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類型】

(1)總體圖表

曆史是一條長河。曆史事件的發生、發展在時間上是先後相承的,一個曆史事件發展成另一個曆史事件,存在著縱向聯係。在同一時期裏不同地區、國家之間或國家內部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民族關係之間也存在著橫向聯係。為使曆史知識形成一個整體,便於學生記憶,在教學中可用總體圖表,如我國奴隸社會可作成上圖形式。

再如西方封建社會的確立。

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從縱向和橫向了解、掌握曆史發展的經緯關係、使重點突出,線索明晰,再現曆史發展過程。

(2)線索圖表

線索圖表是用簡明的圖表,將曆史發展進程的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民族關係和對外關係等方麵的知識貫穿起來,使知識係列化、形象直觀地反映曆史發展的進程與規律。線索圖表可歸納一個曆史事件的若幹曆史史實,也可以歸納發生在不同曆史時期互相聯係的若幹事件,還可以歸納一個單元的曆史知識。如東漢至元朝我國封建社會的朝代,見下頁圖示。

再如太平天國運動可作成如下圖表形式:

金田起義→永安建製→進軍武漢→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事變→安慶之戰→天京陷落

這樣就把曆史知識化麵為點,連點成線,以點記麵,形成網絡,使知識全麵再現。

(3)因果關係圖表

曆史知識是由基本史實和史實間的內在聯係體現出來的發展規律構成的,這就決定了新舊知識間的密切聯係。大體上說,舊知識是新知識的背景和原因,而新知識又是舊知識發展的必然結果,這就構成了彼此間的因果關係。如“井田製的瓦解”,見下圖:

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開始→私田的增多→“初稅畝”的實行→新剝削製

度的產生→井田製的瓦解

這樣一環扣一環,使學生從經濟到政治把握了奴隸製度走向崩潰的過程。

又如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可製成如下圖所示的圖表形式:

從而把發生在不同曆史時期,跨越時間較長的具有同一內容或性質的曆史事件依據它們的內部聯係和因果關係串聯起來,承上啟下,馭繁就簡,加深了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4)“綱要符號”圖表

“綱要符號”圖表,是蘇聯沙塔洛夫創立的。“綱要符號”圖表就是用簡單的數字、符號、文字,按曆史發展的規律組成的教學輔助工具。它以直觀、明確、概括的形式把複雜的曆史現象表現出來,以反映曆史發展的線索,使學生把握曆史知識的整體及內在聯係。如世界近代史,見上圖。

這樣把世界近代史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用簡單的數字、符號、文字編成圖表,對啟迪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及提高學生的思維、概括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5)比較圖表

比較圖表是曆史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基本方法。重要的曆史事件、曆史人物、概念和典章製度等都可列表比較,以區別其異同、性質、特點。比較圖表可分類比和對比,也可采用“橫比”、“縱比”或“縱橫交錯”的方法列表比較。類比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的曆史事件列表比較。

運用曆史圖表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以上僅舉幾例,教學中選用什麼方法應從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實際出發,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始終處於主動積極的狀態,以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歸納、分析和綜合能力。

【設計方法】

(1)感性圖示法

學生意識中的曆史表象,可以根據不同的來源形成,所以,必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和想象,使他們感知曆史的存在。如曆史教學中模型的操作,展示畫片圖表,放映幻燈、電影電視等,可以突出曆史事物的主要方麵和本質特點,特別是以視聽為主的電化教學,可幫助學生確立起鮮明的立體曆史形象。

《氏族公社》一章的教學時,給學生放映了反映當時人們采集、狩獵、耕種、收獲及吃飯、居住、會議等生產生活場麵的幻燈片,學生看後可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講解三國鼎立時,運用《三國鼎立形勢》圖或有關掛圖,加上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學生就可以形成關於三國鼎立局麵的表象,然後引導他們完成表現這一曆史事物特征的感性圖示,見上圖。

(2)理性圖示法

上述圖示隻能顯示曆史事物的外部特征,不能揭示事物諸方麵的本質規定及其相互關係,還沒有進入抽象思維領域。但是,它可以在曆史思維活動中支持抽象思維,促使曆史概念的形成。

如:講授中國曆史《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一章時,可組織學生觀看《非常大總統》等電影,放映《國民黨“一大”孫中山與李大釗步出會場》以及《黃埔軍校校址和在軍校工作的中共黨員周恩來、惲代英、肖楚女》等幻燈片,當這些感知在他們頭腦中成為印跡後,再出示如下的圖示,以幫助學生積極進行思維活動,進而認識曆史事物的本質:

學生於是懂得:孫中山在多次失敗後,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實現了他一生中最偉大的轉變。這一轉變使統一戰線的建立成為可能。黨的“三大”製定的統一戰線政策對於加速中國革命的步伐,促進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的到來具有重大意義。國民黨“一大”,標誌著統一戰線的建立。這樣,曆史概念最終形成了。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因為矛盾重重,錯綜複雜,傳統的講述法隻能給學生以膚淺的印象,運用圖示教學法,效果就不一樣。掛出如上這個圖示,直觀地顯示了各種曆史事物之間的聯係,為學生提供邏輯線索。這樣,學生的感性知識便可進入理性階段,從而獲得完整的曆史表象。

(3)單相圖示法

主要用於某一曆史事件的進程或展示某一曆史事件、事物的基本狀況。如:教學“1787年美國憲法”時,列出下圖。

這個圖示,反映了美國1787年憲法的三權分立、互相牽製的關係,又可表明權力的實質是為了確保維護私有製憲法的不可侵犯。

又如:關於“中外文字的演化”設計圖如下所示。

(4)複合圖示法

適用於對同一時期的與某一重大曆史事件相關的事與人進行組合。如:講解“抗日戰爭”防禦階段一課內容,可設計如下一組圖示:

從上圖示,可以看出1937年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之後,中國共產黨如何組織全國人民掀起抗日的熱潮;人民的支援、國民黨戰場的抗日行動、海外華僑的愛國熱忱、國際無產階級的援助。

(5)相關圖示法

把一個曆史時期或與一個曆史事件相關的事、物、人組合在一起。注意上下左右的聯係,前後的呼應。如,在複習課中,為了幫助學生對“古代印度”有個較全麵的印象,設計如下一組圖示。

(6)對應圖示法

對應顯示重大曆史事件及相關因素間的關係。如,教學“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戰爭及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一課圖示如下圖。

【教學步驟】

曆史教學中如何運用圖示教學法還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從教學實踐看不可能全部教材內容和每一課時都采用,而是對教材中那些頭緒紛繁、跨章節的曆史知識和學生不易掌握的內容用圖示展現出來,達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以期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其具體運用有下列四步:

第一步:指導學生編製有關圖示,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

如:講授《世界曆史》上冊第二章古代亞非奴隸製國家——埃及的內容後,要求學生圖示“埃及興衰的基本線索”,見下圖

這個圖示的編製,使學生掌握了古代埃及曆史發展的脈絡,培養了學生將有關曆史知識濃縮、簡化、概括的能力,加深了對埃及奴隸製國家興衰基本線索的認識。

第二步:啟發誘導,通過板書,使學生掌握其知識。

如在講授印度佛教宣揚的靈魂上“眾生平等”和消滅欲望的教義時,學生對“眾生平等”與消滅欲望的關係不夠明白。教師在講課時板書如下圖所示,引導學生搞清楚兩者的關係。

教師根據圖示結合教材內容形象地向學生指出:佛教以說苦為出發點,掩蓋了階級社會最根本的階級壓迫之苦,而要人們消滅欲望放棄鬥爭,去尋找那虛無飄渺的“極樂世界”,實現“眾生平等”。其實質是維護奴隸主的統治,從而揭露佛教的欺騙性。

第三步:綜合複習

如:複習北魏、唐朝的均田製和賦稅製度時編製下表:

朝代均田製賦稅製度北

魏類別田數受田者丁男丁女項目數額納稅者農民

(一夫一婦)露田40畝20畝租粟2石麻田10畝5畝調帛一匹或布一匹桑田20畝—服徭役

兵役丁男唐朝類別受田數受田者18~59

歲男子項目數額納稅者成年男子口分田80畝永業田20畝租穀物2石庸納絹或布代替服徭役20天調絹二丈或布二丈四尺學生通過上述圖示,可以清楚地看出北魏和唐朝實行的均田製及賦稅製度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加深了對這兩個製度的理解。

第四步:作業和考試中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內容編圖示,測驗、考查其閱讀、分析、綜合概括知識等方麵的能力,也是一種較好的方式。

【教學原則和方法】

圖示教學法改變了課堂教學的信息傳導方式。它以直觀的圖示、圖象或表格替代理性的描述。用很易感知的感性材料激發抽象思維,使之定向化,符合學生學習曆史時的心理特征,具有趣味性強的特點。運用圖示教學法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圖示設計的科學化

圖示設計,圖象選擇或是表格的製作應符合科學性原則。即是說,用以揭示曆史事物之間邏輯關係的圖示、圖象、表格引用的史料要可靠,論證的原理要嚴密,形成的概念要精確。如,曆史事物往往具有複雜性和多重性,評價曆史人物也不能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

(2)信息處理的最優化

運用圖示教學法組織課堂教學,必須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選取最佳教學手段處理信息,誘發學生接受和貯存信息的興趣;同時提高信息傳遞係統的有序性和可控性,使整個教學過程波瀾起伏,充滿新意。

這裏,把圖示和講解結合起來,運用講述法揭示曆史事物的內在涵義。這種結合,大體上有三種方式:一是先圖示後講述;二是邊圖示邊講述;三是先講述後圖示。第一種方式是在學生還沒有形成相應感性知識時采取的,如各種教學掛圖、插圖的應用。第二種方式在曆史地圖的運用中最為常見。往往是在學生有一定知識、儲存尚未達到條理化時采取的。第三種方式的典型例子則是“理性認識圖示”的使用。學生有了相當的曆史知識,“圖示”把他們引進抽象思維領域。

教學活動中,往往還與其他教法如“討論法”、“讀書法”、“比較法”、“談話法”錯綜結合,交替使用。如用以講為主、講議結合方式進行《戊戌變法》教學。出示《光緒帝》和《頤和園勤政殿》彩色插圖,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然後運用“討論法”組織“談談光緒皇帝”的討論,使大家明確:光緒帝讚成維新派主張,雖然是在帝後兩黨矛盾的情況下,為鞏固自己的地位而提出的,與康梁使中國成為資本主義的建議有所不同,但他們的活動畢竟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要求,是進步的。對光緒應批判地適當肯定。最後又用“比較法”出示“戊戌變法與日本明治維新比較表”,以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