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約見蘇聯大使(1 / 1)

朝鮮戰爭爆發後,***對美國的幹涉顯得較為慎重,他認為,北朝鮮的部隊必須注意防禦。受***委托,周恩來在當天約見蘇聯駐華大使羅申,並轉告說:

戰爭爆發前,***同誌就預見到美國很有可能出兵,但是沒有引起朝鮮同誌的足夠重視。現在美軍已進入朝鮮,人民軍能否挫敗美國的武裝幹涉順利解放南朝鮮實在令人擔心。

***希望朝鮮同誌應該加強對仁川一帶的防禦,因為美國人可能在那裏或其他地方登陸,對人民軍實行分割包圍。

周恩來還告訴羅申,為了以防萬一,中國政府準備在中朝邊境集結9個師的兵力。如果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軍隊將進行抵抗。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政府希望聽取斯大林的意見,同時希望在這種情況發生時,蘇聯能夠出動空軍對中國部隊給予空中掩護。

羅申很快將中央準備在東北集結軍隊的想法告訴了莫斯科,斯大林給予積極的肯定。

斯大林讓羅申轉告周恩來:

在敵人越過“三八線”的時候,集中9個師的兵力,以誌願軍的名義入朝作戰,這是正確的。

斯大林表示,蘇聯“將盡力提供空中掩護”。但是,斯大林的樂觀態度並沒有維持多久。

自朝鮮戰爭爆發以來,人民軍雖然頑強奮戰,從北緯38度線一直打到北緯35度線。

7月初,鑒於美軍地麵部隊已經投入戰鬥,人民軍最高司令部組織了前線司令部,負責第一、第二軍團的作戰指揮。任命金策為前線司令官、金一為軍事委員、薑健為參謀長。統一指揮人民軍第一軍團和第二軍團。戰役企圖是,搶在美軍基本兵力展開之前殲滅錦江、安東一線“聯合國軍”,而以大田為主要突擊方向。

大田這座城池是連結中部朝鮮和湖南、嶺南地區的戰略要地,是李承晚退出漢城宣布的“臨時首都”。金日成將軍親臨前線,指揮這次戰役。

7月13日,越戰越勇的朝鮮人民軍進抵錦江,星夜強渡成功。這時由公州向論山挺進的人民軍以一部向東迂回至大田以南,另一部進至大田以西。

與此同時,由清州南進的人民軍步兵和坦克的聯合部隊進至大田西北和北部地區。7月19日下午,完成了對大田的包圍。7月20日拂曉,人民軍各部密切協同,對大田發起總攻。

親臨大田前線指揮的美軍二十四師師長迪安從睡夢中驚醒,他的整個二十四師兵力分散,大多數士兵沒有戰鬥經驗,並因屢遭敗仗而士氣低落。迪安所在前線指揮部所能指揮的部隊不超過3個營,他企圖率領部隊向東南突圍,但退路已被切斷。美軍第二十五師和騎一師的增援,也被阻住。

經過激戰,人民軍的坦克突入大田市區,美軍二十四師殘餘部隊被分割成小塊,各自為戰。迪安也自己扛著“超級巴祖卡”火箭筒,帶著一個反坦克小組到處去打人民軍的坦克。

人民軍從19日夜又開始新一輪進攻。20日,人民軍突進大田市區。迪安隨第二十四師殘部向沃川撤退。由於弄錯了通往沃川公路的拐角,迪安一行的兩輛吉普車迷路了。行至大田以南一公裏的地方,兩輛吉普車遇到路障,並遭人民軍狙擊手的襲擊,迪安等人隻好棄車逃到山裏。

美軍最早到達朝鮮的第二十四師,從7月5日的烏山戰鬥至21日,在17天的戰鬥中損失兵員7305人,占總人員的45.6%和裝備的60%。

7月21日,與部隊失去聯係的迪安被認為已經戰死,美軍立即任命了新的第二十四師師長。

原來,迪安一行在山中尋路南逃。21日夜間,迪安口渴難忍,就獨自一人循著流水的聲音去找水喝,因天黑失足滾下山坡,肩部和肋部骨折,頭部也受傷,失去了知覺。隨行人員四處尋找沒能找到他,隻好離去。

迪安蘇醒後孤身在錦山南部地區徘徊,尋找美軍部隊。由於染上了痢疾,並且覓食困難,迪安虛弱消瘦。8月25日,徘徊36天的迪安在大田以南35公裏的鎮安附近被朝鮮人民軍抓獲,成為朝鮮戰爭期間美軍戰俘中軍銜最高的人。

威廉·迪安在戰俘營中生活了3年,在後來1953年9月4日在板門店被遣返。當他回到美國自己家時,看見家中懸掛著一枚美國政府於1951年2月16日頒發給他的榮譽獎章,獎章頒布的理由是他為美國的利益而“光榮戰死”。

然而,隨著戰線不斷向南推移,補給線也在延伸,長達300公裏,海岸線的防禦任務逐漸加重。

除此以外,人民軍還要頂住美軍的空中壓力,保證軍需品的供應。特別是美國的武裝幹涉逐步升級,美軍派往朝鮮的軍隊不斷增加,雙方力量的對比逐漸發生變化,戰爭開始形成膠著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