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訪 談 錄………
Q 1:最初的寫作,是受哪些親人或作者、老師的影響?他們對你寫作事業的影響大嗎?
A:最初的寫作起因,是受鄰居一位會講故事的老爺爺影響的。我的老家在鄉下,那個老爺爺特別會講民間故事。鄉下文化生活較單調,所以差不多每天晚上吃過飯後,都要到他家聽民間故事。他講得特別生動、有趣,對那時的我特別有吸引力,聽得多了,就產生了自己編故事的衝動,於是就拿起筆編一些民間故事,這就是我寫作的開始。雖然現在我的寫作和民間文學沒有任何聯係了,但現在想來,最初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開啟一個少年的興趣,因而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Q 2:學生時代的你是什麼樣子的,屬於品學兼優、令老師和家長都特別滿意的學生嗎?
A:學生時代的我,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好學生,突出的表現是喜歡讀課外書,所以嚴重偏科,也因此常常遭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
Q 3:你覺得一本好書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什麼好處?
A:青少年在身心發展過程中,常會出現迷茫和困惑,此時,如果能讀到一本好書,能得到引導和啟迪,則會使其走出迷茫和困惑,走上一條成功的人生之路。
Q 4:每個人的成長似乎都不是那麼一帆風順,青澀時光裏有年少的衝動和“無知”,有沒有做過什麼令自己特別後悔的事情?
A:初中時候,我曾答應過一位輟了學的同學,送給他一本書,那本書在當時很難買到,但我家裏有。但後來,我沒舍得給他,過了幾年,我終於決定給他的時候,他卻已經搬到很遠的地方去,我終於沒有機會了,這樣我一直覺得對他不住。
Q 5:寫作帶給你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快樂還是痛苦?
A:寫作給我帶來的好處,主要有兩方麵:精神方麵,是擁有了心靈的自由,可以縱筆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把自己的思想變成文字,達到與世界交流的目的;在物質方麵,寫作為我帶來了稿費收入,我是完全依賴稿費為生的自由撰稿人,因為有了穩定的稿費收入,所以我不必再為了生存而去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完全可以支配自己的行動。寫作帶來的是痛苦還是快樂?我想,是二者都有吧,但總體來說,快樂要多於痛苦。
Q 6:有句話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你怎麼看?
A: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著片麵的地方。讀書多,對寫作當然有好處,但也不盡然。有的人隻讀了幾本書,但卻理解得非常透徹;有的人讀了很多書,卻越讀越糊塗。關鍵看能否把書讀懂讀透。
所以,大可不必盲目追求讀書的數量,而應該學會讀書的方法,把讀書和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
Q 7:你的創作理想是什麼,為了達到這個理想你是怎麼做的?
A:自學生時代開始從事寫作起,創作理想其實是不斷改變的。最初寫純文學,即小說、散文和詩歌等,那時的創作理想是成為一名純文學作者;後來改寫雜文,所以創作理想是成為一名雜文作者;再後來,興趣轉向了書評、民國人物研究及曆史方麵,所以想成為一個有一定文化建樹的作者。為了達到這個理想,我現在為自己製定了嚴格的讀書及寫作計劃,每天按照這個計劃雷打不動地執行。
Q 8:讀書使人明智、明理。你覺得中學生應該養成閱讀的習慣嗎?
A:青少年的性情,具有極大的可塑性,那時養成什麼習慣,可能會伴隨人的一生。同理,如果在青少年時代即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一習慣就可能會伴人一生,很可能會影響人生觀及價值觀的確立,從而改變命運。
Q 9:你的寫作風格是否在成為作家之後發生過變化,是什麼原因讓你有此變化,變化之後,你如何看待變化之前你所寫的文字?
A:前些年我的寫作內容,生活感悟類居多,近幾年的創作,文化類的居多。變化的原因,我想主要還是個人興趣使然吧,喜歡上了民國那個時代那些大師們的性情,所以就看了許多這方麵的書,並開始寫這方麵的文章了。變化之後,再看之前的那些文章,相對於變化之後的文章,感覺缺乏了一點厚重感。
Q 10:很多學生現在都麵臨學習和社會的各種壓力,作為一名作家,你覺得寫作是否能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
A:寫作的確是緩解心理壓力的一個有效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可以通過這個渠道緩解心理壓力,但對於一部分學生而言,它是適用的。
Q 11:支持學生寫作嗎?在應試作文和文學才華兩方麵的雙向發展你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
A:寫作是需要一定的天分的,如果一點天分也沒有,那麼再怎麼努力,在寫作上也很少有作為。所以,對於那些有寫作天分的學生,我支持他們寫作,不要浪費了自己的天分;但對於那些沒有寫作天分的學生,希望他們不要把功夫浪費在寫作上,而應該及早另外選擇與自己的興趣及天分相適應的理想,對人生目標進行定位。在當下的教育體製下,要協調好應試作文和文學才華方麵的矛盾,就需要平衡好適應和堅守之間的關係,在寫好應試作文的同時,別忘了對文學的堅守,不要因為一味迎合而損失了自己的文學才華。
Q 12:如果讓你推薦一部書或者一篇文章給中學生,你會推薦什麼?你覺得閱讀和寫作,能讓他們學到什麼?
A:我推薦路遙老師的《平凡的世界》。閱讀這本書,能讓他們明白苦難的價值,學到書中主人公在苦難中依然不放棄對理想的守望的精神,從而汲取一種向上的力量。
把道歉精神傳承下去
1870年,物理學家孔特教授應邀前往斯特拉斯堡大學任教,他的學生倫琴也一同前往做他的助手,兩個人的關係一直相處很融洽,但有一回,也發生了矛盾。那是一個周末,孔特教授帶著倫琴一起在實驗室做一個實驗,實驗做到一半的時候,孔特教授臨時有事離開了。倫琴看著中斷了的實驗,想要獨自把它做完,但當時實驗室有個規定,就是為了保持實驗儀器的精準度,除了教授本人外,任何人不得翻動實驗儀器。倫琴想了想,認為這次情況比較特殊,即使自己違反了規定,也是合情合理的事,便獨自一人堅持做完了實驗。後來,孔特教授回來了,看到倫琴翻動了實驗儀器,便大發雷霆,嚴厲地批評了倫琴,倫琴辯解了幾句,摔門而去。讓倫琴沒想到的是,他剛回到休息室沒多久,孔特教授便推門進來了,孔特教授說:“我剛才認真考慮了一下,你的行為,雖然違反了實驗室的規定,但你是為了保證實驗的完成,沒有根本的錯誤,所以,我為我剛才的衝動向你道歉!”聽到老師如此誠懇的話語,倫琴十分感動,也向老師道了歉,從此,師生二人冰釋前嫌,相處得更加愉快了。若幹年以後,倫琴因為在學術上的巨大成就而被任命為斯特拉斯堡大學校長。在學術上,他和他的老師孔特教授一樣,對實驗的精確度要求特別高。有一回,在做一次實驗時,他的助手所調試的天平出現了極其毫微的偏差,倫琴勃然大怒,把助手大聲斥責了一頓。實驗結束後,另一個助手發現,那個助手之所以調試天平時出現了偏差,是因為天平上麵粘了一塊肉眼根本看不見的鐵鏽。倫琴得知此事後,便主動找到那個助手,向他真誠地道了歉。事後,當有人提起這件事的時候,倫琴說:“孔特老師當年就是這樣對待我的,所以,我今天也要這樣對待我的學生!”
孔特教授的可敬之處在於,作為一個著名科學家,一個老師,能主動放下架子向自己的學生道歉;倫琴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不但從老師那裏學到了知識和學問,而且還學到了老師做人處世的境界,並把它們傳承下去。道歉是一種自我解剖行為,是靈魂的一種升華,兩位大師的道歉,讓大家看到了一種人性的境界,一種做人的高度。
看低自己的智慧
法國電影明星洛依德有一次去修車,一名女工接待了他,女工長得很漂亮,車修得也很好,這一切都吸引了洛依德,他想進一步和她接觸,便對她說道:“你喜歡看電影嗎?” “當然喜歡,我是個影迷。”女工回答道。“好了,先生,你可以開走了。”女工說。洛依德卻依依不舍地說:“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風嗎?”“不,我還有工作!”女工拒絕了他。洛依德依然不死心,他再次問道:“既然你喜歡看電影,那你知道我是誰嗎?”“當然知道,您一來我就認出您是當代影帝阿列克斯·洛依德。”女工平靜地回答。“既然如此,您為何對我這樣冷淡?”洛依德問。“不!您錯了,我沒有冷淡。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來修車是我的顧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來修車,我也會一樣地接待您。人與人之間不應該是這樣嗎?”女工的一席話使洛依德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動,他開始反思自己,身為萬眾追捧矚目的影帝,他在這個普通女工麵前感到了自己的淺薄和虛妄。
蓋澤爾是美國一位家喻戶曉的兒童文學作家,他的作品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一直被人們稱為天才作家。有一次,他和另外幾位著名作家一起出席現場簽售會,許多崇拜者將他圍住,一個十一二歲的中學生從人群中擠到他身邊,讓他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簽名。他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但那個學生看過簽名之後卻說:“對不起!簽錯了,我找的不是你,是另一位作家。”當時的場麵很尷尬,一位助手輕輕地對蓋澤爾說:“先生,請不要在意。”蓋澤爾回答說:“我當然在意,但我在意的不是孩子,而是我自己。現在我明白了,別太把自己當回事。我們所看重的那個人,對於別人,可以是珠寶,也可以是沒有價值的瓦礫。我們不能期望別人眼裏的自己會光芒萬丈,那樣會令自己失望……”
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的有些值得驕傲的地方,這就容易產生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的心理。如果一個人總是高看自己,狂妄張揚,那麼他必將一事無成;而看低自己,謙虛低調,不肆意輕狂,對於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將不無裨益。看低自己,不是自卑,也不是怯懦,而是一種智慧、一種清醒。誠如約翰保羅所說的那樣:“一個人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
砍倒心中的那棵蘋果樹
從前有一戶人家,家裏有一棵很大的蘋果樹,每年都要結一些果實,到了秋天,這些果實采摘下來賣掉,恰好夠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費用了。後來,這家的主人老了,臨死前把兒子叫到身邊,對他說:“我沒有什麼金銀財寶,隻能把這棵蘋果樹留給你,你好好照管它,以後的生活就有保障了。”
父親去世後,兒子繼續依靠這棵樹生活,但所得也僅夠溫飽,所以他漸漸地就不滿足了,想要去大地方闖蕩,掙大錢。可是他又猶豫不決,畢竟這棵樹能保證他衣食無憂的生活。幾年來他每天都被兩難的選擇折磨著,終日痛苦不堪。終於有一天,他拿起一把斧頭,把那棵蘋果樹砍倒了,這樣他就別無選擇了,隻身到一座大城市尋找出路去了。
他先在一家飯館找了一份跑堂的活兒,他的職責不過是招呼客人、送菜、倒水,非常簡單乏味,但他幹得很認真,一邊幹一邊學,學老板的管理方式,有時還去後廚跟大師傅學做菜。他在那家飯館幹了三年,手頭有了一些積蓄,而且也學會了開飯店的一套管理方式,他就辭職了,在另一條街上租了個門市,自己開了家小飯館。因為路子熟,加上待人熱情,所以他的小飯館生意很火爆。又過了兩年,他手裏的資金充足了,就在城區的中心地帶開了一家酒樓,生意更加火爆,不到一年,他就成了腰纏萬貫的大富翁。
後來,當他談到自己的成功時,他不無感慨地說:“如果當初,我不下決心砍倒那棵蘋果樹的話,那麼我現在還是個守著一棵蘋果樹過著剛夠溫飽日子的農民!”
他的經曆使我想到了我的一位大學同學,這位同學畢業後分到了鄉農機站當了一名技術員,屬於半事業單位,每月有一千塊錢工資,和那些分到企業遭遇下崗的同學比算是幸運的了。但結婚之後,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他掙的那一千塊錢就常常讓他捉襟見肘。他也想不要這份工作了,去南方闖蕩一番,或是去大城市自己做點生意,改變一下經濟狀況,可他又擔心走出去一旦失敗了,就連現在這份工作也沒有了,現在怎麼說都還有一千塊錢的收入保障啊!就這樣一年一年地過去了,他還在那一邊苦守著拮據的日子,一邊內心掙紮著要不要出去闖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