰在鼓舞著他,激勵著他,使得他不僅沒有被困難嚇倒,反而苦中有樂。他讀了很多書,寫了很多文章,但文章投出去卻都如石沉大海。
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兩年時間。他開始懷疑自己,自己真的不是搞文學的材料嗎?他給當時的知名作家鬱達夫等人寫信,備述自己對文學的信仰和苦苦追求的艱辛。不料他的信還真的引起了鬱達夫的注意,當時已經名滿文壇的鬱達夫去那個小房子裏看望了幾乎瀕臨絕境的沈從文。這個湘西青年對文學的信仰和生活的艱難強烈地震撼了鬱達夫,他回去立即寫成了那篇著名的《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自此,中國文壇上一段傳世佳話產生了,一位世界級的文學大家開始走上文壇了。鬱達夫的關注,使得天資聰穎,生活閱曆豐富,又有了一定文學積澱的沈從文很快名滿京華。很多年以後,沈從文在回憶自己的那段經曆時告誡後人說,一個人隻要有堅定的信仰,各種生活的困難就不足為慮了。
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審委員馬悅然說,沈從文是1988年最有機會獲獎的候選人,當時沈從文已經獲得提名,但是當瑞典駐華大使館代表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尋找到他的時候,可惜沈從文已離世幾個月了,而諾貝爾文學獎隻授予活著的作家。沈從文是距離諾貝爾文學獎最近的中國人。
1985年,有幾個自稱“迷途羔羊”的學生,聯名給巴金先生寫信,要“尋找理想”,希望他以“最快的速度”告訴他們實現理想的“神秘鑰匙”,並以“神奇的力量”帶領他們朝著理想飛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