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這些教訓在生活中加以實行,才是身為修行者之重點。在開始時,因自己的修養及行為都不夠成熟而會感到十分困難,但隻要有耐心及毅力,真心誠意的去做,定可達到理想的境界。進行佛家修行時,隨時隨地地反省自己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反省自己表示對自己已有的知識並不滿足,進一步想得到真理的真義所在。於是在麵對各種工作時,就會不斷的產生疑問,同時也在工作中不斷的得到解答。這樣的精神不可間斷,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所得,到達開悟的境界。在內心必須牢記佛家的各種規定,而且要仔細去做規定的事,如此才能在做事中體會出佛家各種規定的精神。絕不可任意行動,否則不但觸犯佛家規矩,而且也無法進步。
所謂真心誠意,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一個人在極自然的狀況下流露出關心與感謝之心,才算是真心誠意。若一個人懷有某種目的才對人流露出關心或感謝之心,一旦這種目的消失了,則這份關心也就消失了,這並不能算是真心誠意。我們不能懷有任何目的去為人烹調,對於其他事物也是如此,這樣才能過著充實的人生。
第七章 高僧與"米頭"
石霜和尚的故事
古時候,溈山要和尚石霜擔任炊事工作,想試其修行到什麼程度,石霜和尚理解溈山禪師的意思是考驗自己。當石霜正在篩米時,溈山禪師問道:
"米對於有真心的人而言,是一寶貴之物,是維持生命之物。在你篩米的過程中,是否對每一顆米都是以真心去篩?"
石霜和尚自認為是真心,他的確依照教訓修行,並不懷疑自己的真心程度,所以他一麵篩米一麵回答:
"我就是這樣仔細的篩,我是如此的真心,所以沒有一粒米是白篩的。"
溈山禪師乃在石霜的腳下撿起一粒米說道:
"你自認為沒有白篩,這粒米不是一個最好的答案嗎?。"
石霜和尚沒有料想到溈山禪師會因一粒米而否定自己的真心誠意。溈山禪師為這一粒米而說了一段話:
"真心與感激是無法辨認的。雖自認十分小心去處理每一粒米,這是心意所做出來的行為,但對別人而言,則會為你的真心程度而擔心。自認為很真心是一種傲慢,也是忘卻了要隨時求進步的精神。若將一粒米如同自己身體般照顧,則必然不會揮落米粒。"
石霜和尚在此事件後,乃深深感到物我一體之心尚未成熟,而愈來愈堅定其修行之意念。一粒米即好像千百粒米一樣,若忘記這重要性,則表示修行尚未成熟。
溈山禪師與石霜乃是師徒,他認為修行絕不可以隻談理論,唯有在實際行動中,認真做、相互砥勵方屬正確。因此,師徒兩人乃建立共同的修行理念,相互勉勵。
"一粒米也要加以珍重的意義我已明了,而且每一粒米都是在千百粒米之中,但究竟一粒米來自何處呢?"石霜不解地問。
"哈!哈!"溈山禪師哈哈大笑,並逕自回到房間。
在這段故事中,石霜和尚並未能完全了解生命的本源,雖然他已明白一粒米的珍貴,但卻又提出"一粒米來自何處?"的疑問,這就表示他仍無法了解真實與感激之心,他所知道的隻是表麵膚淺的理論罷了。溈山禪師基於石霜反應的膚淺,而斷定他仍不成熟。但石霜是個可造之材,故禪師仍信任他。禪師讓石霜和尚了解了更深層次的禪機。
雪峰與洞山之間"勤勞"的故事
有關"勤勞"的故事,最常被世人提到的是雪峰與洞山之間的問答:中國古代高僧洞山禪師,在修行時曾經擔任過煮飯的僧人。有一次他看到年輕的雪峰和尚正在淘米,便向前問道:"你好像在淘米?你是把沙子去掉留下米粒,還是去掉米粒留下沙子?"
乍聽此話,可能一時無法明白。事實上,洞山是把沙子比喻為"惡",米則代表"善",也就是詢問雪峰如何修行?是去掉沙子,還是去掉米粒?
聽了洞山禪師的問話後,年輕的雪峰和尚不慌不忙的回答道:
"無論沙子或米粒,我都要去掉。"
雪峰和尚雖然很年輕,卻很認真修行,不但恪盡職守,還能深入探討每一件事,了解其中意義,這是很可貴的。
雪峰和尚所回答的意思是:若將事物分為善、惡而相互對立,就會產生迷惑。迷惑對一個修行者而言很不好,有礙修行之心。
所謂兩者皆去掉的意思,表示雪峰對自己很有信心,既然自信十足,就不怕任何迷惑了。
洞山認為雪峰的話有些誇大,想糾正他,於是嚴厲詢問他:
"到底修行僧吃的是什麼?"
雪峰認為自己的回答很好,對於洞山禪師咄咄逼人的探問仍然很冷靜。
他把淘米的器具翻轉過來,作為對洞山禪師的一種回答。雪峰如此作為並不是傲慢,而是自信十足的表現,他認為無論怎麼回答老師都不會明白他的意思。
於是洞山又說了:
"將來你如果接受其他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了解我現在問你話的真正意義。過些時候,你必然比現在更能領悟佛傳的內涵!"
在佛門中經常發生師徒同證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不一定非要依照佛法的定義,也可依照實際的經驗而做出問答,因為修行的場所是無所不在,修行者的磨煉也是無時無刻的。
年輕的雪峰和尚可說是十分認真地修行,這是毋庸置疑的,而洞山禪師對於雪峰認真的態度也深表期許,但仍覺得他的悟性尚未圓熟,觀念也尚未貫通,所以會藉機給予指示,以相反的想法反駁他,希望他能因此更為精進,達到徹悟的最高境界。
洞山禪師擔心雪峰過於認真的態度會妨礙其繼續深入悟道之途,故希望他能得到其他人的指導,也就是希望雪峰和尚能在離開他之後,往他處發展,求得更多的修行經驗。
無論洞山禪師還是雪峰和尚都認為修行者應本著道心,全力以赴,做好份內的工作,成為後世修行者之楷模。
修行之誌是指從不邂怠,為了完成開悟(大我),而犧牲自己(小我)的精神。佛家認為凡事專心一意去做才是開悟,才是自我修養完成的最佳途徑。
佛家所說的"真心"是一個十分含蓄的名詞,它並不是一種理論,更不是一種口號,而是一種精神,一種心意,唯有在每天實際的工作中才能真正體會到。若是一個居士,其不能很好地自我修行,必然無法維持自己家庭的和諧。
以真心從事烹調工作,說來容易做來不易,然而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應該以真心誠意麵對這神聖的工作。一個人若能真心對事,必然很快把事完成,因為愈真心就愈能專心,如此就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到達某一程度之後,也能輔導旁人進入悟道的境界。
總之,不僅從事烹調工作要勤勞,凡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應以勤勞認真的態度麵對,如此才能擁有一個愉快而充實的人生。
對於家庭的主婦而言,每天都必須麵對著單調煩瑣家事,要靜心修養實在很不容易。
可是,這並不表明這些家庭主婦可以放棄修養,她們還是應該以德行為學習的楷模,相信如此必然對她在操持家務上有所幫助。從選米到淘米都不可固執於己見,必須認真從事烹調。事實上,要使在烹調時的每一個動作都很仔細、慎重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懷著感謝之心,意識到自己所作所為完全是為了家人的健康。
剛開始時可能得不到家人的感謝,但不可因此而懈怠,反而要繼續努力,堅持到底。家人雖不懂食物的重要性,但食物對家人健康的重要性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居土家庭的主婦們以真心誠意從事烹飪工作是為了誰?當然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修地佛法,操作時要先考慮家人之健康情形與各類食物的性質,然後再實際從事烹調的工作,如此必可做出很美味的佳肴;若能再加上對器皿的考慮,例如使用清潔美觀的碗盤裝盛菜肴,更能增進家人的食欲。上述這些工作都要按步就班做好,不可隨心所欲,顛倒次序。若能以真心從事烹調,做出可口的佳肴自然不在話下,而自己的一番心意,也能藉著菜肴傳遞到家中每一份子的感覺中。
以真誠的向佛之心從事烹調是居土家庭主婦最好的修養,也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唯有如此才是家人之福,也是社會之福,更是個人擁有的最佳人生財富。
第八章 辨別食物材料
一般人大都認為廚房的工作很簡單,沒什麼學問,並喜愛做自己拿手的菜肴;還有的人則認為做飯很麻煩,不如到外麵買現在的回來。凡此種種,都不是真心的表現,長此下來必然喪失新鮮感與獨創心。
飲食是家人健康的泉源,更是一家團結的根本,家中的每一成員都應該有這個共識。若不重視飲食,必然損及家人的健康,帶來不幸。
每一個人都必須一再自問:為什麼要做飯?為什麼要做飯?以提醒自己重視飲食。
中國菜是十分有名的,一盤素菜其味道卻比其他高級菜肴更好。為什麼普通一盤素菜反而比名貴的菜好吃?這是因為做名貴菜肴的人隨便做,而吃的人也隨便吃,誰都不重視自然感覺不出美味。素菜的材料也許很平凡,但因燒製者經驗豐富,發揮所有的能力,最重要的能突破現狀,化平凡為神奇,於是一道美味可口的菜肴出現了。
一個人若能真心處事,自然可認清自己的能力。烹調必須具備一顆創造的心,時常設想如何料理才能把食物的美味表現出來;若能經常嚐試各種菜肴,就可知道什麼種類的菜應熟到什麼程度最好吃。
最好吃的菜是剛變軟的時候,此時若能熄火就不會喪失其營養素。由此看來,可知所謂烹調,就是要表現食品最大的魅力,使味覺得到好感,並充分得到食物本身所含的營養成分。
食物之所以能成為最好的佳肴,除了本身質地好壞之外,烹調的技巧也十分重要。
為了達到理想的地步,除了烹調者本身必須具有真心之外,還要將食物也看做深具慈愛心,並且認為食物是為了繼續生活而進入我們人體,切勿認為人們是為了生存才要吃食物。
如今科技進步,文明發展,許多過去不可能的事現在都變成可能;同理,現在不可能的事,以後一定也會變成可能。以食品為例吧!現在經加工後,食品可呈現各種不同的風貌;由此可知,萬事萬物皆可由人類的意思而改變原有的一切,說這樣的話已經不算誇張。
有一棵魔術蕃茄樹,一條樹根延長數裏,結實累累的蕃茄樹。它就是運用時下最流行的遺傳因子改良所產生的優良品種。
其實做好隻要以下的環境準備即可:首先考慮土質的好壞,最好讓蕃茄在水槽中生存;其次要注意陽光之供應;最重要的是水份與肥料的補充。
有了以上的條件,蕃茄就能拚命成長,不斷結果。這棵魔術番茄樹可說是現代文明的產物。
由於魔術蕃茄樹的出現,使人類了悟大自然的偉大。
第九章 食物的能量
現在社會上除了自然生產的食物外,還有人工食物;無論人工食物用量多少,總是害多益少。前麵也曾說過,砂糖、加工食品或人工甘味,這對人的身體都是有害的,而西洋的速食也同樣對人體有害。我們必須恢複古老的飲食方式。
現代人的飲食條件十分豐富,而且每天都在浪費。在攝取食物中,每個人都攝取過多的脂肪、糖類、鹽,這也是因為西洋飲食方式所帶來的特征。
食物雖是維持人類熱力與生命力之泉源,但若超出身體所需要的熱量,又無法適時排出體外,那可能就會造成肥胖、心髒病、血管硬化等種疾病。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我們必須十分注意。
有少數的食物完全不含營養,例如砂糖、酒精、精製的粉類等。這些都不是自然食品,是經過人工合成的。當我們吃了這些隻含熱量而不含營養的食品,就會造成肥胖及各種疾病。
因此在飲食方麵,我們必須加以注意,仔細研究烹調,才能充分攝取所需的營養。不論如何,在食物攝取中,我們都應減少高熱量的食物。
從砂糖的消費量,可以知道一個國家文明的程度。從前當食品不足時,人民隻想吃蛋糕、羊羔等,甚至有人就吃黑砂糖與糖漿,想必有很多人都有過這經驗。雖然有很多人不喜歡吃過甜的食物,但一般人仍對甜的食物較不排斥,所以砂糖的用量大增。如果你不好好的在烹調上下功夫,那麼要脫離糖尿病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在美國有一項報告指出:現代食品中,所使用的砂糖量都偏高,造成人類攝取熱量過高,而引起肥胖、心髒病、糖尿病等現代病。
砂糖是屬於高熱量的食物,但卻沒有含任何其他營養,因此人體並不必過度的攝取。
總之,現代人的飲食環境中,都會受到砂糖的誘惑。像巧克力、糖果、蛋糕等加工食品,這些食品都加了很多人工甘味和砂糖。而家庭中到處可見到這類食品,因此可知,現代人攝取過多的熱量是很大的營養問題。砂糖包括了紅、白砂糖,當它進入人體後乃變成葡萄糖,再由血液輸送到全身,由細胞吸收。為了使體內各部位能容易吸收,在胰髒內會分泌出胰島素,一方麵可使存留在血液中的葡萄糖馬上被細胞吸收,一方麵可以降低血糖的濃度。這種作用會增加心理負擔,而使心情不安、易怒,疲勞不舒服。好不容易將血糖降低到標準後,體內又攝取糖分,又必須再一次的分泌胰島素,如此惡性循環,於是終會使胰髒失去作用導致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