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訪 談 錄………

Q 1:每個人的成長,都會遇到不同的挫折。有的人,因為挫折開出了鮮豔的花朵,有的人,卻因為挫折而自暴自棄最終碾落成泥。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這句話你有沒有什麼深刻體會?請結合自身的成長說一說。

A:我個人對這句話深有體會,每次聽到許美靜的《陽光總在風雨後》,心裏就有別樣的感慨。陽光總在風雨後,請相信有彩虹。是的,所有的風雨其實都是陽光與彩虹來臨的征兆。生我的時候,母親得了腦膜炎。我八歲的時候,父母離婚。後來,我跟外公外婆相依為命一路走來,我受到的嘲笑與譏諷何其多。年少的時候,我也曾為此暗自煩惱,並且一度抑鬱,總覺得上天對我不公。好在,人生道路在布滿荊棘的時候,也總是開滿鮮花。許多人鼓勵我,引導我,說就是因為你的家庭與別人不一樣,所以才要格外努力。你慢慢往上走,風言風語便往下落了,如果你一直停滯,甚至走下坡路,風言風語便會慢慢堆積,直到有一天淹沒你。韓寒說,打死也不能放棄,窮死也不能歎氣,要讓笑話你的人成為笑話。他還說,世界再黑暗,你隻需要笑,而且要咧開嘴,因為你的牙齒永遠是白的。

Q 2:在平常寫作的過程中,你是如何尋找寫作素材的?

A:我總覺得一首歌,一幅畫,一棵草,一朵花,都有擊中你心靈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東西不少,但感受到的卻很少。為什麼?因為沒有與這些素材發生“關係”。你有與一棵小草對話嗎?有對一朵花微笑嗎?如果有,那你便會有所感觸,素材自然而然就有了。如果沒有,那說明你得更加熱愛生活。你熱愛生活,總比生活熱愛你更簡單。

Q 3:寫作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困惑?你又是如何解決的?

A:以前我遇到的困惑是不知道自己擅長寫什麼,這導致我成了一個“多麵手”,小說、散文、故事、微型詩都寫。當然,這麼做的結果是什麼都沒寫好。慢慢的,我就明白了,自己適合寫的是散文。我在寫散文的時候,總覺得如有神助,文思泉湧,並且寫完後常常無法從文章的意境中拔出身來。而在寫故事的時候,我總有種想撞牆的衝動,絞盡腦汁也構思不出讓自己滿意的情節。後來,我醉心於散文寫作,並且慢慢地有了得心應手的感覺。

Q 4:寫作能幫助中學生更好地宣泄內心的情感,能讓他們更積極地成長,你同意這個觀點麼?

A:我完全同意。記得讀初中的時候,我和一個個子較高的男同學吵架,到後來變成了打架。很顯然,我打不過他,被他打了幾拳後,我很鬱悶。我越想越憋屈,我不可能馬上讓自己強壯起來,我隻能寫篇文章損損他,在文章裏把他設置成倒黴鬼。當時我打消立即回家的念頭,在空無一人的教室裏洋洋灑灑地寫起了文章。寫到一半的時候,我發現心裏的怒氣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寫文章給我帶來的快感。當然,這個例子有些牽強,但依然能說明一個問題,寫作能抒發情緒。把內心的情緒宣泄在紙上,比一個人悶著要好得多。

Q 5: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學生都開始討厭模式化的作文。但寫作本身應該是自由的。你覺得,他們應該如何調和兩者之間的矛盾?

A:對一個寫作者來說,寫應試作文的機會比自主表達的機會要少很多。不能因為應試作文而討厭寫作,因為那並不是真正的寫作。把應試作文當成任務,把更多的熱情留在自由寫作裏。也許你會發現,寫作其實是件快樂的事兒。

Q 6: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是哪一篇(部)?為什麼?

A:目前為止自己最滿意的是《似水年華與泥土芬芳》,因為裏麵的文章大多沾染了自己的真情。當我翻看書裏的文章時,內心依然會濡濕。

Q 7:當下某些作家以賺錢為主,對於作品的內容和對讀者的導向根本不看重,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A:我覺得作家應該是有責任感的,不能拿了錢就完事了。作家發表作品和人們去超市裏買東西不一樣,前者具有延續性和廣泛性,後者現在不還講究跟蹤服務嘛。一部(篇)作品對讀者產生的影響,是金錢涵蓋不了的。

Q 8: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麼總能抓住讀者的心,寫出那麼唯美的文字?

A:我覺得自己比較細膩,也比較多愁善感。我選取的素材大多是普通的,平常的,自己經曆過的,所以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對於許多青少年來說,我所書寫的,都是他們正在經曆的。我覺得寫生活,比寫一些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東西更能打動人。畢竟,我們都是食人間煙火的人。

Q 9:如果可以,你想把寫作比喻成什麼?

A:我曾經寫過一句話:閱讀如聽蟬,可以寧靜;寫作如交談,可以舒心。

Q 10:挫折是思想的發源地。你覺得中學生們在麵臨挫折的時候,應該如何釋放內心的壓力?

A:

在麵臨挫折的時候,可以借助榜樣力量,獲得正能量。同時,一定要對自己有足夠的自信,我可以被打敗,但不能被擊垮。不是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嘛。

Q 11:你如何看待自己目前所擁有的成就?

A:在以前來說,現在擁有的是目標。對現在來說,此刻擁有的僅僅是上路的行裝。

Q 12:對於那些正在成長中徘徊和茫然的中學生,你有什麼好的建議給他們呢?

A:以前經常有人雄心壯誌地說,給我一根杠杆,我可以撬動地球。我發現這個有點扯。對於中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給自己一個目標,然後把目標細分,在合適的時間裏做合適的事,分步完成目標。用作家林清玄的話說,就是“做好當下”。同時要相信,成功的母親除了失敗之外還有堅持。

孤獨的時候,還有風雨

讀小學的時候,我被寄居在一個遠房親戚家裏。父親讓我叫他表叔。在此之前,我甚至沒有見到過表叔。九月一日,我背著書包,帶著一些生活用品,到了表叔家裏。

表叔家沒有小孩,所以我的存在總是顯得格格不入。一旦和表叔表嬸相對,我便不知道要說什麼,所以在許多時間裏,我隻能靠沉默來打發時間。

我喜歡端著碗,到門口吃飯。坐在門口的長板凳上,邊吃邊看門口的杜仲樹。秋天時節,它渾身的樹葉都呈現出墨綠的顏色。

那個秋天,我心情的低落與苦悶不言而喻。沒事的時候,我隻能打量門前的杜仲樹。我的目光無數次落在它身上。它幹燥的樹皮、橢圓形的樹葉,都被我閱讀了無數遍。就像一直讀一本書一樣,讀著讀著,你總會發現一些驚喜。初秋的一天,我發現杜仲樹上居然結了一些豆莢一般的果實。我爬到樹上摘了一把。那時的我,不知道這就是杜仲樹的籽。我把杜仲的果實放在陽光下晾曬。過些時日,裏麵的籽便“劈裏啪啦”地蹦出來。

那些晴好的日子裏,我著迷般地看著樹的影子。我拿了石頭,把石頭壓在樹影的輪廓上。半個小時過後,我發現影子已經跨過了石頭。時間,它確實是有腳嗬。

下雨的時候,我便隻能看它的樹葉。雨水淅淅瀝瀝地拍打著樹葉,葉子的周圍便出現了密密的雨腳。如果風雨猛烈,樹葉就隨風起舞,搖頭擺尾。

不得不承認,這棵杜仲樹陪我度過了許多寂寞的時刻。當我一個人坐著吃飯的時候,當我獨自做作業的時候,當我想家的時候。杜仲樹上的鳥巢,樹葉上的知了,都讓我寂寞的時光活色生香。

不久,杜仲樹被砍掉了。樹皮換成了錢,樹葉和樹幹化成了灰燼。我失去了一樣陪伴我的東西,一時間有些鬱鬱寡歡。

後來,我喜歡上了看夕陽。每天放學,我便站在操場上、小徑上、山坡上。夕陽落下一尺,我便往高處走一丈,如此,直到目送太陽完全沉沒。晚上,我又與月亮,與星星對望。

在表叔家的三年,我習慣了與風雨對話,與星辰相望。那些日子,我的內心有種別樣的豐盈。

工作後,我依然保持著這個習慣。我曾經凝視過一株小草,曾經深深觀察過一棵香樟。

假如你夠有心,你會發現這世上的許多東西,它們一直默默地陪伴著你,分擔你的哀愁,分享你的歡喜,諸如一棵樹、一抹夕陽、一顆星星。隻是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它們。孤獨的時候,請你別忘了,還有陽光,還有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