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三楊百年之後的接班人問題他也多有考慮,且征求他們意見,對他們推薦的陳循、高穀、苗衷等人也是“欣然用之”。此外,王振對有才識的官員亦多有敬重,吏部尚書魏驥聲望顯著,王振尊敬地稱他為“先生”,兩人會見的時候,魏驥隻送王振“帕一方”,他也不計較。當時在江南地區擔任巡撫的周忱勤政愛民,王振對他也極為賞識。
宣德年間,朝廷經常派宦官外出尋求花木鳥獸等玩物,騷擾民眾。自從王振掌管內廷之後,悉禁絕之,未嚐輕差一人出外,十四年間,軍民得以休息……
王振的處事才能也不乏可稱道的地方,正統四年,福建有位官員打死一名驛丞,驛丞是閣臣楊溥的鄉鄰,官員是閣臣楊士奇的老鄉。楊溥主張將官員處死以償命。楊士奇則想判處那位官員因公事殺人而予以輕微處置。兩人爭議不定,就請執政的太皇太後裁決。當時在場的王振認為二楊因其鄉鄰緣故給出了不盡合理的處罰,償命太重,因為公事而處理的話太輕,應該給予降級處分,太皇太後覺得很有道理,就依從了他的建議。
王振曾向皇帝進言,時任兩淮都轉運鹽使司同知的耿九疇“此人廉介,眾所通知”,建議補為空缺的兩淮都轉運鹽使,推薦剛直有才幹的山西布政司左布政使石璞擔任工部尚書。對不盡職的官員亦毫不姑息,建議皇帝給予嚴懲,以儆效尤。正統六年,掌管國家錢糧的戶部官員劉中敷、吳璽、陳瑺等人因處理蒙古使臣的朝貢事宜玩忽職守,被他檢舉,並最終予以嚴肅處理。
……正是因為王振在處理事情時,能夠拋開私念,秉公執法,所以後來才會為太皇太後接受,使得他能夠逐漸參與到政事。
但是,想到之前梁貴所言,孫清揚幾乎沒有把王振恨死,轉眼將王振這些舊事丟在腦後,念及母親和玄武所言,似有偏向王振之意,臉色不由一變,“那些不過是王振狡黠,慣於察言觀色,體察人意,又慣會藏奸,所以先皇和太皇太後他們才沒有辯識出來,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難道你們竟認為王振那惡賊不該死嗎?”
她聽聞八月二十四日,郕王朱祁鈺駕臨午門,諫議官和大臣們依次宣讀他們檢舉抨擊王振的奏章,請抄滅其族後,以安定人心之事,正暗稱其快,這會兒,卻被母親和玄武兩人改了個說法,一時難以接受。
“該死。”董夫人和玄武異口同聲答道,然後對望一眼,董夫人道:“還是玄武大人講吧,你比我對各種情形了解的更多一些。”
玄武仍是很謹慎的態度,“撇開王振之前的功過不論,土木堡兵敗確實和他有莫大幹係,臣同老夫人一樣,都認為王振禍國殃民,該死。但要說土木堡之變,是他一人的過錯,未免太抬舉他了,皇上再偏聽輕信,也不至於如同昏君。臣依據得到的消息分析得出的結果,土木之敗,王振有過,但並不該負全責。皇上此次被俘,乃是文官、武勳和君王三方權利、利益爭奪、角力的結果。”
這消息和之前所知,太過背離,孫清揚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你說什麼?”
玄武仍然緩緩說道:“王振遭人忌恨並不完全是因為他涉權,而是他跟皇上建議發展軍事,以武治國。這樣一來,當然會有損文官集團利益。宣德七年三月庚申,先皇曾下詔行寬恤之政,這樣於民有利的事情,戶部竟然不執行,甚而做出‘廢格詔令,使澤不下究也。’的舉動,之前,類似這樣的事情也不在少數,三保太監下西洋之事,也是因為文官們力諫,所以中止了。因而皇上才會在宮裏對內侍進行文化教育,意圖在收回宗室權利之後,避免文官集團坐大後危害到君權。”
這事孫清揚隱約聽朱瞻基說過,說內侍無後,相對而言,對權勢錢財這些的渴求,就相對而言要少一些,也會少一些貪汙腐敗之事。
後來,因為朱瞻基感覺到培植有文化的內侍太慢,就直接將地方上搞教育工作,願意進宮的人收進來當內侍,想著這些人不能通過科舉進入官僚係統的,說明有一定的才能,但沒有背景又不肯拉幫結拜與人同流合汙,將這樣的人收進宮裏貼身為皇帝辦事,更容易達到目的。
而王振,正是在那個情況下進的宮。他本是讀書人,屢試不中,因為通曉經史,就謀了份府學教官的差使,後因中舉人、考進士無望,於是自閹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