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情況下,許多想搏出位的演員都對導演言聽計從。可是,小小年紀的她卻足夠膽大,有主見。她拒絕了導演的要求。她說:“我當然懂得因為我的外型跟已經成名的女演員頗有不同,她們都相貌出眾,五官端正,而我不是這樣。我的臉毛病太多了,但這些毛病加在一塊反而會更有魅力呢。如果我的鼻子上有一個大腫塊,我會毫不客氣把它除掉。但是,說我的鼻子太長,那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我知道,鼻子是臉的主要部分,它使臉具有特質。我喜歡我的鼻子和臉的最初樣子。說實在的。我的臉和臀部確實與眾不同,和其他女演員不搭夥,可我為什麼要長得跟她人一樣呢?”

“我要保持我的本色,我什麼也不願意改變。”

“我願意保持我的本來麵目,我也能看見自己的美麗。”

正是由於她對自己美的堅持,才使得導演卡洛·龐蒂重新審視,並真正認識、了解、欣賞她。她就是以性感偶像崛起,被譽為世界上最具自然美的人,意大利永遠的女神——索菲亞·羅蘭。

能把別人在自己身上看到的與眾不同當成自己最大的特色和優勢,並不為別人輕易改變。那麼,這種始終堅持做自己的決心,將來有天一定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掌聲。

載於《閱讀》

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每個人都該有這般自信,每個人也該做最真的自己。不為權勢低頭,不被流言改變自我。

傳奇的背後

文/雪子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誌。

——蘇軾

2012奧運聖火正在燃燒,運動員正在賽場上奮勇拚搏。回望曆屆奧運會,有多少奧運健兒在賽場上書寫了一段段傳奇,創造了奧運史上的一次次的輝煌。

1.55米的鄧亞萍,曾獲4枚奧運會金牌,14次獲得世界冠軍頭銜,連續8年女乒世界排名第一,被譽為“乒乓皇後”,是乒壇裏名副其實的“小個子巨人”。世界乒壇上第一位集奧運會、世乒賽和世界杯三項單打冠軍於一身的女子“大滿貫”運動員。

跳水“女皇”高敏,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贏得中國首枚奧運會跳板跳水金牌,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再度勝出。在整個運動員生涯中,她共贏得70多枚國際比賽金牌,11項世界冠軍。她也是至今唯一曾在單一國際比賽總積分超過600分的女子跳水運動員,那些國外的女子跳板選手都不禁感歎:“與高敏生活在同一時代,是個悲劇。”

傳奇的光環是耀眼的,有鮮花,有掌聲。傳奇的背後有汗水,有淚水,有超越常人的付出和麵對強大壓力的自我挑戰。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先天條件不好的鄧亞萍,七八歲時,便在自己的腿上綁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換成了鐵拍。

為了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練,基本功更加紮實,進入國家隊後,鄧亞萍都是超額完成自己的訓練任務。誤了吃飯的時間,就自己泡麵吃。腳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層紗布接著練。就算是傷口感染,擠出膿血也不放棄練習。

在鮮花的背後,卻是可怕的心理壓力。外界常常看到高敏的成功和不敗的榮耀,卻殊不知高處不勝寒,這個被眾人公認的被上天眷顧的女孩卻曾經經曆過痛苦的極致——接連整夜的失眠,時刻揣著足以令人斃命的安眠藥,想從巴塞羅那最高的樓上跳下。最後一次比賽,高敏戰勝了自己,在失利的情況下,平穩迎戰,再創輝煌。

她們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了愛國情懷,也向世界證明了“更快、更高、更強”是奧林匹克運動體育精神的集中體現,她們挑戰自我,追求進步和突破,充分表達了奧林匹克運動不斷進取和永不滿足的精神。

載於《語文樹》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所有的苦難都隻有在站上領獎台的那一刻,才會顯示出迷人的光輝來。

讓信念升值

文/雨街

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蕭楚女

信念本身並不值錢,它有時甚至是一個善意的欺騙。不過,一旦你堅持下去,它就會迅速升值。

讓信念升值,首先是要為自己升起信念的旗幟,讓自己擁有前行的目標和方向。

德國著名詩人海涅年幼時並不是一名好學生,他的作文從來都是被老師譏笑的話題,這一度使他喪失了信心。一到語文課,他不是曠課,就是和同學打鬧,甚至搞一些惡作劇。有幾次學校幾乎要開除他,直到升入中學後,這種狀況才有了轉變。

盡管他仍寫不好作文,但老師從他那跨越時空的大膽想象中,仿佛看到了一棵詩人的苗子。從此後,老師再也沒有強迫他寫過一篇作文,並鼓勵他說:“就這樣寫下去,你一定能成為像歌德一樣偉大的詩人。”

“我能成為歌德一樣的偉大詩人?”老師的話讓海涅感到無比震驚。盡管他當時連歌德是個什麼樣的人都不知道,但他知道“偉大”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詞,因為他父親在說起“偉大”一詞時,說的都是德國曆史上那些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

“能,一定能!”老師拉過海涅的手說,“不過有一條你要記住,你要向歌德學習。”海涅記下了這句話,後來老師又一步一步告訴他向歌德學什麼,他居然能一絲不苟地按老師的話去做。

老師說說話要像歌德一樣文明,他就再也沒有說過一句汙言穢語;老師說要像歌德一樣學好知識,從此他上課認真聽講的程度就超過了班上任何一名學生;老師說要勤思考,勤寫作,他就專門為自己準備了寫作的本子,一年要用掉好幾十本……

經過多年的努力,海涅寫出了《北海紀遊》《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和《旅行記》等在德國和世界文學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詩歌和散文作品,被公認為是繼歌德之後德國最重要的詩人。

成名後的海涅曾給當年的老師寫過一封充滿感激之情的書信,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後來我才知道,你給我講的那些有關歌德的故事是不真實的,但對我的益處是真實的。正是因為有了這一個又一個信念的激勵,才注定了我的昨天,也注定了我的今天。”

後來,海涅還曾寫過一首題為《信念》的小詩:你的周圍是冬天,你的心中是冬天,你的心兒已經凍僵;突然有白色的片片,降落到你的身上……可那並不是雪花,你立刻看出,十分驚喜,那是春天芬芳的花朵……

載於《學生天地》

偉大的人勢必會對生活充滿熱愛和向往,哪怕兵荒馬亂,亦或窮困潦倒,都不能阻止他前進的腳步。

總統身邊有一個“居心不良”的人

文/梅若雪

民主並不是什麼好東西,但它是我們迄今為止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一種製度。

——丘吉爾

“奧巴馬伯伯,我給您寄來了我的家庭作業,您能幫忙檢查一下嗎?”這是一位美國小學低年級的小男孩前不久給奧巴馬寫的一封信。孩子童真幼稚,也愛異想天開,寫就寫了,可這封信居然就上了總統的案頭。

總統讀群眾來信其實是他自己要求的,然而也並非什麼信皆能送達到總統手中的。一般要經過三道重要的關口。

首先是郵局,每天從寄往白宮的數千封信中,經檢查,確保信中沒有危險物後,工作人員再挑選1000封信,裝進寫有“白宮信函”字樣的白色盒子,送往白宮附近的一座大樓。

這就進入第二道關口了。在這幢樓房中,數以百計的工作人員及誌願者將送來的信一一拆開、閱讀,然後將這些信按內容分門別類放入文件架的一個個格子內。

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就要專挑給奧巴馬總統的信來讀了,也就進入最為關鍵的第三關。這個人每天都要從大量的信件中挑選出10封來,那位小學生的信就這樣到了總統的手中。人們稱這位直接給總統挑信的人是總統的“信訪辦”主任。

總統日理萬機,這種小學生的信送給總統不是分散了總統的精力了嗎?你這個信訪辦主任是咋當的!其實,這樣的信還是好的。

請再看一封信:“我爸爸丟了工作,奶奶生病了,她買不起醫療保險。”還有一封信:“總統先生,我失去了工作,醫療保險和自身價值。”

後麵這封信的寫信人叫克萊恩,27歲,家住密歇根洲,這個洲是美國受金融危機打擊最嚴重的地方之一。克萊恩丟了工作,丈夫開的公司也不幸倒閉,兩人欠了一身債,房子也被銀行收走。他們不得不帶著兩個孩子回到父母家中,禍不單行,克萊恩又被診斷出患了皮膚癌。

那天,克萊恩從女兒筆記本上撕下一張紙,將這些一股腦兒地寫下,這封信讓奧巴馬總統看得感慨萬千。

也許有人說,你所說的盡是一些陰暗麵,總統總能看到一些高興的東西吧!你錯了,除了小學生讓總統給檢查家庭作業還算是一件是讓人“愉快”的事外,其餘全是一些“報憂不報喜”的東西。“報憂不報喜”也算是是好的,因為在這位“信訪辦”主任每天送給總統的10封信中,總會有超過5封管奧巴馬叫“白癡”。

人們也許又要說了,這一定是奧巴馬的反對黨安插在白宮專門來警告奧巴馬的,其實你又錯了。

這個人於2000年,在與奧巴馬參選國會眾議員時,就和奧巴馬結下了深厚的友誼。2006年,他又成為時任聯邦參議員的奧巴馬的聯絡主任,並跟隨奧巴馬參加總統選戰,隨著奧巴馬的總統選舉成功,他作為有功之臣進了白宮。

當聯絡主任有經驗了,這種信得過的人讓他再掌聯絡大權吧!當選總統後第一個星期,奧巴馬就將他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那麼你要看一些什麼樣的信?”當奧巴馬把每天要看10封民眾來信的想法告訴他後,他問。“我不能告訴你應該把什麼信給我看——你明白我的意思嗎?”奧巴馬思考了一下說。

他的名字叫科勒爾,科勒爾太明白奧巴馬的意思了:就是每一封信都要讓他震撼!

科勒爾送給總統的信,總統無論多麼忙,每天晚上他來到白宮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認真閱讀這10封信,並選擇三四封親自回信。

對那位小男孩的信,奧巴馬是這樣回複的:“我認真地看了你的作業,還不錯,隻錯了兩道題。”

對於克萊恩的來信,奧巴馬更為慎重,他拿出了帶有總統印章的便條本,將紙裁成明信片大小,一筆一畫地寫起回信來:“我知道現在的日子不好過,但你們對我的信任給了我信心,相信事情會好轉。”

奧巴馬曾與科勒爾開玩笑說:“科勒爾,你‘居心不良’,一半的信管我叫‘白癡’,我就這麼‘白癡’嗎?”但隨即總統又表揚了他,“這些信件比任何東西都更能夠提醒我,這個國家發生了什麼!”奧巴馬有時看這些信時看到傷心處,會忍不住掉眼淚。他還經常將這些信帶在身上,講話中隨時引述信中的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奧巴馬的回信寄出之前,都要被送往白宮辦公廳秘書處,複印、存檔。不說奧巴馬連任,單在他一任期滿,他的這些回信就會多達5000多封,這本身就會是一部厚重的曆史。它讓人記住這些難忘的時刻時,更不會忘記這位名叫科勒爾的總統“信訪辦”主任。

作為權力至高無上的總統,主動安排一個“居心不良”的人在身邊,而這個人也敢於盡到自己的一份職責,這就讓因受條件限製不能直接進入民眾中的總統能“聽到人民的真實聲音”。總統身邊有個“居心不良”的人,人民大致也就不會看到一個“居心不良”的總統。

載於《中國青年》

有時候我們看到的那些特別老實的、畢恭畢敬的,往往是不說真話的人。可是人民不說真話,政府就不可能了解群眾的意願。政府隻有傾聽群眾的心聲,國家才能更加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