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十兵團的作戰部署,二十八軍的任務是首先攻取大、小嶝島,掃除廈門外圍障礙,待二十九軍攻占廈門後,再率軍攻取金門。
廈門戰役開始籌備的時候,二十八軍二五九團還在同安縣東蓮河一線,擔任水頭以西海麵警戒。後來根據二十八軍的命令,二五九團又奉命在二五一團一個加強營配合下,擔任主攻大嶝島的任務,為兵團主力進攻廈門、金門掃除障礙。
大嶝島麵積約有9平方公裏,西麵與廈門隔海相望,北與大陸的同安沿海相隔約兩公裏,南麵同大、小金門距離約10公裏,是金門防衛的屏障,也是從大陸攻擊金門的跳板。
大嶝島東西長、南北窄,呈倒三角形。西北部為平坦的鹽田,東南部為丘陵地。與大陸相隔的海灣水不是很深,漲潮時要坐船,退潮時水淺處隻到人腰部,水深處不過胸部以上,可以涉渡,但水底部是爛泥,行走十分困難。每日漲落潮兩次,落潮距下次漲潮約三小時。
二五九團接受主攻大嶝島的任務後,團領導覺得自己的團雖然過去身經百戰,但渡海作戰卻是第一次,對於能否取得成功,他們沒有十分的把握。
但他們決心盡全力去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因為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他們前進的腳步,他們有信心,不會輕易放棄的。因為不剿滅島上的敵人,攻占廈門和金門的計劃就會推遲,所以他們隻能前進,不能後退。
因此,團長曹國平、政委李峰、副政委方征、副參謀長陳博對攻占大嶝島應采取什麼戰術手段,是靠渡船強攻還是其他方法,他們都進行了反複商討,最後一致認為,加強偵察手段,盡快摸清敵情、水情,開展軍事民主,大家都來討論作戰方案。
就這樣,一大批敏捷的解放軍偵察戰士,趁著黑夜渡海到大嶝去收集敵情和水情。
同時,解放軍偵察戰士又廣泛地向當地漁民作調查。附近的漁民們說,從岸邊到大嶝島約9公裏,退潮以後可以涉水過去。
雖然在退潮後可以渡海,但必須渡過5條港叉,最深的地方高個子到頭頸,小個子甚至露不出頭來。
另據偵察員調查,大嶝島上守敵是國民黨第二十二兵團二十五軍四〇師一一八團和一一九團一、二營,其一一八團是由國民黨空軍機場守衛部隊改編的加強團,都是老兵,大部分是河南人。
這些守衛部隊都是美式裝備,訓練較好,反應能力也很快,曾警衛過南京機場。其敵一一九團是由保安大隊性質的地方武裝編成的,大都是福建人。敵四〇師指揮部設在大嶝島東南角的陽塘。
二五九團團長曹國平、政委方征和營連幹部商量後認為,如果乘船強攻,必然一開始就暴露在敵人麵前,會受到敵人各種火力的壓製。
即使強攻登陸成功,也會因傷亡過大而無力向縱深地帶挺進。所以,最好是涉水偷襲,出敵不意,攻敵不備,才能以少勝多,消滅全島守軍。
為了麻痹守島敵軍,以利於偷襲,解放軍要求沿岸漁民每天照常在海邊捕魚,炮兵也於每天傍晚向島上開炮,使守軍逐步習以為常,助長其麻痹思想。
他們的方案報請師、軍領導批準後,團裏馬上組織幹部、戰士學習,進行攻打地堡及爆破障礙物的演習。
同時,征集大量船隻,這樣做是為了給敵人造成乘船渡海進攻的假象,來迷惑他們。另外就是準備必要時乘船強攻,迅速攻占大嶝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