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在自然的情況下攝取食物中之糖類,則血液中之糖分會慢慢分解,而胰島素也能配合血糖慢慢分解,不會使胰髒造成太大的負擔。
很奇怪的是不自然的人工食品,都受到大家的喜愛,其原因是這種食品口感十足,無論多少都能吃得下。當然,這類食品對人體是不好的,尤其是砂糖。一般人有一種錯誤的觀念,那就是白色的食物表示是純的食物,而不認為是精製過的食物,這實在是很愚蠢的觀念。雖然我們總會說要依自然之道行事,並適應生理情形,但人類為了追求幸福,創造了許多事物,因此極易感情用事,想吃的東西一定要吃到,想得到的東西也一定要得到。這種過於放縱的行為與樹林中的猴子有什麼兩樣?隻會在樹上跳來跳去,隻會玩與拚命吃罷了!
假如說抱持著為了求生存而攝取食物,以真心相待,心自然能安定下來,進而產生道心。必須視自己周圍的一切為有生命之物,物我合一,方能發揮人性偉大的光輝。若能以真心調理食物,必能做出可口的菜肴,使砂糖這種不自然的食物遠離我們;相反地,對不起眼的蔬菜則會十分重視、尊重它並珍惜它。從此就可在廚房中發揮你優越的創造力,並發現我自身的道,而使自己開悟。
第十章 纖維、毒素與健康
如果大都市的垃圾不被人重視,將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殘留在人體內之雜物如不立刻排出體外,則會轉變成毒素,傷害肝髒,所以大小便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若你認為它不淨,或是認為這隻是一件小事而不屑提出,實在是錯誤的觀念。
科學發達後,也造成了醫學的發達,而使人類壽命延長,但人類並非因此而生活豐富了。便秘正是現代人生活中的問題之一,在發生便秘之後,小腸發生不正常的現象,使小腸失去功能。許多人為了使小腸恢複正常功能,而服用泄劑,於是小腸病變愈來愈嚴重。
一旦發生便秘,就應該馬上對症下藥,但人們依然吃不含纖維質的米,無疑是放棄自己的健康,這是相當可悲的事。
患了便秘的人,他體中食物的渣滓停留在大腸中,汙染大腸毒害身體,同時也會造成血液的汙染,形成膽固醇,因而造成心髒病、高血壓、糖尿病,影響心理使全身不適。光是便秘就會有這麼多的影響,雖然隻要吃了泄劑,就不會再便秘,但如果不改變飲食習慣,便秘依然會再度發生,如此還是會損害腸胃的。
為了想要吃熱的食物,而去吃速食,其實這些食物都是高脂肪的食物,多吃隻會招致許多害處。現代食物幾乎都是油炸的,例如漢堡、薯條,這種油炸食品將易引起高血壓。這也都是時代迅速變遷而帶來的問題。
油炸的食品會抑製菜的氧化。為了使在外吃飯簡便,往往會設法把食品保存起來招待客人,雖然使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但這些保存食物的方法都會破壞維生素C,而剩下毫無用處的熱量。
最近所使用的烤箱確實很方便,但若使用錯誤,將會變成一種隻會破壞食物營養的機器。不可否認,烤箱可隨時加熱,讓你有了熱騰騰的食物,但卻也製造出了一些沒有營養的食物。若每天吃過這些食品,即使科學再發達也無濟於事,隻會損害身體,實在是很可悲的事。
疏忽飲食如同疏忽生命。維護自己健康的人,也必然可維護其他事物。
第十一章 飲食環境與健康
佛教盛行的杭州是盛產蔬菜之地。所以這附近的佛家子弟有條件保持潔素的生活習慣,較少沾染油膩食物。
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重要人物達摩,曾經指出過中國的畫像中的人物大都大腹便便,可能是攝取過多的食物而引起肥胖。
中國的食品烹調,一向都較為油膩,於是一般人都會攝取過多的脂肪。
但是佛家必須改正中國食物特有的油膩狀況。主要使用蔬菜做成的佳肴,才是人類的健康食物。
在烹調的過程中,應該好好的利用食物的材料,充分的利用其本質與特性,巧妙的運用,這也就是烹調的困難所在。有些人無法好好利用食物材料,於是借助鹽、醬油、調味料,使味道變得奇特且重。菜肴是愈簡單愈好,所以一定要真正去考慮食物的特質,然後用心的烹調,才能製作出一道精致食物。
假如做不好而想重新來,這不但浪費了許多材料,同時也要花費很大的勞力與精神。
把白色看成幹淨,這種錯誤的觀念,在現代飲食中卻有愈來愈被注重的趨勢;現代的飲食習慣也改變得與原來的飲食習慣相去太遠了;白米、麵粉盛行於世界各地。
喜吃白色的食品成習慣後,會忘記食物原來簡單樸素的本質。東方的飲食習慣本以糖類與纖維質為主,所以我們應該將熱量高而無營養價值的食物,徹底地從飲食中剔除。
食品並不是容易就可定位的,當我們正在吃豐富的食物與攝取均衡營養之時,卻發現二十年前無法想像的病現在則一一發生了,這是為什麼呢?
由於西方文化感染,使人們的飲食習慣也慢慢西化了,而疏忽東方飲食習慣上原有的優點。最近,西方人也注意到東方食物的優點而重新加以肯定。因此,若依然迷戀西洋食物,疾病仍會不斷產生。
素食齋菜是最合乎人們健康要求的自然食物,對這些食物,若能善加利用,必可充分維持人類生命,有利於領悟佛家之道。
因為一切食品都有藥性,吃了一定可以促進身體健康、改善體質,飯食的烹調必須注意營養與口味,對於這方麵的問題我們必須加以考慮。人類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共有三十多種,其中並無輕重之分,應該要均衡攝取,若偏重某一種營養素而忽略了其他營養素,則會發生營養失調,使健康產生問題。
各種食物皆有其特有的營養素,若這些營養素不加以保存,則我們即使吃了食物後也得不到營養。因此,食物以生吃最為理想,而日本菜肴被人重視的原因也就在此。魚、蚧類(蚌)與其烤來吃不如生吃,則不但可口又能不失其營養。
但生吃是要有條件的,即必須是新鮮的,且食用者的健康狀況良好才能進食,否則會引起消化不良。生吃食物時,必須多加以咀嚼,這樣不但可以幫助消化,同時也可使下巴發達呈現美感。
但並非所有的食物皆可生食,很多食物若不經煮熟後會帶有細菌。此時最重要的是加熱的溫度與時間,加熱太短,則吃起來仍十分危險;加熱過久,又會失去食物具有的營養素。
第十二章 自然食物
在烹調佛家的素食齋茱時,要設法保留其原味,並要考慮不破壞其固有的營養成分,使之能被身體充分吸收。在製做需要加熱的食物時要重視火候,不能煮得太硬,而防礙咀嚼。在烹調時還須懷有敬佛之心,才會事事注意,將烹調的工作發揮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目前的加工食品不但缺乏營養,而且也經常破壞食物的原味。當蔬菜、水果加工之後,不
但已經失去蔬菜水果的原味,更失去了營養,食用之後對身體反而會發生不良的反應。下麵我們說說豆腐
豆腐由於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礦物質與維生素,所以在佛家烹調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食品。
然而現在無論什麼東西都大量生產,豆腐也不例外,故每一塊豆腐其味道並無多大差別這樣生產出來的豆腐的營養價值也大不如前了。
磷是身體內三十多種營養素之一,但磷一定要與鈣同量才能使細胞正常運作。在人體中各種營養素都有一定的比例,如磷與鈣在血液中須保持一比一,當磷過多時,就必須從牙齒、骨骼分解出鈣來平衡,於是容易造成小孩骨折。
另外,含有過多磷的食品為碳酸飲料與加有防腐劑的加工食品,甚至有些時候為了保存蔬菜水果還加上磷酸鹽。這些都是為了大量生產,或將食品長期保存而加入了許多人體不必要的東西,這恐怕是多數人無法注意的事。
鈣與磷之比例在一比三時,鈣之吸收力會不好。若要鈣能充分被吸收利用,則必須借助於另一種礦物質--鎂。含有豐富鎂的食物是在未精製之穀類與胚牙中。
一般經加工後的穀類會失去鎂,加熱過度的食物也會失去鎂。所以在食用加工食品中,不但消耗鈣同時也會招致鎂的不足。結果是造成膽固醇增加、高血壓、血栓等現象。所以,鈣、磷與鎂比例的重要性我們是不容忽視的。
現在該是你注意飲食的時候了
如今,與其討論磷、鎂之比例,不如實際去吃未經精製的穀類、多水份的水果與多纖維的蔬菜來得真切,也就是說多吃過去純樸而自然的食物。
精製,是科技文明的表現,卻也破壞了許許多多營養素。例如,米、麥必須經過精製後始能長期保存,卻因此喪失許多養分。總之,科技進步帶給人類的是功?是過?尚有待日後加以討論。
凡添加過防腐劑的加工食品,大都是熱量很高的食物,雖然好吃,卻容易引起肥胖、骨鬆與蛀牙。
西方式的菜肴所用的動物性脂肪與鹽份都太多,有礙健康;然而,根據調查發現,近年來中國人也在不知不覺中趨向西化,甚至比西方人更愛吃鹽、糖與脂肪。
改正口味過重的習慣,是現代人的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任意的飲食必然會引起心思的混亂,因為任意吃會破壞一個人的原動力。無論如何,定時、定量,是很重要的飲食習慣,應該切實遵行。
佛家食物中的營養素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當這些食物被吸收時,纖維素也同時被吸收,如此不但可以減肥,還可預防高血壓的發生。
第十三章 佛家的超然健康觀
古化印度流傳著這樣一則佛經的譬喻故事:一隻又老又瞎的烏龜,每一千年才從深海底浮出水麵一次。而在茫茫的大海中,漂浮著一根木頭,木頭中間正好有個圈洞。神奇巧妙的是,那一千年才從深海底浮出水麵一次的瞎眼烏龜,卻正好把頭伸進那木頭的圈洞中。想想,這是多麼難得的機緣啊!而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就像那千年才浮出水麵一次的瞎眼老烏龜,正好把頭伸進那茫茫大海中的木頭圈洞中,一樣的稀有,一樣的因緣殊勝。因此,對任何生命,我們都應該好好珍惜它、尊重它。
佛教醫學的生命觀
佛家則認為,構成生命的三大主要因緣條件是:父精、母血、第八意識--阿賴耶識。
佛家對"身""心"的進一步認識為:不管是動物或植物,一有其形,則形之至精至粹之處即名曰"心"。動物之心者,形若垂蓮,中含天之所賦--虛靈不昧之靈性。植物之心者,即中心之芽,中含天之所賦--生生不已之生意。此形若無此心,則形無主宰,而良
性生意亦無著落矣。此心若無良性生意,則心無所施用,不過是一團死肉,一枯草木而已。蓋人雖貴為萬物之靈,而其中所含良性與其他動物皆同,本乎天真也。此乃佛家所謂的慈悲、平等。在戒殺生和鼓勵吃素,提倡環保的觀念行為裏,可說充分的將佛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事實上,"慈悲波羅蜜"的培養,並非隻限於不殘害動物及吃素,嚴格說起來,吃素也是殺生,因為素食裏的各種五穀雜糧、蔬菜、水果等,也是有生命的植物,基於平等的觀點,我們還是要尊重它、愛惜它。但是為了供給人類色身的需要,為了以"色身"成就"法身",為了延續慧命與身命,因此,釋迦告訴我們,每吃一口飯菜,都要帶著慚愧的心、感恩的心、惜福的心來吃;不隻是吃飯,人類的衣、食、住、行切生活所需,無不是各種動植物犧牲生命而成就人類的,因此,更廣義的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好好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不管你擁有多少,也不論你所擁有的是好或壞,是圓滿或有缺陷,有生命或沒生命的,即使是廢物,站在惜福的觀點,還是必須再利用。
究其實質,佛家的"慈悲"與基督教的"博愛"、觀念在某種意義上是可以互通的儒家的"忠恕"、、老莊的"自然"佛家所提倡的大慈大悲是以現實人世作為發生的場所,因為唯有人間,才有苦有樂,有垢有淨,有煩惱有菩提,是修行的最佳環境。因此,才有所謂"仰止唯佛陀,完成大人格;人成即佛成,是謂真現實的說法。"唯有人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唯有人才能夠將有限的生命,發揮成無限的價值。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條件即是人類生存的條件,而自然條件如天地之氣交泰之後來,所產生的各種氣候變化、氣象萬千、變換無窮,人體必然會有所反映。自然界的反常變化,超越了人體正常的生理調節功能時,就能使人體和自然環境的對立、統一遭受到破壞,而發生疾病。
佛教醫學"五髒"疾病與治療
放眼古今中外,多少高僧大德,從來注重身心保健。佛教醫學認為生命是由五蘊(又稱五陰)所構成,所謂五蘊即色、受、想、行、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