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28日,由稽炳前、李維英、張甫組成的誌願軍歸國代表小組,他們將輾轉到各大城市作報告。

當時,中國人民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在國外作戰的人民誌願軍,關心著自己支援朝鮮前線所做的巨大貢獻。

在一位誌願軍歸國代表應邀向北京市數千名中、小學生作講演的大會上,一位幼小的女學生在一張紙條上寫著熱情、天真的問話:

我們縫的手套、慰問袋你們收到了嗎?

這位誌願軍代表馬上向全場答道:

謝謝大家,收到了,誌願軍戰士們正戴著你們的手套,更勇敢地殲滅著敵人!

他的話立即被春雷似的掌聲與歡呼淹沒。那位小女學生的話,表達了全中國億萬人民的關切心情。

全國人民巨大的支援,是使誌願軍勇士們擊敗敵人,奮勇前進的極其重要的因素。從清川江到漢江前線,誌願軍前後已經收到4次慰問物資。每一次都使誌願軍指戰員更加激發起對自己祖國的熱愛,更加堅定捍衛祖國安全的決心。

在一次報告會議中,歸國代表講起當時朝鮮戰場的情況,大家都聚精會神地聽著。

那是雲山戰役後,誌願軍從收音機裏聽到東北人民誌願組織3萬多副擔架誌願支援前方的消息。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風快地傳遍前線上的每一個戰壕裏,使整個部隊沸騰了。戰士們熱情地歡呼:

4.75億人民都在支援著我們!

當時,每個連隊都寫信給上級,要求承擔最艱巨的任務。

在七八天後的一個下半夜,部隊冒著大風雪向南進軍。在走近平壤附近的路上,他們發現一列也像一個個雪人兒似的隊伍,中間還夾雜著許多拖著沉重的物資的“爬犁”。“爬犁”是東北、朝鮮一帶的運輸工具。

誌願軍中先有人打招呼問路:“吆包!”即朝鮮語“喂!”的意思。

想不到對方卻用中國話回答說:“我們不是‘吆包’。”

原來他們就是來自東北各地的誌願擔架隊,已經給誌願軍帶來了一部分慰問物資。這兩支隊伍頓時轟動了,行列中爆發了歡呼,連平時最沉默的人也高興地歌唱起來。這是誌願軍出國後第一次看到從祖國來的人,這種親切的情感,是當時每一個親曆其境的人所永遠忘不了的。

誌願軍收到祖國人民珍貴的禮物:炒麵和豬肉。炒麵是用麥子攙著少量芝麻、黃豆、花生妙熟後磨為粉麵精工製成的,有甜的,有鹹的,美味可口。

在高速度地追擊“聯合國軍”時,這是最好的戰地給養。有一位誌願軍戰士一邊吃一邊和他的夥伴說:“這炒麵也許是我母親給我們做好了送來的。”

在另一次行軍中,誌願軍某部領到大批慰問品,這些可貴的禮物使部隊的戰鬥意誌得到極大的鼓舞。有一位誌願軍的排長感激地對上級說:

祖國人民這樣支援我們,我下決心爭取戴著英雄獎章回國去!

11月30日,誌願軍收聽到中央特派代表伍修權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上發言,控訴美國武裝侵略台灣的廣播。誌願軍某部首長親自在集會上,傳達這個曆史性的發言。

誌願軍歸國代表告訴新華社的記者:

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給伍修權代表撐腰;同時又覺得全世界人民在後麵給我們撐腰。

誌願軍戰士們聽到中國人民的代表第一次對全世界理直氣壯地說了話,有人竟興奮得流下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