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初,中國駐朝鮮大使館政務參讚柴成文從平壤回國,彙報有關朝鮮戰爭的問題,時值釜山戰局處於僵持階段。
柴成文向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聶榮臻彙報情況時,特別提了一個觀點,就是美軍正積極準備反攻,很可能會在北朝鮮人民軍的側後實施登陸作戰,而地點很可能在仁川。
柴成文對這個判斷的理由是:
仁川是漢城的門戶,占領仁川可以直搗漢城,可以一舉切斷人民軍的後勤補給線,同時又可以和釜山防禦圈裏的美軍呼應。
當時,另有情報顯示,美軍在仁川沿海活動頻繁。這是一個事關全局成敗的判斷。聶榮臻速報***。
***注視著朝鮮的軍事地圖沉思了一夜,他認為柴成文的判斷是有道理的,他立即打電話給周恩來,通過特殊渠道向金日成報警。
果然不出柴成文所料,9月15日淩晨,以善於登陸戰聞名於世的麥克阿瑟親率美軍冒險在仁川登陸成功,朝鮮戰局發生重大變化。
為了扭轉頹勢,麥克阿瑟策劃了在“三八線”稍南、位於漢城以東的海港仁川登陸的計劃。
仁川具有優良的天然防禦條件,由於仁川與釜山相距甚遠,完全隔離,這次登陸極為冒險,美國海軍參謀長謝爾曼認為,如果要把一切地理上和海軍方麵的不利條件都列出來,仁川是一應俱全的。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建議在釜山以北的群山港實行登陸作戰。麥克阿瑟堅持己見,最後杜魯門批準了仁川登陸計劃。
金日成沒有料到,就在他全力以赴地攻打釜山美軍、防備美軍從群山港登陸時,另一支龐大的艦隊已悄悄地駛向了仁川灣。這支艦隊共有261艘艦艇、750餘名官兵。這隻艦隊先是隱蔽地穿過濟州海峽,繼而又經過黃海海域,於9月14日午夜時分抵達仁川外灣。
夜幕降臨,美軍的第一進攻梯隊已悄然逼向仁川港外月尾島上的守軍。當時的朝鮮守軍雖然知道美艦可能發起攻擊,但未料到攻擊竟是如此突然。加上夜色太濃,以致美軍突然出現在他們眼皮底下時才開始還擊,但這一切都為時已晚。
9月15日5時,數以萬計的炮彈從美軍巡洋艦上鋪天蓋地而來,10多分鍾過後,月尾島上已是麵目全非,到處是一個個深深的彈坑。
與此同時,航空母艦上的數百架飛機一齊升空,對毫無防守之力的仁川港朝鮮人民軍傾瀉下了數千噸***,摧毀了守軍陣地上的所有防護設施,造成大批朝鮮人民軍傷亡。
炮聲剛停,美軍的陸戰隊便以迅猛的速度乘坐小艇,爬上月尾島鬆軟的沙灘,繼而逐步地向前推進。第一批美國登陸部隊已被島上頑強的朝鮮人民軍壓了下去,但第二批、第三批部隊又迅猛地發起了攻擊。憑借武器與人數上的優勢,在開戰二個小時內他們便一舉奪下仁川港的防守基地月尾島。在此登陸戰中,進攻部隊傷亡17人,守軍傷亡200餘人,其中一半以上是被活埋或燒死在洞穴裏的,另有136人被俘。
在仁川抗登陸作戰中,朝鮮人民軍首次對登陸艦隊使用戰場無線電幹擾技術,大功率的發射機使登陸部隊與海麵艦隊之間的聯係幾乎陷於癱瘓,因此登陸部隊基本上是在各自為戰的條件下取得成功的。
9月15日夜間,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認識到在仁川擊退美軍的登陸行動已經是不可能的了,決定在次日天明之前,從市內撤走剩餘的部隊,重新組織防線。
美軍7萬多人在仁川港登陸,28日占領漢城,切斷位於朝鮮南部洛東江邊的朝鮮人民軍主力的退路。
其實,早在當年8月份,中國總參謀部的作戰參謀們對朝鮮戰局進行反複研究後就認為,美國“在仁川登陸的可能性很大”。
8月23日晚上,作戰室主任雷英夫向周恩來作了彙報後,立即得到***的召見。***詳細詢問情況後指出,美軍在仁川登陸確實是個值得注意的大戰略問題,並立即決定采取3項措施:
1、檢查督促東北邊防軍戰備情況,嚴令在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戰準備工作,保證隨時可以出動;
2、將美軍可能在仁川登陸及朝鮮人民軍應該應付最壞情況的估計告訴朝鮮和蘇聯方麵;
3、總參謀部和外交部要隨時密切注視朝鮮情況的變化。
但遺憾的是,當時朝方對中方通報的情況未予以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