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回望土木堡 中(1 / 2)

見孫清揚露出深思之色,玄武又道:“土木堡兵敗之始,文臣們的說法是源於王振削減了瓦剌騙貢使者的賞賜。可是,按理來說,既然明知瓦剌騙貢,那當然應該削減賞賜,王振此舉並沒有過錯,為何要將與瓦剌開戰的過錯推在他的身上?實際上,給瓦剌的賞賜中,最得益者就是禮部的那些采辦們,給出去的賞賜越多,采辦的耗費就越大,所以寧願讓瓦剌騙貢也不願意削減……”

隨著玄武的講述,孫清揚感覺自己從前知道的真相,被撕開了一個口子。

而且,她的母親董夫人,也頗為讚成玄武的說法,“太後,我在家時,也曾聽您的父兄說過,說文官因為多是門生故吏、同年、同僚乃至同鄉,這等筋肉相連的關係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非常龐大的勢力,裏麵有很嚴密的組織,內閣柄政大臣,多為東南地方勢力所操持,通過科場,一脈相承,他們謂之為‘傳衣缽’。在這樣的情況下,皇上意圖采納王振所說的武治天下,無疑觸動了他們的利益,先皇去後,皇上年幼,他們就開始大肆在軍隊中安插人手,培養勢力……為接替武將集團掌控兵權做了一些準備。”

玄武點頭道:“董夫人說的正和臣所講的不謀而合,皇上長大之後,依靠王振和武將勳貴集團開始重振皇權,而瓦剌進攻,給了皇上重振皇權的大好時機,同時,武將勳貴集團也想乘機重振雄風,故而都支持皇上親征,而一旦他們得勝歸來,勢必在政治格局上占據上風。故而,文臣們基本都反對皇上親征,因為隻要皇上得勝歸來,勢必導致文官集團的利益受到巨大損失,甚至幾十年來努力的勢力將全都白費,因此,他們才會以各種理由阻止皇上親征。”

“實際上,以大明今日之實力,數十倍兵力於瓦剌,又有英國公、成國公等多位能將跟從,即使皇上和王振完全不懂軍事,也不可能一敗塗地。臣這些日子,分析了土木堡的前因後果,非常懷疑,這是整個文官集團實施的巨大陰謀。他們當初,未必是想陷皇上於險境,但可以肯定,絕不希望皇上得勝歸朝,才會在開始的時候,散播種種不利消息,動搖軍心,而後,又缺衣少糧,保證不了前線的供應,導致將士怨聲載道。”

“斷糧隻需要兵部配合,甚至隻需要兵部指揮糧草的官員配合就可以了,也先的進攻路線文官集團比皇上更早知道,卻遲遲不將東線失守的消息告知皇上,再加上內奸告訴瓦剌路線,才會導致多位將領戰死……太後,縱然英國公年邁,但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這些人,幾乎是咱們大明最優秀的將領,個個能征善戰,怎麼到了土木堡就會個個打不過敵軍?”

“還有,皇上直轄的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這三營擁有大規模的火器,最優秀的冷熱配合,還有最精銳的蒙古雇用騎,就軍力而言,可算是最精銳的軍隊,為何他們到了土木堡之戰,就完全發揮不了作用?”玄武越說越激動,那些人裏,有些是他共事多年,如同手足一般的兄弟啊,他們,沒有死在真正的沙場上,卻死於自己人的朋黨之爭,死於內訌!

“梁貴說土木堡之役失敗是因為缺水少糧,導致軍心渙散,可皇上他們出征之際,正值梅雨季節,一路泥濘,到達土木堡雖然放晴,但據臣所知,山西地區最多挖地一丈多就有水,陰曆七八月份正是北方多雨的季節,地下水位大概為一年中最高之時,縱然沒有現成的水源,組織兵士挖個大坑就可將地下水引出來,怎麼可能會因缺水導致戰敗?”

“還有,皇上他們出征沒多久,就出現糧草短缺之事,可到了如今需要保衛京城之時,代兵部尚書於謙卻僅僅用了六天就把北京至大同七個糧倉裏所有的糧食運至京城,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荒謬之事臣不得而知,但此次做戰,是在我大明的境內,其地方的物資以及情報支持該由山西負責,明軍的主要後勤線及其補給,則多從豫州中原一帶富裕之地集結,竟會出現供應不足、不力,情報滯後,以致大軍一敗塗地,這在我們武將的眼裏,簡直就是笑話。”

“不管如何解釋土木堡之役,但有一點,毫無疑問,經此一役,武將和勳貴將一蹶不振,朝廷將為文臣全麵掌控。以臣之見,隻怕土木堡之變,是內外勾結的結果。他們在阻止皇上親征不得之後,害怕皇上和武將勳貴得勝還朝,一方麵,從情報、後勤補給上拖延,另一方麵,將我軍的路線、作戰計劃外泄,才使得人生地不熟的也先,竟能夠在咱們的地盤上,打敗我大軍,令諸多勇將,無一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