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觀人識相知人善任(1 / 3)

第二章 觀人識相知人善任

做事之法與觀人之法

【原文】

將分內職事定一常課,作口訣曰:"午前治己事,午後治公文;有客隨時見,查閱勤出門;二更誦詩書,高吟動鬼神。"因憶餘昔年求觀人之法,作一口訣曰:"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

--同治四年十一月十三日《日記》

【譯文】

我把份內的事情,製定成常課,並寫成口訣:"午前處理自己的事情,午後處理公文;有客隨時接見,經常出門巡查;二更以後誦讀詩書,高聲朗誦驚動鬼神。"因為回憶起往年我學習相人的方法,作成口訣:"心地邪正要看眼鼻,誠實奸詐要看嘴唇;功名大小要看人的風度氣概;富貴與否,要看精神興旺與衰竭;有無主見看指爪,吉凶與否看腳筋;若要觀察此人做事是否有條理,全根據言語判斷。"

才高之人必不甘於寂寞

【原文】

沅弟出處大計,餘前屢次言及,謂臘月乃有準信。近來熟思審處,勸弟出山不過十分之三四,勸弟潛藏竟居十分之六七。

......為出山之計,實恐嘔氣時多,適意時少。若為潛藏之計,亦有須熟籌者。大凡才大之人,每不甘於岑寂,如孔翠灑屏,好自耀其文彩。林文忠晚年在家,好與大吏議論時政,以致與劉玉坡製軍不合,複思出山。近徐鬆龕中丞與地方官不合,複行出山。二人皆有過人之才,又為本籍之官所擠,故不願久居林下。沅弟雖積勞已久,而才調實未能盡展其長,恐難久甘枯寂。目下李筱荃中丞相待甚好,將來設與地方官不能水乳交融,難保不靜極思動,潛久思飛。

以餘飽閱世變、默察時局,則勸沅行者四分,勸沅藏者六分。以久藏之不易,則此事須由沅內斷於心,自為主持。兄與澄不克全為代謀也。

--同治四年十二月十五日《致澄弟沅弟》

【譯文】

沅弟進退的決定,我以前的信中多次提到,說是臘月底才有確切的信息。近來經仔細考慮斟酌,勸弟出山的意思隻占十分之三四,而勸老弟潛藏不出的意思竟占到十分之六七呢。

......如果考慮出山,實在怕嘔氣的時候多,舒心的時候少。如果考慮潛藏不出,也是要仔細籌畫的。大約才氣高的人,大都不甘於寂寞,如同孔雀開屏,喜好自己炫耀文彩。林文忠公(則徐)晚年家居,好與大吏談論時事,因此與劉製軍玉坡合不來,又想出山。近年徐鬆龕中丞與地方官不合,再次出山。這兩位都有超常的才幹,又受其老家的官員所排擠,所以不願長時間在家隱居。沅弟雖然積久勞頓,而實際上並沒完全發揮出才華,恐怕是很難久甘寂寞的。眼下李筱泉中丞相待很好,將來假設與地方官不能相安無事,難保不會靜極思動的。

依我觀察世事變化的豐富經驗,默默地分析時局,所以勸沅弟出山占四分,勸沅弟隱居竟占六分。因為長期隱居不易做到,所以這事要由沅弟心中自行做主。為兄與澄弟不能完全代替他拿主意。

知人缺點之明

【原文】

王璞山自興寧歸來,晤侍於衡,見其意氣滿溢,精神上浮,言事太易,心竊慮其難與謀大事。其時渠意欲興師為湘人報七月之仇,侍亦欲添勇為岷樵助一臂之力,約共招寶勇、湘勇數營來衡訓練,並議定軍餉不必取諸藩庫,器械不必耗諸總局,皆由勸捐徐徐圖之。侍曾有書與閣下道及一二,言器械極不易辦也。厥後,璞山由湘晉省,適下遊有逆匪回竄之說,長沙警嚴,老前輩飭令帶勇先守省城,侍亦料其必如此,倉卒之間,一切餉金、軍械,皆不能不取之省局,是今之所招者,非義師,乃官勇也。既為官勇,則當與通省之兵勇通盤籌畫。若一處先須交三萬金,則各處招勇先交之款,已不貲矣,況後有月支乎?況又有兵餉乎?此璞山閱曆太淺,視事太易之過也。

--鹹豐三年十月初六日《與駱秉章》

【譯文】

王璞山從興寧回來,到衡州和我會麵,我發現他誌得意滿,神情浮躁,把事情說得太容易,心裏暗想很難和他謀劃、成就大事。當時,他的意思是打算興兵為湖南人報複七月份所受到的冤仇,我也打算派兵為岷樵助一臂之力,共同約定招集寶勇、湘勇數營來衡州訓練,並商定軍餉用不著從省府去求助,器械也用不著從各總局去領取,都采用募捐的辦法慢慢解決。我曾給你去信說過其中一些事,說明器械十分不容易辦理。其後,璞山從湖南升職到了省裏,恰逢長江下遊傳言太平軍要逃竄回來,長沙戒嚴,您命令帶兵先守省城,我也預料事必如此。於是,在情況緊急的時候,所有的軍餉、軍械,都不能不取用省府和總局的,這樣一來,現在所招收的兵士,就不再是民間武裝,而是國家軍隊了。既然身為國家軍隊,就應與全省的兵卒同一對待,全盤籌劃了。如果一個地方首先必須交上三萬兩銀子,那麼各個地方招兵先交的款項,就不夠了,何況以後每個月還有支出呢?何況還有士兵的軍餉呢?這是由璞山經驗太少,把事情想得太容易的過失造成的。

勿以小瑕棄有用之才

【原文】

此間文員如魁太守、朱明府,武弁如塔參將、景都司皆忠勇奮發,可與共倡大義。而塔參將字玉山者,為烏都統所賞之第一人,實屬難得之才。頃聞閣下因其不赴桂東之援,督責甚嚴,求少為弛緩,待弟細細察看。人才難得,恐因小瑕而鐫去有用之才也。

--鹹豐三年五月十八日《與張亮基》

【譯文】

這一地區的文官中如魁太守、朱縣令等,武官中如塔參將、景都司,都忠心赤膽奮發有為,可以和他們一同伸張大義。而其中的塔玉山參將,是被烏都統賞識的頂尖人物,實屬很難求得的人才。近來聽說您因為他不肯前往桂東增援,狠狠地督責了他,求您稍稍從緩處置,等我再仔細對他考察一番。人才難得,隻怕因小錯而損失了有用之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