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段珍貴的曆史記憶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中共鄂爾多斯市委書記、鄂爾多斯市人大主任 雲峰
肖亦農先生的《人間神話》即將出版、付梓之際,邀我作序。重溫這段記憶,我們可以清晰地觸摸到鄂爾多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脈動,體會鄂爾多斯在改革發展中的艱辛、坎坷和收獲,感受鄂爾多斯人民追逐理想、追隨事業、追求幸福的執著和激情。
曾幾何時,鄂爾多斯是貧窮、荒涼、落後的代名詞。改革開放之初,鄂爾多斯生產力水平低下,主要經濟指標在自治區處於落後水平,當時還是一片不為世人所熟知的土地。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五”以來,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的地區麵貌,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進行了不懈努力。麵對前進中的重重困難和尖銳矛盾,鄂爾多斯人沒有埋怨、沒有等待,選擇了突圍,選擇了破繭,選擇了背水一戰,以艱苦創業的誌氣、勇於創新的勇氣、爭先創優的銳氣,開始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改革、建設與發展之旅。在這項對傳統發展模式進行“脫胎換骨”的宏大工程中,我們每邁一步、每登一個台階,都充滿艱辛。在這種複雜局麵的考驗中,正是我們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尊重規律、科學決策,把中央的方針政策與地區發展實際創造性地結合起來,才走出了一條具有鄂爾多斯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道路,被外界廣泛讚譽為“鄂爾多斯模式”。
如今,古老的鄂爾多斯高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從蜿蜒的小路到聯網的高速公路;從低矮的老房到高樓大廈的崛起,從物資匱乏的商店到琳琅滿目的超市;從生產方式的變革,到生活方式的改變,再到精神麵貌的轉變,鄂爾多斯實現了舊貌換新顏。特別是“十五”以來,鄂爾多斯實現了由落後地區到經濟強市的曆史性跨越,實現了由以農牧業為主向以工業為主的曆史性跨越;實現了由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的曆史性跨越;實現了由生態惡化地區向綠色大市的曆史性跨越。200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50億元,人均GDP達到1萬多美元,在全國地級市中名列第4位;財政收入達到200億元,人均財政收入在全國地級市中名列第9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226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123元。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國百強城市第28位。這一係列數字背後,折射出的是,鄂爾多斯從貧窮落後走向富裕文明的巨大變革;濃縮出的是,在具有鄂爾多斯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道路上高歌猛進的光輝曆程;凝結出的是,鄂爾多斯人民“戰勝自我、推進文明、實現跨越”的偉大精神。鄂爾多斯用各個方麵的突圍,演澤了鳳凰涅槃的剛烈,書寫了破繭成蝶的壯麗。
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曆史發展的真正動力。鄂爾多斯人民以自己勤勞智慧、樸實善良、吃苦耐勞的品格,書寫了一部屬於自己的奮鬥史。正是有了這樣的人民,我們才能夠在三十年的發展曆程中不斷進步,不斷取得成功;正是有了這樣的人民,我們才能在各種困難麵前勇往直前;正是有了這樣的人民,我們的事業才有了強大的力量源泉。鄂爾多斯取得今天的成績,是全市人民智慧和汗水的凝結,光榮的曆史屬於鄂爾多斯人民。
肖亦農先生是一名本土作家,深深植根於鄂爾多斯這片沃土。長期以來,他關注著鄂爾多斯的經濟社會發展,關注著鄂爾多斯的百姓,關注著鄂爾多斯發生的一切變化。出於一個作家的良知和責任,他幾乎跑遍了鄂爾多斯,深入實際、深入生活,調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真正找到了創作的源泉。他以一個作家的視角,運用紀實的手法,思維跳躍,旋律高昂,通過一個個人物、一段段故事、忠實地反映和記錄了鄂爾多斯大地上發生的這場波瀾壯闊的改革和發展。字裏行間湧動著作者對家鄉滄桑巨變的熾熱激情和由衷讚歎,從中讀出作家對事業的那份執著與對家鄉的深沉愛戀。我相信讀過這本書的人,一定會被作者的良知和責任而感動,與作者一樣,對鄂爾多斯的未來,滿懷祈願,滿懷祝福。
讀罷肖亦農先生的這部長篇報告文學,聯想到九年來我在鄂爾多斯工作、生活的日日夜夜,我不由得想起大詩人艾青的詩句:“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這正是肖亦農先生飽含深情為世人奉上的鄂爾多斯氣勢恢弘的變革畫卷的秘訣所在,也是鄂爾多斯150萬蒙漢各族兒女豪情萬丈、眾誌成城書寫改革發展壯麗篇章的不竭動力。是鄂爾多斯人民在鄂爾多斯大地創造了這個偉大的人間神話。
改革開放三十年,是一個不尋常的三十年,一個值得驕傲的三十年,一個值得回憶的三十年。今天的鄂爾多斯正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回首發展曆程,鄂爾多斯走過一條充滿挑戰的自主創新的變革之路,展望未來,鄂爾多斯必將走進全國前列、走向世界一流。
讓我們:
記住這段珍貴的曆史;
記住鄂爾多斯的創業者們;
記住這片黃土地上發生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